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与英诺克李斯特菌基因组特征比较

      2024, 36(2):113-119. DOI: 10.13590/j.cjfh.2024.02.001

      摘要 (137) HTML (3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和英诺克李斯特菌基因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收集2021—2022年甘肃省市售食品中分离的25株单增李斯特菌和7株英诺克李斯特菌作为研究对象,对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系统发育谱系、克隆复合群(CC)、序列型(ST)、毒力基因、抗性基因及泛基因组。结果 32株李斯特菌分属单增李斯特菌谱系Ⅰ和Ⅱ及英诺克李斯特菌3个群,单增李斯特菌分为10个亚群,英诺克李斯特菌分为5个亚群,与CC型保持一致,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能将各谱系中不同CC型的菌株明显分开,谱系Ⅰ与英诺克李斯特菌的进化关系更近。25株单增李斯特菌均携带李斯特菌毒力岛LIPI-1和内化素基因,不携带LIPI-3,有2株ST87型菌株携带LIPI-4;7株英诺克李斯特菌均不携带LIPI-1和内化素基因,均携带LIPI-4,有5株菌携带LIPI-3。单增李斯特菌有16株携带SSI-1、3株携带SSI-2,7株英诺克李斯特菌均不携带SSI-1,有6株携带SSI-2。李斯特菌的泛基因组大小随着测序基因组数目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多,25株单增李斯特菌当菌株数量达到15后核心基因数目稳定在2 272个,占泛基因组基因数目的46.2%,25株单增李斯特菌和7株英诺克李斯特菌共同的核心基因1 487个,当菌株数量达到10后数目趋于稳定。结论 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可将不同谱系不同克隆复合群的李斯特菌进行区分,英诺克李斯特菌与单增李斯特菌生化特性相似与其亲缘关系相近有关,致病性差异与英诺克李斯特菌缺失单增李斯特菌特有的毒力基因相关。

      • 0+1
      • 1+1
      • 2+1
      • 3+1
      • 4+1
    • 基于毒力基因组合评价我国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潜在致病风险

      2024, 36(2):120-125. DOI: 10.13590/j.cjfh.2024.02.002

      摘要 (95) HTML (19)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我国不同来源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分离株的致病潜力进行分级,为STEC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联合发布的STEC与食品归因、表征和监测报告中提出的危害等级分级方法,对我国2018—2022年已发表的STEC数据进行分级分析。结果 分级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STEC菌株中72.9%为低危害菌株,26.0%为高危害菌株,1.1%为最高危害菌株。高危害菌株主要来自牛或牛肉食品(95.3%),仅有8株为最高危害菌株,分别来自牛和患者。结论 仅依据STEC菌株的血清型不足以作为菌株毒力评判标准,通过毒力基因组合对STEC感染风险进行分级是更可靠的方法。这一方法可为我国制定STEC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不同热处理牛奶的动态体外消化研究

      2024, 36(2):126-132. DOI: 10.13590/j.cjfh.2024.02.003

      摘要 (66) HTML (2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4种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牛奶消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动态人胃肠消化系统模拟人体消化过程,分析奶场样品、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瞬时灭菌(UHT)乳和蒸汽侵入式直接杀菌(INF)乳的pH变化、蛋白质消化率、胃排空速度以及胃肠消化后的肽段分布等。结果 奶场样品和巴氏杀菌乳在胃内的pH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巴氏杀菌乳在胃内消化接近空腹状态的时间最短。巴氏杀菌乳中蛋白消化率最高,UHT灭菌乳的消化率明显低于其他3种样品。4种牛奶经体外单独胃消化后生成的肽段分子质量基本在5 000 u以下,而经体外连续胃肠消化后基本在1 000 u以下,更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巴氏杀菌乳和INF灭菌乳的消化率和消化产物的肽段分子质量分析上各有优势,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且均优于UHT灭菌乳。结论 INF杀菌乳和巴氏杀菌乳的体外消化结果基本相当,优于UHT灭菌乳,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奶制品选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家用冰箱冷藏室卫生现状调查及清洗效果评价

