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骅,高佳佳,朱炜,郑伟,郑之北,吴金飞,王毅意,潘高翔,汪皓秋
2023, 35(4):491-497. DOI: 10.13590/j.cjfh.2023.04.001 CSTR:
摘要:目的 研究杭州市1株不产毒小川血清型霍乱弧菌食品分离株与国内外食品和临床分离株的溯源关系及其分子特征。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菌株毒力基因分布,使用高通量测序获得基因组序列,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其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型别。将101株食品和临床分离株基因组序列比对到参考基因组N16961获得单核苷酸突变位点(SNV),去除重组并构建进化树,分析食品分离株和近源菌株的基因分布情况。结果 该食品分离株是不产霍乱毒素和产毒素共调菌毛的霍乱弧菌(CNTP),MLST分型结果为ST1480,与杭州地区流行的ST75型CNTP菌株属于同一克隆群。该菌属于进化树L3b.1分支,与杭州2011年临床分离株(HZ11-1,HZ11-2)高度同源,去除重组后仅有26个SNVs位点差异。结论 从甲鱼涂抹拭子中检出与杭州地区流行的CNTP高度同源的菌株,杭州地区散发病例感染来源可能与爬行类食品污染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其养殖场所及销售场所进行消毒。
2023, 35(4):498-503. DOI: 10.13590/j.cjfh.2023.04.002 CSTR:
摘要:目的 分析2021年新乡市一起山夫登堡沙门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病原特征。方法 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的11份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鉴定;对分离出的10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5种毒力岛(SPIs)特征基因片段(mogA、sseL、mgtC、bcfA、araB)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分析。结果 10株沙门菌血清抗原式均为1,3,19;g,s,t,即山夫登堡沙门菌。10株沙门菌对头孢唑啉、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00%,其中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2株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100%。PF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10株菌(2株病例株,5株食品株,3株环境株)之间条带无差异,高度同源。10株菌中5种毒力岛特征基因片段均检出。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事件致病因子为山夫登堡沙门菌,该菌携带5种毒力岛特征基因片段,2株病例株沙门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建议相关部门高度关注。
2023, 35(4):504-509. DOI: 10.13590/j.cjfh.2023.04.003 CSTR:
摘要:目的 了解2020—2021年绍兴市霍乱弧菌的血清型、霍乱毒素编码基因(ctxAB)携带率、耐药性及分子分型情况。方法 收集2020—2021年分离自水产品、腹泻患者粪便的霍乱弧菌68株,使用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分型;利用实时荧光PCR检测ctxAB基因;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别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分子分型。结果 68株霍乱弧菌只有3株为O1群小川型,其余65株均为非O1/O139血清群;所有菌株均未检出ctxAB基因;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45.6%、38.2%和36.8%,对四环素、替加环素、阿奇霉素、阿米卡星敏感,17株菌对3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菌株经Not I酶切后的PFGE图谱呈多样性,水产品分离株与病例分离株的分子分型差别较大。结论 2020—2021年绍兴市霍乱弧菌主要为非O1/O139血清群,不携带毒力基因ctxAB,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分子特征复杂多样。
2023, 35(4):510-516. DOI: 10.13590/j.cjfh.2023.04.004 CSTR:
摘要:目的 研制一种可同时对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富集的共增菌培养基SSV,达到同时检测3种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的目的。方法 根据3株菌的营养需求,选择不同的培养基组分进行单因素实验,确定选择性共增菌培养基的配方,通过OD600 nm、受损菌复苏、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培养基选择性4个方面对SSV培养基进行验证。结果 确定增菌培养基的成分为:蛋白胨10.0 g、KH2PO4 1.5 g、NaCl 15.0 g、LiCl 1.0 g,Na2S2O3 5.0 g、去氧胆酸钠0.05 g、甘露醇1.0 g、丙酮酸钠5.0 g,蒸馏水1 000 mL。SSV培养基能同时富集以上3株菌,37 ℃培养16 h后,3株菌的菌体浓度均达到107 CFU/mL及以上;SSV培养基对于受损的目标菌有良好的复苏效果,复苏后OD600 nm较于复苏前增长了3倍;同时多重PCR、培养基选择性也得到很好的验证。结论 共增菌培养基SSV可用于同时培养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培养基配制简易,节约成本。后续可与多重PCR检测方法联用,提高检测率和准确性。
