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4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
    • 2011—2017年中美两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比较及对我国监测体系建设的启示

      2022, 34(5):863-870. DOI: 10.13590/j.cjfh.2022.05.001 CSTR:

      摘要 (797) HTML (490) PDF 664.28 K (2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建立的历史,汇总分析2011—2017年美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并与同期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比较。中美两国同期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微生物因素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面对全球贸易一体化和后疫情时代的挑战,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体系应加速运用新技术,提高识别预警能力,同时进一步发挥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对制定我国相关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支撑作用。

      • 0+1
    • >论著
    • 基于斑马鱼幼鱼的抗氧化物筛选模型建立及其应用

      2022, 34(5):871-877. DOI: 10.13590/j.cjfh.2022.05.002 CSTR:

      摘要 (598) HTML (482) PDF 1.50 M (2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斑马鱼幼鱼的抗氧化物质识别模型,并初步应用于候选物质的筛选。方法 以受精后3 d的斑马鱼幼鱼为受试对象,以12种已知抗氧化物、2种氧化物和4种候选物为受试物,将幼鱼置于含有受试物的养鱼水中处理20 h,根据幼鱼的急性毒性表现确定每种受试物的最大耐受剂量,并以此为最高剂量向下设计多个剂量组处理幼鱼,同时在培养体系中添加活性氧(ROS)指示剂CM-H2DCFDA,20 h后检测处理体系的荧光强度,并计算自由基清除率。结果 12种已知抗氧化物中的11种抗氧化物处理的幼鱼荧光强度降低,表现出清除ROS的作用,2种氧化物增加幼鱼荧光强度,4种候选物中有3种具有清除ROS的作用。结论 该试验体系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用该体系对实验室的开发产物进行筛选,结果提示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0+1
      • 1+1
    •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遗传毒性研究

      2022, 34(5):878-883. DOI: 10.13590/j.cjfh.2022.05.003 CSTR:

      摘要 (636) HTML (329) PDF 556.44 K (2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遗传毒性。方法 采用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体外细胞染色体畸变、微核和彗星试验、体内小鼠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评价DEHP诱发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及DNA损伤等遗传毒性。结果 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中国仓鼠肺(CHL)细胞遗传毒性测试结果显示,DEHP各剂量组(0.312 5~5 mg/mL)染色体畸变率与溶剂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高剂量(2.5和5.0 mg/mL)下微核率升高,5.0 mg/mL剂量下彗星尾部DNA含量增加,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DEHP各剂量组(3.75~15 g/kg)小鼠骨髓红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3.75(24 h)、7.5(24 h)、15(24 h)及15 g/kg?BW(48 h)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1.6%、1.4%、1.8%、2.4%和3.8%,虽有增加的趋势,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 本试验条件下未观察到DEHP诱发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

    • >研究报告
    • 冬奥会食品供应链有害因子知识图谱和智能化快筛技术研究

      2022, 34(5):884-888. DOI: 10.13590/j.cjfh.2022.05.004 CSTR:

      摘要 (457) HTML (413) PDF 1.51 M (2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面向冬奥会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应用场景,构建“多元集成、有效控制、智慧保障”解决方案。方法 综合运用应急风险评估方法,基于知识图谱集成食品供应链有害因子智能化快筛装置与方法,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奥运食品供应链风险预警智慧管控系统,智能生成食品供应链不同环节、不同有害因子应急预案,从而面向系统不同层级用户实现精准推送。结果 运用智能化快筛技术和预测预警技术,该预案在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张家口赛区)2022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和冬奥会测试赛、正式比赛期间供奥食品企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得到实际应用。结论 以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数据治理为主线、以快筛技术智能化集成为手段,以智慧风险预测与智能预警交互为纽带,推动了食品供应链有害因子系统感知、靶向识别、精准确证,提高了重大活动食品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 0+1
      • 1+1
    • 食品毒理学数据库构建研究

      2022, 34(5):889-895. DOI: 10.13590/j.cjfh.2022.05.005 CSTR:

      摘要 (700) HTML (366) PDF 1014.46 K (2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食品毒理学数据库(FoodTox)。方法 建立食品毒理学数据库网站,确定数据库优先入库名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收集相关物质的毒理学资料,利用系统文献综述(SLR)方法整理入库物质的毒理学数据。结果 食品毒理学数据库已收录1 600余种物质,相关数据包括代谢、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发育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癌、人群资料、健康指导值等毒理学资料和国内外管理法规、相关食物和症状等,已经向相关领域工作者开放使用。结论 本数据库的建立将为食品毒理学工作者提供第一手的参考资料,为相关优先物质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为应急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 0+1
      • 1+1
      • 2+1
      • 3+1
    • 海鱼中5种形态有害元素在不同烹调方式下的加工系数研究

      2022, 34(5):896-901. DOI: 10.13590/j.cjfh.2022.05.006 CSTR:

      摘要 (539) HTML (148) PDF 1001.88 K (2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我国广东省主要海产鱼类在不同典型烹调加工方式下5种有害元素的加工系数,为提升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精确性提供评估参数。方法 基于广东省2个沿海地区居民常消费的19种海产鱼类,随机采样处理后分为清蒸组、油煎组、烘烤组和1个对照组(未烹调组),检测其总汞、甲基汞、总砷、镉、铅在烹调处理前后浓度的变化,并分别计算每种海鱼中总汞等5种形态有害元素的加工系数。结果 油煎和烘烤处理后海鱼中总汞、甲基汞、总砷、镉的浓度显著高于未烹调组(P<0.05),而清蒸后海鱼中铅的浓度显著低于未烹调组(P<0.05)。此外不同种类海鱼,相同烹调方式下其有害元素的加工系数存在一定差异,煎和烤的加工方式下海鱼中重金属的加工系数高于清蒸方式。结论 海鱼中总汞、甲基汞、总砷、镉和铅的浓度经过烹调加工后可发生显著变化风险评估时,应结合评估情形需要,选择合适的加工系数提高风险评估精确度。