      2024, 36(2):133-138. DOI: 10.13590/j.cjfh.2024.02.004

      摘要 (63) HTML (19)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居民家用冰箱冷藏室微生物污染状况,并评价专业冰箱清洗对冰箱内微生物污染的改善效果。方法 在清洗前后,分别对成都市15台社区居民家用冰箱冷藏室的食物隔板、蔬菜框和门封条无菌采样,获得样品90份;检测样品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大肠菌群以反映冰箱内卫生状况,同时进行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分离培养以反映致病菌污染状况;依据清洗前后微生物检出情况和清除率综合分析冰箱清洗效果。结果 清洗前,冰箱内细菌总数范围为2.4×103~1.4×105 CFU/cm2,清洗后细菌总数范围为0~230 CFU/cm2;食物隔板、蔬菜框和门封条的细菌清除率分别达到99.90%、99.89%、99.81%。清洗前,冰箱内真菌总数范围为0~750 CFU/cm2,清洗后真菌总数范围为0~58 CFU/cm2;食物隔板、蔬菜框和门封条的真菌清除率分别为99.40%、96.99%、99.41%。清洗前,冰箱冷藏室内大肠菌群平均检出率为64.44%,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检出率为13.33%,沙门菌平均检出率为2.22%,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清洗后,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3.33%,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结论 本研究的家用冰箱冷藏室清洗前细菌和真菌数量较大,且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污染,专业清洗后冰箱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极大地降低了食品安全隐患。

      • 0+1
      • 1+1
      • 2+1
      • 3+1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荧光MIRA法快速检测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

      2024, 36(2):139-146. DOI: 10.13590/j.cjfh.2024.02.005

      摘要 (66) HTML (21)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荧光多酶恒温快速扩增(MIRA)技术,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方法。方法 利用产气荚膜梭菌共有α毒素编码基因plc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探针,并建立和优化荧光MIRA方法;提取17种非目标菌基因组DNA进行方法特异性验证;梯度稀释目标菌基因组DNA和菌液用于方法灵敏度评价;选取4种食品进行基质干扰试验,评估方法的稳定性;检测实际样品并与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比较,以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结果 该方法特异性强,检测多种非目标致病菌均呈阴性反应;灵敏度高,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和菌液为模板时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5×101 fg/μL和7.5×100 CFU/mL;该方法不受基质影响,抗干扰能力强;耗时短,约20 min即可完成检测。结论 本研究中的荧光MIRA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快速检测。

      • 0+1
      • 1+1
      • 2+1
      • 3+1
    • 产气荚膜梭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引物设计和方法验证

      2024, 36(2):147-155. DOI: 10.13590/j.cjfh.2024.02.006

      摘要 (55) HTML (16)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针对水样中产气荚膜梭菌检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并测试该方法在自来水样中的检测效果。方法 选择位于该菌拟核中高度保守的plc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经优化后建立了针对该菌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合滤膜法处理含有plc基因的标准菌株的模拟污染水样,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 所建立的产气荚膜梭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13株食源性致病菌、3株艰难梭菌及1株腐败梭菌的Ct值大于40;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10 copies/μL,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对模拟污染水样的最低检测限为1.0×102 CFU/mL。应用该方法对4份人工模拟污染阳性水样与90份自来水样进行检测发现,2份1.0×102 CFU/mL的模拟污染水样可检出产气荚膜梭菌,2份1.0×10 CFU/mL的模拟污染水样与90份自来水样均未检出产气荚膜梭菌。结论 所建立的产气荚膜梭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性高的优点,对水体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风险监测
    • 山东省部分地市市售干辣椒和辣椒面中黄曲霉毒素调查分析

