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6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健康中国·营养立法
    • 广东省膳食营养及慢性病防控建议

      2024, 36(7):767-773. DOI: 10.13590/j.cjfh.2024.07.001

      摘要 (88) HTML (22) PDF 682.80 K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广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营养缺乏性疾病数量明显下降,但膳食模式不合理、营养素摄入不均衡等问题日益显现,营养与行为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病增长迅速,防控效果不理想。本文对广东省居民膳食营养与疾病防控现状、国内外及广东省应对营养及相关疾病的政策措施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就目前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与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动广东省营养防控工作进展。

    • >研究报告
    • 2020年绍兴市145株分离自食源性腹泻患者和生禽肉的沙门菌表型及基因组特征分析

      2024, 36(7):774-781. DOI: 10.13590/j.cjfh.2024.07.002

      摘要 (71) HTML (16) PDF 6.08 M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监测绍兴市临床分离株和食品分离株沙门菌的分子分型特征和耐药情况,分析部分临床分离株的基因组特征。方法 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血清型别,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应用于分子分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药物耐药性。开展全基因组测序,使用BioNumerics V7.6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wgSNP)分型,采用Pubmlst确定ST型别,使用ResFinder 4.1抗性基因数据库和VFDB毒力基因数据库预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 135株临床分离株和10株食品分离株沙门菌共检出24种血清型、109种PFGE指纹图谱、80种耐药表型,其中优势血清为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伦敦沙门菌,其中食品分离株以伦敦沙门菌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主要耐氨苄西林、四环素、链霉素,且多重耐药率达73.79%(107/145),其中食品分离株以耐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四环素和萘啶酸抗生素为主。30株临床分离株沙门菌有11个ST型别,ST11型的4株肠炎沙门菌属于同一进化枝,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共预测31种耐药基因,其中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6')-Iaa携带率达100%(30/30),其次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1B(70%,21/30);预测出224种毒力基因,其中107种携带率达100%(30/30)。结论 绍兴市沙门菌血清型、PFGE图谱、耐药表型种类多样,多重耐药率较高,且选取的生禽肉不是导致绍兴市沙门菌感染的直接来源;部分临床分离株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

      • 0+1
      • 1+1
      • 2+1
      • 3+1
      • 4+1
    • 鼠曲草对大鼠生殖激素水平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2024, 36(7):782-787. DOI: 10.13590/j.cjfh.2024.07.003

      摘要 (28) HTML (12) PDF 617.04 K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鼠曲草(PADA)对大鼠生殖激素水平以及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 将PADA按传统食用习惯提取浓缩后,连续30 d经口给予SD大鼠,对六项生殖激素、免疫器官、碳廓清实验、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血清溶血素、抗体生成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暴露PADA后的雌性各剂量组大鼠的催乳素升高(P<0.05);雄性100 g/kg体质量剂量组的脾脏重量、雄性50 g/kg体质量剂量组的血清溶血素抗体积数、雌性100 g/kg体质量剂量组的胸腺重量、胸腺指数升高(P<0.05);碳廓清吞噬指数a、淋转OD差值、溶血空斑数、白细胞、球蛋白、白/球比值、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及组织形态等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改变。结论 PADA能引起雌性25 g/kg体质量剂量以上催乳素升高;未观察到免疫功能有明显受损现象;脾、胸腺重量及胸腺指数升高,提示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 2017—2021年温州市腹泻患者沙门菌血清学和耐药谱及分子分型特征分析