      • 0+1
    • 温州市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分布及分子分型研究

      2022, 34(5):902-906. DOI: 10.13590/j.cjfh.2022.05.007 CSTR:

      摘要 (462) HTML (264) PDF 1.00 M (2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温州市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分子分型及分布特征。方法 4 ℃增菌后用选择性培养基对食品中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进行分离鉴定,分析阳性菌株的生物型、血清型、毒力基因型、耐药性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型别。结果 采集6类食品,共676份样品,其中68份样品检出69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出率为10.1%(68/676)。调理肉制品检出率最高(20.5%,9/44),其次为速冻食品(17.2%,11/64)。95.7%(66/69)的分离株为生物1A型,生物血清型以1A/O∶5(29.0%)为主,其次为1A/O∶8(14.5%);88.4%(61/69)的菌株仅携带ystB基因,检出1株4/O∶3型菌株携带毒力基因ailystAyadAvirF。分离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达到94%以上。32株血清已分型菌株,分为29种PFGE带型。结论 温州市食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污染,且检出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株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分子分型提示菌株呈高度遗传多态性。

      • 0+1
    • 基准剂量法推导3-氯丙醇及其酯的肾小管增生效应的BMDL值

      2022, 34(5):907-915. DOI: 10.13590/j.cjfh.2022.05.008 CSTR:

      摘要 (859) HTML (244) PDF 2.55 M (2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基准剂量(BMD)法推导3-氯丙醇及其酯的肾小管增生效应的基准剂量95%置信区间下限(BMDL10)。方法 利用3-氯丙醇的2年慢性毒性合并致癌性研究分析最敏感毒性终点肾小管增生,分别使用频率论模型法、频率论模型均衡法和贝叶斯模型均衡法进行BMD建模,通过对9个常规模型的拟合,获得平滑的剂量反应曲线,得到最佳拟合模型和BMDL10值。结果 通过比较不同数据集的结果保守程度,选择最佳数据集。在相同数据集的情况下,模型参数限制与不限制、单一模型与模型均衡的选择是影响3-氯丙醇及其酯的BMDL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综合拟合与保守程度,3-氯丙醇及其酯的肾小管增生效应的BMDL10为0.87 mg/kg?BW,此结果还需结合不确定性系数进一步确定健康指导值。结论 研究结果将为我国重点食品中3-氯丙醇及其酯的风险评估服务,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对重点食品的监管和管控提供科学建议。

      • 0+1
      • 1+1
      • 2+1
      • 3+1
      • 4+1
    • 基于斑马鱼幼鱼的塑化剂肝毒性危害识别研究

      2022, 34(5):916-923. DOI: 10.13590/j.cjfh.2022.05.009 CSTR:

      摘要 (508) HTML (379) PDF 1.29 M (2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作为阳性对照,建立斑马鱼幼鱼脂肪肝毒性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丁酯苯甲酯(BBP)肝毒性危害识别。方法 分析DEHP和DBP暴露后斑马鱼肝脏脂肪信号强度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靶基因CD36的表达,初步构建斑马鱼幼鱼肝毒性模型;基于此模型对BBP进行肝毒性评价,此外采用肝脏表达绿色荧光转基因斑马鱼幼鱼进行肝密度分析、甘油三酯(TG)定量检测以及成鱼肝脏病理检查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应用基准剂量法(BMD)推导关键效应点。结果 DEHP、DBP表现出极显著诱发脂肪肝风险(均P<0.01),显著上调CD36相对表达量(P<0.001,P<0.05),提示造模成功。BBP(0.000 012 5%、0.000 025%、0.000 05%)诱发斑马鱼幼鱼显著的脂质沉积(P<0.05,P<0.001,P<0.001)、显著影响密度(P<0.05,P<0.01,P<0.01)、显著增加TG蓄积(P<0.05,P<0.05,P<0.01)、上调CD36基因表达。此外,BBP(≥0.000 012 5%)诱发斑马鱼成鱼肝脏部位脂质空泡形成、空泡间隙和数量减少,提示BBP具有明显的肝毒性。关键效应为肝脏脂肪信号强度(S),基准剂量下限(BMDL)值为0.013 mg/L。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通过肝脏脂肪信号强度来识别塑化剂肝毒性的斑马鱼幼鱼模型,结合基准剂量法进一步为塑化剂肝毒性危害识别提供科学依据。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黄芩叶毒理学安全性研究

      2022, 34(5):924-930. DOI: 10.13590/j.cjfh.2022.05.010 CSTR:

      摘要 (808) HTML (527) PDF 595.41 K (2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黄芩叶进行系统毒理学研究得到安全性基础数据。方法 以黄芩叶提取物为受试物,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对黄芩叶开展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以及90 d经口毒性试验,进行系统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结果 黄芩叶提取物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雌雄小鼠LD50>20.0 g/kg?BW,雌雄大鼠LD50>15.0 g/kg?BW,属于实际无毒级;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3项遗传毒性检测结果均为阴性;90 d经口毒性试验中,2.0、4.0、8.0 g/kg?BW 3个剂量组大鼠的体质量、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液学、血生化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本试验剂量条件下,未发现黄芩叶提取物摄入对实验动物产生毒性作用,换算后黄芩叶NOAEL值为24.0 g/kg?BW。

