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36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三株双歧杆菌鉴定及遗传特征分析

      2024, 36(10):1099-1107.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1

      摘要 (22) HTML (2) PDF 1.79 M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3株双歧杆菌用不同方法进行鉴定,并结合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和全基因组测序(WGS)数据,对菌株获得性耐药元件及其可转移性进行分析。方法 分别采用生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及WGS方法对3个益生菌产品中分离的3株双歧杆菌进行鉴定,测试菌株对氨苄西林等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合WGS数据,使用在线数据库分析菌种携带的获得性耐药元件,并对其可转移性进行分析。结果 对3株双歧杆菌,生化方法可给出较为可靠的属水平鉴定结果;MALDI-TOF MS方法可给出可靠的种水平鉴定结果;基于WGS结果计算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和DNA-DNA杂交值,可给出可靠的种和亚种水平鉴定结果,结合wgSNP及wgMLST分析,3株菌鉴定结果均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3株菌对四环素和庆大霉素均呈现敏感性下降表型,其中庆大霉素敏感性下降与厌氧菌种转运系统缺乏有关,为固有表型;3株菌染色体上均携带tet(W),且其下游均存在IS5序列,说明该耐药基因可能为可转移元件,经与GenBank中58个来自不同种属细菌的tet(W)对比发现,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中的tet(W)序列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结论 双歧杆菌的鉴定与遗传特征分析应结合生化、MALDI-TOF MS、抗生素敏感性和WGS等技术综合开展,尤其WGS技术不仅可以对双歧杆菌进行亚种水平的精准鉴定,还可以针对耐药元件及可转移性进行深入分析,为益生菌相关菌种产品的研发和监管、益生菌类保健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鼠伤寒沙门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离株分子特征研究

      2024, 36(10):1108-1116.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2

      摘要 (19) HTML (12) PDF 2.73 M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通过实验室检测和相似性分析研究病原菌的分子特征,为临床诊疗、事件溯源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采集样本采用FilmArray多重PCR系统筛查检测,利用质谱鉴定、血清分型鉴定病原菌;对分离菌株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全基因组测序;比对沙门菌MLST获得序列型别(ST)、cgMLST、rMLST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分离株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结果 共分离沙门菌15株,其中可疑食物来源3株,病人粪便来源12株,血清型鉴定结果均为鼠伤寒沙门菌;PFGE指纹图谱呈两种带型,病人粪便来源12株与可疑食物来源株2株为同一带型,相似度为100%,另1株可疑食物来源株带型与其他带型相似度为88.89%;15株分离株MLST均为ST19型,rST-138396(new)型,cgMLST核心基因组位点差异为1~15个,wgMLST核心基因组位点差异为1~395个;15株分离菌耐药谱为: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妥英-链霉素-萘啶酸-四环素-氯霉素;菌株基因组携带13种相关耐药基因、271种已知的毒力基因。结论 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由共同来源的、具有相同分子分型特征的鼠伤寒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该事件分离的菌株能够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对13种抗菌药物耐药,为严重的多重耐药鼠伤寒沙门菌。

      • 0+1
      • 1+1
      • 2+1
    • 江西省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及耐药性和遗传特征分析

      2024, 36(10):1117-1123.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3

      摘要 (22) HTML (5) PDF 1.94 M (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23年江西省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水平、耐药性及遗传特征情况。方法 2023年采集江西省市售的212份水产品,分析不同季度和不同种类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情况,并进行ST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 212份样品共分离出45株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为21.23%。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检出率分别为26.67%和15.89%,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2,P>0.05)。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为22.62%;甲壳类和贝类检出率最高,均为25.00%。45株分离菌株对头孢唑啉(100.00%)和多黏菌素E(51.11%)具有高耐药性,共发现5株多重耐药菌株,其中3株分离自海水鱼类。45株分离菌株共发现40个STs,其中17个为新发现STs,无优势STs。cgMLST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5株分离菌株亲缘关系较远。45株分离菌株均携带率tlh和T3SS1基因,仅2株分离菌株携带了trh基因,未检测到tdh和T3SS2基因。5株多重耐药菌株均携带tlh和T3SS1基因,未检测到tdh、trh和T3SS2基因。共检测到13种耐药基因,分别为CARB-20tet(35)sul1sul2dfrA6CRPQnrS2ANT(2'')-IaACC(6')-Iatet(E),耐药基因的携带与耐药表型不完全一致。结论 江西省市售水产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副溶血性弧菌间遗传多样性丰富,亲缘关系较远,毒力基因携带率低,存在多重耐药菌株,耐药机制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0+1
    • 一起因蜂蜜引起的钩吻碱中毒事件GC-MS快速检测和分析

