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6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
    • 食品工业用遗传修饰微生物及相关产品的安全性管理现状

      2024, 36(3):239-245. DOI: 10.13590/j.cjfh.2024.03.001

      摘要 (64) HTML (23) PDF 584.48 K (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遗传修饰微生物(GMM)或称转基因微生物,又称重组DNA微生物,是指通过天然方式(如杂交和/或自然重组)以外的方式而发生遗传物质改变的微生物。国际组织和各国对食品工业用GMM及相关产品的安全性管理要求各不相同,并制定了不同的管理法规。我国对食品工业用GMM及相关产品的安全性管理工作十分重视,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公告和标准等。本文系统梳理国际组织和欧美等国家对食品工业用GMM及相关产品的安全性管理要求,为我国相关风险的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研究报告
    • 预制小酥肉生产加工过程中沙门菌污染状况及溯源分析

      2024, 36(3):246-252. DOI: 10.13590/j.cjfh.2024.03.002

      摘要 (47) HTML (9) PDF 1.22 M (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某大型食品加工厂预制小酥肉生产加工环节沙门菌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进而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方法 采集预制小酥肉生产加工过程肉样品103份,加工前环境样品165份,对样品中沙门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分离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与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结果 肉样中沙门菌的分离率为47.6%(49/103),环境样品中沙门菌的分离率为1.2%(2/165)。51株沙门菌共分为9种血清型和9个ST型,其中,肠炎沙门菌ST11是预制小酥肉生产加工环节的优势型,并在环境中也有检出。22株肠炎沙门菌分为7个PFGE带型,相似度在92.9%以上。结论 肉样中沙门菌总体污染率较高,控制原料肉中沙门菌的污染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产品经油炸后沙门菌污染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要严格划分禽类与畜类产品加工仓储区域,防止食品与食品中微生物的交叉污染。

      • 0+1
      • 1+1
      • 2+1
      • 3+1
      • 4+1
    •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金钗石斛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

      2024, 36(3):253-259. DOI: 10.13590/j.cjfh.2024.03.003

      摘要 (31) HTML (6) PDF 1.82 M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金钗石斛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金钗石斛给药组(0.25 g/kg),每6 h灌胃1次,连续5 d,收集大鼠血浆和肝脏。采用UPLC-MS对血浆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等方法,对金钗石斛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的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差异代谢物。根据代谢组学结果,采用RT-qPCR检测金钗石斛对Cyp7a1Cyp7b1Cyp8b1Cyp27a1Cyp3a1Lpin1等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金钗石斛给药组血浆样本内源性代谢物整体轮廓变化明显,其中1 448个代谢物的变化显著(P<0.05),641个代谢物的差异倍数≥2。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前5条通路分别为Metabolic pathways、Biosynthesis of antibiotics、ABC transporters、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Prote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RT-qPCR结果表明,金钗石斛可以上调Cyp27a1Cyp3a1基因的表达(P<0.05),下调Lpin1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 金钗石斛能对脂质代谢进行调节,为其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0+1
      • 1+1
      • 2+1
      • 3+1
    • 亚麻籽对超重肥胖少儿脂代谢、炎症和疲劳的影响

      2024, 36(3):260-266. DOI: 10.13590/j.cjfh.2024.03.004

      摘要 (41) HTML (13) PDF 1.61 M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考察亚麻籽对超重少儿脂代谢、炎症和疲劳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将80名超重少儿[平均年龄:(11.50±2.11)岁,男女各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40)和实验组(W组,n=40)。分组完成后进行前测(包括:采血并测试疲劳、炎症、压力、脂肪代谢指标,填写精神状态相关问卷以及身体成分测试)。随后进行持续16周饮食干预,C组受试者每天摄入20 g膨化小麦(热量约347 kcal),W组受试者每天摄入20 g亚麻籽(热量约420 kcal)。并在干预的第4、8、12、16周的周日,进行采血和身体成分测试,在干预的第16周的周日填写精神压力相关问卷。结果 在16周的饮食干预过程中,C组受试者的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W组受试者的BMI、体脂率、TG、TC、LDL-C呈现下降趋势,第16周后显著低于前测和C组对应时间点水平(P<0.05)。第16周后,C组受试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指标高于基线水平(P<0.05),W组受试者IL-6和TNF-α指标在前4周呈现上升趋势,但在4周后开始持续下降,第16周后显著低于前测和C组对应时间点水平(P<0.05)。经过16周干预,W组的综合性疲劳、身体性疲劳、心理性疲劳、压力和焦虑情况与前测和C组相较出现显著下降(P<0.05)。结论 超重少儿食用亚麻籽能够调节脂代谢,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身心疲劳。