    • 中国2012—2021年世界贸易组织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通报情况分析

      2022, 34(5):931-936. DOI: 10.13590/j.cjfh.2022.05.011 CSTR:

      摘要 (549) HTML (651) PDF 955.87 K (2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回顾总结过去10年间中国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的通报情况,对中国SPS措施通报工作开展相关研究的同时,浅析SPS通报相关透明度工作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进一步完善SPS透明度工作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加强中国SPS措施通报工作、更好地履行透明度义务提供参考。方法 从WTO秘书处开发的“SPS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2012—2021年间中国SPS通报。通过进一步整理、汇总和翻译,对中国2012—2021年SPS措施历年通报的数量情况、涉及到的不同SPS通报类型和通报措施领域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通过该系统,获取中国主要贸易伙伴SPS措施通报情况。结果 2012—2021年间中国共向WTO/SPS秘书处通报743项SPS措施,其中,常规类通报736项、紧急通报5项、增补通报2项。食品添加剂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SPS通报占443项。结论 中国较好地履行了WTO/SPS透明度义务,但仍存在后续通报不及时或不完善等情况。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完善WTO/SPS透明度工作。

      • 0+1
      • 1+1
      • 2+1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微滴数字PCR定量检测方法建立

      2022, 34(5):937-942. DOI: 10.13590/j.cjfh.2022.05.012 CSTR:

      摘要 (684) HTML (512) PDF 1.82 M (2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dPCR)快速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筛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对目标菌纯菌液及人工污染样品的检测,比较ddPCR方法和平板计数法的定值效果,对ddPCR结果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dd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纯菌液中定量限(LOQ)和检出限(LOD)均为136 CFU/mL,在鱿鱼圈和香肠样品中定量限分别为240 CFU/g和155 CFU/g。ddPCR在各梯度水平上变异系数均小于25%,ddPCR和平板计数定值对数值相对偏差均小于30%。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ddPCR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灵敏、特异地定量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 0+1
      • 1+1
      • 2+1
    • 偶氮染色-光谱法快速检测牛乳中组胺和酪胺含量

      2022, 34(5):943-946. DOI: 10.13590/j.cjfh.2022.05.013 CSTR:

      摘要 (770) HTML (630) PDF 883.05 K (2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偶氮染色-光谱技术,研究并设计可满足牛乳中组胺、酪胺快速检测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盐酸溶液提取,提取后的组胺、酪胺与偶氮试剂发生染色反应后10~15 min内使用光谱法检测。结果 组胺和酪胺的定量限均为10 mg/kg,满足当前国内外标准通常规定组胺最低为50 mg/kg的限量要求,回收率在90%左右,相对标准偏差在10%左右,结果符合食品理化分析的相关要求。结论 研制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稳定、节约成本等特点,适用于牛乳中组胺、酪胺的快速检测。

      • 0+1
      • 1+1
      • 2+1
    • >风险评估
    • 证据权重法在双酚A人群流行病学数据危害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2022, 34(5):947-956. DOI: 10.13590/j.cjfh.2022.05.014 CSTR:

      摘要 (736) HTML (251) PDF 839.86 K (2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使用证据权重法对双酚A(BPA)人群流行病学数据进行评估,推断BPA暴露与人体不良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基于证据权重法,对2013—2020年发表的BPA人群流行病学文献进行系统检索、筛选、分类,依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制定的毒理学数据相关性与可靠性评价指南进行评价,按不同毒性效应终点进行危害评估。结果 对检索的134 897篇文献进行筛选后共获得文献188篇,其中68篇文献相关性评价等级为“A/B”或“B”,其余文献相关性评价等级为“C”。仅对相关性评价等级为“A/B”或“B”的文献进行可靠性评价,其中6篇文献可靠性评价等级为“高”,62篇文献可靠性评价等级为“中”,涉及的毒性效应终点包括代谢、生殖发育、神经、免疫、心血管效应等,但各研究结局由于人群、暴露期限、指标设计等原因,具有一致性的效应指标较少。结论 基于现有人群流行病学证据,尚无法明确BPA暴露与人体不良健康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 0+1
    • 基于接触面积的饮料酒消费量概率评估参数构建研究

      2022, 34(5):957-961. DOI: 10.13590/j.cjfh.2022.05.015 CSTR:

      摘要 (445) HTML (177) PDF 465.17 K (2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建立不同类型、不同接触材料饮料酒的基于接触面积的消费量数据库,为食品接触材料概率评估提供消费量参数和方法学支持。方法 将饮料酒食品接触面积/体积比(S/V)数据和饮料酒消费量数据作为两个独立的分布总体,采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模拟方法分别在这两个总体中进行随机抽样并匹配对应类别相乘,得到不同接触材料饮料酒基于接触面积的消费量分布。以上过程模拟1 000次得到各统计量的抽样分布,从而量化模型的不确定性。结果 按饮料酒-材料组合分类,基于接触面积的消费量均值最高的为啤酒-玻璃,均值为5.500 dm2/d,95%CI为5.302~5.705 dm2/d。按食品接触材料分类,基于接触面积的消费量均值最高的为(铝)涂层,均值为5.213 dm2/d,95%CI为4.929~5.532 dm2/d。结论 饮料酒基于接触面积的消费量可以成为我国饮料酒食品接触材料概率评估的基础参数,可用于进行精确的膳食暴露评估。

