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6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健康中国·营养立法
    • 推进营养立法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024, 36(8):899-904. DOI: 10.13590/j.cjfh.2024.08.001 CSTR:

      摘要 (54) HTML (17) PDF 555.56 K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营养立法对推动全国的营养工作,改善国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本文对我国目前营养立法的必要性和推进营养立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从促进营养健康改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完善工作机制,以及完善营养法规标准体系,强化营养工作技术支撑等几个方面分析,阐述营养立法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推进国民营养改善的重要意义。

    • >研究报告
    • 杭州市售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醇酯的污染分析

      2024, 36(8):905-909. DOI: 10.13590/j.cjfh.2024.08.002 CSTR:

      摘要 (93) HTML (21) PDF 1018.15 K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杭州市售食用植物油中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Es)和2-氯-1,3-丙二醇脂肪酸酯(2-MCPDEs)的污染状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利用非衍生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检测食用植物油中3-MCPDEs和2-MCPDEs含量。结果 在13类330份食用植物油中,3-MCPDEs和2-MCPDEs的检出率分别为96.4%和86.4%,含量范围分别为ND~7.98 mg/kg和ND~3.53 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0.77 mg/kg和0.36 mg/kg。其中,茶油、稻米油、芝麻油平均含量相对较高,橄榄油、核桃油、亚麻籽油和葵花籽油的平均含量相对较低。结论 食用植物油存在MCPDEs污染问题,不同植物油的种类和品牌污染程度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 0+1
      • 1+1
      • 2+1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北京某区一起疑似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分析

      2024, 36(8):910-915. DOI: 10.13590/j.cjfh.2024.08.003 CSTR:

      摘要 (50) HTML (13) PDF 706.23 K (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实验室检测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s)中毒,为应对此类食源性暴发事件提供经验。方法 采集可疑受污染食品、病例肛拭子和环境涂抹样本,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肠毒素(SEA、SEB、SEC、SED、SEE)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及肠毒素基因(sea、seb、sec、sed、see)荧光PCR方法检测;对分离株进行耐药表型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并构建进化树。结果 3件可疑受污染的食品未检出SEs。荧光PCR检测3件可疑污染食品的增菌液结果都为nuc+/seb+。从3件可疑受污染食品中共分离到9株seb+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从食品1中分离到2株t78型和1株t437型,食品2和食品3中分离到的菌株均为t437型,同一spa分型菌株具有相同耐药表型。从1件环境涂抹中分离出2株5种肠毒素基因均为阴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t571型。由9株食品分离株和2株环境分离株构建cgSNP进化树,显示形成3个独立且遗传关系较远分支。9株食品分离株产毒培养后ELISA肠毒素检测结果为SEB阳性。结论 本起事件为可疑SEB中毒事件,全基因组测序可提供较为全面的生物信息数据以应对此类事件。

      • 0+1
    • 一起肉毒梭菌中毒事件的实验室诊断

      2024, 36(8):916-921. DOI: 10.13590/j.cjfh.2024.08.004 CSTR:

      摘要 (29) HTML (5) PDF 695.54 K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2023年11月发生的1起疑似肉毒中毒事件的相关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对分离到的一株A型肉毒梭菌(C.botulinum)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方法 对食品、病例粪便和环境样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检测肉毒毒素基因。参照GB 4789.12—2016对样本进行前处理,经接种疱肉培养基和TPGYT培养基增菌培养5 d,通过动物试验进行毒素检出、确证和定性实验,采用卵黄琼脂平板分离和纯化菌株,并用API 20A和VITEK MS做菌种鉴定。同时对分离得到的菌株开展WGS,分析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 病例粪便样本A型肉毒毒素基因阳性,通过动物试验检出A型肉毒毒素,利用卵黄琼脂平板成功分离A型肉毒梭菌RD1和RD2。其他样品均为阴性。WGS分析显示,该菌为肉毒梭菌,共有12个毒素编码相关基因,染色体上有3个噬菌体序列,wg-SNPs分析显示RD1和RD2与BrDura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此次实验按照国家标准和本实验室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鉴定,检测方案和结果为临床A型肉毒中毒提供参考。

