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5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9种药食同源物质重金属及农药污染状况Meta分析

      2023, 35(12):1695-1703. DOI: 10.13590/j.cjfh.2023.12.001

      摘要 (249) HTML (48) PDF 2.14 M (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杜仲叶、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黄芪、西洋参、天麻、灵芝及山茱萸9种试点药食同源物质重金属及农药污染水平和现状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获取2000—2022年发表的9种药食同源物质中重金属、农药、环境污染物研究文献,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的文献采用Meta法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6篇文献,涉及来自23个省(市)9种药食同源物质中铅(Pb)、镉(Cd)、汞(Hg)、砷(As)、铬(Cr)、铜(Cu)及镍(Ni)7类重金属,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类等42种农药。9种药食同源物质重金属污染合计均值为0.22 mg/kg(95%CI:0.13~0.39),其中杜仲叶重金属污染合计均值最高,为2.80 mg/kg(95%CI:0.75~10.37),其次为铁皮石斛,合计均值为0.30 mg/kg(95%CI:0.18~0.49),其余7种药食同源物质中重金属合计均值均低于0.30 mg/kg;7类重金属中铜污染水平最高,其次为镉和铅,亚组分析表明不同产地的药食同源物质中7类重金属污染水平具有较高的异质性(P<0.05)。42种农药污染水平均值存在异质性(P<0.05),铁皮石斛、西洋参、肉苁蓉、黄芪及天麻5种药食同源物质中五氯硝基苯、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合计均值位列前3。结论 不同药食同源物质重金属及农药污染类别及污染水平存在差异,重金属污染与产地和药食同源物质种类有关,部分药食同源物质中可检出禁用农药,应进一步加强药食同源物质污染物溯源分析,同时加大对药食同源物质生产加工监管和监测力度。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可生食蔬菜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存特征研究

      2023, 35(12):1704-1709. DOI: 10.13590/j.cjfh.2023.12.002

      摘要 (154) HTML (98) PDF 784.34 K (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可生食蔬菜品种、温度、接种部位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存活的影响,为可生食蔬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和关键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冻干定量单增李斯特菌为菌株来源,以彩椒、洋葱、黄瓜、圣女果和生菜5种可生食蔬菜的表面和切面为单增李斯特菌的接种点,在4 ℃、25 °C条件下培养7 d,定期监测每份样本中的单增李斯特菌的菌量,对其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单增李斯特菌冻干菌种不同瓶间菌量均匀(F=1.923,P<0.05),-20 ℃储存28 d后的复苏率为93.3%±4.2%。在4 ℃条件下,除了彩椒表面、黄瓜切面、生菜表面和生菜切面外,单增李斯特菌在其他蔬菜上放置7 d后均未见显著生长(δ<0.5 log10 CFU/mL)。在25 ℃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在彩椒、洋葱、圣女果、生菜以及黄瓜切面上均呈现为支持生长[δ为(1.16±0.35)~(2.68±0.18)log10 CFU/mL]。单增李斯特菌在黄瓜切面、生菜表面和切面放置7 d后,菌量仍持续增长,在生菜的表面和切面生长趋势和浓度基本一致。结论 单增李斯特菌在可生食蔬菜上的存活能力与蔬菜种类、表面与切面、储存温度等条件密切相关,温度的控制对降低其在可生食蔬菜中的风险至关重要。生菜和切后的黄瓜作为单增李斯特菌高风险食品,应引起风险评估的重视。

      • 0+1
      • 1+1
    • 广州地区创伤弧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2023, 35(12):1710-1714. DOI: 10.13590/j.cjfh.2023.12.003