    • 我国居民指示性多氯联苯膳食暴露分析

      2022, 34(5):962-967. DOI: 10.13590/j.cjfh.2022.05.016 CSTR:

      摘要 (682) HTML (512) PDF 1.24 M (2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开展第六次中国总膳食研究,获取我国代表性膳食样品中指示性多氯联苯(mPCBs)含量,开展我国居民对mPCBs的膳食暴露评估及时间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采用同位素稀释技术-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对全国代表性混合膳食样品中的mPCBs进行测定,以点评估方法对以标准人所代表的我国居民膳食暴露mPCBs开展评估工作。结果 膳食样品中mPCBs普遍检出,不同膳食样品的污染物含量不同,动物性膳食中含量显著高于植物性膳食,其中谷类含量最低(2.8 pg/g?湿质量(fw),几何均数),水产类含量最高(118.2 pg/g?fw,几何均数)。我国居民mPCBs膳食摄入量为0.25[0.11,0.62] ng/kg?BW?d(几何平均数±几何均数标准差)。与第四次和第五次中国总膳食研究结果相比,我国居民膳食暴露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mPCBs虽在我国膳食样品中普遍检出,但我国居民膳食暴露水平持续下降,与欧美国家相关研究结果相比,我国居民膳食暴露处较低水平。

      • 0+1
      • 1+1
    • 济南市售生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及半定量风险评估研究

      2022, 34(5):968-973. DOI: 10.13590/j.cjfh.2022.05.017 CSTR:

      摘要 (596) HTML (707) PDF 575.63 K (2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济南市售生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和分离株肠毒素基因携带情况,评估生鸡肉产品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方法 2021年3~11月对济南市主要人口密集区域的部分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肉制品零售店等流通环节及电商平台进行样品采集,依据GB 4789.10—201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要求对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分离株进行复核鉴定和5种肠毒素基因(seasebsecsedsee)的检测;使用Risk ranger风险评估软件评估济南市售生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结果 在采集的180份样品中,共55份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大型超市、电商平台来源的冷冻鸡制品16份(16/61);农贸市场,肉制品零售店来源的冷冻鸡制品30份(30/60),鲜整鸡9份(9/59)。55株分离株中有9株携带至少一种经典肠毒素基因。半定量风险评估结果提示,济南市售生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消费者罹患食物中毒的风险等级为高风险水平,其中农贸市场、肉制品零售店来源的冷冻鸡制品风险值为53;鲜整鸡风险值为52;大型超市、电商平台来源的冷冻鸡制品风险值为49。结论 济南市市售生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水平较为严重。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售冷冻肉制品的运输和存放条件,降低冷冻鸡制品细菌污染的风险,保障消费者健康。

    • 我国膳食无机砷致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疾病模型构建

      2022, 34(5):974-981. DOI: 10.13590/j.cjfh.2022.05.018 CSTR:

      摘要 (555) HTML (267) PDF 1.54 M (2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我国膳食无机砷致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疾病模型。方法 首先确立膳食无机砷导致的不同健康危害终点。根据我国人群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分别采用风险评估法和反事实分析法计算膳食无机砷暴露致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归因发病率、死亡率,结合疾病的伤残权重及病程等特点,构建膳食无机砷暴露致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疾病模型。结果 人群终身持续经膳食暴露于1.41 μg/(kg?d)无机砷时,引起皮肤癌、膀胱癌和肺癌的发病率分别为0.135%、0.010%以及0.034%,死亡率分别为0.015%、0.004%以及0.138%。人群终身持续经膳食暴露于1 μg/(kg?d)无机砷时,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0.082%、0.025%。结论 疾病模型可用于计算食品污染物导致的疾病负担,对食品污染物的健康危害进行量化。

      • 0+1
      • 1+1
      • 2+1
      • 3+1
    • 广东省典型氟化工区周边蔬菜中3种全氟化合物及2种氯代多氟醚基磺酸的污染调查及膳食暴露评估

      2022, 34(5):982-989. DOI: 10.13590/j.cjfh.2022.05.019 CSTR:

      摘要 (716) HTML (466) PDF 1.74 M (2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广东省典型氟化工区周边种植的蔬菜中3种全氟化合物及2种氯代多氟醚基磺酸的污染现状及膳食暴露风险。方法 2019年在广东省3个氟化工区周边随机采集种植蔬菜及非氟化工区农贸市场市售样品共96份,采用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检测样品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辛酸(PFOA)、全氟己烷磺酸(PFHxS)、6: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6:2 Cl-PFESA)和8: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8:2 Cl-PFESA)的浓度,并采用点评估法对食用蔬菜暴露5种化合物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样品均检出PFOS和PFOA,仅在2份叶类蔬菜检出氯代多氟醚基磺酸。样品中5种化合物的平均浓度之和(∑3 PFASs+∑2 Cl-PFESA)为0.792 ng/g fw (fresh weight,鲜质量),其中氟化工区周边样品的平均浓度为农贸市场市售样品的2倍。在3类蔬菜样品中,叶类蔬菜5种化合物的平均浓度之和最高,为1.11 ng/g fw。暴露评估结果显示,通过食用氟化工区周边种植的蔬菜暴露PFOS、PFOA和PFHxS的范围为0.185~2.35 ng/kg·BW,其中PFOS和PFOA的危害指数(HI)大于1,2种氯代多氟醚基磺酸的暴露水平较低。结论 居民食用氟化工区周边种植的叶类和瓜果类蔬菜暴露PFOS和PFOA的水平已超过健康指导值,存在潜在健康风险。经蔬菜暴露2种氯代多氟醚基磺酸的健康风险较低,但仍需关注。

