白莉,韩小敏,李孟寒,丁郁,陈潇,宋雁,董银苹,田静,罗雪云,李宁,刘兆平
2025, 37(1):1-9. DOI: 10.13590/j.cjfh.2025.01.001
摘要:对食品用菌种的法规监管全球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以致病性、产毒特征和耐药性等为基础的菌种安全性评价和对消费者使用的安全性评价仍是各国监管的重点。目前各国对食品用菌种的潜在和新发风险的安全性评价技术、方法和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技术、方法和理念的革新,运用下一代风险评估技术,结合临床(前)研究新方法和分级分类管理新理念,成为开展食品用菌种包括遗传修饰微生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手段。这些措施提高了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成为全面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梳理全球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及其应用现状,为我国食品用菌种的监督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 37(1):10-23. DOI: 10.13590/j.cjfh.2025.01.002
摘要:目的 基于文献系统分析2008—2023年中国猪肉生产链污染沙门菌的血清型及耐药特征。方法 在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2008—2023年间发表的中国猪肉生产链沙门菌相关文献,经筛选得83篇,并利用SPSS、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按时间跨度将文献分为3个时间段:T1(2008—2012年)、T2(2013—2017年)和T3(2018—2023年),且与欧盟和美国同源数据血清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8—2023年间中国猪肉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整体平均阳性率为18.0%,其中屠宰环节(19.6%)和零售环节(29.1%)的阳性率均高于养殖环节(8.4%),并远高于欧盟(屠宰:1.4%;零售:1.7%)和美国(屠宰:15.9%;零售:1.4%)(P<0.05)。中国猪肉生产链沙门菌中最常见的血清型为德尔卑(28.4%)、鼠伤寒及单相变种(24.7%)和罗森沙门菌(12.9%),不同时间段的污染率存在消长:德尔卑逐渐下降,鼠伤寒及单相变种与罗森沙门菌逐渐增多。5种猪源沙门菌(德尔卑、鼠伤寒及单相变种、肠炎、伦敦和罗森沙门菌)对多西环素(85.1%)、四环素(78.8%)、氨苄西林(65.1%)和氯霉素(61.5%)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且显著高于欧盟和美国(P<0.05)。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四环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随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分别增长38.3%、28.2%、18.0%、15.1%。结论 中国猪肉生产链沙门菌的污染率较高,部分优势血清型存在消长,四环素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因此建议加强对猪肉生产链中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监管。
贾小芳,方海琴,杜文雯,苏畅,黄绯绯,张晓帆,何宇纳,王惠君,刘爱东
2025, 37(1):24-30. DOI: 10.13590/j.cjfh.2025.01.003
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TFA)摄入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18年调查数据,选择40岁及以上且具有完整人口学、生活方式、疾病史、膳食调查、认知评估和体格测量数据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食物消费信息,结合各类食物中TFA含量数据,评估个体每天TFA摄入状况。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中文量表评估调查对象总体认知功能并判定是否为MC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FA摄入量或五等分组(<0.55、0.55~0.90、0.91~1.31、1.32~2.13和≥2.14 g/d)和MCI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二者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研究共纳入4 507人,膳食TFA摄入量中位数(P25,P75)1.09(0.64,1.84)g/d,MCI患病率19.1%。TFA五等分组MCI患病率分别为20.7%、19.2%、17.0%、16.8%和21.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 7)。调整混杂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居住地、吸烟、饮酒、身体活动水平、能量摄入量、慢性病史和BMI)后,TFA摄入显著增加MCI的发生可能性(OR=1.057,95%CI:1.004~1.111),且TFA摄入量Q5组发生MCI可能性是Q1组的1.338倍(95%CI:1.031~1.739)。年龄与TFA对发生MCI的可能性存在交互作用(P=0.014 5),40~64岁人群TFA摄入量Q5组较Q1组发生MCI的可能性(OR=1.537,95%CI:1.074~2.212)高于≥65岁人群(OR=1.135,95%CI:0.763~1.688)。结论 较高的TFA摄入可能增加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的MCI患病率。合理膳食、减少TFA摄入对降低MCI具有重要意义。