      2024, 36(2):156-160. DOI: 10.13590/j.cjfh.2024.02.007

      摘要 (105) HTML (24)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山东省市售干辣椒和辣椒面中黄曲霉毒素(AFT)的暴露水平及健康风险。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测定样品中的AFT,点评估方法计算AFT的暴露量。结果 检测的120份干辣椒和辣椒粉中AFTB1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21.7%(26/120),其中超过国家标准限量的占8.3%(10/120),合格率为91.7%(110/120);AFTB2的检出率次之,检出率为19.2%(23/120);AFTG1的检出率较低,为5.0%(6/120);AFTG2检出率较最低,为0.8%(1/120)。辣椒面的检出率高于干辣椒,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AFTB1的日膳食暴露量占AFTB1、AFTB2、AFTG1、AFTG2日膳食暴露总量的74.1%,AFTB1膳食暴露导致肝癌发病率为0.001 09/10万人。结论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辣椒制品仓储环节AFT污染的监测,尤其是根据每个地域温度、湿度不同而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最大力度控制AFT污染,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 福建省5地区海鱼体Ⅲ期异尖线虫幼虫风险监测

      2024, 36(2):161-165. DOI: 10.13590/j.cjfh.2024.02.008

      摘要 (60) HTML (8)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福建省5地区海鱼感染Ⅲ期异尖线虫(Anisakis spp.)幼虫的情况。方法 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期间,采购各海鲜市场不同品种海鱼,直接剖检海鱼或人工消化内脏和肌肉查找、分离Ⅲ期异尖线虫幼虫,经光学显微镜镜检虫种。统计分析福建省5地区和不同鱼种中异尖线虫幼虫的感染情况。结果 共剖检18种133尾海鱼,其中12种68尾海鱼感染异尖线虫幼虫,检获虫体2 214条,海鱼异尖线虫幼虫品种检出率、总感染率、感染度分别为66.7%(12/18)、51.1%(68/133)、32.6条/尾(2 214/68),海鱼品种中单尾带鱼的感染情况最严重,为416条/尾;未检出异尖线虫幼虫的海鱼品种有黄翅鱼、黄瓜鱼、东星斑、墨鱼、白鲑、鳊鲈。从地区分布看,长乐地区感染率最高(66.7%),各地区不同品种海鱼检出率芗城最高(71.4%)。结论 福建省5地区海鱼体Ⅲ期异尖线虫幼虫感染严重,海鱼中异尖线虫幼虫的分布密度高,各地区异尖线虫幼虫检出率较高,福建省5地区居民具有高度感染异尖线虫的风险。

      • 0+1
    • >调查研究
    • 2021年西安市食源性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分子分型

      2024, 36(2):166-172. DOI: 10.13590/j.cjfh.2024.02.009

      摘要 (65) HTML (1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21年西安市食源性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状况、致病型分布、耐药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收集西安市5家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DEC分离和PCR毒力基因分型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和分子分型,结果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89份粪便标本检出DEC阳性40份,阳性检出率为10.28%(40/389)。共分离到41株DEC,以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和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为主,分别占41.46%(17/41)和39.02%(16/41)。ETEC以estIa/estIb基因型为主(70.59%,12/17),EAEC以astA/pic基因型为主(87.50%,14/16)。40株菌(97.56%,40/41)对至少1种抗生素耐药,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噻肟和萘啶酸耐药率均超过50%,多重耐药率为56.10%(23/41)。41株DEC聚类分析得到40种带型,相似度为62.0%~100.0%。结论 2021年西安市食源性腹泻患者中DEC检出率较高,主要致病型为ETEC和EAEC,PFGE带型较为分散,菌株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

      • 0+1
      • 1+1
    • 我国市售预包装食品致敏原标示调查分析

      2024, 36(2):173-178. DOI: 10.13590/j.cjfh.2024.02.010

      摘要 (67) HTML (1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市售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标示现状。方法 在我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抽取市售18大类共计986份预包装食品,收集分析其致敏原标示信息,并采用ELISA法检测361份样品中乳类致敏原含量。结果 致敏原总体标示率为44.7%(441/986),除八大类致敏原外,芝麻标示率最高20.6%(91/441);在标示致敏原的样品中,61.9%(273/441)采用主要致敏原方式标示,76.4%(337/441)致敏原标示在配料表下方,93.4%(412/441)标示的字体未突出;乳类致敏原检测发现,80.3%(290/361)样品准确使用了致敏原标示,13.0%(47/361)含有隐蔽致敏原,6.6%(24/361)存在过度标示。结论 我国预包装食品致敏原总体标示情况较好,但存在一定的隐蔽致敏原风险以及预防性致敏原标示准确度较低的问题。