      • 0+1
      • 1+1
      • 2+1
    • 上海市禽肉中沙门菌流行特征、耐药分析和定量风险评估

      2022, 34(5):990-996. DOI: 10.13590/j.cjfh.2022.05.020 CSTR:

      摘要 (514) HTML (310) PDF 1.32 M (2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禽肉中沙门菌污染及耐药情况,并定量评估其风险。方法 应用微生物风险评估的方法,通过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4个步骤对禽肉中沙门菌进行风险评估。危害识别和危害特征描述资料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文献、报告,结合沙门菌污染和禽肉消费量数据,应用Beta-Poisson剂量-反应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进行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结果 上海市市售禽肉中沙门菌检出率为13.0%(68/522),78.2%(43/55)的沙门菌为耐药菌株,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超过30%,多重耐药率达43.6%(24/55)。每次因食用禽肉发生沙门菌感染的概率为8.32×10-5,每年因禽肉中沙门菌感染而致病的人数预期为25 339例,其中耐药菌株感染人数19 815例,多重耐药菌株感染人数11 048例。敏感度分析显示影响较大的是初始污染浓度、每份消费量以及两项交叉污染参数。结论 上海市禽肉中沙门菌耐药水平较高,多重耐药程度严重,存在相对较高的健康风险。交叉污染是其致病风险的重要因素。

      • 0+1
      • 1+1
    • 我国稻米镉污染调查及健康风险评估

      2022, 34(5):997-1004. DOI: 10.13590/j.cjfh.2022.05.021 CSTR:

      摘要 (620) HTML (397) PDF 2.95 M (2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我国主产区稻米镉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对不同人群稻米镉暴露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为我国稻米合理膳食消费与政府安全监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我国主产区6 249份稻米中的镉含量,分析稻米镉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基于蒙特卡洛模拟,估算稻米镉暴露的风险熵(HQ)及癌症风险指数(CR)的累积概率分布,评估食用稻米的潜在健康风险。结果 采用区域产量加权计算四个主产区稻米镉平均含量为0.166 1 mg/kg,超标率为25.99%,其中华中地区稻米样品镉超标率最高为56.64%;分析表明,东北地区稻米镉暴露水平较低,不存在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其他地区处于HQ>1非致癌危害风险水平的人群概率范围分别为成人0.06%~7.12%、儿童0.15%~11.44%,处于CR>10-4致癌危害风险水平的人群概率范围分别为成人0.16%~72.55%、儿童0.26%~77.93%,其中华中地区稻米镉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最高。结论 我国居民存在一定的稻米镉暴露健康风险,华中地区稻米镉暴露的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水平较高,儿童较成人受到的稻米镉暴露风险更高,提示重点区域和儿童的稻米镉暴露情况应予以重视。

      • 0+1
      • 1+1
      • 2+1
      • 3+1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发展历程

      2022, 34(5):1005-1009. DOI: 10.13590/j.cjfh.2022.05.022 CSTR:

      摘要 (257) HTML (536) PDF 500.99 K (2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我国落实标准跟踪评价制度,不断完善标准跟踪评价模式,对现行有效的标准收集意见,了解标准执行情况,发现标准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不断完善标准,提高标准质量,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用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回顾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10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利弊,为下一步更好地落实“最严谨的标准”要求,优化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模式提供参考。

    • 食品接触材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

      2022, 34(5):1010-1015. DOI: 10.13590/j.cjfh.2022.05.023 CSTR:

      摘要 (556) HTML (682) PDF 535.37 K (2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食品接触材料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为主线,结合食品接触材料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及相关基础研究在标准体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展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十年间在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管理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分析目前存在的短板和原因,提出后续工作方向。

      • 0+1
    • >食源性疾病
    • 2010—2020年中国大陆生熟交叉污染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2, 34(5):1016-1021. DOI: 10.13590/j.cjfh.2022.05.024 CSTR:

      摘要 (512) HTML (324) PDF 645.46 K (2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10—2020年中国大陆由生熟交叉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生熟交叉污染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食物加工环节为生熟交叉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生熟交叉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67起(1.85%),发病11 766例,死亡4例;高发季节为第二、三季度;高发地区为南方地区;发生场所以餐饮服务场所(66.4%,443/667)和集体食堂(22.6%,151/667)为主;原因食品(除去不明食品、多种食品、混合食品)主要为肉类(26.2%,175/667)和水产类食品(14.1%,94/667);致病微生物及毒素是导致生熟交叉污染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排在前3位的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副溶血性弧菌事件的高危食品是水产类(55.1%,75/136)和肉类(37.5%,51/136);沙门菌事件的高危食品为肉类(62.2%,46/74);主要致病因子有地域性差异,其中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事件(χ2=26.3,P<0.001)和沙门菌事件(χ2=18.3,P<0.001)的构成比有差异。结论 生熟交叉污染食源性疾病事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在高温季节和南方地区,尤其要加强餐饮服务场所和集体食堂制备动物类食品时的卫生管理和食品从业人员的操作规范、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认知培训。

      • 0+1
      • 1+1
    • 2010—2020年中国大陆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2022, 34(5):1022-1028. DOI: 10.13590/j.cjfh.2022.05.025 CSTR:

      摘要 (717) HTML (335) PDF 1.68 M (2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描述中国大陆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网报告的全国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20年全国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101起,累计发病44 510例,住院15 193例,死亡6例。平均每起事件的发病人数为21例。50.9%(1 069/2 101)的暴发未确定致病因素,21.2%(446/2 101)的暴发事件未确定原因食品。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已知病因暴发事件65.7%(678/1 032);引起死亡的暴发事件首要因素是化学性因素,占总死亡人数的83.3%(5/6)。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和蜡样芽孢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分别占已知病因暴发报告的14%(145/1 032)和13%(135/1 032)。最常见的原因食品为肉类食品(9.2%,194/2 101)、误食有毒植物(8.8%,184/2 101)和米面食品(8.1%,171/2 101);9月是高发月份(20.2%,425/2 101);暴发中的原因食品受污染的环节主要为制备食品时加热温度或时间不充分,或者误食误用有毒动植物、化学物质,以及对食物储存不当。结论 学校和食品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指导及监督管理,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针对中小学生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各部门紧密合作,加强现场卫生学调查。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2010—2020年中国大陆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归因分析

      2022, 34(5):1029-1034. DOI: 10.13590/j.cjfh.2022.05.026 CSTR:

      摘要 (993) HTML (629) PDF 800.37 K (2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和文献检索的数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起的暴发事件进行归因分析。结果 共纳入2010—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03起(监测系统694起,文献数据9起),单维度归因分析发现原因食品中肉类食品最高,占28.3%(199/703),主要引发环节中因食品存储不当最高,占15.2%(107/703),主要发生场所中餐饮服务场所最高,占85.2%(599/703);多维度分析结果显示,华东地区各季节事件发生数均最多。除肉类食品外,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主要原因食品还有糕点类食品和米面食品,这两种食品多以存储不当而引发。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暴发事件中肉类食品和米面食品主要是由于加工时污染致病因子引发,而糕点类食品主要是由于存储不当引发。结论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以肉类食品高发,应对餐饮服务场所、食品加工、储存等环节加强监管,降低发病风险。

      • 0+1
    • 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食源性疾病风险防范技术研究及应用

      2022, 34(5):1035-1040. DOI: 10.13590/j.cjfh.2022.05.027 CSTR:

      摘要 (323) HTML (454) PDF 2.45 M (2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食源性疾病风险防范技术研究及应用。方法 以知识图谱为载体,通过对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及互联网数据进行知识抽取与关系挖掘,获取常见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与临床表现、潜伏期、易感人群、食品来源之间关联关系。结果 构建了食源性疾病知识图谱,包括390个节点和1 375条边,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个知识问答系统,实现指定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的临床表现、易感人群、可能食物来源、生物标本采集要求等答案的自动获取。结论 本研究创新提出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食源性疾病风险防范体系设计,构建的食源性疾病知识图谱有效解决致病因子相关检测关键数据字段定义不清,数据孤岛严重等问题。本文搭建的食源性疾病知识问答系统,对提升公众的食源性疾病风险认知,并纠正医护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2010—2020年中国大陆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2022, 34(5):1041-1047. DOI: 10.13590/j.cjfh.2022.05.028 CSTR:

      摘要 (652) HTML (589) PDF 583.88 K (2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10—2020年中国大陆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0年报告的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按发生时间、发生场所、致病原因、致病因子污染环节(引发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 244起,发病37 610人,死亡271人。第二季度为发病高峰,事件数、发病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35.37%(1 855/5 244)和31.18%(11 727/37 610)。植物性4 794起,发病34 482人,死亡222人;动物性450起,发病3 128人,死亡49人。致病原因前3位依次为植物凝集素及皂素(37.49%,1 966/5 244)、乌头碱(8.28%,434/5 244)、桐子酸(6.24%,327/5 244);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单位食堂;引发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未充分煮熟煮透。结论 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四季均有发生,第二季度为高峰,菜豆、乌头的加工不当是主要中毒原因。应针对以上流行特征,重点对家庭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从而减少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基于圆形分布法的中国大陆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暴发事件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2022, 34(5):1048-1053. DOI: 10.13590/j.cjfh.2022.05.029 CSTR:

      摘要 (615) HTML (568) PDF 540.72 K (2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0—2020年中国大陆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暴发事件的季节特征,为减少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发生及针对性地开展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调查确定致病因子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采用圆形分布法分析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暴发事件的季节特征和月份分布规律。结果 2010—2020年中国大陆累计报告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暴发事件349起,暴发事件发生高峰期为5~9月(74.50%,260/349),事件分布存在季节聚集性,平均发病高峰时点为7月10日,平均流行高峰期为4月24日至9月25日。结论 中国大陆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暴发事件存在明显季节性趋势,发病高峰期在夏秋季节,需在发病高峰期来临前提早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 0+1
    • 基于贝叶斯模型的北京市李斯特菌病发病率估计

      2022, 34(5):1054-1058. DOI: 10.13590/j.cjfh.2022.05.030 CSTR:

      摘要 (476) HTML (467) PDF 648.63 K (2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2017—2019年北京市李斯特菌病发病水平,为李斯特菌病的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北京市李斯特菌病哨点监测的基础上,利用2017—2019年8个区10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及7所妇产专科医院年入院人数和李斯特菌病报告发病数,采用贝叶斯模型估算北京市全人群和妊娠人群李斯特菌病发病率。结果 贝叶斯模型估计2017—2019年北京市李斯特菌病全人群发病率为0.25/10万(95%CI:0.17~0.33),年发病人数53人(95%CI:38~71)。妊娠人群发病率为12.89/10万(95%CI:9.03~17.39),约为全人群的52倍;年发病人数31人(95%CI:20~43),约占全人群的58%。结论 2017—2019年北京市李斯特菌病全人群发病水平与其他国家接近,应引起足够重视,而妊娠人群发病率处于国际较高水平,提示应进一步分析成因,在加大全人群宣教监测力度的基础上针对妊娠人群高发特点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