      2024, 36(10):1124-1129.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4

      摘要 (15) HTML (3) PDF 2.68 M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一起因蜂蜜引起的钩吻碱中毒事件快速检测和分析,为类似事件处理带来启示。方法 称取或吸取适量样品和标本,加入硼砂-NaOH缓冲液(pH=9.6)摇匀后经乙酸乙酯提取,取有机层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结果 蜂巢中钩吻碱含量为28.6 mg/kg,冲泡蜂蜜工具1和工具2洗脱液中钩吻碱含量分别为5.85、5.04 μg,蜂蜜水中钩吻碱含量为44.0 mg/L,仅患者1~3血液中检出钩吻碱含量为22.3~402 μg/L,尿液均检出钩吻碱含量为20.6~299 μg/L,患者2~6尿液钩吻碱含量高于血液。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系蜂蜜含有钩吻碱,中毒剂量低,冲泡工具可以检出钩吻碱;肾脏是钩吻碱代谢途径之一,食用2 h 45 min后大部分患者尿液钩吻碱含量高于血液,应重视尿液标本采集。

      • 0+1
      • 1+1
      • 2+1
      • 3+1
      • 4+1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QuEChERS结合一次性滴管辅助的分散液液微萃取快速测定蔬菜中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2024, 36(10):1130-1137.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5

      摘要 (13) HTML (0) PDF 2.15 M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将QuEChERS与一次性滴管辅助的分散液液微萃取(DPP-DLLME)技术联用,结合GC-ECD检测,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蔬菜中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新方法。方法 首先使用乙腈作为提取剂对匀质蔬菜样品中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进行提取,收集的乙腈提取液经QuEChERS净化后作为DPP-DLLME的分散剂,采用一次性滴管为萃取容器,正辛醇为萃取剂,萃取完成后,萃取剂聚集漂浮在一次性滴管上端的窄颈处,直接提取进样。考察富集效率的影响因素,优化提取液的种类和作为分散剂时的用量、萃取剂的种类和体积、离子强度等一系列参数。结果 在优化的萃取条件下,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0.5~200 ng/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大于0.995,检出限在0.04~0.1 ng/g之间,定量限在0.1~0.5 ng/g之间。低中高三个浓度(1、10、100 ng/g)的加标回收率在94.5%~110.5%之间,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差分别小于9.0%、8.2%。结论 该方法前处理操作简单,除杂效果好,富集效率高,同时具有经济性和环保性,为蔬菜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 0+1
      • 1+1
      • 2+1
      • 3+1
    • 建立一种测定溴菌腈残留量的方法

      2024, 36(10):1138-1146.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6

      摘要 (9) HTML (0) PDF 3.20 M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农产品中溴菌腈残留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乙腈为提取溶剂,提取液经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样品中的溴菌腈在醋酸乙醇溶液中与金属锌发生还原反应生成2-亚甲基戊二腈,通过测定2-亚甲基戊二腈的量,得到样品中溴菌腈的残留量。以DB-608色谱柱分离,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外标法定量。选取菠菜、糙米和茶叶为代表基质。结果 在0.01~1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溴菌腈转化产物的峰面积与质量浓度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溴菌腈在菠菜、糙米和茶叶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1、0.02和0.05 mg/kg。结论 该方法试剂、器材易得、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定量准确,重现性良好,可用于菠菜、糙米和茶叶等样品中溴菌腈残留量的测定。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一次性纸杯中聚乙烯微塑料的检测方法研究

      2024, 36(10):1147-1152.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7

      摘要 (10) HTML (1) PDF 1.56 M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使用聚乙烯内涂层的一次性纸杯在使用过程中聚乙烯微塑料脱落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过氧化氢消解,碳酸氢钠溶液超声去除残留过氧化氢,乙醇分散,后利用银膜过滤,收集纸杯水样中的聚乙烯微塑料,使用显微拉曼光谱法对滤膜上的微塑料进行检测。采用扫描电镜和显微拉曼光谱研究样品前处理效果。结果 经优化,使用23%(v/v)过氧化氢消解可有效消除自来水中多种物质的干扰,加入量为5.0 g/L碳酸氢钠,辅以超声可有效分解消解液中残留的过氧化氢,在消解液中加入25%(v/v)的乙醇可有效分散体系中微塑料,使得过滤时微塑料能够均匀分散在银膜表面。本文定量检测一次性纸杯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聚乙烯微塑料的脱落情况,方法检出限为1 877.7 p/L,相对标准偏差为9.7%~27.5%,回收率为98%~111%。结果表明使用聚乙烯内涂层的一次性纸杯饮水,在使用过程中释放出2 500~20 000 p/L大于2 μm的聚乙烯微塑料。结论 本文建立的聚乙烯微塑料前处理方法可解决传统方法存在的银膜腐蚀和微塑料分散不均匀难题,获得较好的精密度和回收率,能够用于实际样品的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使用聚乙烯内涂层的一次性纸杯在使用过程中会带来微塑料健康风险。

