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4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
    • 我国保健食品功能的变化与发展新功能的建议:述评

      2022, 34(3):399-403. DOI: 10.13590/j.cjfh.2022.03.001

      摘要 (759) HTML (888) PDF 460.09 K (7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1996年我国规范保健食品管理以来,26年中允许申报和批准/注册的保健食品功能名称发生了多次变更,功能名词/声称的表述和释义逐渐完善,也更加合理,为进一步规范监管和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开发新的保健功能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本文对我国保健食品功能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简要介绍与述评,并对发展保健食品新功能提出了若干建议。

    • >论著
    • 冷冻食品包装材料表面病毒采样方法的有效性评价研究

      2022, 34(3):404-409. DOI: 10.13590/j.cjfh.2022.03.002

      摘要 (1025) HTML (431) PDF 577.75 K (6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优化冷冻食品包装材料表面污染的病毒采样方法,并通过模拟冷冻食品包装材料表面被病毒污染的不同场景,对不同材质的包装材料表面污染的病毒回收率进行研究。方法 在不同场景下,将实验用模式病毒均匀涂抹到不同材质的包装材料表面,使用目前实验室及商品化试剂中可用的几种病毒采样缓冲液,应用不同的采样方式进行样品采集,检测采集到的病毒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并计算回收率。结果 3种采样缓冲液中,Hank’s平衡盐溶液对病毒的回收率最高,其次为PBS缓冲液和MEM培养基。5种采样方法中,湿棉棒每涂抹待采物品表面一次后旋转棉签位置再进行下一次涂抹的采样方法获得的病毒回收率最高。利用优化后的采样方法在室温条件下对病毒污染后的不同材质的包装材料表面进行病毒采样,结果显示,光滑塑料和金属材质表面的活病毒回收率分别为10.47%和3.55%,而从硬质塑料、厚纸板、牛皮纸及木板材料表面无法回收到活病毒。而对食品冷冻前后及不同场景的研究表明,光滑塑料表面在食品冷冻前后污染的病毒回收率分别为92.03%和4.83%,金属表面则分别为1.27%和4.94%;而硬质塑料表面仅在食品冷冻前被病毒污染的场景下可回收到活病毒,回收率为2.26%;厚纸板材料仅在食品冷冻后被病毒污染的场景下可回收到活病毒,回收率为1.27%。结论 从物体表面回收活病毒情况依物表基质不同而异,该方法适用于较光滑的“硬质包装材料表面”污染活病毒的采集。利用上述优化的采样方法可有效回收冷冻食品硬质包装材料表面污染的活病毒。

    • >调查研究
    • 跨境电商销售日本进口婴幼儿奶粉中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调查分析

      2022, 34(3):410-414. DOI: 10.13590/j.cjfh.2022.03.003

      摘要 (801) HTML (409) PDF 564.59 K (3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跨境电商销售的日本进口婴幼儿奶粉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进行抽样调查,为进一步开展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随机采样的方法,网购跨境电商销售的不同品牌和种类的日本进口婴幼儿奶粉,采用HDEHP萃取色层法(快速法)分析奶粉样品中锶-90活度浓度,采用γ能谱仪分析γ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低本底α、β测量仪分析总α、总β活度浓度,并与荷兰进口奶粉和中国本地产奶粉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日本进口奶粉抽样样品中未检测出人工γ放射性核素(60Co、103Ru、106Ru、131I、134Cs、137Cs),日本进口奶粉中有5个样品锶-90活度浓度小于方法检出限(MDL),其余样品锶-90活度浓度范围为0.13~0.18 Bq/kg;天然放射性核素中仅检测出238U,其活度浓度范围为33.5~109 Bq/kg;总α、总β活度浓度范围为0.05~0.12 Bq/kg。所有放射性核素含量均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GB14882—94)中规定的限值要求。结论 抽样结果显示,从跨境电商平台网购的日本进口婴幼儿奶粉样品中有60%生产地来自中国禁止进口的日本地区,虽然检测出放射性核素含量均未超过我国限量标准,但考虑到抽样数量和抽样范围的局限性,消费者仍需警惕网购的日本进口婴幼儿奶粉中存在放射性核素超标的风险。随着福岛核事故后续处理措施的变化,相关监管部门仍需按规定严控日本禁止进口县市的产品,并加大抽检监测力度。