赵玉文,何颖霞,薛香菊,杨萌,杨彩英,吉文亮,荣维广,张婧婧
2025, 37(1):31-35. DOI: 10.13590/j.cjfh.2025.01.004
摘要:目的 建立牛奶中1,2-丙二醇的固相萃取法富集净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技术。方法 研究考察了牛奶检测中的前处理技术:蛋白沉淀技术,固相萃取技术,样品用亚铁氰化钾和醋酸锌沉淀蛋白,采用硅藻土固相萃取柱萃取净化。结果 在优化的条件下,在0.1~50 μg/mL范围内,1,2-丙二醇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4,在0.33、0.5和2.0 mg/kg 3个添加浓度,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81.8%~86.5%、3.1%~5.8%;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1 mg/kg。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环保,灵敏度高,准确性好。
2025, 37(1):36-41. DOI: 10.13590/j.cjfh.2025.01.005
摘要:目的 建立并优化了火锅底料中黄曲霉毒素B族、G族和赭曲霉毒素A等5种真菌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为火锅底料产品质量监管和风险预警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样品用84%?乙腈-水提取后,经二合一真菌毒素免疫亲和柱净化,采用BEH C18(100 mm×2.1 mm,1.7 μm)进行分离,以0.1%甲酸溶液和乙腈-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内标法定量。应用优化建立的液质联用法分析25份火锅底料产品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结果 该方法在线性范围内0.1~20 ng/mL线性良好,火锅底料中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的方法检出限为0.03 μg/kg,定量限为0.1 μg/kg,加标回收率为90.59%~117.36%,RSD%为2.83%~9.44%。检测的25份火锅底料中,以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为主要检出毒素,检出率分别为40%、72%。结论 本研究优化后的二合一免疫亲和柱净化的前处理方法针对性强,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适用于火锅底料中真菌毒素的定量分析,可为火锅底料中真菌毒素的风险监管和预警提供技术支持。
2025, 37(1):42-47. DOI: 10.13590/j.cjfh.2025.01.006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AFs)、玉米赤霉烯酮(ZEN)和伏马菌素(FBs)含量,了解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典型真菌毒素污染状况,为评估市售食用植物油安全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在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集各类食用植物油共5 968份,用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规定的方法检测AFs、ZEN和FBs 3类真菌毒素,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5 968份食用植物油中真菌毒素总检出率25.75%;4 933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AFs检出率为13.42%,AFs总量最高含量达到1 043.05 μg/kg,超标率为1.62%,且超标样品全部为花生油,散装花生油样品超标情况尤为严重;1 190份食用玉米油中ZEN检出率为72.35%,最高含量达到2 326.00 μg/kg,超标率为11.76%;667份食用玉米油中FBs检出率为2.85%,总的检出率较低,检出值大部分较低。结论 我国食用植物油中真菌毒素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其中花生油中AFs污染较为严重,玉米油中ZEN污染较为严重,需要重点进行跟踪监测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监管。
魏宇涛,温泉,唐维英,钟慈平,余晓琴,李澍才,徐峰,苏燕,唐睿艺
2025, 37(1):48-54. DOI: 10.13590/j.cjfh.2025.01.007
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快速分析方法对调味品和天然色素中检出合成着色剂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样品采用水直接超声提取,以甲醇和0.02 mol/L 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在ShimNex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上分离,经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8种常用合成着色剂在0.1~25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9 1),在空白样品中不同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4.7%~105.3%,RSD为0.8%~5.7%。应用该方法在宣称添加天然色素的调味品以及萝卜红、甜菜红天然色素原料中均检出合成着色剂,分别为胭脂红、日落黄、苋菜红,且在天然色素原料中还同时检出两种及以上合成着色剂,表明天然着色剂原料普遍检出合成着色剂,部分原料中还存在小剂量、多着色剂化合物添加的情况。结论 该方法快速可靠,对企业规避风险、合规使用着色剂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有效监管着色剂提供了参考和建议,同时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 37(1):55-59. DOI: 10.13590/j.cjfh.2025.01.008