      • 0+1
      • 1+1
      • 2+1
      • 3+1
      • 4+1
    • >调查研究
    • 贵州省市售香辛料霉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状况研究

      2024, 36(10):1153-1160.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8

      摘要 (22) HTML (4) PDF 2.25 M (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贵州省市售香辛料的霉菌及毒素污染状况,为制定污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2023年采集贵州省市售香辛料260份,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GB 4789.15—2016)进行霉菌计数,采用形态学和质谱对分离霉菌进行种属鉴定。并随机从阳性样品中抽取52份检测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赭曲霉毒素。结果 72.31%(188/260)的样品检出霉菌,污染水平平均值为5.1×103 CFU/g。所有种类、不同包装类型的香辛料样品均检出霉菌,不同季度采集的样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样品主要污染曲霉属、根霉属、毛霉属和青霉属的霉菌,其中34.14%(155/454)为产毒霉菌。真菌毒素的总检出率为48.08%(25/52),主要污染AFTB2和OTA,13.46%(7/52)的样品同时检出两种及以上真菌毒素。预包装样品的AFTG1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散装样品,AFTB1的超标率为5.77%(3/52)。结论 贵州省市售香辛料样品存在霉菌及其毒素污染,建议加强对香辛料的监测与管理,为开展风险评估,发展与完善相关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 0+1
      • 1+1
      • 2+1
      • 3+1
    • 福州城市公共绿地螺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调查

      2024, 36(10):1161-1165.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9

      摘要 (11) HTML (1) PDF 1.02 M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福州城市公共绿地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为制定广州管圆线虫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21—2023年5~11月在福州市区各大公园、住宅小区、城市道路旁等公共绿地采集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匀浆法收集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并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阳性螺广州管圆线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核糖体大亚基rRNA基因,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结果 共采集213只褐云玛瑙螺,感染率为20.2%(43/213),平均感染度235.8条/螺(10 139/43);共采集507只福寿螺,感染率为16.0%(81/507),平均感染度为43.2条/螺(3 501/81)。BLAST比对结果显示,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广州管圆线虫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B684364.1)的一致性为98.2%。213只褐云玛瑙螺的体质量中位数为36 g,体质量在36 g以下和以上的感染率分别为11.2%(12/107)和29.2%(31/106),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P<0.05)。体质量大的福寿螺感染率高于体质量较小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03,P<0.05)。结论 福州城市公共绿地存在广州管圆线虫阳性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生食、半生食螺肉或接触被褐云玛瑙螺分泌物污染的物体存在被感染风险。

      • 0+1
      • 1+1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GB 4806.1—2016)专项跟踪评价

      2024, 36(10):1166-1172. DOI: 10.13590/j.cjfh.2024.10.010

      摘要 (13) HTML (2) PDF 2.61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GB 4806.1—2016实施后的情况开展专项跟踪评价,了解标准使用者和消费者对标准的意见、建议,为标准修订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意见,利用Excel 2016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96.5%(218/226)的调查对象认为GB 4806.1—2016与现行法律法规协调一致,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标签标示内容存在不规范现象,消费者对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及其标签标示的认识不足,42.8%(142/332)的消费者可以接受再生材料生产的食品接触材料。结论 应完善食品接触材料标签标示的相关规定,对标准使用者及消费者加强该标准的宣贯,探索适合我国的食品接触用再生材料管理模式。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对我国食品保健功能研发及评价问题的分析及建议

      2024, 36(10):1173-1178. DOI: 10.13590/j.cjfh.2024.10.011

      摘要 (7) HTML (0) PDF 739.02 K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促进相关从业者对保健功能评价的了解、推动相关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如何提升保健功能评价的科学性严谨性,为保健食品研发和保健功能评价体系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介绍保健功能管理现状,梳理我国现行保健功能管理有关法规,阐释科学文献依据和功能评价试验在保健功能评价中的作用和要求,收集并分析保健功能申请材料中常见问题、认识误区和典型案例。结果 从目前常见的文献类型形式、物质基础可比性、指标对应性、用量推算、人群外推以及配伍必要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保健功能评价和研发的步骤,科学研究证据搜集、筛选、分析评估的注意事项提出了建议,展望了保健功能评价的未来趋势。结论 保健功能研发和评价需要准确理解法规要求,并注重科学研究证据质量,将其作为功能和产品研发设计的依据。

      • 0+1
    • >应用营养
    • 1991—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2024, 36(10):1179-1184. DOI: 10.13590/j.cjfh.2024.10.012