      摘要 (126) HTML (31) PDF 2.30 M (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创伤弧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对采集自广州地区的38株创伤弧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从NCBI公共数据库下载的50株序列数据,利用fineSTRUCTURE软件解析创伤弧菌的种群结构,并利用CARD、ResFinder和VFDB数据库对其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鉴定。结果 创伤弧菌分为4个系统发育谱系(L1~L4),广州地区分离株全部聚集于L1(占47%)和L2(占53%)谱系,ST分型主要为ST357、ST157、ST136、ST139、ST345、ST303等,呈现一定的区域聚集性。创伤弧菌多个基因组鉴定发现acrF、CRP、catB9、rpoC、ugd等11种耐药基因,并首次在创伤弧菌中发现与多黏菌素耐药相关的MCR基因。该物种还携带5类23种毒力基因,编码鞭毛蛋白、Ⅱ型分泌系统蛋白、荚膜多糖、RtxA毒素、铁超载等毒力相关基因。结论 广州地区创伤弧菌高度同源重组,并且携带多种耐药、毒力相关基因,应加强对其监测管理。

      • 0+1
      • 1+1
      • 2+1
      • 3+1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表面的三聚氰酸

      2023, 35(12):1715-1721. DOI: 10.13590/j.cjfh.2023.12.004

      摘要 (109) HTML (36) PDF 2.63 M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用于测定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表面的三聚氰酸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分析方法。方法 以50%乙腈水溶液作为提取溶剂,对样品进行振荡提取,离心后取上层清液进样,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HILIC(2.1×100 mm,1.7 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乙腈和10 mmol/L醋酸铵水溶液作为流动相等梯度洗脱,UHPLC-MS/MS检测三聚氰酸。结果 方法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9 0),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5.0~20.0和20.0~50.0 μg/kg,低、中和高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0.0%~96.6%,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2.3%。结论 建立的方法前处理过程简便,回收率和灵敏度高且精密度良好,适用于进口冷链食品包装外表面三聚氰酸的检测。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胶体金试纸条在豆芽喹诺酮快速检测的应用

      2023, 35(12):1722-1726. DOI: 10.13590/j.cjfh.2023.12.005

      摘要 (117) HTML (22) PDF 890.24 K (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豆芽中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双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达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和沙拉沙星10种喹诺酮类药物的适用性。方法 取豆芽样品2 g,经5 mL提取液提取、过滤、2倍稀释后,加入至金标微孔孵育,后与试纸条反应。通过比较检测线(T线)与控制线(C线)的颜色深浅判读结果;考察与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甲硝唑、尿素、氯吡脲交叉反应;通过真实阳性样品和加标样品考察方法的可靠性。结果 方法检出限可达到5 μg/kg;常规检出水平条件下,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甲硝唑、尿素以及氯吡脲等与喹诺酮类药物不发生交叉反应;真实阳性样品和多水平加标样品证实方法可靠。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对试剂、耗材、人员等要求不高,易于判读,结果准确可靠,适合现场快速检测。

      • 0+1
      • 1+1
      • 2+1
      • 3+1
    • >风险监测
    • 成都周边某奶牛养殖场及市售生鲜牛肉中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监测与分析

      2023, 35(12):1727-1733. DOI: 10.13590/j.cjfh.2023.12.006

      摘要 (141) HTML (38) PDF 1.27 M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连续3年监测成都周边某奶牛养殖场犊牛和成年牛粪便、饲养环境及菜市场和超市生鲜牛肉中的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了解本地区牛及牛肉中STEC菌株的携带及菌株特征情况,为评估该地区STEC污染状况、感染风险及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分离鉴定STEC,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分离株全基因组测序后在EnteroBase数据库上获得MLST型别、菌株类型、血清型、毒力基因信息,使用Abricate软件比对得到stx亚型信息。用BioNumerics 7.6软件进行cgMLST聚类分析。结果 2019—2021年共采集奶牛养殖场牛粪和环境样品247份,25份检出STEC,检出率10.12%;采集生鲜牛肉294份,32份检出STEC,检出率10.88%;共分离到57株STEC。检出STEC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42.11%(24/57),其次为头孢噻肟和头孢唑啉(均占比38.60%,22/57)。多重耐药株占35.09%(20/57)。57株STEC共分离出30种血清型,其中可引起暴发的血清型有:O26:H11、O103:H25、O145:H12。通过毒力基因分析发现具有致病风险的亚型有:stx2a、stx2c、stx2d、stx2e、stx2g以及stx2k;及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eae-STEC及STEC/ETEC杂合株。结论 2019—2021年奶牛养殖场牛粪便和菜市场生鲜牛肉中STEC的污染持续存在。犊牛粪便检出率(21.43%)高于成年牛粪便检出率(0.91%)。菜市场生鲜牛肉STEC检出率高于超市。牛粪便中分离菌株比牛肉中分离菌株耐药情况严重。部分分离菌株因携带强毒力基因或其他致病相关基因而具有更强致病性。