      • 0+1
      • 1+1
      • 2+1
    • 辽宁省婴幼儿食品源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与耐药性分析

      2024, 36(3):267-273. DOI: 10.13590/j.cjfh.2024.03.005

      摘要 (37) HTML (6) PDF 1.91 M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婴幼儿食品中的阪崎克罗诺杆菌在形成生物膜后对其耐药性表达的影响,并对该致病菌的耐药性监测提供建议。方法 本研究对2018—2021年辽宁省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分离出的58株阪崎克罗诺杆菌进行了15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生物膜成膜力检测和不同生物态下耐药性分析。结果 辽宁省婴幼儿食品中检出的阪崎克罗诺杆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复方磺胺、氯霉素、头孢西丁、萘啶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存在不同程度耐药性,88%的受试菌株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性达到中介,并且存在多重耐药菌;婴幼儿奶粉源阪崎克罗诺杆菌的耐药性均高于婴幼儿谷物辅食源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成膜率100%,中等黏附力菌株居多占61.02%;基于生物膜态对应受试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头孢唑啉、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的药物抗性均增加,复方磺胺的药物抗性消失。结论 辽宁省市售婴幼儿食品中阪崎克罗诺杆菌不仅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单一耐药性,且存在多重耐药株;不同生物态的阪崎克罗诺杆菌均对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抗性较高,同时生物膜态可以改变其药物抗性,应持续对婴幼儿食品源中不同生物态的阪崎克罗诺杆菌进行耐药监测。

      • 0+1
      • 1+1
      • 2+1
      • 3+1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外卖餐盒特定迁移量试验中温度和时间条件选择

      2024, 36(3):274-277. DOI: 10.13590/j.cjfh.2024.03.006

      摘要 (37) HTML (9) PDF 688.75 K (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外卖餐盒特定迁移量在实际样品检测过程中所需迁移时间和温度。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到外卖餐盒与食品接触的时间,以此得出外卖餐盒特定迁移量测试所需的迁移时间;利用真实食品模拟外卖餐盒的实际使用情况,用温度自动记录仪记录试验过程中外卖餐盒与食品接触时的温度变化,从而得出迁移量测试所需的迁移温度。结果 根据消费者外卖点餐情况实况调查,得到外卖餐盒实际使用过程中接触食品的时间约为2 h,根据对外卖餐盒的实际温度测试情况,得到外卖餐盒实际使用过程中平均温度为71~79 ℃。结论 测试外卖餐盒的特定迁移量时,可参考选择特定迁移试验的温度为100 ℃或回流温度(95%乙醇),时间为2 h。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法同时测定蔬果中的氯酸盐和高氯酸盐

      2024, 36(3):278-283. DOI: 10.13590/j.cjfh.2024.03.007

      摘要 (37) HTML (7) PDF 1.40 M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UPLC-Qtrap MS)同时检测蔬果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方法。方法 样品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用乙腈-水提取,经GCB+PSA净化,以乙腈和20 mmol/L甲酸铵为流动相,在Waters Anionic Polar Pesticide(100 mm×2.1 mm,5 μm)色谱柱上分离,经UPLC-Qtrap MS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 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分别在2.0~200和0.5~1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06、0.001 mg/kg。低、中、高三种加标水平的回收率为83.3%~105.5%,相对标准偏差为0.97%~3.80%。结论 此法快速、简单、准确、精密度好,可应用于蔬果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检测。

      • 0+1
      • 1+1
      • 2+1
      • 3+1
    •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研究畜肉中硒形态