      • 0+1
    • >调查研究
    • 杭州市售大黄鱼不同可食部位中24种元素的分布特征

      2024, 36(8):922-927. DOI: 10.13590/j.cjfh.2024.08.005 CSTR:

      摘要 (28) HTML (10) PDF 791.61 K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杭州市售大黄鱼5种可食部位中24种元素的分布特征。方法 于2022年3月—2023年4月,采集杭州市售大黄鱼样品51份。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大黄鱼轴上肌、轴下肌、鱼皮、鱼鳔、性腺中的24种元素进行测定。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对相应可食部位中元素间的相关性、可食部位间的分布差异等特征进行探讨。结果 5个可食部位均以锌、铁的平均含量为最高。性腺、鱼皮、鱼鳔中的锰、铁、钴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和铅、镉、砷等污染元素的平均含量高于肌肉部位。3.9%的鱼皮和性腺样品的镉含量高于限量要求。各可食部位中存在多种元素呈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02~0.992),可食部位间元素的分布差异主要集中于锶、钛、钡、钒等元素。结论 杭州市售大黄鱼样品可食部位中的镉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不同可食部位的元素分布差异明显,对大黄鱼的污染物监测、膳食评估、资源利用、产品研发等相关工作中需关注不同可食部位元素的分布特征。

      • 0+1
    • 枣庄地区市售猪肉中非伤寒沙门菌分布及病原特征分析

      2024, 36(8):928-933. DOI: 10.13590/j.cjfh.2024.08.006 CSTR:

      摘要 (17) HTML (6) PDF 2.40 M (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枣庄地区市售猪肉中非伤寒沙门菌(NTS)的血清型分布、药物敏感性情况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利用玻片凝集法对NTS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并采用BioNumerics 7.6软件聚类分析。结果 30株NTS分离株共分为15种血清型,主要为里森沙门菌26.67%(8/30)和德尔卑沙门菌16.67%(5/30)。NTS分离株对四环素耐药率为80.00%、氨苄西林76.67%、复方新诺明63.33%,多重耐药率为66.67%,有46.67%的菌株对氨苄西林、四环素、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4种抗生素同时产生耐药。PFGE带型具有多态性,无明显的地域聚集性,里森沙门菌带型最为集中。结论 枣庄地区市售猪肉中的NTS分离株以里森沙门菌和德尔卑沙门菌为主,对四环素、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耐药率高并且出现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分子分型图谱呈现多态性。

      • 0+1
    • 河南省市售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血清型、耐药性和分子分型研究

      2024, 36(8):934-940. DOI: 10.13590/j.cjfh.2024.08.007 CSTR:

      摘要 (27) HTML (10) PDF 1.34 M (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21年河南省市售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血清型、耐药性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参照2021年度《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在河南省内36个监测点采集市售食品,对采集的食品样品开展沙门菌检测。结果 共采集市售食品样本2 074份,总检出率为1.40%(29/2 074)。各食品类别中,肉及肉制品检出率最高(6.21%,20/322)。各采样环节中,农贸市场中沙门菌检出率最高(2.61%,11/421)。所有沙门菌均在散装样品中检出,预包装样品中无检出。冬春季(0.83%,3/360)与夏秋季(1.52%,26/1 714)食品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8,P>0.05)。检出的30株沙门菌分属于7个群,鉴定为20种不同血清型,B群占比最多(43.33%,13/30),其中占比较高的血清型别为阿贡纳沙门菌10.00%(3/30)和德尔卑沙门菌10.00%(3/30)。76.67%的沙门菌均出现不同程度耐药,70.00%的沙门菌为多重耐药,有4株菌对10种及10种以上抗生素耐药,占所有耐药株的17.39%,最高出现了对13种抗生素耐药。30株沙门菌共产生29种PFGE带型,相似度为49.5%~100.0%,PFGE图谱100%相似的菌株仅有两株。结论 河南省市售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率较高,且耐药性比较严重,出现了大比例的多重耐药情况,但无明显优势耐药谱。河南省沙门菌血清型别呈多态性,不存在明显优势血清型。PFGE带型呈现多样性,没有明显的优势带型,说明河南省食源性沙门菌存在高度散发的流行特征。

