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6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菌菇类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污染调查及病原特征分析

      2024, 36(5):517-521. DOI: 10.13590/j.cjfh.2024.05.001

      摘要 (148) HTML (37) PDF 1.09 M (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成都市售菌菇类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污染情况,分析其病原特征,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支持。方法 参照GB 4789.29—2020,增加了可疑菌落微生物质谱鉴定,对121份菌菇类食品进行检测,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遗传特性及与米酵菌酸生物合成相关bon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 121份样品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阳性率为50.41%(61/121),其中银耳的阳性率达到67.14%(47/70)。4份样品中分离的10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携带bon基因簇;存在主要污染银耳的优势克隆群,但未携带bon基因簇。结论 银耳易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污染,需加强对重点食品中该致病菌的风险监测,尤其是携带bon基因簇菌株的检测。

      • 0+1
    • 2013—2022年山西省市售食品中阪崎克罗诺杆菌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

      2024, 36(5):522-527. DOI: 10.13590/j.cjfh.2024.05.002

      摘要 (69) HTML (15) PDF 1.36 M (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山西省市售食品中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携带状况及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方法 采用质谱检测系统对菌株进行分型鉴定,通过荧光PCR检测4种毒力基因:ompXcpahlysip,并对菌株进行PFGE分子分型。结果 2013—2022年检测样品1 050份,分离阪崎克罗诺杆菌80株,总检出率为7.62%。4种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ompX 86.25%,cpa 85.00%,hly 98.75%,sip 86.25%。PFGE分型分为67种基因图谱,相似度在43.7%~100.0%,菌株间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不同产地、不同厂家间的菌株型别分散,仅少数菌株呈现出遗传相关性。结论 该研究结果可对山西省食品中阪崎克罗诺杆菌的风险状况和分型情况提供数据支持,需进一步加强评估和多环节防控。

      • 0+1
    •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中菌株全基因组测序与耐药性分析

      2024, 36(5):528-532. DOI: 10.13590/j.cjfh.2024.05.003

      摘要 (74) HTML (23) PDF 1.69 M (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2023年淮安市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耐药性分析,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wg-SNP)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进行溯源,在线数据库鉴定菌株携带的毒力和耐药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共分离到12株副溶血性弧菌,3株来自病例、9株来自留样食品。其中2株食物分离株与3株病例分离株wg-SNP差异数为0~2 bp,都属于ST3型,判断为同一克隆;其余7株食物分离株与病例分离株wg-SNP 差异数为11 341~37 173 bp,判定为不同克隆。从病例和食品中分离的ST3型副溶血性弧菌都携带外毒素基因tdhtlh,其余菌株仅携带tlh。本事件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都携带blaCARB型耐药基因,且对头孢唑啉耐药率较高。结论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本起事件由携带tdh毒力基因的ST3型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引发,显示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中毒事件快速溯源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菌株对头孢唑啉耐药,可为临床治疗抗生素选用提供依据。

      • 0+1
      • 1+1
      • 2+1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肉制品中牛源性成分芯片数字PCR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2024, 36(5):533-540. DOI: 10.13590/j.cjfh.2024.05.004

      摘要 (98) HTML (30) PDF 2.85 M (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了对肉制品中牛肉源性成分进行准确定量,本文采用数字PCR(dPCR)技术对牛肉的线粒体Cytb基因进行定量检测,根据基因拷贝数建立了肉制品中牛肉源性成分PCR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参照标准设计的牛源性特异性引物、探针,猪源性特异性引物、探针,鸭源性特异性引物、探针以及动物源性成分通用引物、探针,建立了双重数字PCR体系。结果 在一定范围内生鲜牛肉质量与DNA含量、DNA含量与DNA拷贝数之间均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并以DNA含量为中间值计算出DNA拷贝数(C)与生鲜牛肉质量之间的换算公式:M=0.020 9C+0.676。应用建立的dPCR方法对构建的肉样模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牛肉定量检测值与实际质量基本一致,且受外源物种的干扰小。运用该方法对抽取的10份市售牛肉样品检测,同时通过特异/通用引物扩增的拷贝数之比(%)辅助判断肉制品中是否存在非牛源性的其他动物源性成分掺假,检测出部分样品不符合标签规定。结论 该方法可实现对牛源性成分的量化检测,能够作为区分故意添加和无意污染的依据,为执法监管部门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 0+1
      • 1+1
      • 2+1
      • 3+1
      • 4+1
    • 利用磁固相萃取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定量检测鸡肉和猪肉中的恩诺沙星