      • 0+1
    • 上海市售有机和传统面粉中7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调查

      2024, 36(2):179-185. DOI: 10.13590/j.cjfh.2024.02.011

      摘要 (73) HTML (3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上海市售有机和传统面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N)、伏马毒素B1(FB1)、细交链孢菌酮酸(TeA)、交链孢酚单甲醚(AME)、T-2毒素(T-2)、赫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 )7种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并分析面粉中镰刀菌毒素、链格孢毒素和OTA的累积污染情况。方法 80份面粉样品采用乙腈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采集的面粉样品中7种真菌毒素的含量。7种真菌毒素的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加标回收率为80.13%~122.86%,RSD为1.91%~17.14%,所建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精密度高,可用于面粉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分析。结果 上海市售的80份面粉中,T-2、FB1无检出,DON、ZEN、AME、OTA的平均值在有机面粉中污染水平高于传统面粉。97.5%的面粉样本中至少两种真菌毒素共存,其中DON+ZEN+OTA共存比例最高,为18.75%。结论 上海市售面粉中,有机面粉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率和污染水平高于传统面粉,面粉中镰刀菌毒素(DON、ZEN)、链格孢毒素(TeA、AME)和赭曲霉毒素A的累积污染值得关注。

      • 0+1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要点浅析

      2024, 36(2):186-189. DOI: 10.13590/j.cjfh.2024.02.012

      摘要 (78) HTML (23)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进口食品国家抽检项目中经由食品标签检验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约为20%,标签检验已成为进口预包装食品最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本文对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要点进行分析,指出应重点关注产品是否符合海关总署的准入与注册要求、是否使用合规的原料以及特殊标注的内容是否规范,提出应从提高企业不合格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加强检验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开发人工智能标签审核系统以及完善相关法规与标准4个方面提升标签检验质量和效率,提高进口预包装食品安全水平。

    • >应用营养
    • 一项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分类优化的核心指标集研究

      2024, 36(2):190-198. DOI: 10.13590/j.cjfh.2024.02.013

      摘要 (53) HTML (1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确定对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FSMP-S)具有高度临床需求的疾病/医学状态,为优化该类特医食品的注册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通过系统评价确定可由FSMP-S干预的疾病/医学状态清单,而后通过德尔菲和共识会议遴选FSMP-S高临床需求的疾病/医学状态清单,提出FSMP-S分类优化建议。结果 从5 984篇中英文献中纳入27项相关研究,获取共103种可由FSMP-S干预的疾病/医学状态;邀请147名三甲医院医师或临床营养师连续参与了2轮德尔菲调查,遴选出23种对FSMP-S临床需求较高的疾病/医学状态;通过多方共识会议确定11种具有高临床需求的疾病/医学状态,并提出在FSMP-S的分类维度中增加营养代谢特征的“1+1”优化策略(疾病/医学状态和营养素需求特征并用)。结论 共识所得“1+1”策略反映出了临床应用需求角度下的FSMP-S分类优化建议,可为决策参考,但仍需谨慎论证其可行性。

      • 0+1
      • 1+1
    • 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认知及消费意愿调查

      2024, 36(2):199-206. DOI: 10.13590/j.cjfh.2024.02.014

      摘要 (52) HTML (11)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的认知和消费意愿,为推动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线上调查收集682份有效问卷,运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的认知、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电商平台是生鲜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预包装和精美包装生鲜农产品需求正逐渐增长,超过75%的消费者购买食品时经常查看营养标签。88.9%的消费者期望生鲜农产品标识营养标签,并关注营养功能声称、糖含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植物化学物等内容,消费者偏好营养成分的定量标注方式和营养成分表的标示形式。不同身份和月收入的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消费意愿及溢价支付意愿存在显著差异(P<0.05)。整体上,有88.56%和91.94%的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具有不同程度的消费意愿和溢价支付意愿。结论 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营养信息有较强了解需求,期望生鲜农产品标示营养标签并愿意支付溢价,对推动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市场潜力。

