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4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
    •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守好食品安全底线、提升营养健康高线——党的二十大学习体会

      2022, 34(6):1123-1127. DOI: 10.13590/j.cjfh.2022.06.001 CSTR:

      摘要 (227) HTML (74) PDF 421.65 K (1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上海市市售水产品中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细菌分布及耐药基因谱研究

      2022, 34(6):1128-1134. DOI: 10.13590/j.cjfh.2022.06.001 CSTR:

      摘要 (842) HTML (672) PDF 976.52 K (1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市售水产品中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细菌的分布及抗生素耐药基因谱。方法 采用美洛培南抗性平板筛选上海市市售水产品中耐药性细菌,利用微生物质谱鉴定仪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对上述分离细菌进行药敏性实验,对多重耐药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耐药基因谱。结果 上海市市售水产品中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细菌分离率较高(75.0%~9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优势细菌,其次为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和肠球菌;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表现出对头孢类、四环素类、氨苄西林较高的耐药性。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共检测出64个耐药基因,耐碳青霉烯酶基因以blaNDM-1blaOXA55blaOXA280为主。结论 上海市市售水产品中耐碳青霉烯类细菌分布较为广泛,同时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且携带的耐药基因谱呈多样性,提示应加强水产品中耐药细菌及耐药基因谱的监测,为食品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 0+1
      • 1+1
    • >研究报告
    • 四株ST9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2022, 34(6):1135-1140. DOI: 10.13590/j.cjfh.2022.06.002 CSTR:

      摘要 (780) HTML (674) PDF 1.23 M (1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来源ST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全基因组特征。方法 对收集的4株分离自猪胴体和屠宰工作人员的ST9 MRSA菌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分析ST9 MRSA的基因特征、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筛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与NCBI收录的11株不同ST型的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进行核心基因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4株不同来源ST9 MRSA全基因组序列全长约为2.6 Mbp,共含有2 122~2 494个基因,基因组的平均GC含量为32.8%。不同来源菌株基因组中均含有26~31种耐药基因、44~56种毒力基因。4株ST9 MRSA与欧洲主要流行的ST398代表性菌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高,菌株之间SNP数量少于300个。系统进化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ST9和ST398 MRSA在分子进化过程中分成了不同独立进化分支,家畜和人来源的MRSA菌株在分子进化中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不同来源ST9 MRSA全基因组基本特征的背景材料,了解了不同ST型MRSA分子进化溯源关系,为后续ST9 MRSA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致病性机制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 0+1
      • 1+1
      • 2+1
    • 鸡源大肠埃希氏菌mcr-1基因携带及分析

      2022, 34(6):1141-1146. DOI: 10.13590/j.cjfh.2022.06.003 CSTR:

      摘要 (371) HTML (444) PDF 1.15 M (1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在农业农村部禁止使用多黏菌素作为动物促生长使用后四川部分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E.colimcr-1基因的携带情况,为制定进一步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四川部分地区市场售卖点肉鸡直肠拭子,用含有多黏菌素(终浓度4 μg/mL)的EC肉汤增菌接种含多黏菌素(终浓度4 μg/mL)的麦康凯平板,挑取可疑菌落,采用PCR方法鉴定菌株并检测mcr-1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cr-1基因阳性菌株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情况。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mcr-1基因阳性菌株进行同源分析。耐药基因质粒结合实验验证mcr-1基因传播途径。结果 从70份肉鸡样本中的13份检出mcr-1基因阳性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18.57%(13/70),对实验的13种抗生素,除13株mcr-1阳性菌株对头孢西丁有12株敏感以外,对其他抗生素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四环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药率最高,达到了100%(13/13);其次是氨苄西林和氯霉素,耐药率为84.62%(11/13)。PFGE显示13株mcr-1阳性大肠埃希氏菌分属13个不同的型别;质粒结合实验显示mcr-1基因能够通过质粒传播。结论 mcr-1基因在鸡大肠内大肠杆菌中检测率比较高,且鸡大肠中mcr-1阳性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

      • 0+1
      • 1+1
      • 2+1
      • 3+1
    • 2021年广西腹泻病人来源的鼠伤寒沙门菌及其单相变种比较分析

      2022, 34(6):1147-1152. DOI: 10.13590/j.cjfh.2022.06.004 CSTR:

      摘要 (713) HTML (471) PDF 858.94 K (2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比较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腹泻病人来源的鼠伤寒沙门菌及其单相变体1,4,[5],12∶i∶-(S.1,4,[5],12∶i∶-)流行特征与耐药情况,更好地了解鼠伤寒沙门菌及其单相变体多重耐药克隆的流行病学及其在传播的潜力。方法 对来自病例监测分离的276株鼠伤寒沙门菌用血清凝集方法进行第一次分型,当第二项鞭毛抗原诱导三次后依然不凝集,再用多重PCR的方法进行第二次分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经多重PCR确认为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体的有201株(72.8%),鼠伤寒沙门菌75株。鼠伤寒沙门菌对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体(P<0.05)。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体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萘啶酸、庆大霉素、四环素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鼠伤寒沙门菌(P<0.05)。两种沙门菌对3类及以上抗生素耐药率达到79%以上,共同多重优势耐药谱为耐氨苄西林、氯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和四环素。结论 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体已经超过鼠伤寒沙门菌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腹泻病人中最优势的血清型。两种沙门菌耐药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的快速增加。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食源性鼠伤寒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体进行耐药监测,揭示其耐药性的潜在决定因素,并展开有效的干预措施。

      • 0+1
      • 1+1
    • 蜂胶乙醇提取物对肥胖人群运动后的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2, 34(6):1153-1157. DOI: 10.13590/j.cjfh.2022.06.005 CSTR:

      摘要 (443) HTML (307) PDF 543.73 K (1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蜂胶乙醇提取物(EEP)与运动对肥胖人群运动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男性肥胖者随机分配到EEP组(n=50)和安慰剂组(n=50)。两组受试者均以65% VO2max的运动强度进行跑步机运动,每天运动1 h,每周运动5次,共8周。EEP组受试者每天1次服用1粒EEP胶囊(含100 mg EEP),安慰剂组受试者每天服用1粒与EEP胶囊外观相似的胶囊,持续8周。然后检测两组受试者的NK细胞活性、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IL-10)]水平和淋巴细胞比例(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结果 与安慰剂组相比,EEP组的N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50.14%±8.86% vs 55.73%±7.85%,P=0.011)。与安慰剂组相比,EEP组的血清TNF-α(893.46±177.32 pg/mL vs 637.53±152.35 pg/mL,P=0.014)和IL-1β(122.14±18.57 pg/mL vs 99.95±16.46 pg/mL了,P<0.001)水平降低,IL-10升高(7.16±1.58 pg/mL vs 10.45±1.78 pg/mL,P=0.008)。两组的基线及8周后的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运动期间服用EEP通过刺激NK细胞活化等方式改善免疫功能。

    • 萝卜硫素通过抑制PINK1/Parkin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减轻力竭运动诱导的骨骼肌损伤和疲劳

      2022, 34(6):1158-1165. DOI: 10.13590/j.cjfh.2022.06.006 CSTR:

      摘要 (636) HTML (446) PDF 2.83 M (1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萝卜硫素(SFN)对力竭运动所致小鼠骨骼肌损伤和疲劳的影响。方法 将6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力竭运动组(EE)、SFN低剂量组(SFN-L,20 mg/kg/d)、SFN中剂量组(SFN-M,40 mg/kg/d)和SFN高剂量组(SFN-H,60 mg/kg/d),每组12只。共给药4周,然后进行力竭运动。测定各组小鼠肌酸激酶(CK)、乳酸(LA)、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通过测定柠檬酸合成酶(CS)、琥珀酸脱氢酶(SDH)及肝脏和股四头肌糖原含量来评估能量水平。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中与线粒体自噬相关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EE组相比,SFN-L组、SFN-M组和SFN-H组的CK、LA、LDH和MDA水平显著降低,而SOD和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SFN明显减轻了EE小鼠的骨骼肌损伤并改善了线粒体形态。与EE组相比,SFN-L组、SFN-M组和SFN-H组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CS表达和SDH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EE组相比,SFN-L组、SFN-M组和SFN-H组小鼠股四头肌组织中PINK1、Parkin、Lc3-Ⅱ、p62和ubiquitin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EE组相比,SFN-L组、SFN-M组和SFN-H组小鼠股四头肌组织中PINK1和Parkin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SFN通过抑制PINK1/Parkin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来发挥抗疲劳作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2020年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PFGE分型、血清型分布和耐药谱分析

      2022, 34(6):1166-1171. DOI: 10.13590/j.cjfh.2022.06.007 CSTR:

      摘要 (360) HTML (292) PDF 1.64 M (1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VP)的流行特征,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提高对食物中毒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方法 对2020年从辽宁省内14个市内食源性疾病病人和食品中分离的VP进行PFGE分子分型、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试验并分析。结果 44株VP(食源性疾病分离株22株,食品分离株22株)共分为15个血清型,9个血清群,有8株不能进行K分型,不可分型率为18.2%。食源性疾病分离株分为4个血清型、3个血清群,主要血清群为O3,其次为O1;食品分离株分为11个血清型、6个血清群,主要血清群为O2,其次为O1和O3。44株VP对15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显示,头孢唑啉耐药率高达68.2%,其次是氨苄西林22.7%、红霉素13.6%、阿奇霉素4.5%、头孢西丁2.3%、头孢噻肟2.3%。菌株主要对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耐药性逐年增强,一些食源性疾病分离株出现多重耐药,且多重耐药株数量逐年增加。食源性疾病分离株较食品分离株耐药率高,血清型O3∶K6为主要流行菌株,且耐药率高,PFGE分子分型按相似度90%以上,可分为5种PFGE优势带型。食源性疾病分离株相似度较高,可聚类成3个组。而食品分离株相似度较低,除了两株菌相似度大于90%外,其余菌株间相似度均在85%以下。结论 O3与O1血清型菌株之间有高度同源性,提示O3与O1血清型菌株密切相关。食品分离株同源性较低,提示食品株间关联性较差。辽宁省2020年VP分离株耐药情况不容乐观,耐药趋势还需进一步关注。

      • 0+1
    • 2017—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沙门菌的血清型与耐药性研究

      2022, 34(6):1172-1178. DOI: 10.13590/j.cjfh.2022.06.008 CSTR:

      摘要 (520) HTML (461) PDF 676.38 K (1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7—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沙门菌报告病例的血清型特点和抗生素耐药性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分离自 2017—2020年无锡市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医院腹泻病例(住院和门诊患者)标本中的216株沙门菌菌株,采用玻片凝集法对216株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及分析,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沙门菌对13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216株沙门菌分为42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分别为肠炎沙门菌28.70%(62/216)占比,鼠伤寒沙门菌26.39%(57/216)。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216株沙门菌对美洛培南、阿米卡星、阿奇霉素和头孢他啶高度敏感,高敏菌株占比均高于90%;所有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到68.06%,对美洛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仅0.46%;沙门菌在2017—2020年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且每年沙门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耐药性最高;共130株菌株产生了多重耐药性(60.19%),耐药菌株数最多的耐药谱为AMP-TET-STR,占比5.56%(12/216),优势耐药谱不明显。结论 无锡市沙门菌的流行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且沙门菌耐药性形势严峻,应该尽快建立高效的管控机制, 加强药敏监测, 优化治疗方案, 避免抗生素滥用。

      • 0+1
    • 国内外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管理模式研究及分析

      2022, 34(6):1179-1184. DOI: 10.13590/j.cjfh.2022.06.09 CSTR:

      摘要 (306) HTML (702) PDF 506.10 K (2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管理模式,分析其先进做法,对我国相应管理措施的建立提出建议。方法 收集各国和地区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相关法律、法规、指南文件等,从管理机构与职责、管理概况及审批程序、安全性评估方法、现阶段工作进展等4方面分析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的管理模式,比较异同点,研究分析其中可供我国参考借鉴的内容。结果 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对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均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措施,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开展针对性的管控。结论 建议我国综合借鉴欧美经验,进一步摸清行业现状、开展系统性安全性评估研究,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措施。