      摘要 (6) HTML (2) PDF 693.68 K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评价成年居民水果的消费水平,为指导中国成年居民水果合理消费和制定营养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长期追踪队列“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将1991、2000、2011、2018年追访中有完整3天24小时膳食调查数据的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37 060人。采用描述性分析和趋势性检验等方法分析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中的水果消费率、平均每日水果消费量及水果消费的变化趋势,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水果类推荐摄入量200 g/d进行比较,将其作为评估消费量是否满足的标准。结果 中国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11.0%增加至2018年的47.8%(P<0.001)。水果消费人群的消费量中位数从1991年的66.7 g/d增加至2018年的88.8 g/d。成年居民人均每日水果的消费量从1991年的10.4 g增加到2018年的54.0 g。水果消费具有城乡差异,以2018年为例,城市和农村居民水果的平均消费量分别为71.6 g和41.8 g,城市居民达到水果推荐量的占比高于农村居民的两倍。结论 1991—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水果消费量有所增加,但仍远低于推荐摄入量,城乡居民水果消费量存在明显差异。应进一步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增加水果的消费量,树立均衡膳食的健康理念,改善居民营养状况。

      • 0+1
    • 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肉类消费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2024, 36(10):1185-1190. DOI: 10.13590/j.cjfh.2024.10.013

      摘要 (11) HTML (1) PDF 581.38 K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居民肉类消费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2018年调查数据,选取有完整连续3天24小时膳食数据和人口经济特征数据的11 190名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ruskal-Wallis及Wilcoxon rank-sum非参数检验对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的肉类消费量进行组间差异检验,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的肉类消费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的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将肉类消费量低于或高于肉类推荐摄入量(40~75 g/d)者判定为肉类消费偏低或偏高。结果 研究对象肉类消费量P50(P25,P75)为78.4 g/d (30.0 g/d,141.7 g/d),在肉类的4个亚组中猪肉的消费率最高(81.0%),其次是禽肉(28.3%)、其他畜肉类(23.8%),消费率最低的为动物内脏(6.0%)。年龄、性别、收入水平是肉类消费异常的影响因素。与低收入水平组相比,中等和高收入水平的成年居民肉类消费异常的可能性分别降低13%和17%,OR值分别为0.87(95%CI:0.77~0.98)和0.83(95%CI:0.73~0.95)。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肉类消费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应针对不同人群的肉类消费情况开展精准化指导,引导成年居民培养良好肉类消费观念,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 0+1
    • 食品中膳食纤维测定方法的要点与应用

      2024, 36(10):1191-1198. DOI: 10.13590/j.cjfh.2024.10.014

      摘要 (7) HTML (0) PDF 2.38 M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膳食纤维的定义包含了物质结构、生理作用和生物学效应等多重含义,故对食品中膳食纤维含量水平的精准评估需要科学的认知与严谨的测量手段。我国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膳食纤维的测定》(GB 5009.88—2023)已经正式实施,和上一版方法相比,不仅增加了试样酶解条件,也在酶重量法基础上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使膳食纤维的测定结果不仅可以包括不溶性膳食纤维、可被78%乙醇沉淀的可溶性膳食纤维,也使测定不能被78%乙醇沉淀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成为可能,检测范围有所扩大。为了方便理解和应用,在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围绕膳食纤维定义的发展和测定方法的进展,对测定方法原理、流程路径和结果表达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对方法的适用范围、与其他国家标准应用的衔接性进行了分析。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食源性疾病
    • 2023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结果分析

      2024, 36(10):1199-1208. DOI: 10.13590/j.cjfh.2024.10.015

      摘要 (21) HTML (6) PDF 3.45 M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2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为政府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及监管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2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23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 960起,发病人数30 237人,死亡人数90人,6~9月高发,占全年事件数的66.65%。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占事件总数的44.35%,较2022年增加88.35%,家庭毒蘑菇中毒事件占比89.93%,较2022年增加91.58%;生物性暴发事件数占事件总数的10.40%,较2022年增加58.47%,餐饮服务场所生物性暴发事件占77.89%,较2022年增加43.51%,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是最主要的致病因子,分别占27.90%和24.17%;前3位的病原食品组合为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及其制品、沙门菌—肉与肉制品和沙门菌—蛋与蛋制品,分别占纳入分析事件总数的27.67%、12.88%和11.78%。结论 2023年毒蘑菇中毒事件数创历年新高,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较2022年明显增加,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及其制品、沙门菌—肉与肉制品和沙门菌—蛋与蛋制品是最需要被优先控制的病原食品组合。

      • 0+1
      • 1+1
      • 2+1
      • 3+1
      • 4+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