      2024, 36(3):284-291. DOI: 10.13590/j.cjfh.2024.03.008

      摘要 (29) HTML (9) PDF 2.18 M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分析研究畜肉中Se(Ⅵ)、Se(Ⅳ)、SeCys、MeSeCys和SeMet 5种硒形态。方法 采用超声辅助蛋白酶ⅩⅣ和胰脂肪酶酶解提取畜肉中硒形态,以C18反相色谱柱为分析柱,10 mmol/L柠檬酸和5 mmol/L己烷磺酸钠(pH=4.0,含1%甲醇)为流动相,等度洗脱,HPLC-ICP/MS分析。结果 5种硒形态可在7 min内有效分离,在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均>0.999,线性良好;Se(Ⅵ)、SeCys、MeSeCys和SeMet 4种硒形态检出限为0.000 3~0.002 mg/kg,不同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0.0%~103.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6.8%,有证标准物质ERM? BC210a测定值在标准值范围内。结论 该方法适用畜肉中Se(Ⅵ)、SeCys、MeSeCys和SeMet的分析测定。畜肉中的硒形态主要为SeMet,同时含有少量的MeSeCys和SeCys。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2019—2022年聊城市食品和病例分离单增李斯特菌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分子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2024, 36(3):292-299. DOI: 10.13590/j.cjfh.2024.03.009

      摘要 (49) HTML (9) PDF 2.02 M (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WGS)比较分析2019—2022年聊城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食品和病例分离株基因组特征、毒力性、耐药性以及遗传多样性。方法 对聊城市33株市售食品和临床病例中Lm分离株开展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和WGS。利用MGAP对WGS数据进行拼接组装,对组装基因组进行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MLST,制作cg MLST最小生成树图,并与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上获取的18株国内外Lm构建wg-SNP进化树。结果 33株Lm分离株的基因组大小为2.89~3.41 Mb,CG含量为37.81%~37.97%,可分为6个ST型(ST9、ST121、ST8、ST87、ST155、ST101),分别属于6个克隆复合群(CC9、CC121、CC8、CC87、CC155、CC101);分离株均携带fosXmprF耐药基因,此外还携带lplA1prsA2等其他18个毒力基因,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基因缺失情况。2株菌对四环素耐药,1株菌对林可霉素耐药。均携带毒力岛LIPI-1和LIPI-2,未检测到毒力岛LIPI-3和LIPI-4。wg-SNPs、cgMLST和基于单拷贝核心蛋白序列的系统发育树遗传进化分析显示,33株Lm分子分型呈现高度多样性,病例来源菌株与食品分离株亲缘关系密切,食品分离株与国外暴发分离株在进化关系上密切相关。结论 山东省聊城市食品和病例中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均携带毒力基因,具有一定的潜在致病能力,耐药情况尚不严重。分子型别呈现出多样性,食品来源菌株和病例分离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提示市售食品有食源性感染的潜在风险。

      • 0+1
      • 1+1
      • 2+1
    • >调查研究
    • 江苏地区儿童尿液中抗生素水平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4, 36(3):300-308. DOI: 10.13590/j.cjfh.2024.03.010

      摘要 (37) HTML (5) PDF 760.15 K (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儿童体内抗生素的内暴露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2年6月在江苏省某市问卷调查幼儿园小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并收集尿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检测尿液中41种抗生素。分别采用χ2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抗生素检出率和浓度,Logistic回归分析抗生素检出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纳入了江苏地区295名3~8岁儿童。尿液中单一抗生素检出率为0~48.1%,其中磺胺对甲氧嘧啶(48.1%)最高,其次为磺胺嘧啶(38.3%)和红霉素(38.3%)。单一抗生素的95百分位数浓度为0~23.7 ng/mL,其中阿莫西林(23.7 ng/mL)最高,其次为阿奇霉素(6.3 ng/mL)和磺胺嘧啶(3.5 ng/m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居住地性质、饮用水来源、淡水鱼虾食用频次是特定抗生素暴露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江苏地区儿童尿液中多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检出。应关注检出率高和检出浓度高的特定抗生素,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儿童的抗生素暴露水平。