    • 虾青素和/或有氧运动对D-半乳糖诱导大鼠心脏衰老的干预作用

      2022, 34(6):1185-1192. DOI: 10.13590/j.cjfh.2022.06.010 CSTR:

      摘要 (572) HTML (311) PDF 3.45 M (1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虾青素和/或有氧运动延缓D-半乳糖诱导大鼠心脏衰老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3月龄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组)、急性衰老模型组(D组)、急性衰老+虾青素组(DA组)、急性衰老+有氧运动组(DE组)及急性衰老+虾青素+有氧运动组(DAE组),每组各8只。C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急性衰老各组大鼠腹腔注射100 mg/kg·d的D-半乳糖,同时分别以20 mg/kg·d 虾青素和/或运动强度为60%最大摄氧量的有氧运动进行干预,实验周期为6周。末次训练12 h后取心脏,光学显微镜观察心脏组织形态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心脏组织形态,C组正常;与C组比较,D组出现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纤维断裂及炎性细胞浸润等现象;DA、DE、DAE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心肌纤维断裂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有所缓解,DAE组最为显著,心肌组织形态更接近于正常状态。与C组比较,D组心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γ-谷氨酸半胱氨酸合酶(γ-GCS)活性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HO-1)、B淋巴细胞瘤因子-2(Bcl-2)蛋白质表达水平、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比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细胞凋亡水平、Bax蛋白质表达、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D组比较,DA组心肌组织SIRT1、Nrf2、HO-1蛋白质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Bax蛋白质表达及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DE组心肌组织SOD活性和SIRT1、HO-1蛋白质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Bax蛋白质表达及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DAE组心肌组织SOD、γ-GCS活性及SIRT1、Nrf2、HO-1、Bcl-2蛋白质表达和Bcl-2/Bax比值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细胞凋亡水平、Bax蛋白质表达及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DA、DE组比较,DAE组心肌组织SIRT1、Bcl-2蛋白质表达及Bcl-2/Bax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细胞凋亡水平显著降低(P<0.05);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水平、SIRT1和Bcl-2蛋白质表达水平及Bcl-2/Bax比值具有协同效应。结论 虾青素和/或有氧运动干预均可通过上调SIRT1/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质表达,缓解和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氧化应激,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水平,延缓大鼠心脏衰老。

      • 0+1
      • 1+1
      • 2+1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陇西腊羊肉卤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2022, 34(6):1193-1201. DOI: 10.13590/j.cjfh.2022.06.011 CSTR:

      摘要 (361) HTML (258) PDF 1.03 M (1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陇西腊羊肉在原料期、腌制期、卤煮期和高温灭菌期4个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方法 以陇西腊羊肉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进行表征。结果 陇西腊羊肉在不同加工阶段中共检出7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各阶段种类数分别为34、26、37、38种,峰面积占比先增大后减小。腌制期和卤煮期是影响腊羊肉风味的重要加工阶段。ROAV分析得出23种关键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对腊羊肉风味形成的贡献最大,烃类和醇类次之。1-辛烯-3-醇、己醛、壬醛为腊羊肉的特征性风味物质。总体来看,陇西腊羊肉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在腌制期和卤煮期变化明显,且醛类、烃类、醇类是主要挥发物种类。结论 陇西腊羊肉在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可促进陇西腊羊肉在现代化工业中关于风味控制技术的研发,加快其品质改良与工业进程。

      • 0+1
      • 1+1
    • 血浆中85种有毒生物碱快速筛查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2022, 34(6):1202-1211. DOI: 10.13590/j.cjfh.2022.06.012 CSTR:

      摘要 (425) HTML (474) PDF 1.25 M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建立血浆中85种有毒生物碱快速筛查方法。方法 构建85种生物碱高分辨数据库;血浆经乙腈沉淀蛋白进行预处理,采用Acquity Waters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5 mmol/L甲酸铵(含0.1%甲酸)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对比了3种数据采集方式下(Full mass/dd-MS2、Full mass/AIF、Full mass/DIA)加标血浆中85种有毒生物碱筛查情况。结果 血浆在5、50和250 ng/mL 3个浓度添加水平下,Full mass/DIA模式下的筛选准确率均为最高。利用生物碱数据库,选择Full mass/DIA模式采集样品数据信息,建立了血浆中85种有毒生物碱快速筛查方法。80%以上生物碱在血浆中的检出限低于10 ng/mL。利用该方法成功在滇乌头碱毒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获得的3份Wistar大鼠血浆中筛选到了目标物滇乌头碱及其可能的代谢产物脱氧乌头碱及印乌头碱。结论 该方法快速、高效,可以在无标准品情况下实现突发性有毒生物碱中毒血浆的快速筛查。

      • 0+1
      • 1+1
      • 2+1
      • 3+1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法快速测定动物源性食品中5种硝基咪唑类药物残留

      2022, 34(6):1212-1217. DOI: 10.13590/j.cjfh.2022.06.013 CSTR:

      摘要 (533) HTML (480) PDF 1.07 M (1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通过式净化柱-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技术,建立了动物源性食品中5种硝基咪唑类药物残留的快速确证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1%甲酸-乙腈溶液提取后离心,上清液直接通过PRiME HLB柱净化,然后进入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复合线性离子阱质谱(UPLC-QTRAP MS)进行分析。对净化条件、流动相、色谱柱等进行了优化。确定以PRiME HLB柱净化,Acquity BEH C18柱为分析柱,0.1%甲酸水和乙腈溶液做为流动相,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多反应监测-触发增强子离子扫描(MRM-IDA-EPI)方式检测,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 方法的定量限为0.30~0.80 μg/kg。蛋、肉及水产中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3.2%~115.2%,相对标准偏差为3.2%~9.3%。结论 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适用于动物源性食品中硝基咪唑类药物残留的检测,可应用于大批量样品的筛查及确证。

      • 0+1
      • 1+1
      • 2+1
    • VFDB注释法在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分型分析中的应用

      2022, 34(6):1218-1225. DOI: 10.13590/j.cjfh.2022.06.014 CSTR:

      摘要 (532) HTML (431) PDF 1.41 M (1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VFDB注释法对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进行分型并评价其准确性。方法 分别使用VFDB注释法和特异引物PCR方法对2009—2016年从北京地区食品中分离的5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8种肠毒素基因(包括传统肠毒素基因sea~see,新型肠毒素基因seg~sej和类肠毒素基因sek~seu)携带情况进行分析。将VFDB注释法所得肠毒素基因序列上传至NCBI,使用BLASTX程序和refseq_protein数据库对注释结果进一步核对。结果 VFDB注释法和PCR方法都检测出5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中有45株携带1种或多种肠毒素基因,有8株未携带肠毒素基因,肠毒素基因的总携带率为84.91%(45/53),经典肠毒素基因的携带率为58.49%(31/53)。45株携带肠毒素基因的分离株中,16株菌(35.56%,16/45)肠毒素基因VFDB分型结果与PCR一致,29株菌(64.44%,29/45)的肠毒素基因VFDB分型结果与PCR不一致。经BLASTX核对,VFDB注释法可能误判的基因型包括sea/sedsea/sejsea/sepsea/ser、seg/sersek/sei(VFDB注释/BLASTX核对)。结论 VFDB注释法可对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进行分型分析,但是对注释为seasegsek的序列建议采用BLASTX程序和refseq_protein数据库进一步核对,以提高基因分型的准确性。

      • 0+1
      • 1+1
    • QuEChERS结合GC-MS/MS测定酱腌菜中11种N-亚硝胺类化合物

      2022, 34(6):1226-1232. DOI: 10.13590/j.cjfh.2022.06.015 CSTR:

      摘要 (281) HTML (341) PDF 1.88 M (1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QuEChERS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酱腌菜中11种亚硝胺类化合物含量的高效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使用乙腈提取,经4 g无水硫酸镁和1 g氯化钠脱水,150 mg PSA、150 mg GCB和900 mg无水硫酸镁净化,采用HP-Innowax色谱柱分离,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定量分析,并通过计算基质与溶剂标准曲线间斜率的比值来评估基质效应。结果 11种N-亚硝胺类化合物在0.5~50 μg/L线性范围内,线性决定系数均>0.999,NDBA、NMPhA、NEPhA、NDPhA呈较强的基质效应,应采用空白基质配标法,低、中、高三个水平(1、3、10 μg/kg)加标试验的平均回收率为94.8%~105.1%,RSD(n=6)为1.6%~5.8% 。结论 该方法前处理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结果准确,适用于酱腌菜中11种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消毒餐(饮)具中大肠菌群检测能力验证样品研制及其应用

      2022, 34(6):1233-1237. DOI: 10.13590/j.cjfh.2022.06.016 CSTR:

      摘要 (284) HTML (251) PDF 572.19 K (1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制一种模拟消毒餐具采样涂抹过程的含菌棉拭子,应用于消毒餐饮具中大肠菌群检测能力验证。方法 阳性样品中含有目标菌和干扰菌,阴性样品仅含有干扰菌。随机抽取阴性、阳性样本各10瓶,按照GB 14934—2016附录B(发酵法)进行均匀性检验,将样品分别置于-20 ℃、4 ℃下贮藏120 d,在25 ℃、36 ℃和42 ℃下贮藏20~60 d监测其稳定性,检测结果应与指定值一致。发放3份样品,实验室最少收到1份阳性样品,其余随机发放。为防止数据串通,样本随机编号并缩短结果上报时间。结果 样品在均匀性、贮存稳定性和运输稳定性均能满足能力验证要求。通过考核,50家实验室评价满意,占91%;5家实验室评价不满意,占9%。结论 消毒餐饮具中大肠菌群检测能力验证样品可以满足能力验证要求,本次能力验证可真实反映参试单位的检测环境及检测水平。

    • >风险评估
    • 2016—2020年天津市市售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及膳食暴露评估

      2022, 34(6):1238-1243. DOI: 10.13590/j.cjfh.2022.06.017 CSTR:

      摘要 (568) HTML (407) PDF 620.73 K (1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天津市市售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及居民膳食暴露风险。方法 根据《国家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要求,采集代表性时令蔬菜516份进行农药残留量检测,利用点评估方法对其进行膳食暴露评估。结果 70.54%(364/516)样品检出农药残留,其中47.29%(244/516)样品同时检出2种或以上农药;6.01%(31/516)样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各类型农药超标率排序为:有机磷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机氯类农药>杀菌剂类农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P<0.05)。超标率位于前三位的农药分别为甲拌磷(2.62%,10/381)、克百威(1.55%,8/516)和氯氰菊酯(0.90%,2/223)。急性膳食暴露评估结果,甲拌磷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值(%ARfD)为238.89%,克百威%ARfD为191.67%,大于100%,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慢性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所有检出农药单项食品安全指数值(IFS)均小于1,风险可以接受。结论 天津市市售蔬菜中农药检出率较高,尤其是多种农药联合使用的现象突出,且仍存在使用禁用农药的情况,甲拌磷、克百威存在急性膳食暴露风险,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此类农药的监管。

    • 安徽省鸡肉、鸡蛋和鸡内脏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2022, 34(6):1244-1249. DOI: 10.13590/j.cjfh.2022.06.018 CSTR:

      摘要 (1057) HTML (238) PDF 598.33 K (2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安徽省鸡肉、鸡蛋和鸡内脏组织中的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引导饮食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随机采集2019年安徽省各地市鸡肉、鸡蛋、鸡肝和鸡胗样品,检测重金属元素砷(As)、铅(Pb)、镉(Cd)、铬(Cr)、汞(Hg)的含量,并结合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数据,将居民膳食中各重金属暴露量结合健康指导值进行简单分析。结果 此次研究的鸡肉、鸡蛋、鸡肝、鸡胗样品各重金属检出率不同,合格率为100%;同一重金属元素(除Pb外)在鸡肉、鸡蛋、鸡胗和鸡肝中含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3,P<0.05);重金属在内脏中含量高于鸡肉和鸡蛋,其中Cr含量最高,Pb次之;安徽省人群鸡肉、鸡蛋和鸡内脏中各重金属暴露量远低于其健康指导值。结论 安徽省鸡肉、鸡蛋和鸡内脏对重金属元素的累积能力不同,重金属在内脏中更容易累积,安徽省鸡肉、鸡蛋和内脏中重金属的含量较低,人群膳食暴露量较低,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风险相对较小。