      • 0+1
    • 2017—2021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疾病负担研究

      2022, 34(5):1059-1062. DOI: 10.13590/j.cjfh.2022.05.031 CSTR:

      摘要 (610) HTML (626) PDF 525.66 K (2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s)指标分析云南省2017—2021年野生蕈中毒的疾病负担情况,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将云南省野生蕈中毒死亡数据根据性别、年龄、年份进行整理,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疾病负担Excel计算模板进行YLLs的计算,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性别、年份等YLLs比较后,结合人力资本法估计云南省野生蕈中毒间接造成的经济负担。结果 2017—2021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累计死亡139例,死亡率为0.29/10万,其中男性和女性死亡率分别是0.34/10万和0.23/10万,YLLs为2 760人年,其中30~59岁人群的YLLs是最高的;全人群YLLs强度为5.70人年/10万,以5岁以下儿童YLLs强度最高,男性YLLs和YLLs强度均高于女性;云南省139例野生蕈中毒死亡病例总体间接经济负担为7 079.42万元,人均50.93万元。结论 野生蕈中毒是云南省食源性疾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强化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加强野生蕈中毒预防知识的宣传,有效减少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 一起空肠弯曲菌引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病原学研究及溯源分析

      2022, 34(5):1063-1070. DOI: 10.13590/j.cjfh.2022.05.032 CSTR:

      摘要 (400) HTML (515) PDF 2.40 M (2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病原菌检测,了解病原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并进行溯源分析。方法 对事件采集的样本经FilmArray多重PCR系统进行快速初筛,同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使用PCR检测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与PFGE分型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份患者肛拭子样本和4份食堂厨工肛拭子样本检出空肠弯曲菌,检出菌株均携带flaAcadFimaAcdtAcdtBcdtC等毒力基因。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6株分离菌株均为空肠弯曲菌,1株菌株与其他5株菌株分子发育距离稍远。6株菌株经PFGE分型可分为3种带型,3株菌和2株菌分别呈现同一带型,2种带型相似性为52.2%;另1株菌为另一带型,与其他菌株带型相似性仅为26.7%。结论 实验室结果表明这是一起由不同克隆株的空肠弯曲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 0+1
      • 1+1
      • 2+1
      • 3+1
    • >应用营养
    • 我国中部某脱贫县小学生食物摄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 34(5):1071-1076. DOI: 10.13590/j.cjfh.2022.05.033 CSTR:

      摘要 (389) HTML (467) PDF 569.76 K (2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中部某脱贫县小学生的主要食物摄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我国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我国中部某脱贫县的城镇和乡村分别抽取2所小学,随机抽取674名二至四年级小学生。通过“学生调查表”收集主要食物摄入频率、家庭及个人状况。结果 仅12.9%的小学生肉类摄入频率达到1次/d及以上,18.5%的小学生蛋类摄入达到1个/d及以上,8.2%的小学生奶类及奶制品摄入达到1包/d及以上;9.8%的小学生大豆及其制品摄入达到1次/d及以上,13.4%的小学生水果摄入频率达到1次/d及以上,还有22.8%的小学生摄入蔬菜达到3种/d及以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母亲其子女摄入蛋类、水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城镇和乡村之间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水果及蔬菜的摄入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镇上学的小学生相对于乡村,肉类摄入达到每周4次及以上的OR值为2.618(95%CI:1.364~5.027,P<0.05);母亲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相对于初中及以下,蛋类摄入达到每周4个及以上的OR值为2.508(95%CI:1.314~4.784,P<0.05)。结论 我国中部某脱贫县小学生的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摄入明显不足,尤其是乡村地区,且摄入情况可能与母亲受教育程度有关。建议针对小学生及其母亲开展合理膳食相关的指导。

    • 基于回归和分类树模型的重庆7~17岁儿童青少年高尿酸血症影响因素分析

      2022, 34(5):1077-1082. DOI: 10.13590/j.cjfh.2022.05.034 CSTR:

      摘要 (330) HTML (617) PDF 760.77 K (1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高尿酸血症(HUA)的影响因素,为HUA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2017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重庆市各选取3个城市和农村调查点,抽取部分7~17岁在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测,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膳食模式,应用回归和分类树模型探索HUA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抽取1 544名学生,HUA发生率为19.49%,男生高于女生,年龄较高的学生的HUA检出率也较高。因子分析共纳入4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率为42.641%,对应肉类蔬果、零食、谷薯豆类坚果和主食4种膳食模式。按照每个因子得分由低到高排序后分成4等分(Q1~Q4),单因素回归结果显示肉类蔬果模式、主食模式Q4水平HUA患病风险分别是Q1水平的1.687倍、1.764倍,谷薯豆类坚果模式Q4水平的患病风险是Q1水平的0.588倍。调整监测地区类型、性别、年龄、腰围、体质指数、血脂、血糖、身体活动等因素后,谷薯豆类坚果模式Q4水平的患病风险是Q1水平的0.638倍。分类树模型显示,年龄、性别、BMI水平是该群体HUA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重庆市7~17岁儿童青少年HUA检出率较高,应特别关注男生、12岁及以上、超重和肥胖学生HUA的发生,鼓励谷薯豆类坚果膳食模式。

      • 0+1
    • >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专栏
    • 2021年湖北省部分地市液态乳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

      2022, 34(5):1083-1088. DOI: 10.13590/j.cjfh.2022.05.035 CSTR:

      摘要 (683) HTML (510) PDF 560.43 K (2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掌握2021年湖北省部分地市液态乳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 采集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的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共101份,检测样品中菌落总数、需氧芽孢总数、嗜热需氧芽孢总数、碱性磷酸酶4项指标。结果 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总体超标率(4项指标任意一项超标)分别为52.94%、8.70%、1.64%。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的需氧芽孢总数检出率分别为52.94%、4.35%、1.64%。1份零售环节的全脂巴氏杀菌乳碱性磷酸酶检测值为409 mU/L。巴氏杀菌乳上架天数与碱性磷酸酶结果无相关性(r=0.10,P=0.65)。生产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阳性样品检出率分别为52.94%、3.57%,差异有统计意义(χ2=32.92,P<0.001),零售环节中批发市场、便利店与商场、超市阳性样品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湖北省生乳中需氧芽孢总数污染较为普遍,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存在微生物污染超标问题。建议进一步调查超标原因,分析污染来源,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并加大对液态乳中需氧芽孢总数、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监测,为制定相应限量标准提供基线数据。

    • 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校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溯源分析

      2022, 34(5):1089-1094. DOI: 10.13590/j.cjfh.2022.05.036 CSTR:

      摘要 (646) HTML (516) PDF 811.83 K (2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并对危险因素开展分析溯源,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可疑食物;通过环境卫生学方法调查追溯食品污染的过程;对病例、食物、环境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血清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 本起暴发事件共报告病例71例,流行曲线符合持续同源暴发模式的特点。病例对照、环境卫生调查和病因溯源研究提示学校超市售卖的三明治是引起本次事件的危险食品(OR=302.09,95%CI=75.18~1 213.97)。采集的病例、食品、环境样品中有8份(12.70%,8/63)检出了肠炎沙门菌,分离菌株的PFGE图谱条带完全一致,证实了学校超市出售的三明治使用的沙拉酱在制作过程中被肠炎沙门菌污染,是导致这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结论 本次事件是由肠炎沙门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可疑食品为被自制沙拉酱污染的三明治。建议禁止各类未经充分热处理的含生鲜鸡蛋成分的食品进入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该类食品的卫生监督。

      • 0+1
      • 1+1
      • 2+1
    • 2015—2021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毒蕈中毒事件与防控策略分析

      2022, 34(5):1095-1099. DOI: 10.13590/j.cjfh.2022.05.037 CSTR:

      摘要 (319) HTML (731) PDF 517.03 K (2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5—2021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毒蕈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毒蕈中毒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湖北省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平台”上报的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21年恩施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559起,涉及发病人数804人。其中误采误食是恩施发生毒蕈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毒蕈中毒引起的食源性暴发事件45起,发病152人,死亡7人,病死率4.61%。第二至第四季度为毒蕈中毒多发季节,发生场所以农村家庭为主,防控策略主要为监测、宣传、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及时医治等措施。结论 根据2015—2021年恩施毒蕈中毒事件回顾性分析结果,需要针对重点发生季节、地区、场所及人群对象,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防止或减少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 我国现制饮料微生物污染状况研究

      2022, 34(5):1100-1103. DOI: 10.13590/j.cjfh.2022.05.038 CSTR:

      摘要 (764) HTML (367) PDF 462.74 K (2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目前现制饮料中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方法 使用随机抽样原则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饭店、饮品店、快餐店、集体学校食堂等采集现制饮料和食用冰,共计3 583份,采用国标方法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结果 菌落总数>105 CFU/mL所占比例为8.42%,大肠菌群>102 MPN/mL所占比例为19.32%,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56%,沙门菌检出率为0.09%,计数结果均<102 MPN/mL。蛋白类饮品污染状况最严重,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检出比例最高,菌落总数>105 CFU/mL和大肠菌群>102 MPN/mL所占比例分别为21.35%和32.97%。3—5月现制饮料的卫生状况最差,菌落总数>105 CFU/mL所占比例最高,为14.80%。不同采样地点中饭店、酒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为5.24%。结论 我国现制饮料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较好,但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加工场所卫生状况的监督抽查。

    • >综述
    • 食品中化学危害物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选择及开发策略

      2022, 34(5):1104-1111. DOI: 10.13590/j.cjfh.2022.05.039 CSTR:

      摘要 (537) HTML (348) PDF 587.87 K (2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品中化学危害物种类多,含量一般在痕量和超痕量水平;食品基质复杂,要在低含量水平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选择合适样品前处理技术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不同类别化合物的检测需要,根据不同食品基质的特性及分析目的,依靠近10年来食品化学危害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开发经验,探讨样品前处理技术的选择,综述前沿技术进展。提出基于“食品基质”和“分析目标物”的具有实际应用性的前处理方法选择策略,并结合应用实例,提出针对性前处理方法开发的建议,旨在为基层技术人员选择可靠的前处理方法提供借鉴。

    • PFOS与PFOA的毒性效应及其在我国普通人群中的内暴露研究进展

      2022, 34(5):1112-1122. DOI: 10.13590/j.cjfh.2022.05.040 CSTR:

      摘要 (953) HTML (1727) PDF 844.22 K (4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是应用广泛的人工合成化学物,在环境和人体内广泛存在,PFOS/PFOA毒性作用广泛且具有生物蓄积性,因为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系统总结了PFOS/PFOA在哺乳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作用,以及目前国际上针对PFOS/PFOA提出的安全限量,并基于现有数据概述了我国普通人群PFOS/PFOA内暴露情况,以期为PFOS/PFOA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基础。

      • 0+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