    • 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认知、信任度和负性情绪之间关系调查研究

      2024, 36(3):309-313. DOI: 10.13590/j.cjfh.2024.03.011

      摘要 (32) HTML (4) PDF 667.42 K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认知、信任与负性情绪的情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在全国七大区域对公众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认知、信任度和负性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构方程模型表明,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能力信任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认知产生直接正向影响(标准化β=0.253),其对负性情绪产生直接负向影响,为-0.115;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动机信任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认知产生直接正向影响,为0.732,其对负性情绪产生直接负向影响,为-0.503;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认知对负性情绪产生直接负向影响,为-0.335。结论 通过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信任,尤其是动机信任,可以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认知,进而改善公众的负性情绪。

      • 0+1
    • >食源性疾病
    • 佳木斯市肠炎沙门菌的耐药特征及同源性分析

      2024, 36(3):314-319. DOI: 10.13590/j.cjfh.2024.03.012

      摘要 (39) HTML (9) PDF 2.22 M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佳木斯市优势血清型肠炎沙门菌的耐药状况及进化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来自食品和腹泻患者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的肠炎沙门菌进行16种抗生素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菌株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 在108株沙门菌中,检出肠炎沙门菌55株(50.93%);49株肠炎沙门菌有耐药性,耐药率为89.09%,其中33株菌(67.35%)为多重耐药,对抗生素萘啶酸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1.82%和60.00%;55株肠炎沙门菌同源性为37%~100%。结论 佳木斯地区肠炎沙门菌多重耐药率高,菌株之间亲缘关系和耐药性存在密切关联性,来自食品和腹泻患者的肠炎沙门菌有交叉感染现象,依据本地区肠炎沙门菌耐药特征,制定有针对性诊疗方案和预防控制措施,对保障公共卫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0+1
    • 2015—2020年广东省毒蕈中毒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4, 36(3):320-324. DOI: 10.13590/j.cjfh.2024.03.013

      摘要 (35) HTML (8) PDF 1.18 M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广东省毒蕈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系统”中2015—2020年广东省毒蕈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利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空间分析。结果 2015—2020年广东省共报告毒蕈中毒病例854例,年均发病率为0.32/10万;住院人数395例,住院率46.3%,无死亡病例。平均潜伏期为2.8 h,中位潜伏期为2.0 h,潜伏期最小值为0 h,最大值为32 h。男性病例448例,女性病例406例,男女比例为1.10∶1;职业人群中最多的是农民(34.19%,292/854),发病年龄段集中在31~59岁。2018年报告病例数最多,5~9月是发病高峰,韶关市是毒蕈中毒高发区。结论 广东省毒蕈中毒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发病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应加强对农民的健康教育,加强毒蕈中毒防控的研究与科普宣传,以减少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 0+1
      • 1+1
    • 2012—2021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4, 36(3):325-330. DOI: 10.13590/j.cjfh.2024.03.014

      摘要 (30) HTML (4) PDF 765.71 K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2—2021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2—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1年江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285起,累计发病7 222人,死亡48人,病死率为0.66%(48/7 222),各年度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年间暴发事件数呈总体上升趋势,事件集中发生在5—9月份。在查明原因的768起暴发事件中,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0.78%(390/768)和93.75%(45/48);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占49.41%(2 266/4 586),主要致病菌为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是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其中家庭发生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64.75%(832/285)和95.83%(46/48),主要致病因子为毒蘑菇;餐饮服务场所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1.77%(3 739/7 222),主要致病因子为微生物性因素。结论 家庭是毒蘑菇死亡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致病因子是餐饮服务场所和学校的主要致病因素。建议重点针对广大农村家庭开展食用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宣传,同时加大重点场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健康教育力度,减少食源性疾病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 0+1
    • 咸阳市市售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基因组特征及耐药和致病基因分析