    • >调查研究
    • 三文鱼来源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及耐药性研究

      2022, 34(6):1250-1256. DOI: 10.13590/j.cjfh.2022.06.019 CSTR:

      摘要 (399) HTML (417) PDF 1021.26 K (1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2019年广州市售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及耐药特征进行研究,为防控因食用三文鱼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根据GB 4789.7—2013方法对90份广州市售三文鱼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定量及血清分型,分离株的鉴定及耐药性分析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析,通过PCR扩增对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90份三文鱼样品中,有16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为17.78%,阳性样品污染量范围为3.6~93 MPN/g,其中批发市场的检出率(27.50%)最高。MPN计数阳性管分离得到的72株副溶血性弧菌经血清凝集共分出11个O群血清型,分型率为80.56%,其中O11、O9和O6群为主要血清型,占51.39%,其他血清型分布较分散。72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含有tlh基因,且均未检测到trhtdh基因。药敏分析发现,全部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单酰胺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硝基呋喃类等5类18种抗生素敏感。分离株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耐药率达97.22%,少数分离株对哌拉西林(1.39%)和复方新诺明(5.56%)耐药。6.94%的分离株同时对2种抗生素耐药,未出现多重耐药。结论 广州市售三文鱼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程度较高,分离株的血清型呈多样化,主要为非致病株,但具有一定程度的耐药,存在危害健康的潜在风险。

      • 0+1
    • 雅安市部分市售凉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调查及分子分型

      2022, 34(6):1257-1262. DOI: 10.13590/j.cjfh.2022.06.020 CSTR:

      摘要 (631) HTML (406) PDF 617.30 K (1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部分市售凉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毒力基因分布、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菌株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从餐饮店、超市、流动摊点采集200份凉菜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采用刚果红平板法及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分离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通过PCR技术检测其毒力基因和生物被膜基因,并进行agr分型和多位点序列(MLST)分型。结果 共分离出2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0.50%(21/200);抽检的凉拌类样品检出率为13.73%(14/102),卤制类检出率为7.14%(7/98);传统肠毒素基因中seA检出率最高,为50.00%(12/24);而seE的检出率最低,为16.67%(4/24),中毒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与杀白细胞毒素(PVL)检出率分别为4.17%(1/24)和25.00%(6/24),溶血毒素基因检出率较高,脱皮毒素基因仅检出etd;刚果红平板法试验中阳性占62.5%(15/24),结晶紫染色法中阳性占100%;生物被膜基因以cnaclfB为主,未检出bap;菌株分子分型以agrⅠ和ST188为主。结论 部分市售凉菜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菌株携带多种毒力基因,成膜能力强,有潜在食品安全风险。

      • 0+1
      • 1+1
    • 2020年贵阳市城区部分集贸市场即食食品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

      2022, 34(6):1263-1268. DOI: 10.13590/j.cjfh.2022.06.021 CSTR:

      摘要 (509) HTML (233) PDF 1002.46 K (1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集贸市场即食食品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食源性沙门菌菌株生物学特征,评价食品卫生状况及致病风险。方法 随机选取人群消费较集中的5家大型集贸市场,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其售卖的即食食品进行食品微生物检测,同时对沙门菌血清型、抗生素耐药性及PFGE聚类进行分析。结果 131份即食食品中大肠菌群检出率62.59%(82/131),并检出了沙门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微生物。沙门菌血清型多样,其PFGE图谱较分散,菌株出现多重耐药。结论 即食食品卫生状况普遍较差,生肉食品中检测出沙门菌,容易与即食食品发生交叉污染而引发食源性疾病,应加强即食食品及生肉制品的管理。

      • 0+1
      • 1+1
    • 湖北省市售典型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现状及风险分析

      2022, 34(6):1269-1274. DOI: 10.13590/j.cjfh.2022.06.022 CSTR:

      摘要 (508) HTML (487) PDF 574.87 K (1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湖北省市售典型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及风险水平,为监管部门制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湖北省15个市(州)超市、农贸市场等采集黄花菜(干)、竹笋(干)、腐竹(干)、银耳(干)、金针菇(鲜)、口蘑(鲜)、南瓜子、魔芋粉、葛根粉和葡萄酒等10种典型食品共计1 867份,使用GB/T 5009.34—2003检测二氧化硫残留量;采用点评估方法计算湖北省居民的二氧化硫摄入量,通过典型食品的二氧化硫进行暴露评估。结果 10类食品的总的超标率为20.03%(374/1 867),从高到低依次为银耳(干)[36.93%(106/287)]、黄花菜(干)[35.10%(106/302)]、腐竹(干)[28.31%(77/272)]、葛根粉[17.65%(15/85)]、魔芋粉[13.64%(6/44)]、南瓜子[13.28%(34/256)]、竹笋(干)[10.81%(24/222)]、口蘑(鲜)[3.17%(4/126)]、葡萄酒[1.92%(1/52)]、金针菇(鲜)[0.45%(1/221)]。10类食品二氧化硫残留量均值范围为0.02~1.18 g/kg。湖北省居民膳食二氧化硫的每日平均摄入量为0.28~0.59 mg/kg?BW?d,高食物量消费人群每日摄入量(第97.5百分位数,P97.5)为1.81~3.78 mg/kg?BW?d,超过每日容许摄入量(0~0.7 mg/kg?BW?d)。结论 湖北省黄花菜(干)、银耳(干)和腐竹(干)等食品中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较为严重,居民二氧化硫膳食平均每日摄入量处于安全水平,但高食物量消费人群存在较高的健康风险。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消费者食品安全治理意愿的实证归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链式中介与调节模型

      2022, 34(6):1275-1281. DOI: 10.13590/j.cjfh.2022.06.023 CSTR:

      摘要 (432) HTML (359) PDF 1.42 M (1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揭示消费者食品安全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给之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模型参考的同时,为激发我国公众广泛参与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通过全国范围的300名随机抽样样本,探讨主观规范、行为态度、风险感知、被害经历与消费者食品安全治理意愿之间的关系。结果 主观规范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行为态度,进而增强其风险感知能力,最终提升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意愿水平的链式中介模型成立;在“行为态度→食品安全治理意愿”“主观规范→食品安全治理意愿”与“主观规范→风险感知”3条路径的总效应中,各自间接效应的占比分别达到了17.5%、20.0%与36.7%;消费者遭受的食品被害经历对“风险感知→食品安全治理意愿”直接路径,以及两条间接路径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结论 本文旨在科学化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破除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主体单一化困境,为实现食品安全领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共治局面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模型参考与实践指导。

      • 0+1
      • 1+1
      • 2+1
      • 3+1
      • 4+1
    • 一次野外重大活动饮食卫生保障的经验与借鉴

      2022, 34(6):1282-1285. DOI: 10.13590/j.cjfh.2022.06.024 CSTR:

      摘要 (607) HTML (187) PDF 540.92 K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总结一次野外重大活动饮食卫生保障的针对性做法和经验,为以后遂行多样化任务提供参考。从食谱审查、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及培训、采购保管、加工制作、餐饮具消毒以及留样备检等环节严格把关,强化常态食品卫生监督;科学分析餐饮环节容易导致疫情传播的风险点,从人、物、环境和预案4个方面开展督导;针对野外食品加工及人员大规模长时间野外就餐,指导餐饮单元选址开设、做好环境卫生管理、保障加工用水及食材安全、保障运输前送环节的食品安全及人员就餐过程卫生、指导智能化餐厨设备使用。提高餐饮单位负责人及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保障人员的卫生法律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关注新的风险点。加强保障人员自身管理及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树立良好形象。

    • 关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制度实施的思考

      2022, 34(6):1286-1290. DOI: 10.13590/j.cjfh.2022.06.025 CSTR:

      摘要 (315) HTML (291) PDF 519.06 K (1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自2016年7月1日实施以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注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制度的实施在保障产品的安全、营养充足和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规范行业发展,夯实市场监管基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为满足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需要通过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制度,持续保障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质量安全,提高注册管理效率,提升产品可及性,继续规范行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 一起抽检不合格保质期较短现制现售食品案例引发的思考

      2022, 34(6):1291-1294. DOI: 10.13590/j.cjfh.2022.06.026 CSTR:

      摘要 (340) HTML (550) PDF 492.44 K (1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一起市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的现制现售保质期较短食品牛奶小蛋仔案为例,分析了因餐饮食品(现制现售食品)保质期较短,抽检检验报告签发日期在其食品保质期之后,被抽检单位对收到的检验结果有异议提出复检,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规定“复检备份样品超过保质期的不予复检”而引起的争议。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法律法规,强化检验检测机构的风险管控和切实履行企业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以供借鉴。

    • 国内外维生素D2蘑菇粉食品安全相关规定研究

      2022, 34(6):1295-1299. DOI: 10.13590/j.cjfh.2022.06.027 CSTR:

      摘要 (441) HTML (381) PDF 545.08 K (2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允许在普通食品中添加维生素D2蘑菇粉;美国拟将维生素D2蘑菇粉列入作为特定食品类别中的营养添加剂;中国、CAC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尚未制订或公布在普通食品中添加维生素D2蘑菇粉的法律法规与标准。本文对维生素D2蘑菇粉生产技术与产品特点进行概述;对国内外有关维生素D2蘑菇粉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进行梳理,为有关产品研发、食品安全监管、消费指导等提供参考。维生素D2蘑菇粉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原料,食品业界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对其发展情况应予以关注;在实施产品研发、食品安全监管和制定消费指导意见时,可参考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 >食源性疾病
    • 一起多所幼儿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溯源分析

      2022, 34(6):1300-1305. DOI: 10.13590/j.cjfh.2022.06.028 CSTR:

      摘要 (419) HTML (365) PDF 769.14 K (1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一起涉及多所幼儿园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可疑食品和致病因子进行溯源调查,为今后类似事件的防控和处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法、质谱技术等快速检测技术,结合分离培养、酶联免疫法(ELISA)等传统鉴定方法对3所幼儿园采集的32份样品开展病原检测。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事件进行调查,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致病因子进行分子溯源分析。结果 3所幼儿园共有幼儿568名,62名病例,患病率为10.92%。临床症状主要为呕吐、腹泻等。从10份生物标本和某配餐公司统一配送的2份留存的拔丝肉松蛋糕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糕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量分别为2.0×107 CFU/g、1.4×107 CFU/g,11株分离自病例和蛋糕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检出葡萄球菌A型肠毒素基因(sea)和A型肠毒素(SEA)。PFGE指纹图谱为同一带型,提示病例和食品的分离株为同一来源。结论 本起暴发事件是由配餐公司统一配送的拔丝肉松蛋糕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肠毒素导致的3所幼儿园的食物中毒,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配餐食材的监管。

      • 0+1
      • 1+1
    • 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2022, 34(6):1306-1310. DOI: 10.13590/j.cjfh.2022.06.029 CSTR:

      摘要 (601) HTML (332) PDF 1.34 M (1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描述性分析;利用ArcGIS 10.2软件制作江西省县域矢量地图和累计病例分布图;同时运用geoda 1.12软件将病例数据与地理属性数据合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全省累计报告毒蕈中毒病例938例,年均发病率为0.402 2/10万;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病例数存在空间聚集性(Moran’s I=0.107 0,P=0.032<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鄱阳县、峡江县、余干县为高-高区域;德安县、靖安县、上栗县、龙南市为低-低区域;新建区、樟树市、彭泽县、湖口县为低-高区域;南康区、东湖区为高-低区域。结论 2016—2020年江西省毒蕈中毒病例数具有空间聚集性,局部地区为重点区域,相关部门应加强建立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并精准开展科普宣传教育。

      • 0+1
      • 1+1
      • 2+1
    • 2012—2020年江西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2022, 34(6):1311-1315. DOI: 10.13590/j.cjfh.2022.06.030 CSTR:

      摘要 (306) HTML (501) PDF 554.46 K (1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江西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有效控制家庭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2—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0年江西省共报告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15起,累计发病2 608人,死亡35人,病死率为1.3%(35/2 608)。9年间暴发事件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事件集中发生在5~10月份。从致病因素和原因食品分析,野生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5.0%(322/715)、39.5%(1 029/2 608)和94.2%(33/35),其次是微生物致病因素。从区域分析,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报告的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3.1%(527/715)、75.4%(1 966/2 608)和100.0%(35/35)。结论 江西省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应重点针对广大农村家庭开展食用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宣传,普及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知识,减少家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 重庆市2019—2020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原学及饮食史分析

      2022, 34(6):1316-1322. DOI: 10.13590/j.cjfh.2022.06.031 CSTR:

      摘要 (448) HTML (267) PDF 828.61 K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感染情况,分析可疑饮食及其来源,为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重庆市27家哨点医院2019—2020年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就诊病例的粪便或肛拭标本,检测其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及诺如病毒情况。结果 共监测4 294例腹泻病例,病原体总检出率为12.09%(519/4 294),其中诺如病毒5.33%、沙门菌4.66%、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96%、志贺菌0.12%、副溶血性弧菌0.02%。二、三季度的病原体检出率较高(18.50%,13.00%),呈现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不同年龄组病原体检出率以0~1岁组最高,为19.19%(71/370)。4 294例病例中有4 289例提供了可疑饮食信息,其中肉与肉制品占19.26%(846/4 289)、粮食类及其制品占17.65%(757/4 289);食物加工方式中家庭自制占58.27%(2 502/4 289),餐饮服务业占30.64%(1 314/4 289);食物来源中家庭占55.42%(2 377/4 289)、餐饮店占12.17%(522/4 289)、零售店占10.91%(468/4 289)。结论 在监测的病原体中,诺如病毒和沙门菌是重庆市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可疑饮食以家庭自制食品占比较大。建议在食源性疾病高发的夏秋季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重点关注0~1岁婴儿期人群,开展家庭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宣教。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为开展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 0+1
      • 1+1
    • 一起米酵菌酸食物中毒致死事件的调查

      2022, 34(6):1323-1325. DOI: 10.13590/j.cjfh.2022.06.032 CSTR:

      摘要 (673) HTML (306) PDF 502.84 K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为预防和控制由此引发的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实验室快速检测确定致病因子,根据致病因子发病潜伏期推断可疑餐次及食物,结合流行病学调查、食品/环境卫生学调查、采样及检测结果,判定中毒餐次及食物。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提示食物与发病之间存在关联,病例发病潜伏期及临床表现符合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发病特点,留样食物和病例血液检出米酵菌酸。结论 中毒餐次为2020年7月19日晚餐,中毒食物为炒河粉,原因是某食品厂在生产、运输等环节存在违规操作,使河粉受到细菌污染,细菌增殖并产毒,导致此次食物中毒。

    • 两起食用苦葫芦瓜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2022, 34(6):1326-1329. DOI: 10.13590/j.cjfh.2022.06.033 CSTR:

      摘要 (503) HTML (391) PDF 488.83 K (1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衢州市发生的两起食物中毒事件,确定事件发生原因,为预防和控制类似中毒事件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 对衢州市2020年和2021年发生的两起食物中毒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综合分析食物暴露史、临床症状与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判定事件发生的性质。结果 两起食物中毒事件病例共14例,潜伏期为20 min~4 h;临床症状相似,主要为腹泻、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病例均有苦葫芦瓜进食史。经超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检测,苦葫芦瓜样品中苦葫芦素B含量为150 mg/kg,含有苦葫芦瓜的剩菜样品中苦葫芦素B含量为69.9 mg/kg,一份病例血液标本中苦葫芦素B含量为2.7 μg/L、5份尿样苦葫芦素B含量为0.14~0.59 μg/L。结论 本地两起食物中毒是由苦葫芦瓜引起,建议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健康教育,防止中毒事件发生。

    • 中国8城市15岁及以上人群在外就餐与腹泻的相关性研究

      2022, 34(6):1330-1335. DOI: 10.13590/j.cjfh.2022.06.034 CSTR:

      摘要 (458) HTML (275) PDF 829.47 K (1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我国居民在外就餐与腹泻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2017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项目中对中国8城市重点疾病流行因素调查数据,采用SPSS分析在外就餐与腹泻的关系。结果 共14 000人纳入分析,男性7 172人(51.2%),平均年龄(34.6±10.1)岁,腹泻2 419人,腹泻患病率17.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民族、学历、饮用水类型、是否经常吃凉菜、厨房刀和砧板是否生熟分开及不同餐次的就餐类型与腹泻有统计学关联,均P<0.05。校正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9个影响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比于在家就餐,以单位食堂为主的就餐方式患腹泻的OR(95%CI)为1.45(1.19~1.77);仅一餐在外就餐、两餐在外就餐和三餐均在外就餐者校正后患腹泻的OR(95%CI)分别为1.28(1.14~1.44)、1.58(1.25~1.94)和2.28(1.58~3.29)。结论 在外就餐尤其是以外卖/街边摊/快餐店等为主的就餐方式将增加腹泻的患病风险,应倡导居民慎重选择在外就餐。

      • 0+1
      • 1+1
    • 2005—2020年我国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2022, 34(6):1336-1341. DOI: 10.13590/j.cjfh.2022.06.035 CSTR:

      摘要 (614) HTML (693) PDF 571.55 K (3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05—2020年我国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预防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导致的酵米面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20年全国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事件,对事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描述性分析,应用Excel 2013软件和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5—2020年,全国共报告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事件30起,中毒188例,死亡85例,病死率为45.21%;其中较大级别事件占事件总数的93.33%(28/30),病死率53.13%。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头晕、腹泻。主要发生在5~9月;全国有7个省份22个县报告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事件,主要位于我国华南、西南和东北地区。人群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病死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引起中毒事件的主要中毒食品有谷类食品和木耳;谷类食品中,家庭自制的谷类发酵制品占80.00%华南和西南地区以玉米粑、糯玉米汤圆、河粉等食品为主,北方地区以酸汤子为主。结论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事件,因其高病死率往往引起社会的重视。2005—2020年,除2013、2017和2019年外,其他年份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均有报告。事件发生地区主要为农村地区,以家庭自制的谷类发酵食品为主,近年来发生在城市地区由市售食品河粉引起中毒事件应引起高度重视。预防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事件主要从食品加工方式和饮食习惯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提倡科学饮食,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 >应用营养
    • 2017—2018年中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状况分析