      2024, 36(5):541-549. DOI: 10.13590/j.cjfh.2024.05.005

      摘要 (48) HTML (20) PDF 6.66 M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磁性固相萃取(MSPE)结合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建立一种鸡肉和猪肉中恩诺沙星的快速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合成Fe3O4@共价有机骨架纳米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吸附剂分离和富集恩诺沙星。以银纳米颗粒为增强基底,利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采集恩诺沙星的SERS光谱。利用恩诺沙星的特征SERS信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恩诺沙星位于745.77 cm-1拉曼位移处的SERS信号强度与其浓度的对数值在5.0×10-7~1.0×10-5 mol/L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62。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7和0.23 μg/g。该方法检测鸡肉和猪肉中恩诺沙星的回收率为80.97%~100.98%,相对标准偏差为1.6%~4.6%。结论 MSPE-SERS方法操作简便、用时短、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为恩诺沙星的快速检测和现场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风险评估
    • 北京市中小学生5种食品添加剂的内暴露水平分析

      2024, 36(5):550-556. DOI: 10.13590/j.cjfh.2024.05.006

      摘要 (98) HTML (21) PDF 1.23 M (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尿液中5种食品添加剂的内暴露水平。方法 2016年9月,在北京2个区的中小学收集900份学生尿液样本,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5种食品添加剂(苯甲酸、安赛蜜、甜蜜素、糖精和4-己基间苯二酚)含量,按照年龄组计算每日估计摄入量(EDI),并评估其存在的健康风险。结果 全部尿液样本中均检测到甜蜜素和糖精,96.3%的样本中检测到安赛蜜。甜蜜素的中位浓度(4 788.5 ng/mL)明显高于其他4种食品添加剂(苯甲酸235.9 ng/mL,安赛蜜92.6 ng/mL,糖精84.1 ng/mL,4-己基间苯二酚7.6 ng/mL)。7~12岁学生尿液中苯甲酸浓度极显著高于13~17岁年龄组的学生(P<0.001);13~17岁年龄组学生尿液中安赛蜜、糖精和4-己基间苯二酚浓度极显著高于7~12岁学生(P<0.001);13~17岁年龄组女生尿液中糖精浓度极显著高于同年龄组男生(P<0.001)。5种食品添加剂的中位EDI分别为:苯甲酸3.48 μg/kg·BW/d、安赛蜜1.36 μg/kg·BW/d、甜蜜素69.01 μg/kg·BW/d、糖精1.22 μg/kg·BW/d、4-己基间苯二酚0.11 μg/kg·BW/d。结论 本研究中北京市中小学生广泛暴露于5种食品添加剂,部分高暴露儿童甜蜜素EDI高于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其他4种添加剂暴露水平远低于ADI,总体处于安全水平。

      • 0+1
    • >调查研究
    • 贵州省一起产气荚膜梭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及病原体溯源

      2024, 36(5):557-563. DOI: 10.13590/j.cjfh.2024.05.007

      摘要 (75) HTML (21) PDF 1.48 M (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贵阳市某学校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食品和病原的溯源分析,探讨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分析,采集可疑生物样本,食品样本和外环境样本进行常规的实验室病原分离及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病原鉴定。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毒素基因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溯源分析。结果 22名病例症状以腹痛(95.45%,21/22)、腹泻(95.45%,21/22)为主;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为6-15 h。在5份肛拭子样本、3份粪便样本和1份留样早餐肉末食品样本中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且均检出肠毒素cpe基因,所有样本均未检出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其中早餐肉末食品样品中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对比发现产气荚膜梭菌为3.5×105 CFU/g,经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比对发现,来源于早餐肉末食品和肛拭子样本的产气荚膜梭菌,其分子分型为ST139型,菌株均携带cpe毒力基因。结论 通过现场调查和溯源分析,判定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早餐肉末是导致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全基因组测序新技术在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可起到精准溯源作用。