2023, 35(4):517-521. DOI: 10.13590/j.cjfh.2023.04.005 CSTR:
摘要:目的 建立面包中两种典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方法 以结合型羧甲基赖氨酸(CML)和羧乙基赖氨酸(CEL)为检测对象,面包样品经还原孵育、蛋白沉淀、加同位素内标、酸水解、氮吹、九氟戊酸水溶液复溶后,多反应监测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 方法的检出限CML为4.5 ng/g,CEL为0.5 ng/g;定量限CML为20 ng/g,CEL为2 ng/g;CML加标回收率为89.62%~95.65%,CEL的加标回收率为86.38%~97.17%;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CML 2.5~800 ng/mL和CEL 0.25~80 ng/mL,决定系数均大于0.999。结论 该方法准确且灵敏,能够满足面包中AGEs的检测需求。
2023, 35(4):522-528. DOI: 10.13590/j.cjfh.2023.04.006 CSTR: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联用同时测定淡水鱼样品中7种渔用麻醉剂和2种镇静剂的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用乙腈提取后经C18和PSA吸附杂质,离心并用水稀释后,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样检测,以同位素内标法结合基质匹配曲线进行定量。结果 7种渔用麻醉剂和2种镇静剂在0.5~50 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其中MS-222为0.05~5.0 μg/L),相关系数不低于0.999,检出限为0.02~0.4 μg/kg (S/N=3),低中高三个加标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7.0%~117.3%,相对标准偏差为2.5%~8.2%。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定性能力强、定量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淡水鱼样品中7种渔用麻醉剂和2种镇静剂的同时检测。
2023, 35(4):529-534. DOI: 10.13590/j.cjfh.2023.04.007 CSTR:
摘要:目的 建立奶酪中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经20 mmol/L Na2HPO4(使用6 mol/L HCl调节pH到7.4)超声提取,WCX混合型弱阳离子交换柱净化,液相分离,串联四极杆质谱仪使用电喷雾电离,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结果 在1~200 ng/mL浓度范围,线性相关系数(r)大于0.996;加标回收率范围82.2%~116.2%,相对标准偏差范围2.67%~7.6%。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方法检出限、定量限为5、20 μg/kg。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较高,适用于奶酪中链霉素及双氢链霉素的检测。
2023, 35(4):535-542. DOI: 10.13590/j.cjfh.2023.04.008 CSTR:
摘要: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定性定量检测中毒患者食用剩余蟾蜍皮中8种蟾蜍毒素。方法 样品经甲醇提取后,待测液经过A 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 μm)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A、甲醇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柱温35 ℃,进样量2 μL,经ESI正离子模式采集。结果 在10.0~1 000.0 μg/L范围内8种毒素线性关系良好,r2均≥0.990;检出限为0.7~2.1 μg/kg,定量限为2.5~7.0 μg/kg;三水平加标平均回收率均≥75.79%,相对标准偏差(RSD)均≤9.84%。样品中检测出蟾毒灵、去乙酰华蟾毒精、去乙酰华蟾毒它灵、伪异沙蟾毒精、蟾毒它灵,含量分别为123.8±3.1、5 920.4±1.9、680.7±3.2、671.6±9.1、1 796.6±74.9 μg/kg,和蟾蜍他灵、华蟾毒精与华蟾毒它灵均未检出。结论 该方法同时测定蟾蜍毒素中华蟾毒精、蟾毒灵、伪异沙蟾毒精、蟾毒它灵、去乙酰华蟾毒它灵、去乙酰华蟾毒精、和蟾蜍他灵、华蟾毒它灵,有较强实用性、快速、可靠。
2023, 35(4):543-549. DOI: 10.13590/j.cjfh.2023.04.009 CSTR:
摘要:目的 系统调查中国含益生菌保健食品批准情况,分析菌种使用、功能声称、推荐摄入量和适宜人群分布情况,为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管理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1996—2022年含益生菌保健食品的审批信息,对含益生菌种类、功能声称、推荐摄入量和适宜人群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6—2022年中国共批准含益生菌保健食品168个,使用了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的产品分别占82.14%和77.98%,61.31%的产品使用嗜酸乳杆菌,所有的产品均未明确到菌株水平;功能声称以“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和“通便”的产品居多;益生菌推荐摄入量为0.12~3.63×1011 CFU/d;“免疫力低下者”“肠道菌群失调者”和“便秘者”是最常见的产品适宜食用人群,42.86%的产品未标注不适宜人群,标注不适宜人群的产品中69.79%为婴幼儿。结论 中国含益生菌保健食品目前审批的产品较少,产品标签标示均未明确到菌株水平,与益生菌的科学定义不符;现有产品功能单一,产品功能扩展要依赖高质量的人群试验研究结果;婴幼儿适用产品的审批应当科学谨慎。
2023, 35(4):550-554. DOI: 10.13590/j.cjfh.2023.04.010 CSTR:
摘要:目的 查明引起某庙会期间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确认致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为此类事件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描述分析方法分析病例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害因素。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食物,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致病因子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 根据病例定义共收集可疑病例3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87.50%)、腹泻(78.13%)、发热(75.00%)、头晕恶心(71.88%)。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水煮带壳花生是危险因素(OR=4.000,95%CI:1.409~11.354)。采集28份样品中有7份分离培养出沙门菌,血清型鉴定均为阿邦尼沙门菌,经PFGE图谱分析高度相似。结论 本次事件是由阿邦尼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可疑食物为水煮带壳花生,应加强非城区流动摊位散装食品的监管,同时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工作。
2023, 35(4):555-558. DOI: 10.13590/j.cjfh.2023.04.011 CSTR:
摘要:目的 了解河北省流通市场各种代用茶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方法 在河北省3个地级市的流通环节采样63份代用茶;采用国标方法对每份样品进行霉菌、大肠菌群、镉、水分和灰分的检验,按照河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代用茶》判定是否合格。结果 抽检的63份样品中,有16份霉菌超标,超标率为25.4%,超标样品的霉菌含量在140~18 000 CFU/g,中位数为600 CFU/g;4份大肠菌群超标,超标率为6.3%(4/63),超标样品含量在7.5~110 MPN/g,中位数为110 MPN/g;1份镉超标,含量为9.6 mg/kg;水分和灰分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63份样品中,5项检测指标均合格的有46份,总合格率为73.0%(46/63)。不同产地及不同种类的代用茶合格率没有统计学差别。结论 依据河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代用茶》,本次抽检河北省市售代用茶不合格率较高,不合格原因主要是部分样品霉菌超标,少数样品大肠菌群或镉超标。
2023, 35(4):559-563. DOI: 10.13590/j.cjfh.2023.04.012 CSTR:
摘要:目的 分析2018—2020年上海市畜禽肉及副产品和鲜蛋质量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收集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18—2020年监督抽查的食用农产品公示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汇总。结果 2018—2020年畜禽肉及副产品和鲜蛋抽查批次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总体质量基本稳定可控,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兽药残留不符合国家标准,药物滥用现象依旧存在。结论 监督抽检的结果反映出相关企业质量意识有待提高、管理规范化不足,最后提出提高质量安全的措施和建议,包括:有重点地部署抽检监测计划,适当加大惩处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开发和应用疫苗、生物防治等方法。
2023, 35(4):564-568. DOI: 10.13590/j.cjfh.2023.04.013 CSTR:
摘要:目的 研究四川省茶叶中重金属与矿质元素的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四川省的242批茶叶样品,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分析茶叶中4种重金属元素和14种矿质元素。结果 四川省242批茶叶中,重金属的含量大小表现为铬(Cr)>铅(Pb)>砷(As)>镉(Cd),变异系数大小关系为Pb>Cr>As>Cd;矿质元素含量大小表现为锡(Sn)>钠(Na)>钼(Mo)>钒(V)>铝(Al)>铁(Fe)>钴(Co)>铜(Cu)>锰(Mn)>镍(Ni)>锌(Zn)>钙(Ca)>钾(K)>镁(Mg),平均变异系数41.8%~57.1%;研究发现Zn、V、Ni元素是四川省242批茶叶中的特征元素,同时经矿质元素含量综合得分计算,达州、眉山、甘孜、广元、巴中、自贡、乐山地区的茶叶对矿质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结论 本研究可作为四川省茶叶中18种元素含量的本底值参考,为相关企业、监管机构、茶叶研究者提供数据参考。
2023, 35(4):569-580. DOI: 10.13590/j.cjfh.2023.04.014 CSTR:
摘要:小麦、玉米和稻谷等作为我国谷物粮食的主体,易受到单端孢霉烯毒素(TCT)的污染,因此有必要对这3类谷物及其制品中TCT污染状况开展调查及居民暴露风险评估。本研究分析了2011—2021年发表的有关我国小麦、玉米和稻谷等谷物及其制品中TCT污染状况与居民暴露风险评估的研究结果,发现各研究中谷物及其制品多数受到了TCT的污染,个别研究还发现TCT含量超标的问题。从地区上看,南方的污染状况比北方严重。从谷物种类看,小麦及其制品的污染状况比玉米、稻谷及其制品严重。居民暴露风险评估主要针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其衍生物,多数地区居民的平均暴露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内,但也有部分人群存在健康风险。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谷物及其制品中各类TCT的防控以及居民暴露风险评估等工作。
2023, 35(4):581-586. DOI: 10.13590/j.cjfh.2023.04.015 CSTR:
摘要:目的 调查研究深圳市市售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状况及暴露风险,为引导消费和开展安全监管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随机采集2018—2019年深圳市市售畜肉、禽肉、水产品共计511份,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样品中氯霉素的含量,采用点评估法计算深圳市居民通过食用动物源性食品的氯霉素暴露量,并采用暴露边界比(MOE)法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160份畜肉和60份禽肉中未检出氯霉素,291份水产品(包括贝类、虾、淡水鱼)中氯霉素检出率为26.80%(78/291),其中贝类样品中氯霉素含量为0.05~205.00 μg/kg,平均值为13.71 μg/kg,检出率为37.21%(64/172);虾样品中氯霉素含量为0.05~2.20 μg/kg,平均值为0.20 μg/kg,检出率为13.64%(3/22);淡水鱼样品中氯霉素含量为0.05~1.90 μg/kg,平均值为0.11 μg/kg,检出率为11.34%(11/97),所有样品中氯霉素总检出率为15.26%(78/511)。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深圳市居民膳食动物源性食品摄入氯霉素的平均日暴露量为2.06×10-3 μg/kg·BW,MOE值为485,P5低端日暴露量为4.85×10-5 μg/kg·BW,MOE值大于10 000;P50和P95暴露量为6.72×10-4和9.25×10-3 μg/kg·BW,MOE值均小于10 000。结论 食用过多动物源性食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中高端暴露人群应当注意减少食用动物源性食品,特别是水产品中贝类产品的食用次数和数量,以降低食用风险。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市售动物源性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保持对此类问题的关注。
2023, 35(4):587-592. DOI: 10.13590/j.cjfh.2023.04.016 CSTR:
摘要:目的 验证保健食品原料辅酶Q10主要质量指标的参数,并对不同工艺生产的产品质量一致性进行研究。方法 根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40批次辅酶Q10原料的标志性成分、有关物质、异构体、污染物残留量及微生物指标等项目进行检测。结果 所有搜集原料中辅酶Q10含量均大于99.2%;最大单一杂质含量范围在0.27%~0.37%之间,总杂质在0.45%~0.85%之间;所有样品菌落总数均小于10 CFU/g,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均未检出,酵母菌、霉菌总数均小于10 CFU/g;水分、炽灼残渣、污染物残留检测结果均符合相关要求。结论 采集的所有辅酶Q10作为保健食品原料均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和GB 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的要求。
2023, 35(4):593-599. DOI: 10.13590/j.cjfh.2023.04.017 CSTR:
摘要:目的 调查了解全国相关单位人员对GB 275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冷冻饮品和制作料》的知晓及贯彻落实情况,为标准的修订提出建议和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研究。主要调查对象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人员、卫生健康部门人员、市场监管部门人员、检测机构人员等。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和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40份。被调查对象对GB 2759—2015的知晓率为55.5%(244/440),一致认可标准在冷冻饮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重要作用,对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为“良好”(均值为4.42分)。得到有效反馈问题24条,有意见建议人员数36人,占比15%。结论 全国相关单位人员对GB 2759—2015的知晓情况一般。不同调查对象之间对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发现,仍有35.4%(51/144)的监管人员和检验人员不了解、不清楚其关注行业应遵守产品标准GB 2759—2015。今后应加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宣传力度,在冷冻饮品定义和微生物限量方面也亟须结合现场调研和专家咨询等进行研究和修订。
2023, 35(4):600-606. DOI: 10.13590/j.cjfh.2023.04.018 CSTR:
摘要:通过研究日本的功能性标示食品备案制度以及备案产品情况,为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比较研究日本的功能性标示食品备案制度与我国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制度的异同。中日两国备案制度在政策导向与评价原则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安全性依据、功能依据、信息公开等方面,日本功能性标示食品备案管理制度设计有很多可供研究借鉴之处。
王起赫,刘飒娜,袁博伟,张若尘,梁栋,王昆仑,方海琴,褚海云,刘爱东
2023, 35(4):607-612. DOI: 10.13590/j.cjfh.2023.04.019 CSTR:
摘要:目的 探索新冠疫情下医护人员饮食行为与体质量变化的关系,为改善医护人员营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22年5~7月,随机选取我国东北地区12所新冠定点医院1 487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 352份。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饮食行为指标、情绪化进食量表收集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新冠定点医院的医护工作者中,保持体质量(±3%)者485人,占比35.9%,体质量降低超过5%、体质量降低3%~5%、体质量增加3%~5%、体质量增加超过5%者分别占总人数的8.2%(111/1 352)、22.7%(307/1 352)、23.6%(319/1 352)和9.6%(130/1 35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医护人员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均衡、高油饮食、高盐饮食、高糖饮食、饮料摄入、情绪化饮食等情况在不同体质量变化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饮酒行为在体质量变化五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饮食不规律、高糖饮食、饮料摄入、情绪化进食及月收入等是体质量变化的危险因素(P<0.05),同时,已婚和锻炼行为是维持体质量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医护人员体质量管理情况不甚理想。不良饮食行为是导致医护人员体质量改变的主要因素,而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和维持体质量。医护人员应积极改善自身饮食模式、加强体质量管理,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2023, 35(4):613-618. DOI: 10.13590/j.cjfh.2023.04.020 CSTR:
摘要:目的 分析新冠疫情下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20年浙江省11个地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上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浙江省11个地市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201起事件,总发病人数1 765人,住院138人,死亡1人。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暴发高峰有两个,分别在6月和8月。暴发场所以家庭(47.76%,96/201)、宾馆饭店(12.94%,26/201)、单位食堂(12.44%,25/201)、学校食堂(8.46%,17/201)及小餐馆(7.96%,16/201)为主,宾馆饭店占比较往年有所降低。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首要致病因素,主要致病菌有副溶血性弧菌(37.88%,25/66)和沙门菌(28.79%,19/66)。2020年副溶血性弧菌致病占比下降,为近5年最低。毒蘑菇中毒事件共报告40起,未导致死亡,中毒类型主要为胃肠炎型。结论 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健康宣传教育,并根据不同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2023, 35(4):619-623. DOI: 10.13590/j.cjfh.2023.04.021 CSTR:
摘要:目的 分析江西省2015—2019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有效控制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江西省共报告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61起,累计发病1 682人,住院794人,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73/10万,事件集中发生在5~10月。沙门菌及副溶血性弧菌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导致的暴发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5.4%(73/161)和56.4%(949/1 682),肉与肉制品是主要的原因食品。家庭、宾馆饭店、农村宴席、学校食堂、单位食堂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食品加工、储存不当、原料(辅料)污染或变质是事件的主要引发因素。结论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仍是江西省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高发季节应针对重点食品、重点场所和相关人群加强监管或教育培训,增强家庭食品安全意识,减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023, 35(4):624-629. DOI: 10.13590/j.cjfh.2023.04.022 CSTR:
摘要:目的 总结2020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发病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CFSA)中2020年1~12月的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27 397例,年均发病率0.24‰(27 397/115 210 000),住院率10.66%(2 920/27 397),无死亡病例,其中珠三角地区的发病率为0.28‰(18 303/6 447万人),住院率为6.88%(1 259/18 303),粤东西北的发病率为0.18‰(9 094/5 074万人),住院率为18.26%(1 661/9 094)。病例的症状以腹泻为主,男女比例接近1∶1,各年龄层的病例数以31~59岁年龄段最多[31.51%(8 633/27 397)];职业人群中最多的是散居儿童占比16.86%(4 620/27 397),学生占比16.48%(4 515/27 397),病例报告高峰在8~12月。病例暴露食品主要为混合食物7 392例(占比27.08%,7 392/27 297)、肉及肉制品4 511例(占比16.53%,4 511/27 297)、粮食类及其制品3 734例(占比13.68%,3 734/27 297);进食场所主要是家庭65.53%(17 954/27 397)、餐饮店15.03%(4 117/27 397)。对4 395例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了采样检测,1 171份检测出致病菌,总体检出率为26.64%(1 171/4 395),其中,1 153份检出沙门菌,检出率为26.23%(1 153/4 395);16份检出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0.36%(16/4 395);2份检出大肠杆菌,检出率为0.05%(2/4 395);1份检出志贺菌,检出率为0.02%(1/4 395);7月份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主要暴露食品为粮食及其制品。11份检出诺如病毒,检出率为0.25%(11/4 395);诺如病毒1月阳性检出率最高,主要暴露食品是肉及肉制品。结论 广东省2020年食源性疾病发病率较低但住院率有一定占比,粤东西部部分地区发病率低但住院率较高,珠三角地区发病率高但住院率低。病例分析显示家庭散居儿童和学生在全人群中占比高,主要发生在夏季,且沙门菌检出率较高,因此要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控。
2023, 35(4):630-638. DOI: 10.13590/j.cjfh.2023.04.023 CSTR:
摘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名呕吐毒素(VT),是镰刀菌属(Fusarium spp.)产生的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之一,广泛存在于谷物及其相关制品中,给世界粮食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重大威胁。目前,利用微生物和酶对DON进行生物脱毒的方法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很多真菌和细菌能够通过自身吸附或降解的方式在DON的脱毒过程中发挥作用。本文概述了食物中DON的发生、毒性作用及DON生物转化机制,对近年来利用真菌、细菌和植物进行DON脱毒以及脱毒材料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以期为食品和饲料中DON的生物防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