      2022, 34(6):1342-1347. DOI: 10.13590/j.cjfh.2022.06.036 CSTR:

      摘要 (506) HTML (144) PDF 577.42 K (1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状况,为制定营养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个大城市选取12 173名18岁及以上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对象蛋类食物消费率和消费量,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比较消费率和消费量的差异。结果 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率为72.9%(8 875/12 173),全人群蛋类食物平均消费量为28.1 g/d(P25:0,P50:20.5 g/d,P75:43.9 g/d,P95:78.3 g/d),消费人群平均消费量为38.6 g/d(P25:17.6 g/d,P50:33.3 g/d,P75:51.3 g/d,P95:86.9 g/d)。高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和东部地区的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率和消费量较高。蛋类食物消费低于膳食推荐摄入量(40 g/d)的人群比例为71.5%(8 705/12 173),满足推荐摄入量(40~50 g/d)的人群比例为9.9%(1 201/12 173)。结论 蛋类食物在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中的消费较为普遍,但人均消费量相对不足。建议针对蛋类食物的营养知识进行宣教科普,适量提高我国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量。

    • 四川省雅安市高中生奶类营养认知水平与摄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 34(6):1348-1354. DOI: 10.13590/j.cjfh.2022.06.037 CSTR:

      摘要 (544) HTML (331) PDF 650.65 K (1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雅安市县级高中生奶类营养认知水平与摄入现状及其奶摄入影响因素,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定营养促进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0年8—10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雅安市两所县级高中全校3 288名高中生作为调查对象,在调查员指导下完成纸质问卷填写。结果 全校高中生奶类营养认知及格率为21.64%,学生奶类摄入率为77.96%,奶类摄入不足率为88.12%;奶类摄入量中位数为117.14 g/d。学生不同特征下的奶类营养认知水平及奶摄入量比较均显示城镇高于农村,女生高于男生。且高三年级奶类营养认知水平高于其他年级,高收入家庭高于低收入家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奶类摄入量不足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生年龄(OR=0.894,95%CI∶0.810~0.987)、寄宿类型(OR=0.553,95%CI∶0.434~0.706)、母亲文化程度(OR=1.289,95%CI∶1.047~1.587)、奶类营养认知水平(OR=1.167,95%CI∶1.112~1.225)、家庭人均月收入(OR=1.123,95%CI∶1.006~1.253)是其奶类摄入是否充足的影响因素。结论 该市县级高中生奶类营养认知水平偏低;奶类摄入率虽高,但日平均摄入量明显不足;年龄越大、住校生、奶类营养认知低水平、母亲低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低水平者更容易出现奶类摄入不足的可能。应加强此类学生奶类营养健康宣教,促进学生奶类的合理摄入。

    • >综述
    • 食物口服免疫耐受中调节性T细胞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22, 34(6):1355-1360. DOI: 10.13590/j.cjfh.2022.06.038 CSTR:

      摘要 (728) HTML (293) PDF 570.51 K (1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物过敏反应大致可分为致敏、激发和效应三个阶段。在致敏阶段,食品中的过敏原透过肠道黏膜免疫屏障,经抗原递呈细胞处理、T细胞活化等步骤,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并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在激发和效应阶段,过敏原与IgE发生桥联反应,介导组胺、白三烯等免疫介质释放,它们与效应器官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会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食物过敏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部分个体对特定过敏原口服免疫耐受的破坏,而诱导建立和重建口服免疫耐受是应对食物过敏较有前景的方法,或可突破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的瓶颈。本文就口服免疫耐受建立和重建中起核心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以及其密切相关因素如树突状细胞、调节性B细胞、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综述,以期为食物过敏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 熊果酸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2022, 34(6):1361-1365. DOI: 10.13590/j.cjfh.2022.06.039 CSTR:

      摘要 (505) HTML (445) PDF 518.16 K (1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熊果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可调血脂、抗炎、抗癌、抗氧化、保护心脏、肝脏、抗骨骼肌萎缩、抗病毒等。熊果酸众多的生物功能使其成为新的预防及治疗多种疾病有前途的候选物。另外,我国有丰富的植物中医药资源,熊果酸可以从许多常见植物中获得,比如沙棘、薰衣草、苹果的果皮等。熊果酸及其合成衍生物也涉及一系列与疾病预防相关的领域。因此,探讨熊果酸的功能性作用对应用于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熊果酸的功能性作用及相关机制从而为治疗及预防其他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 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预测模型及风险评估进展

      2022, 34(6):1366-1374. DOI: 10.13590/j.cjfh.2022.06.040 CSTR:

      摘要 (344) HTML (350) PDF 815.80 K (1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是一种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其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不仅对食用者健康造成严重损伤,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食品中Bacillus cereus污染预测模型的研究及其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展。将影响因素、食品基质、生产链环节、初级模型和次级模型常用拟合模型等进行总结,发现当前预测模型研究最多的是温度、食品成分、水分活度、pH值等因素对Bacillus cereus增殖影响,而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食品主要集中于动物性食品和大米及其制品。Gompertz模型、Logistic模型、Baranyi模型、Weibull等模型常用于拟合生长或失活曲线,建立初级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常用来拟合生长速率或延滞期的变化,建立次级模型;在此基础上,用软件系统建立三级模型。当前的风险评估研究仅涉及到生产环节或从销售到消费环节,尚未见到某类食品从原料环节到消费环节Bacillus cereus预测模型研究的报道。本文展望了食品中Bacillus cereus污染的风险评估研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 国内外活性食品接触材料的研究进展

      2022, 34(6):1375-1384. DOI: 10.13590/j.cjfh.2022.06.041 CSTR:

      摘要 (512) HTML (422) PDF 686.35 K (1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和安全需求的日益增高,能够提高食品新鲜度和延长保质期的活性食品接触材料逐渐被应用。本文对目前活性食品接触材料中常见活性物质的种类、功能、作用机制、应用方式等进行了汇总与分析,论述了国内外对活性食品接触材料监管的专门法规和标准,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活性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使用、商业化生产和监管法规的制定提供科学基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