      • 0+1
      • 1+1
      • 2+1
    • 广东省19个地市18岁及以上人群9种试点食药物质消费状况调查

      2024, 36(5):564-568. DOI: 10.13590/j.cjfh.2024.05.008

      摘要 (68) HTML (18) PDF 532.38 K (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党参等9种试点食药物质开展消费状况调查,为完善食药物质安全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19—2021年在广东省抽取19个地市调查点,选择18岁及以上有传统煲汤料等地方特色食品食用习惯的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调查法收集调查对象过去12个月9种试点食药物质等消费状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 233名调查对象,其中,男性占49.2%、女性占50.8%。调查人群中,9种试点食药物质的消费率为0.8%~55.3%,消费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党参55.3%、黄芪47.4%、西洋参41.5%、灵芝30.0%、铁皮石斛(干)24.1%、天麻16.0%、铁皮石斛(鲜)4.8%、肉苁蓉2.6%、杜仲叶1.3%、山茱萸0.8%。消费人群中,9种试点食药物质以不直接食用为主,占比为82.6%~95.1%,每月消费频率均值为每月0.8~2.2次。9种试点食药物质干品每次消费量均值为每次7.4~11.9 g,铁皮石斛(鲜)每次消费量均值为每次41.9 g。结论 广东省19个地市18岁及以上人群9种试点食药物质消费率差异较大,党参、黄芪等消费频率较高,建议针对食药物质用法、用量进一步科学评估,对居民做好正确食用的科普宣教。

    • 云南省生食蔬菜中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其耐药性与分子特征研究

      2024, 36(5):569-576. DOI: 10.13590/j.cjfh.2024.05.009

      摘要 (52) HTML (23) PDF 700.22 K (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分析云南省生食蔬菜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污染情况及菌株的耐药性和致病性,通过各污染菌的抗生素敏感性特征图谱及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对菌株进行耐药和致病基因分析。方法 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4—2016、GB 4789.30—2016、GB 4789.6—2016对180份生食蔬菜样品中的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和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药敏测定;同时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序列经组装后通过相应的生物信息学流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80份生食蔬菜中共有12份样品检出了致病菌,包括生菜、香菜、折耳根等。共检出了致病菌13株,其中沙门菌7株,共7种血清型,4株存在多重耐药,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关联性良好,5株携带有与多重耐药相关的IncHIIncF型质粒;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株,1株存在多重耐药,2株携带毒力岛LIPI-3;肠聚集黏附性大肠埃希菌2株,1株存在多重耐药。结论 折耳根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生食蔬菜种类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应该持续关注,部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株因含有更多的毒力基因,而具有更高的致病性;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

    • 甘肃省2022年市售小麦粉中4种恩镰孢菌素污染情况调查

      2024, 36(5):577-581. DOI: 10.13590/j.cjfh.2024.05.010

      摘要 (57) HTML (18) PDF 1.41 M (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2022年甘肃省市售小麦粉中恩镰孢菌素(ENNs)污染情况。方法 采集甘肃省15个市(州、区)市售小麦粉样品80份,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方法检测,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2年甘肃省市售小麦粉中4种ENNs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NNB(11/80,13.75%)、ENNB1(9/80,11.25%)、ENNA与ENNA1均为(6/80,7.50%)。甘肃省15个市(州、区)地区小麦粉中除武威、白银和定西的小麦粉样品中未检测出任何一种ENNs外,其余12个地区均至少检测出一种ENNs。结论 2022年甘肃省市售小麦粉中4种ENNs均有检出,但含量低于国内外已报道的研究,证明甘肃省市售小麦粉中ENNs污染程度较低。

      • 0+1
      • 1+1
      • 2+1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网络平台宣称功效食品的特性及非法添加风险关联研究

      2024, 36(5):582-587. DOI: 10.13590/j.cjfh.2024.05.011

      摘要 (66) HTML (29) PDF 578.16 K (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聚焦网络销售减肥宣称普通食品,实证其药物添加情况,分析其典型外在特性,基于研究结果总结可能被非法添加的典型情形。方法 建立高通量定性筛查方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质谱定量方法,对样品中的药物成分进行检测;梳理产品的包装信息、典型配料、赠品、生产企业等外在典型特性;分析检测结果与外在典型特性间的关联性。结果 研究发现22.09%(19/86)的网购减肥宣称样品检出药物,药物添加行为具有逃逸添加、组合添加、主辅添加等特点,外在特性关联性方面也具有一定规律,白芸豆等典型配料、赠品、试用装产品、涉及代加工产品、标签标示产品责任险的产品药物添加概率较高。结论 本研究分析总结的规律和可能被添加药物的典型情形能较好的为消费者提供产品预警,为网络功效宣称高风险产品监管提供精准指引。