      • 0+1
      • 1+1
    • 预包装熟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沙门菌污染状况及病原学特征研究

      2023, 35(12):1734-1739. DOI: 10.13590/j.cjfh.2023.12.007

      摘要 (146) HTML (68) PDF 987.65 K (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预包装熟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各环节中沙门菌污染状况,并分析分离株的分子特征及耐药性。方法 按照国家《熟肉制品(预包装)生产加工过程监测工作手册》采样要求,2015—2017年在德州某预包装熟肉制品厂采集环境样品和熟肉样品共460份,依据现行有效的GB 4789.4—2016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用血清凝集法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法对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5种抗生素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 460份样品中沙门菌检出率为5.65%(26/460),2016年沙门菌的检出率最高(7.65%,14/183),不同年份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2,P>0.05);中间产品中沙门菌的检出率最高,不同样品属性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6,P<0.05);仅在生制品加工车间检出沙门菌,不同车间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08,P<0.05)。26株沙门菌共分为6个血清型,肠炎沙门菌最多,占53.85%(14/26)。26株沙门菌经PFGE分型后获得12种带型,以S4型为主;经MLST分型共获得5种ST型,ST11为优势型别。26株分离株中有22株对不同的抗生素有耐药性,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为73.08%(19/26),多重耐药率(耐3种及以上抗生素)为73.08%。结论 熟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沙门菌污染主要集中在加工过程的原辅料和中间产品环节,产品蒸煮后污染状况可被有效控制。

      • 0+1
      • 1+1
      • 2+1
      • 3+1
    • >风险评估
    • 我国重点和非重点地区居民膳食中高氯酸盐暴露风险概率评估

      2023, 35(12):1740-1748. DOI: 10.13590/j.cjfh.2023.12.008

      摘要 (113) HTML (52) PDF 1.13 M (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我国高氯酸盐污染重点和非重点地区膳食中高氯酸盐的暴露水平及健康风险。方法 通过检索文献收集我国食品中高氯酸盐的含量数据,利用2015年中国总膳食研究数据,概率评估两类地区各年龄组居民膳食中高氯酸盐暴露风险。结果 茶叶(175.54 μg/kg)中高氯酸盐平均含量最高,蔬菜是我国居民通过膳食摄入高氯酸盐的重要食品类别(贡献率为79.40%)。分别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设定的暂定最大每日容许摄入量(PMTDI)(10 μg/kg?BW)和我国学者暂定每日容许摄入量(tTDI)(0.7 μg/kg?BW)相比,99%居民膳食中高氯酸盐暴露量低于PMTDI,但在两类地区各有4.96%和26.57%居民的高氯酸盐膳食暴露量超过tTDI;在饮茶人群中,95%居民膳食中高氯酸盐暴露量低于PMTDI,而在两地区各有57.47%和77.94%的饮茶人群膳食高氯酸盐暴露量超过tTDI。结论 我国居民经膳食摄入高氯酸盐暴露风险总体较低,但存在一些重点地区因局部高污染等因素导致暴露风险高于其他地区。

      • 0+1
      • 1+1
      • 2+1
      • 3+1
    • 2018—2021年陕西省市售水果中农药残留状况调查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2023, 35(12):1749-1756. DOI: 10.13590/j.cjfh.2023.12.009