      2024, 36(7):788-796. DOI: 10.13590/j.cjfh.2024.07.004

      摘要 (36) HTML (13) PDF 1.86 M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温州市食源性腹泻患者沙门菌的血清学、耐药性和分子分型特征,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和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从温州市2017—2021年食源性腹泻病例中分离出的567株沙门菌进行病患信息整理以及血清分型,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5种抗菌药物进行敏感性试验,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567株沙门菌腹泻患者含男性326人,女性241人,分别占57.5%和42.5%,多为6岁以下的儿童,共分离出119株,占21.0%;其次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分离出111株沙门菌,占19.6%。567株沙门菌共分为50种血清型,其中位居前两位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菌(33.5%,190/567)和肠炎沙门菌(23.6%,134/567)。567株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73.5%(417/567),其次四环素为63.3%(359/567);鼠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4.2%(160/190),而肠炎沙门菌对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为95.5%(128/134)。多重耐药率为62.6%,共产生178种耐药谱,其中最多的耐药谱为AMP-AMS-CFZ-CT-NAL。201株鼠伤寒沙门菌及其单相变种产生70种带型,带型差异度较大,相似度在1.5%~100%之间;127株肠炎沙门菌产生32种带型,相似度在35.8%~100%之间。50株伦敦沙门菌共产生24种带型,相似度在40.0%~100%之间。结论 温州市食源性沙门菌呈现广泛的血清型分布,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趋势。为了有效防控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应加强对食源性腹泻患者沙门菌的监测,及时了解温州市血清型分布趋势和耐药特点,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 0+1
      • 1+1
      • 2+1
    • 2021—2022年湖州市监测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例沙门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2024, 36(7):797-804. DOI: 10.13590/j.cjfh.2024.07.005

      摘要 (55) HTML (9) PDF 5.72 M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湖州市感染性腹泻患者分离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耐药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为沙门菌引起腹泻性疾病的防控、预警、溯源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湖州市2021—2022年6家监测哨点医院分离出126株沙门菌,采用玻片凝集法、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分别进行血清学分型、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和分子分型。结果 126株沙门菌可分为28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32.5%,41/126),肠炎沙门菌(24.6%,31/126)及鼠伤寒沙门菌(15.1%,19/126)。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对15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对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3.3%(44/60)其次氨芐西林和磺胺甲??唑的耐药率为56.7%(34/60),鼠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和磺胺甲??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8.4%(13/19)、52.6%(10/19),肠炎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最高为54.8%(17/31),其他沙门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为51.4%(18/35),总体多重耐药率达62.7%(79/126),呈现出20种多重耐药谱。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及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经Xba Ⅰ酶切后分别获得46种和15种不同PFGE指纹图谱。结论 湖州市沙门菌感染优势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种和肠炎沙门菌为主,沙门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PFGE带型既有多样性又具有优势带型。

      • 0+1
      • 1+1
      • 2+1
      • 3+1
    • 2019—2021年兰州市腹泻患者肠炎沙门菌耐药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

      2024, 36(7):805-811. DOI: 10.13590/j.cjfh.2024.07.006

      摘要 (38) HTML (7) PDF 1.11 M (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兰州市肠炎沙门菌的耐药谱及耐药特点,建立兰州市沙门菌基因型数据库,为有效预防沙门菌的感染及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对2019—2021年从兰州市食源性主动监测中分离到的94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生化鉴定;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41株肠炎沙门菌的指纹图谱;使用BioNumerics软件对41株肠炎沙门菌PFGE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94株沙门菌分属为20个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为优势血清群,占43.62%(41/94)。41株肠炎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萘啶酸的耐药率为100.00%,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80.49%(33/41),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为39.02%(16/41),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的耐药率均为31.71%(13/41),但对亚胺培南、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0.00%;其中26株菌(63.41%,26/41)出现多重耐药,共产生18种耐药谱。41株肠炎沙门菌通过Xba Ⅰ酶切共获得19种带型,各带型之间的相似度为74.20%~100.00%,各带型所包含的菌株数不同,同一年份菌株间的同源性较高并且有100.00%相同带型。结论 兰州市沙门菌血清型呈多样性,其优势血清群肠炎沙门菌高耐药和多重耐药严重,PFGE带型复杂多样,呈现出一定的遗传多样性。

      • 0+1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真空低温烹调条件下猪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热灭活规律研究

      2024, 36(7):812-817. DOI: 10.13590/j.cjfh.2024.07.007

      摘要 (30) HTML (9) PDF 724.45 K (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温度、不同基质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的热灭活规律,探讨真空低温烹调对不同基质中单增李斯特菌减灭的影响。方法 将5株单增李斯特菌冻干菌粉人工污染生理盐水、MH肉汤、真空包装精猪肉和五花肉,在55、60和63 ℃条件下测定该菌在生理盐水、MH肉汤、真空包装精肉和五花肉中的存活规律,计算不同菌种在不同条件下的D值和Z值,分析其灭活规律。结果 单增李斯特菌在猪肉中的D值和Z值均高于在生理盐水、MH肉汤中的D值和Z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五花肉中的D值高于在精肉中的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55 ℃条件下,真空包装精猪肉和五花肉基质中,人工污染的单增李斯特菌下降6lg所需时间约为3~4 h,而在60和63 ℃的时间分别为30~40和10~20 min。结论 真空低温烹调条件下,食品基质、菌种遗传基础等均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杀灭作用存在显著影响,在低于60 ℃条件下烹调时,需延长烹饪时间,以保障烹饪后食品的微生物安全。