    • >食源性疾病
    • 2019—2022年包头市肉及肉制品中弯曲菌监测结果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2024, 36(5):588-594. DOI: 10.13590/j.cjfh.2024.05.012

      摘要 (54) HTML (11) PDF 2.45 M (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19—2022年包头市市售肉及肉制品中弯曲菌(Campylobacter)带菌率,并对其分离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耐药基因及分子分型等病原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2019—2022年共采集市售肉及肉制品300份,分离培养获得弯曲菌,测定其抗生素敏感性、耐药基因及基因突变位点,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300份肉及肉制品中共检出弯曲菌142株,其中生禽肉中检出率为65.71%(138/210),结肠弯曲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空肠弯曲菌(χ2=12.48,P<0.01);仅有3株弯曲菌对全部11种抗生素敏感,有26株细菌耐受全部11种抗生素并有130株发生多重抗生素耐药,主要耐药性表现在喹诺酮(萘啶酸、环丙沙星)及四环素类药物;在喹诺酮耐药弯曲菌中均检测到gyrA基因发生C-243-T的位点突变,并在91.09%的四环素耐药弯曲菌中检测到tetO耐药基因;142株弯曲菌分为105个PFGE型别,相似度在35.1%~100%,无明显优势型别条带。结论 包头市肉及肉制品中存在弯曲菌污染,且在生禽肉中污染尤为严重;弯曲菌对喹诺酮及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程度高且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PFGE型别呈多态性。

      • 0+1
      • 1+1
      • 2+1
    • 重庆市某高校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溯源调查和病原分析

      2024, 36(5):595-600. DOI: 10.13590/j.cjfh.2024.05.013

      摘要 (68) HTML (18) PDF 995.00 K (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重庆市某高校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分析。方法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4—2016)对11株沙门菌分离株进行生化和血清型鉴定;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测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测序(WGS)进行分子分型、毒力和耐药基因分析。结果 11株沙门菌全部为鼠伤寒沙门菌;在测试的15种抗生素中,所有菌株仅对四环素耐药;所有菌株的PFGE带型一致;WGS鉴定与血清学表型实验结果一致,所有菌株均携带2个四环素类耐药基因和10个毒力岛;溯源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菌株的ST型相同,wgSNP进化树显示所有菌株可聚为一簇。结论 11株鼠伤寒沙门菌序列高度同源,说明患者、环境和食品分离株来源相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定此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由食品加工人员使用器皿生熟不分引起食品污染所致。

      • 0+1
      • 1+1
      • 2+1
    • 中国大陆2010—2020年蛋及蛋制品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2024, 36(5):601-606. DOI: 10.13590/j.cjfh.2024.05.014

      摘要 (52) HTML (18) PDF 1.54 M (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地区由蛋及蛋制品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蛋及蛋制品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20年中国大陆共报告蛋及蛋制品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29起,发病3 609人,其中死亡3人,年平均发病率每千万人口2.4人。以夏秋季节为主,其中又以7月事件数最多,占20.6%(109/529);此类事件主要分布于西南、华东和华中地区,以西南地区的事件数最多,占59.2%(313/529),其中皮蛋引发的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最多,分别占61.8%(327/529)、41.1%(1 485/3 609)和66.7%(2/3)。皮蛋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沙门菌(60.9%,199/327),主要感染原因是原料污染(20.5%,67/327)和存储不当(11.0%,36/327),皮蛋引发的事件中西南地区家庭最多,占42.5%(139/327),其次是西南地区街头摊点,占18.7%(61/327)。结论 皮蛋是高危食品,沙门菌是主要致病因素,原料污染和存储不当是主要污染环节,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合作,加强对皮蛋的监测和街头摊点的管理,在高危季节的西南地区落实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

      • 0+1
      • 1+1
      • 2+1
      • 3+1
      • 4+1
    • 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调查、临床特征及对分娩的影响