      摘要 (159) HTML (62) PDF 1.03 M (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陕西省市售水果中杀虫剂和杀菌剂类农药残留情况,评估当地居民通过摄入水果的农药残留暴露风险。方法 采集2018—2021年陕西省10个地市共6大类486份市售水果样品,依据国家风险监测工作手册《植物性样品中农药多组分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法测定的标准操作程序》和《植物性样品(含食用菌)中农药多组分残留的液相色谱质谱-串联质谱(LC-MS)法测定标准操作程序》对水果中13种杀虫剂和15种杀菌剂残留水平进行检测,依据GB 2763—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评价多组分农药残留的检出和超标状况。采用点评估法对各类农药残留进行急性、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通过食品安全指数模型对检出农药开展总体风险判定。结果 本次监测的28种农药除吡唑醚菌酯、恶霜灵、腈菌唑、异菌脲4种杀菌剂和灭线磷、灭蝇胺、氟氯氰菊酯3种杀虫剂未检出,其余21种农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检出率在0.77%~21.54%,共7份样品4种农药残留超标,超标率在0.28%~1.27%,且有禁用的高毒农药检出。核果类(39.24%)、热带及亚热带水果(28.33%)、柑橘类(26.47%)及仁果类(25.96%)水果的农药残留检出率较高,浆果类(2.54%)的超标率较高,且均存在多种农药联合使用的情况。各类农药的急性和慢性膳食暴露量均低于其健康指导值,单项农药的食品安全指数均小于1,水果总体食品安全指数小于1。结论 陕西省市售水果中农药残留检出率较高,但超标率较低,本次监测的水果膳食摄入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整体安全质量良好。

      • 0+1
      • 1+1
    • >调查研究
    • 山东省生猪屠宰环节非伤寒沙门菌污染情况及耐药特征分析

      2023, 35(12):1757-1763. DOI: 10.13590/j.cjfh.2023.12.010

      摘要 (112) HTML (53) PDF 634.22 K (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生猪屠宰过程中非伤寒沙门菌(NTS)的污染情况和耐药特征。方法 于2021年5月和8月分别从山东省两个规模化生猪屠宰场采集共170份胴体和环境样品。对分离的NTS运用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从29份样品中检出NTS,检出率为17.1%。血清型预测显示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占58.6%(17/29)。药敏结果显示29株NTS呈现15种耐药谱,四环素耐药率最高(100.0%,29/29),其次为氨苄西林和氯霉素(79.3%,23/29),多重耐药率达86.2%(25/29)。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显示ST19为主要型别,占48.3%(14/29)。耐药基因分析表明主要携带tet(A)、tet(B)、tet(M)、blaTEM-1BblaCMY-97floRcmlA1等。结论 山东省部分生猪屠宰场屠宰环节存在NTS污染现象,且NTS对多类抗生素表现出多重耐药性,提示应重视生猪屠宰环节中NTS的污染与防控。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食品原料透明质酸的国内外管理及应用

      2023, 35(12):1764-1770. DOI: 10.13590/j.cjfh.2023.12.011

      摘要 (165) HTML (44) PDF 769.04 K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透明质酸(HA)作为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天然物质,具备多种生理调节作用,常以结构更稳定的钠盐形式存在,即透明质酸钠(SH)。目前HA在国外食品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日本、美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地区允许在普通食品中添加HA;韩国批准HA添加至健康食品和饮料中。中国于2008年批准HA(SH形式)作为保健食品原料,2020年12月将其使用范围扩大至普通食品。本文对作为食品原料的HA的产品特点、口服功效及其在国内外的管理批准情况、适用范围、功能声称、安全限量及生产工艺进行概述,了解其适用性和潜在市场需求。同时对相关法规管理及批准使用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HA相关食品的研发、监管、消费等提供系统参考,促进食品行业对HA的合理利用和发展。