    • >食源性疾病
    • 1959—2022年青海省食源性肉毒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2024, 36(2):207-211. DOI: 10.13590/j.cjfh.2024.02.015

      摘要 (68) HTML (4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青海省食源性肉毒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9—2022年青海省肉毒中毒数据,应用Excel 2021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利用R 4.2.3对事件数和病死率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运用ArcGis 10.2软件制作空间分布图。结果 1959—2022年发生食源性肉毒中毒事件86起,发病348人,死亡195人,病死率为56.03%。中毒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季度,牧民为主要的发病人群,肉毒毒素型别主要为E型,“风干肉”为主要的中毒食品,生食和开锅即食为主要的食用方式。结论 青海省食源性肉毒中毒病死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地区也逐渐缩小,但作为我国高发地区之一,病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进一步加强对高危人群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肉毒中毒的救治能力,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和死亡。

      • 0+1
      • 1+1
      • 2+1
      • 3+1
    • 2011—2020年全国河鲀毒素中毒事件分析

      2024, 36(2):212-216. DOI: 10.13590/j.cjfh.2024.02.016

      摘要 (67) HTML (1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全国河鲀毒素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河鲀毒素中毒的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20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河鲀毒素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我国2011—2020年共报告河鲀毒素中毒事件92起,中毒339人,死亡15人,病死率为4.4%。河鲀毒素中毒主要发生在我国沿海地区,原因食品包括鲜河鲀鱼(71.7%,66/92)、河鲀鱼干(13.0%,12/92)、织纹螺(7.6%,7/92)、鲎(5.4%,5/92)和云斑裸颊虾虎鱼(2.2%,2/92),每年3~4月是中毒高发期。结论 做好河鲀毒素中毒的防控,建立生物标本中河鲀毒素检测方法,提高河鲀毒素中毒病原学鉴定能力;加强流通环节监管和科普宣传,改变民众捕食野生河鲀的饮食习惯。

      • 0+1
      • 1+1
      • 2+1
    • >综述
    • 戊型肝炎病毒食源性传播研究进展

      2024, 36(2):217-223. DOI: 10.13590/j.cjfh.2024.02.017

      摘要 (59) HTML (12)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全球性食源性病原体,猪、牛、兔、骆驼等多种动物均可成为其宿主。人类直接接触受HEV感染的猪和其他动物,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未加工或未煮熟)均有感染该病毒的风险。本文综述了HE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和在动物中的流行情况,以及对肉类及其制品、水生环境、水产品和蔬菜等作物的污染情况,可进一步了解HEV食源性传播风险,为预防和控制戊型肝炎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 0+1
    • 纳米金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4, 36(2):224-230. DOI: 10.13590/j.cjfh.2024.02.018

      摘要 (66) HTML (14)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纳米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光学性质,可与生物和有机分子结合,形成功能化的纳米金。基于这些特性,纳米金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纳米金在食源性致病菌、生物毒素、重金属离子、药物残留、食品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和其他食品有害因子检测中的应用实例,并对纳米金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0+1
    • 重组酶恒温扩增技术在动植物源成分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2024, 36(2):231-238. DOI: 10.13590/j.cjfh.2024.02.019

      摘要 (41) HTML (1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以肉制品和转基因农作物掺假掺杂为主的动植物源成分分析成为食品安全研究及监管领域关注的重点,对于靶向物检测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重组酶恒温扩增技术是一种具有实用性和发展前景的检测技术,包括重组酶聚合酶恒温扩增(RPA)和重组酶介导的恒温扩增(RAA)等,因其具备快速便捷、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动植物源成分检测及各类分析研究领域。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归纳了现有分析检测方法,从引物探针设计、外界影响因素、反应装置和检测途径4个方面对RPA/RAA技术的特点及应用进行概述,并对该领域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动植物源成分检测方法的完善和重组酶恒温扩增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 0+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