      • 0+1
    • >风险评估
    • 雪腐镰刀菌烯醇危害评估

      2024, 36(8):941-950. DOI: 10.13590/j.cjfh.2024.08.008 CSTR:

      摘要 (22) HTML (7) PDF 979.96 K (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雪腐镰刀菌烯醇(NIV)的健康影响进行危害评估。方法 通过对文献型数据库以及国内外专业机构网站进行文献的检索、去重、筛选、梳理,基于最终纳入文献的毒理学信息对NIV进行危害评估。结果 高剂量NIV急性经口暴露后最常见症状为呕吐,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显示暴露于NIV最主要效应是白细胞计数减少,对免疫、血液系统和生长发育产生危害,并且NIV与呕吐毒素有联合毒性。结论 长期高剂量暴露于NIV可能会导致机体出现免疫毒性和生殖发育毒性以及白细胞计数减少等敏感毒效应。

      • 0+1
      • 1+1
      • 2+1
    • >风险监测
    • 2021—2023年湖北省毒蘑菇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4, 36(8):951-954. DOI: 10.13590/j.cjfh.2024.08.009 CSTR:

      摘要 (24) HTML (5) PDF 1.06 M (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湖北省毒蘑菇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1—2023年湖北省营养与食品卫生信息管理平台食源性疾病监测子系统报告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21—2023年湖北省共计上报毒蘑菇中毒事件数134起,发病人数384人,死亡6人,病死率为1.56%。2023年上报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53.73%和55.73%。事件主要发生在7~9月份;宜昌市和武汉市是毒蘑菇中毒高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主要发生场所(95.52%,128/134),农村家庭高于城市家庭,且死亡主要发生在农村家庭。49.25%的毒蘑菇中毒明确了毒蘑菇种类,有4起事件有明确的毒蘑菇毒素检测结果。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引发湖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关口前移,采用适宜方式在毒蘑菇中毒来临之前对重点地区和人群进行科普宣传,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同时加强毒蘑菇采样、鉴定及监测,为医院救治提供科学建议。

      • 0+1
      • 1+1
      • 2+1
    • >应用营养
    • 中国1991—2018年成年居民蔬菜消费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4, 36(8):955-961. DOI: 10.13590/j.cjfh.2024.08.010 CSTR:

      摘要 (18) HTML (8) PDF 723.24 K (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1991—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蔬菜消费变化趋势,分析蔬菜消费的影响因素,为指导中国成年居民蔬菜合理消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1991、2000、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研究纳入调查对象36 571名。通过连续3天24小时(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蔬菜消费信息,并计算个体平均每日蔬菜消费量。采用描述性分析、趋势检验描述并分析历年蔬菜消费变化趋势,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蔬菜消费影响因素。结果 中国成年居民蔬菜消费呈下降趋势,蔬菜总消费量均数从1991年的345.3 g/d下降至2018年的265.0 g/d(P<0.05),蔬菜总消费量中位数从1991年的315.8 g/d下降至2018年的242.6 g/d(P<0.05)。深色蔬菜消费占蔬菜总消费量比例从1991年的23.5%下降至2018年的21.3%(P<0.05)。成年居民每日蔬菜消费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最低推荐摄入量(300 g/d)的比例从1991年的53.8%下降至2018年的34.7%(P<0.05)。成年居民的年龄、性别及居住地为蔬菜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1991—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蔬菜消费呈下降趋势,深色蔬菜消费尤为不足。18~44岁居民、女性及城市居民的蔬菜消费量偏低。建议针对不同群体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蔬菜消费。