    • 我国食品中放射性物质分析标准现状研究与建议

      2023, 35(12):1771-1779. DOI: 10.13590/j.cjfh.2023.12.012

      摘要 (95) HTML (35) PDF 915.38 K (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我国食品中放射性物质分析标准现状,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以当前食品中放射性物质分析标准的内容、应用情况和制修订状况为研究对象,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分析标准在时效性、适宜性等方面与实践需求存在不相适应情况,有必要完善相关分析标准建设,为风险监测评估和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建议形成多方参与的标准管理工作机制、加快限量标准和响应行动水平标准的制修订、完善急常兼备的检测方法标准,持续保持分析标准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 0+1
      • 1+1
    • >应用营养
    • 蔬果总摄入量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2023, 35(12):1780-1785. DOI: 10.13590/j.cjfh.2023.12.013

      摘要 (106) HTML (18) PDF 565.80 K (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蔬果总摄入量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为中国老年人的膳食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5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湖北省的调查资料,纳入年龄55岁及以上的研究对象406人,调整年龄、性别、城乡、婚姻、教育程度、年收入、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红肉摄入、鱼肉摄入、总能量摄入、体质指数(BMI)和高血压等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评价蔬果总摄入量与认知得分的偏回归系数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4.79±7.57岁,平均蔬果总摄入量为330.18±165.56 g/d,平均认知得分为13.44±5.66分。在完全调整模型中,相较于蔬果总摄入量Q1组,蔬果总摄入量Q4组的偏回归系数与95%CI分别为1.91、0.08~3.75。与只摄入蔬菜相比,同时摄入蔬菜和水果的偏回归系数与95%CI分别为1.40、0.15~2.73。结论 较高水平的蔬果总摄入量与中老年人较好的认知功能相关,在摄入蔬菜的同时应确保水果的摄入。

    • 中国十城市孕妇宏量营养素摄入水平与睡眠质量关系研究

      2023, 35(12):1786-1791. DOI: 10.13590/j.cjfh.2023.12.014

      摘要 (120) HTML (33) PDF 1.03 M (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十城市孕妇睡眠质量现状,探究其宏量营养素摄入水平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对我国十城市共863名孕妇进行营养素摄入及睡眠质量调查。通过身体测量及问卷调查获得孕妇的24 h膳食摄入、睡眠状况、围产期抑郁及其他信息,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索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孕妇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为46.12%,处于孕晚期、有抑郁倾向、目前无工作、怀孕期间有被动吸烟、既往有饮酒史、睡眠质量差的孕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孕妇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比分别为51.1%、34.4%和14.2%。分析宏量营养素与睡眠质量的关系表明,当总能量摄入一定,5%的能量由碳水化合物分别替代蛋白质和脂肪供给时,与发生睡眠质量差的可能性上升有关,OR分别为1.13(95%CI:1.01~1.26,P<0.05)和1.09(95%CI:1.02~1.16,P<0.05)。结论 总能量摄入一定时,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睡眠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 0+1
      • 1+1
    • >食源性疾病
    • 2017—2019年郴州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原学特征及耐药分析

      2023, 35(12):1792-1798. DOI: 10.13590/j.cjfh.2023.12.015

      摘要 (90) HTML (63) PDF 654.52 K (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郴州市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特征和流行规律,为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19年郴州市2家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病例信息、粪便或肛拭子标本,依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对标本开展病原学检验、病原体分型以及药敏试验。结果 采集腹泻病例标本825份,病原体总检出率为30.18%(249/825),其中沙门菌16.24%(134/825)、诺如病毒11.76%(97/825)、致泻大肠埃希菌3.52%(29/825)、副溶血性弧菌0.73%(6/825)、志贺菌0.12%(1/825);第二、第三季度细菌检出率高,第一、第四季度病毒检出率高;不同年龄段病原体检出率以2~6岁年龄段最高(40.79%,31/76);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乳及乳制品、粮食类及其制品和水果类及其制品;检出的沙门菌中以鼠伤寒沙门菌占比最高(74.63%,100/134),致泻大肠埃希菌中以肠黏附型(EAEC)和产肠毒素型(ETEC)占比最高(34.48%,10/29),诺如病毒以GⅡ型为主(85.57%,83/97);沙门菌对四环素(TET)耐药率最高达88.71%(110/124),沙门菌多重耐药率达85.48%(106/124);致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AMP)耐药率较高(79.31%,23/29),致泻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率为62.07%(18/29)。结论 郴州市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的主要病原体为沙门菌和诺如病毒,沙门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耐药严重,应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强化抗生素耐药监测,严防抗生素滥用。