      2024, 36(3):331-338. DOI: 10.13590/j.cjfh.2024.03.015

      摘要 (41) HTML (4) PDF 2.93 M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从咸阳市市售食品中分离的64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的基因组特征,耐药和致病性基因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咸阳市市售食品中分离的64株单增李斯特菌,利用微量肉汤法进行药敏测定,同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原始序列经拼接后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基因组注释、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基因组特征和遗传原件分析。结果 64株分离株对于氨苄西林、青霉素、美罗培南、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5种抗生素结果均为敏感。其中2株分离株对2种抗生素产生抗性,分别为四环素和红霉素。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64株分离株分属3个谱系,分为15个克隆群(CC),以谱系Ⅰ和谱系Ⅱ为主;2株耐药株基因型与表型一致,耐药基因上下游遗传环境分析表明,这些基因的可能来源为猪丹毒杆菌、肠球菌和外源质粒。所有分离株均携带致病基因岛LIPI-1和LIPI-2,部分谱系Ⅰ菌株携带LIPI-3或LIPI-4,具有潜在致病风险。携带质粒和抗性相关基因的主要为谱系Ⅱ菌株。inlA基因提前终止突变均发生在谱系Ⅱ,可能降低菌株毒力。结论 咸阳市市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结构相对稳定,菌株存在获得性耐药,且因携带更多毒力基因而产生潜在的高致病性菌株。谱系Ⅰ和谱系Ⅱ菌株在毒力基因、抗性相关基因和质粒携带方面均具有差异,显示不同CC型菌株的毒力和环境适应性存在差异,为咸阳市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参考数据。

      • 0+1
      • 1+1
      • 2+1
      • 3+1
    • >综述
    • 基于微生物分型的归因方法对我国归因研究的启示

      2024, 36(3):339-345. DOI: 10.13590/j.cjfh.2024.03.016

      摘要 (41) HTML (4) PDF 607.62 K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以微生物危害因素中致病菌导致的危害最为严重,在基于风险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下,识别优先管控的危害因素极其重要的食物来源是防控食源性疾病的前提和关键。结合微生物分型和统计建模的归因方法是国际通用的以确定不同食物来源对食源性疾病相对贡献的技术方法,目前欧美等国已经建立了频率匹配和群体遗传学两大类基于微生物分型的归因方法模型,并将其结果转化为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制定的科学依据,而我国目前正处于食源性疾病归因方法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国际广泛应用的归因方法的方法原理和模型,结合我国食源性疾病归因研究基础和现状,提出“建方法、合数据、搭平台、强交流”四个我国下阶段食源性疾病归因体系建设的工作方向,其中研发本土化微生物分型归因模型方法是解决我国确证管控核心和防控我国食源性疾病面临的挑战,最终实现食品安全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 婴幼儿食品中肠杆菌科重点致病菌污染风险及对我国标准修订的启示

      2024, 36(3):346-354. DOI: 10.13590/j.cjfh.2024.03.017

      摘要 (38) HTML (7) PDF 650.87 K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婴幼儿食品因微生物污染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问题通常会引起国际关注,由于婴幼儿人群的特殊性使得婴幼儿食品需要特殊且严格的食品安全要求。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婴幼儿食品中肠杆菌科所属的沙门菌和克罗诺杆菌(阪崎肠杆菌)污染情况与疾病风险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通过对国内与国际婴幼儿食品产品及生产过程中微生物限量标准比对分析,为我国婴幼儿食品国家标准的修订提供技术支撑。

    • 应用适体传感器检测食品中大田软海绵酸

      2024, 36(3):355-359. DOI: 10.13590/j.cjfh.2024.03.018

      摘要 (29) HTML (6) PDF 599.86 K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田软海绵酸(OA)在海产品中分布广泛,对食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OA具有高毒性、小尺寸和低分子量的特性,使得其抗体的获得面临诸多困难。核酸适体SELEX筛选技术可针对小分子获得高亲和性、单一适体序列,在贝类生物毒素的检测中具备极大优势。本文对基于OA适体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如比色传感器、荧光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等在OA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总结归纳了该类传感器的性能和应用潜力,讨论了适体传感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更好地促进其开发和应用。

    • 副溶血性弧菌快速定量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24, 36(3):360-368. DOI: 10.13590/j.cjfh.2024.03.019

      摘要 (29) HTML (4) PDF 690.75 K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副溶血性弧菌(VP)是我国沿海地区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逐年上升。目前定量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国家标准方法为最大可能数法,该方法检测时限长且操作步骤繁琐,不能满足快速定量检测的需求。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新的定量检测方法不断涌现,研发了多种快速灵敏的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生物技术领域常见的定量方法在副溶血性弧菌快速定量检测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展,充分了解各检测方法的特点,以期为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精准定量检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及发展方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