摘要:目的 分析2023年河南省小麦及其制品中4种交链孢毒素监测的复检结果,建立简单的质量评价方法。方法 国家常规及省专项应急项目共抽检省内15个地市的小麦及其制品51份。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内标法同时对样品中交链孢菌酮酸(TeA)、T-2毒素(TEN)、交链孢酚(AOH)、交链孢酚单甲醚(AME)进行复测,对两次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RD)进行归类统计分析,评价不同检测机构及检测项目的检测情况。结果 省疾控实验室在控制数据变异性方面表现较好,60.4%RD数据点在30%以内,专项实验室次之,9个地市实验室最低;4个检测项目中TeA和TEN灵敏度高,响应好,比较稳定,64.7%的RD数据点在30%以内,AOH和AME相对较差;结果数值的数量级越高,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越佳。结论 RD分层表示检测数据良好度可以反映检测过程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以及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水平。通过分析不同检测项目的RD,可以有效地识别检测质量,大部分样品的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检测机构整体表现良好,某些检测项目或地区存在较高的RD,需要更多的关注或改进,进一步调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变异性,为后续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董海燕,许晓辉,张磊,胡文敏,陈留萍,朱晓,阮元,苏玮玮,赵晓慧,蔡强,闵向东,包汇慧,刘志涛
2025, 37(1):60-69. DOI: 10.13590/j.cjfh.2025.01.009
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市售天麻中常见风险因子污染水平,评估其膳食暴露水平和健康风险。方法 利用2021年天麻风险监测数据、2017年天麻主产区消费量调查数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反映风险因子的污染程度。采用概率评估方法,计算食用天麻常见风险因子的暴露水平,包括重金属(铅、镉、汞、砷、铬)、二氧化硫和农药残留(苯醚甲环唑、丙环唑、腐霉利、甲霜灵、咪鲜胺、联苯菊酯、氯氟氰菊酯),综合考虑污染物的总膳食暴露水平,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认定对膳食总暴露贡献显著的情形,依据相应健康指导值占比或基准剂量评估其潜在健康风险。结果 天麻中常见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总体污染水平均较低。普通人群食用天麻导致的镉、总铬、总汞和二氧化硫平均暴露量占健康指导值比值均低于5%;镉的高暴露量(P95暴露量)占健康指导值比值为8.88%;铅的平均暴露水平、总砷的平均暴露水平和高暴露水平MOE值均大于20,铅的高暴露水平MOE值小于20,需引起关注。在急性暴露情况下,因食用天麻导致的苯醚甲环唑、甲霜灵和咪鲜胺急性暴露量占ARfD值分别为0.02%、0.01%和0.01%;慢性暴露评估结果显示,7种农药的一般人群暴露水平和高消费人群暴露水平占健康指导值比例均低于5%,健康风险相对较低。结论 一般情况下,因食用天麻暴露的铅、镉、总铬、总砷、总汞及农药残留对食用人群造成的健康风险较低,需关注天麻高暴露人群镉和铅的健康风险。
2025, 37(1):70-78. DOI: 10.13590/j.cjfh.2025.01.010
摘要:目的 了解丽水市售灵芝中铅、镉、砷、汞、铬的污染状况,评估丽水市灵芝食用人群的有毒有害元素暴露风险。方法 对50份丽水市售灵芝进行铅、镉、砷、汞、铬含量的检测,采用食品中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污染程度进行评估。开展丽水市灵芝食用人群的消费量调查,采用点评估法计算膳食暴露水平,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同时,按照两种常用食用方式进行有毒有害元素浸出率试验。结果 丽水市售灵芝中铅、镉、砷、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值均小于0.6,处于安全级别。基于直接服用食用方式的保守估计,灵芝食用人群的每日平均消费量为3.04 g,高消费人群(P95)为10.00 g,点评估法计算出5种有毒有害元素膳食暴露水平均处于安全水平,风险高低表现为铬>镉>铅>汞>砷。按泡水法和泡酒法模拟得出铅、镉、砷、铬在两种浸泡液中均有浸出,汞无浸出,灵芝片的有毒有害元素浸出率高于灵芝。结论 通过灵芝的食用引起的有毒有害元素膳食暴露风险较低,处于可接受范围。
2025, 37(1):79-84. DOI: 10.13590/j.cjfh.2025.01.011
摘要:目的 初步了解我国鸡蛋中抗球虫药物的残留情况,评估其膳食暴露风险。方法 对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集的1 968份鸡蛋样本中4种抗球虫药物的残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点评估方法分别评估儿童和成人通过摄入鸡蛋而暴露于抗球虫药物的膳食风险。结果 4种抗球虫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总体检出率为3.40%。在不同的采样环节中,检出率依次为农贸市场最高,其次是网店,最后是商店。散装食品的检出率高于定型包装食品。检出率排名前6的依次为海南、内蒙古、江西、湖北、云南和四川。根据4种兽药残留的平均值得到各年龄段的膳食暴露量范围为1.97×10-4~3.92×10-3 μg/(kg·BW/d)。托曲珠利砜是各年龄段中贡献率最高的抗球虫药物。3种抗球虫药物膳食暴露的风险商均远低于1。结论 2022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鸡蛋中抗球虫药物残留的总体检出率较低,但部分地区存在超标情况,需引起关注。通过鸡蛋摄入抗球虫药物的膳食暴露风险极低,但仍需加强监管和溯源工作,以进一步保障儿童的健康。