      2024, 36(5):607-612. DOI: 10.13590/j.cjfh.2024.05.015

      摘要 (54) HTML (27) PDF 629.43 K (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的临床感染特征及分娩情况,并对感染病例开展危险因素调查确定高危食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和改善妊娠结局提供资料。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某地区确诊的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进行调查,并对病例临床特征、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名孕产妇发病前曾食用过冰箱内存放的水果、过夜饭菜及各类凉拌菜;10名孕产妇家中环境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涂抹样本共检出1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来源于厨房菜板、冰箱内食物。10例孕产妇感染病例的孕周16~38周,平均(27.10±7.09)周,9例出现发热症状,8例胎动减少,并伴有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中,1例胎死宫内,2例流产,3例早产,4例足月,85.71%(6/7)新生儿出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结论 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常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与孕产妇饮食习惯、食物及环境交叉感染有关,孕产妇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后不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抗感染后仍会出现不良妊娠结局,且可能会引起新生儿感染;应加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健康宣教,提升孕产妇对该病的警惕度及重视度,防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

    • 2018—2022年中国大陆老年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2024, 36(5):613-620. DOI: 10.13590/j.cjfh.2024.05.016

      摘要 (62) HTML (17) PDF 1.66 M (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群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老年人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我国“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收集2018—2022年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主动监测病例信息,采集粪便标本,开展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的检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老年人群急性胃肠炎病例粪便标本总体检出率为9.15%(7 218/78 904,95%CI:8.95%,9.35%),以沙门菌最高(3 860/78 699,4.90%,95%CI:4.75%,5.06%),其次为诺如病毒(1 517/73 173,2.07%,95%CI:1.97%,2.18%)、致泻大肠埃希菌(1.39%,1 015/72 763,95%CI:1.31%,1.48%)、副溶血性弧菌(1.00%,782/78 386,95%CI:0.93%,1.07%)和志贺菌(0.19%,147/78 611,95%CI:0.16%,0.22%)。老年人群男性沙门菌检出率高于女性,而女性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于男性,且年龄越大,检出率越低。老年人群各监测病原检出率具有明显季节性,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在7、8月达到高峰,诺如病毒则在2、3月达到高峰,各地区监测病原检出率有所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6.85,P<0.001)。可疑暴露食品类别主要为肉与肉制品、粮食类及其制品和蔬菜类及其制品等大宗食品,家庭是最主要的进食场所。结论 我国2018—2022年间老年人群急性胃肠炎病例以沙门菌检出率最高,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监测病原流行病学特征有所不同,应根据对应特征分布制定针对性措施预防老年人食源性疾病发生。

      • 0+1
      • 1+1
      • 2+1
    • 2017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2024, 36(5):621-626. DOI: 10.13590/j.cjfh.2024.05.017

      摘要 (67) HTML (11) PDF 792.43 K (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7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结果 2017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 142起,累计发病34 981人,死亡158人;60.40%(3 106/5 142)的事件查明致病因子,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5.40%(1 410/3 106)和68.24%(101/148),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1.29%(11 597/22 609);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最多,占54.24%(2 789/5 142),发生在家庭的暴发事件造成了92.41%(146/158)的死亡病例。结论 餐饮服务场所是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发生场所。家庭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死亡病例最多,主要原因是采食毒蘑菇。

    • >综述
    • 纳米材料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配料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2024, 36(5):627-634. DOI: 10.13590/j.cjfh.2024.05.018

      摘要 (47) HTML (13) PDF 1.74 M (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纳米材料独有的特性使其在食品加工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近年来,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材料被用作食品添加剂或食品配料,其不仅能提升食品品质、强化营养属性、改善食品工艺,还能够赋予食品新的功能特性或作为某些成分的替代物。纳米材料为食品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但部分纳米材料对人体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究。为了拓宽纳米材料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本文围绕有机和无机两种类型的纳米材料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配料方面的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食品中纳米材料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总结,旨在探索其未来在开发新型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配料中的应用。

      • 0+1
      • 1+1
      • 2+1
      • 3+1
    • 横纹肌溶解型毒蘑菇中毒的研究进展

      2024, 36(5):635-638. DOI: 10.13590/j.cjfh.2024.05.019

      摘要 (43) HTML (14) PDF 516.94 K (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毒蘑菇中毒是我国食源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一类急症,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目前对于导致横纹肌溶解的毒蘑菇报道较少。因此,本文对横纹肌溶解型毒蘑菇中毒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针对其中毒机制及治疗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供帮助。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