    • 一起疑似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分子溯源研究

      2023, 35(12):1799-1804. DOI: 10.13590/j.cjfh.2023.12.016

      摘要 (121) HTML (23) PDF 1.05 M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中食品分离蜡样芽胞杆菌(B. cereus)进行溯源分析,为确定污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本研究建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12株B. cereus进行分子分型,同时对10株B. cereus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组装、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毒力基因、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结果 本起食源性疾病事件中分离自不同食品的12株B. cereus的PFGE分型显示为8种带型,其中3株ST1435型 B. cereus带型相同,且SNP分析显示这3株B. cereus只有3个碱基差异;2株ST24型B. cereus 的PFGE带型完全相同,且SNP分析显示只有1个碱基差异,提示3株ST1435和2株ST24菌株分别为克隆株。2株ST24型B. cereus携带溶血性肠毒素hlbA、hlbC和hlbD,另有4株B. cereus携带腹泻毒力基因(hlbAhlbChlbD结论 B. cereus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比较复杂,污染源也比较复杂,因此加强原辅料监测、从业人员的卫生监测、环境和设备及环节的清洗消毒,对预防控制由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非常重要。

      • 0+1
      • 1+1
      • 2+1
      • 3+1
    • 一起误食野生植物常山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

      2023, 35(12):1805-1809. DOI: 10.13590/j.cjfh.2023.12.017

      摘要 (187) HTML (29) PDF 1.22 M (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处置一起误食野生植物常山致常山碱中毒的事件,为常山碱中毒临床救治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中毒原因,结合临床症状、治疗用药和患者治愈情况总结中毒治疗经验。结果 根据常山的植物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起中毒事件的标本鉴定为云南常山,中毒物质为常山碱,食用人群罹患率100%,中毒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里急后重等胃肠道症状,给予补液、护胃、补钾及广谱解毒治疗后24 h内痊愈,无迟发型其他症状。结论 本次事件为一起误食新鲜云南常山致常山碱中毒引起的中毒事件,此前国内未见直接食用新鲜云南常山中毒事件报告,为类似中毒事件的预防、临床救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0+1
      • 1+1
      • 2+1
      • 3+1
    • >综述
    • 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的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2023, 35(12):1810-1815. DOI: 10.13590/j.cjfh.2023.12.018

      摘要 (150) HTML (26) PDF 580.48 K (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是邻苯二甲酸酯的一种,主要应用于塑料加工、印刷油墨、油漆涂料、黏合剂等方面,目前在食物、水源、空气、降尘、土壤中均可检测到。本文主要介绍DCHP的应用管理情况,在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上,对其污染特征进行描述,并进一步对DCHP的体内代谢过程及肝脏、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危害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现制饮料中微生物污染及其防控措施研究

      2023, 35(12):1816-1820. DOI: 10.13590/j.cjfh.2023.12.019

      摘要 (165) HTML (63) PDF 565.23 K (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鲜榨果蔬汁、现磨咖啡、新式茶饮等现制饮料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由于原材料品质把控不严、加工过程操作不规范等,导致现制饮料存在微生物污染的风险。本文综述了我国现制饮料中微生物污染状况及行业监管现状,分析了现制饮料在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原因,找出关键控制点并提出干预措施,为促进我国现制饮料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