      • 0+1
    • 一株粪肠球菌噬菌体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2024, 36(7):818-826. DOI: 10.13590/j.cjfh.2024.07.008

      摘要 (29) HTML (9) PDF 2.43 M (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污水中分离出一株新的粪肠球菌噬菌体,对其进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为食品中粪肠球菌污染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宿主菌来源于牦牛屠宰加工环节,并经16S rRNA测序鉴定;从环境下水道污水中分离噬菌体,将噬菌体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双层平板法测其效价;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测定其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以及测定pH、紫外照射、温度、有机溶剂对噬菌体效价的影响;并测定其对宿主菌的裂解效力。结果 宿主菌经16S rRNA测序鉴定为粪肠球菌;从污水中分离出一株能裂解粪肠球菌的噬菌体命名为P45;电镜结果表明此噬菌体为蝌蚪状的长尾噬菌体,头部呈六面体,整体长度约为(200±5)nm;通过裂解谱测定,发现该噬菌体对其中4株粪肠球菌有明显裂解效果;最佳感染复数为0.1、潜伏期为50 min、裂解周期为190 min、裂解量为1 PFU/cell;噬菌体能在pH=2和pH=13存活,效价分别为1.05×102 PFU/mL和1.85×103 PFU/mL;75 ℃高温可使该噬菌体完全失活;紫外照射使噬菌体效价下降;噬菌体对有机溶剂不敏感;对宿主菌有较好的裂解效果。结论 粪肠球菌的噬菌体对宿主菌有良好裂解效果,对食品中粪肠球菌的污染防控有一定应用潜力。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调查研究
    • 国产和进口蜂蜜中嗜渗酵母的鉴定及污染水平调查

      2024, 36(7):827-833. DOI: 10.13590/j.cjfh.2024.07.009

      摘要 (38) HTML (7) PDF 978.40 K (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国内外蜂蜜中分离的嗜渗酵母进行鉴定,了解其污染水平。方法 选取916批国产和进口蜂蜜,根据GB 14963—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和GB 4789.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对蜂蜜样品中嗜渗酵母计数,并计算出嗜渗酵母检出率。对分离菌株通过26S rDNA PCR鉴定属种。通过吸光度法和重铬酸钾比色法对部分分离酵母菌株耐高糖和产酒精能力进行检测。结果 在916批次蜂蜜中,共检出嗜渗酵母36批,检出率为3.93%,超标率为3.49%;其中国产蜜786批,共检出嗜渗酵母33批,检出率为4.20%,嗜渗酵母计数为2.5×102~7×104 CFU/g;进口蜜130批,共检出嗜渗酵母3批,检出率为2.31%,嗜渗酵母计数1×101~7×101 CFU/g。分离得到5株嗜渗酵母,1株为假霉蚜虫酵母,3株为蜂蜜接合酵母,1株为木兰假丝酵母,所试验菌株对高浓度糖耐受性良好并且全都有一定的产酒精能力。结论 蜂蜜存在着被嗜渗酵母污染的可能,需要加强控制和管理;蜂蜜可以作为筛选耐渗透压菌种的来源,选育蜂蜜嗜渗酵母有助于蜂蜜食品发酵工业的发展和优秀产品的研发。