      • 0+1
    • >食源性疾病
    • 2022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2024, 36(8):962-967. DOI: 10.13590/j.cjfh.2024.08.011 CSTR:

      摘要 (38) HTML (16) PDF 998.32 K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22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2年,全国除西藏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4 902起,累计发病24 282人,死亡90人。在病因明确的3 028起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4.13% (1 639/3 028)和55.95%(47/84);微生物性致病因子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38.43% (6 106/15 887);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场所中,家庭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9.96%(2 939/4 902)和96.67%(87/90);餐饮服务场所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5.94%(13 583/24 282)。结论 毒蘑菇、乌头碱和甲醇中毒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人数最多;餐饮服务场所和学校食堂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场所。建议各地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特点,做好监测预警、食品安全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 0+1
      • 1+1
    • >综述
    • 霍山石斛安全性和功能性研究进展

      2024, 36(8):968-975. DOI: 10.13590/j.cjfh.2024.08.012 CSTR:

      摘要 (11) HTML (3) PDF 1.20 M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霍山石斛是安徽地方特色产品,其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霍山石斛作为食品和药品原料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功能学研究已成为当今热点,与此同时,霍山石斛及其制品的安全性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有关霍山石斛的理化性质研究和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对霍山石斛调节免疫力、抗氧化、血糖血脂、抗炎症、抗肿瘤以及保护肝脏等功能学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和阐述。霍山石斛安全性和功能性研究的总结将为进一步开发其保健和药用功能提供参考。

      • 0+1
      • 1+1
    • 双酚AF毒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4, 36(8):976-981. DOI: 10.13590/j.cjfh.2024.08.013 CSTR:

      摘要 (18) HTML (4) PDF 548.89 K (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酚AF(BPAF)是一种双酚A(BPA)类似物,随着欧盟颁布在多种场所中禁用或限用BPA的规定,大量BPA类似物随之出现,其中BPAF因其韧性优良等特点应用较广。本文将从生殖、发育、内分泌、免疫、神经等方面对BPAF的毒理学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梳理,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为后续研究和管理提供思路和依据。

    • 克罗诺杆菌O抗原的研究进展

      2024, 36(8):982-988. DOI: 10.13590/j.cjfh.2024.08.014 CSTR:

      摘要 (21) HTML (6) PDF 3.23 M (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克罗诺杆菌属(Cronobacter)是革兰氏阴性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食品和自然环境中,可引起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败血症和脑膜炎等。O抗原是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LPS)的最外层结构,是宿主免疫系统的重要靶标,合成O抗原的基因往往成簇分布于细菌基因组上,称为O抗原基因簇(O-AGC),往往具有高度特异性。O抗原对于革兰氏阴性菌物种鉴定、血清分型意义重大,在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快速检测等方面表现出优越的成效。本文主要对克罗诺杆菌O抗原分型最新研究进展、克罗诺杆菌O抗原与其他肠杆菌科成员O抗原的相关性以及O抗原的应用与前景等进行综述,对克罗诺杆菌O抗原多样性特征进行全面地概括,旨在推动克罗诺杆菌O抗原相关研究,加强克罗诺杆菌的防控,为食品防控提供新参考。

      • 0+1
    • 氟的雄性生殖毒性研究进展

      2024, 36(8):989-994. DOI: 10.13590/j.cjfh.2024.08.015 CSTR:

      摘要 (24) HTML (3) PDF 661.01 K (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氟是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环境污染物。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氟具有雄性生殖毒性,表现为睾丸和附睾结构异常、生殖激素分泌异常、睾丸抗氧化酶活性减弱、精子质量下降等。本文就氟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毒性及相关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氟诱导的雄性生殖损伤防治提供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