2025, 37(1):85-92. DOI: 10.13590/j.cjfh.2025.01.012
摘要:目的 探明市售面粉、挂面、面包和馒头中的细交链孢菌酮酸(TeA)、腾毒素(TEN)、交链孢酚单甲醚(AME)、交链孢烯(ALT)、交链孢酚(AOH)5种交链孢霉毒素的污染情况,明确膳食暴露风险。方法 本研究采集了2021年和2022年共计245份安徽省中部、北部、西北部面制品,采用优化的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TeA、TEN、AME、ALT、AOH的污染情况。结果 TEN和TeA在样品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0.4%和98.0%,浓度范围分别为0.34~1.74 μg/kg和1.17~85.68 μg/kg,AME、AOH和ALT均未检出(<检出限)。不同样品(面粉、挂面、面包、馒头)和不同地区(皖北、皖中、皖西北)面粉制品中交链孢霉毒素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EN与TeA在面粉、挂面和面包中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 面粉制品中的TeA在成年男性、成年女性、男童和女童日均暴露剂量分别为20.6、23.9、27.9、29.2 ng/(kg·BW/d),TEN在成年男性、成年女性、男童和女童日均暴露剂量分别为3.1、3.5、4.1、4.3 ng/(kg·BW/d),5种交链孢霉毒素含量均低于毒理学关注阈值,膳食风险较小。
黄盼盼,洪海,赵玥,黄琼,闻剑,梁淑君,梁旭霞,陈子慧,翁漫婷,郭海明,甘萍
2025, 37(1):93-99. DOI: 10.13590/j.cjfh.2025.01.013
摘要:目的 跟踪了解2014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白酒产品中塑化剂风险评估结果后白酒中塑化剂等污染物的风险控制情况。方法 在广州市线下实体店、网络超市及酒类专营店采集100份白酒样品,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GB 5009.271—2016)中的方法要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外标法对样品中的18种塑化剂含量进行检测。根据2014年国家公布的白酒产品中塑化剂风险评估结果,分别设定白酒中邻苯二甲酸二(α-乙基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风险参考值为5 mg/kg和1 mg/kg,分析样品中DEHP和DBP检测值的超风险参考值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采用点评估的方法对广东省成年居民的白酒塑化剂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100份白酒样品的DBP和DEHP的超参考值率分别为7%和1%,其中,有1份样品的DBP和DEHP检测值同时超参考值,两项目的检测最大值(DBP:47.1 mg/kg、DEHP:5.55 mg/kg)来自2份样品且均标称为1996年生产,其余5份超参考值样品的检测值均在4 mg/kg以下且标称为2014年以前生产。标称2014年及以前生产较2014年以后生产的白酒塑化剂检出率、超参考值率高(P<0.05)。风险评估结果提示,当广东省居民在饮用平均消费量的市售预包装白酒,因其白酒中DBP和DEHP平均含量较低,所造成的健康风险在人体耐受范围内,但若超量饮用可能存在一定风险。结论 广州市售预包装白酒的DBP和DEHP污染现象并不突出,需重点关注2014年以前生产的白酒且饮酒者需注意控制饮酒量。
2025, 37(1):100-106. DOI: 10.13590/j.cjfh.2025.01.014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东北两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状况,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东北两省(黑龙江省、辽宁省)选取6~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研究对象含糖饮料的消费数据,分析含糖饮料的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中国东北两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率为28.13%,全人群消费量P75为66.67 mL/d,消费人群消费量P50为166.67 mL/d。含糖饮料消费率最高的前3位分别为碳酸饮料(13.19%)、果蔬汁饮料(7.81%)和茶饮料(6.73%),其中男生碳酸饮料消费率高于女生(P<0.05),女生含乳饮料消费率高于男生(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5~17岁年龄组(OR=2.71,95%CI:1.51~4.85,P<0.01)、农村地区(OR=1.82,95%CI:1.19~2.77,P<0.01)、家庭年人均收入高(OR=1.49,95%CI:1.02~2.19,P<0.05)、父母喝含糖饮料(OR=2.28、10.29,95%CI:1.36~3.84、6.10~17.37,P<0.01)的儿童青少年消费含糖饮料的可能性更高。结论 中国东北两省6~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状况尚处于较低水平,但消费人群摄入水平较高,应加强对15~17岁年龄组、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及有含糖饮料消费习惯的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宣教,构建支持性环境,引导儿童青少年合理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