      • 0+1
      • 1+1
      • 2+1
    • >风险监测
    • 北京市场进口水果中725种农药残留筛查

      2024, 36(7):834-850. DOI: 10.13590/j.cjfh.2024.07.010

      摘要 (76) HTML (17) PDF 1.01 M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进口水果中农药残留情况,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进口水果贸易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标称来自澳大利亚、菲律宾等13个国家/地区的60批次进口水果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GC/LC-QTOF/MS联用技术筛查725种农药残留。结果 60批次样品中,58批次样品合格,合格率为96.67%。725种筛查项目中检出74种农药残留,大多为低毒农药;检出率较高的农药有吡唑醚菌酯6.70%(25/373)、螺虫乙酯5.90%(22/373)、肟菌酯4.82%(18/373)、氟唑菌酰胺4.29%(16/373)等。结论 采样的进口水果农药残留整体状况较好,进口水果中农药残留整体处于安全水平,但潜在健康风险需要关注。

      • 0+1
    • >风险评估
    • 群体遗传学AI模型在我国弯曲杆菌感染散发病例归因中的初探与应用

      2024, 36(7):851-857. DOI: 10.13590/j.cjfh.2024.07.011

      摘要 (29) HTML (7) PDF 1.73 M (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群体遗传学模型在食源性疾病归因分析中的应用,定量识别导致我国弯曲杆菌感染散发病例的主要宿主来源。方法 利用PubMLST公共数据库获得我国弯曲杆菌MLST数据,采用群体遗传学AI模型(AIM)对弯曲杆菌病例进行归因分析。结果 弯曲杆菌感染散发病例归因于鸡的贡献比例最高,为50.49%,其次为鸭鹅、牛和猪,分别为22.56%、18.36%和4.52%,归因于环境和野生鸟类的贡献比例较低,分别为0.78%和0.66%。结论 本研究采用AIM方法,实现了结合微生物分子分型数据和统计学建模的归因方法在我国食源性疾病中的实践应用,定量获得了不同来源对我国弯曲杆菌感染散发病例的贡献,并为下阶段归因工作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 0+1
      • 1+1
      • 2+1
      • 3+1
      • 4+1
    • 2022年湖北省猪肝中有机磷酸酯和多氯联苯污染水平与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2024, 36(7):858-863. DOI: 10.13590/j.cjfh.2024.07.012

      摘要 (45) HTML (10) PDF 749.38 K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湖北省猪肝中7种有机磷酸酯(OPEs)和6种指示性多氯联苯(PCBs)的污染水平,评估湖北省居民通过食用猪肝摄入OPEs和PCBs的暴露风险。方法 2022年在湖北采集51份猪肝样品,采用同位素稀释法,分别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和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磁质谱(HRGC-HRMS)测定猪肝样品中OPEs和PCBs的含量水平。通过分析其指纹特征,探索污染来源。根据湖北居民每日膳食摄入量(EDI)和危害指数(HI),评估居民通过食用猪肝摄入OPEs和PCBs的暴露风险。结果 猪肝中7种OPEs(∑7OPEs)的浓度范围为15.6~262 ng/g,平均数为89.7 ng/g (P50=88.4 ng/g);6种PCBs(∑6PCBs)的浓度范围为3.67~19.5 pg/g,平均数为9.02 pg/g (P50=8.21 pg/g)。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TDCPP)和PCB 52分别为猪肝中OPEs和PCBs的主要特征污染物。部分OPEs之间呈正相关(r=0.278~0.841,P<0.05),不同PCBs之间均呈正相关(r=0.367~0.942,P<0.01)。湖北省居民通过食用猪肝摄入∑7OPEs和∑6PCBs的平均EDI值分别为2.76 ng/kg·BW/d(P95=5.83 ng/kg·BW/d)和0.28 pg/kg·BW/d(P95=0.58 pg/kg·BW/d),通过与参考剂量值比较,HI值均远小于1。结论 尽管OPEs和PCBs在猪肝中普遍检出,但污染水平较低。湖北省居民通过食用猪肝摄入OPEs和PCBs的暴露风险相对较低。

      • 0+1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2019—2021年油脂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研究

      2024, 36(7):864-870. DOI: 10.13590/j.cjfh.2024.07.013

      摘要 (46) HTML (10) PDF 992.22 K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油脂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及执行情况,广泛收集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为标准制修订工作和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企业本底调查、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式开展标准跟踪评价工作。选取上海、广东、河北、江西、广西和宁夏油脂类食品生产企业及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人员、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行业协会人员、相关科研专家等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与现场调查,收集执行油脂类产品标准、规范、检验方法标准、通用标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标准制修订和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结果 2019—2021年,共发放专项跟踪评价问卷3 097份,回收有效问卷1 348份,回收率43.53%,现场调查企业183家,共收集有效意见建议72条。总体上,调查对象对油脂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认可度较高,提出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完善食品分类及定义”“增加或完善技术指标”上。结论 油脂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执行情况尚属满意,但需要对相关标准的术语定义和技术要求进行完善。

      • 0+1
      • 1+1
    • >应用营养
    • 我国成年男子膳食矿物元素摄入状况及评价分析——基于第五次中国总膳食研究

      2024, 36(7):871-877. DOI: 10.13590/j.cjfh.2024.07.014

      摘要 (40) HTML (12) PDF 4.19 M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男子膳食矿物元素摄入状况,对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特点进行评价分析,为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协同发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根据《第五次中国总膳食研究》公开发布的我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男子每人每日12类膳食矿物元素摄入量平均值数据,采用熵权法和TOPSIS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膳食钙和膳食锌摄入量明显偏低,各地区的摄入量均低于推荐值水平,膳食钾、膳食镁和膳食钼的平均摄入量基本满足推荐值水平或适宜摄入值水平,其余矿物元素的摄入量普遍偏高;整体上我国各地区各矿物元素的食品来源基本相似,以谷物、蔬菜、肉类、豆类为主;12项矿物元素的指标权重范围为0.048~0.127,膳食锰指标的变异程度最大,膳食镁指标的变异程度最小;总体上,河北省、上海市等地区膳食矿物质摄入水平综合评价较好,吉林省、辽宁省等地区综合评价较差。结论 各地区膳食矿物元素摄入量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与地区居民饮食结构密切相关,通过饮食多样化不断调整居民饮食结构,有助于改善居民膳食矿物质摄入不足或过剩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健康水平。

      • 0+1
      • 1+1
      • 2+1
      • 3+1
      • 4+1
    • >综述
    • 乳酸菌去除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研究进展

      2024, 36(7):878-885. DOI: 10.13590/j.cjfh.2024.07.015

      摘要 (28) HTML (7) PDF 1.22 M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镰刀菌属产生的一种主要侵染小麦、玉米等谷物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不仅给农业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也有潜在威胁,所以如何高效去除粮食中的DON迫在眉睫。当前,运用微生物与其代谢物对DON进行生物脱毒在成本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方面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本文对DON的危害、检测技术和就近年来利用乳酸菌对DON脱毒机制研究以及应用作出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为乳酸菌在谷物和饲料中DON的生物防治及其规模化产业运用提供参考。

      • 0+1
      • 1+1
    • 循证美国近50年感染性沙门菌流行病学变化趋势

      2024, 36(7):886-898. DOI: 10.13590/j.cjfh.2024.07.016

      摘要 (62) HTML (10) PDF 2.83 M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循证美国近50年感染性沙门菌优势菌型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 统计和分析美国1968—2011年人感染的30种沙门菌型(包括肠内和肠外优势型)与养殖动物(疫病与非疫病组)沙门菌的生态优势菌型,剖析美国2006—2016年间国家肠道沙门菌型病例监测大数据,关联2006—2017年美国本土食源性和宠物源性沙门菌型的跨州暴发数据。结果 美国近50年养殖业使某些沙门菌型与养殖动物间形成定殖与致病的生态特征,定殖动物的沙门菌优势菌型与人群感染菌型间存在暴露剂量-反应关系,人与动物长期互作使两者沙门菌的优势菌型高度契合;美国近50年人群感染沙门菌基线呈渐增趋势,病例多发“一老一小”,以1岁以下幼儿发病率最高,南部和中西部病例偏多,2008年肠炎替代鼠伤寒成为美国沙门菌首位人群感染菌型;归因食源性跨州暴发的食物,具有从传统的肉、蛋、奶,向蔬菜、即食食品、水果等过渡的消费特征,2006年后逐渐增多,与家庭养殖爬行动物等活体动物有关的宠物源沙门菌跨州暴发属于行为生态型传染病,较食源性暴发的跨时更长、病例更分散和隐匿性更高。结论 美国沙门菌的疾病生态学特征,可为我国兽医与人的沙门菌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4+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