    • 我国进口干酪制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调查及暴露风险评估研究

      2022, 34(3):415-420. DOI: 10.13590/j.cjfh.2022.03.004

      摘要 (547) HTML (373) PDF 1.29 M (3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进口干酪制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水平,并评估我国成人干酪消费人群健康风险。方法 基于我国市售的进口干酪制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和2012年我国居民干酪消费量数据,通过概率评估方法,对我国成人干酪消费人群的膳食硝酸盐、亚硝酸盐暴露量进行估计,并分别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硝酸盐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制定的亚硝酸盐ADI比较后进行风险表征。结果 162份进口干酪样品中,硝酸盐的检出率为89.5%,平均含量为11.23 mg/kg;亚硝酸盐仅2份检出,含量为0.4和0.6 mg/kg。不同种类进口干酪制品中硝酸盐的平均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软质、半硬质、其他、硬质。我国成人通过进口干酪硝酸盐的平均暴露量为5.13 μg/kg BW/d,占ADI的0.14%,高暴露人群(P95)为20.06 μg/kg BW/d,占ADI的0.55%。结论 我国进口干酪制品中硝酸盐的检出率较高,且不同种类进口干酪制品其含量存在差异,而亚硝酸盐检出率很低。我国成人通过进口干酪暴露硝酸盐的健康风险较低。

      • 0+1
      • 1+1
      • 2+1
      • 3+1
    • 我国市售茶叶包装接触面积/体积比调查研究

      2022, 34(3):421-425. DOI: 10.13590/j.cjfh.2022.03.005

      摘要 (407) HTML (360) PDF 505.61 K (3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茶叶包装材料的使用情况,构建不同类别茶叶不同食品接触材料的接触面积/体积比(S/V)基础数据库。方法 采集市场销售的不同包装和类型的7大类茶叶,通过直接测量法及应用3D表面积测量仪获得413份茶叶样品的接触面积,结合不同类别茶叶产品的质量、规格等数据信息,计算其S/V结果 茶叶的接触材料均为单一材质,不同类别茶叶接触材料的S/V的平均值为93.0 dm2/kg,范围为3.5~595.6 dm2/kg。 99.8%(412/413)的茶叶接触材料S/V≥6.0 dm2/kg,87.2%(360/413)的S/V介于6.0~200.0 dm2/kg之间。结论 我国大部分市售茶叶的S/V大于欧盟评估时采用的6.0 dm2/kg,利用本次调查研究获得的参数将会降低食品接触材料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

      • 0+1
    • 2016—2020年辽宁省沙门菌耐药性及分子分型研究

      2022, 34(3):426-431. DOI: 10.13590/j.cjfh.2022.03.006

      摘要 (341) HTML (262) PDF 901.44 K (3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辽宁省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中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为沙门菌引起感染性腹泻的防控、临床抗生素使用提供可靠科学依据。方法 对辽宁省2016—2020年临床腹泻病例分离的90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采用BioNumeries 7.6软件对菌株间的相似度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90株沙门菌分为13种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PFGE聚类分析得到54种带型,各带型间相似度为51.4%~100%,每种带型包含1~10株菌,同一血清型菌株的PFGE带型相似度较高,且存在多次聚集现象。药敏结果显示90株沙门菌呈现36种耐药谱,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66.7%,60/90),其次为萘啶酸(62.2%,56/90),头孢西丁全部敏感。多重耐药率达48.9%(44/90),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多重耐药率分别为87.5%和45.8%。结论 辽宁省沙门菌引起腹泻病例呈散发态势,菌株多重耐药趋势明显,且耐药率较高,耐药谱广泛,应进一步加强分子溯源及耐药性监测。

      • 0+1
    • 河南省市售鸡肉中抗生素残留及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研究

      2022, 34(3):432-436. DOI: 10.13590/j.cjfh.2022.03.007

      摘要 (568) HTML (498) PDF 750.99 K (3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市场零售环节冰/鲜鸡肉中抗生素残留以及大肠埃希菌抗生素敏感性,为食品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20年5—11月对河南省零售环节采集的60份冰/鲜鸡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法进行抗生素残留试验;鸡肉中分离的300株大肠埃希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 抗生素残留均未检出。300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IPM)全部敏感,其余14种抗生素耐药率范围为8%~86.33%,耐药率≥50%的抗生素有:四环素(TET)86.33%(259/300),氨苄西林(AMP)69.00%(207/300),氯霉素(CHL)63.33%(190/300),头孢唑啉(CFZ)50.67%(152/300),萘啶酸(NAL)50.00%(150/300)。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率高达81.75%(224/274)。地区间耐药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1.331,P<0.05)。耐药菌谱型分散,以四环素(TET)耐药谱占比最高,为8.39%(23/274)。结论 2020年河南省市场零售环节鸡肉中抗生素残留符合相关法规。鸡肉源大肠埃希菌呈现高度耐药,MDRO现象普遍,需加强规范禽类饲养环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0+1
    • 杭州市富阳区本地产大米中重金属含量水平及其膳食暴露评估

      2022, 34(3):437-443. DOI: 10.13590/j.cjfh.2022.03.008

      摘要 (526) HTML (421) PDF 610.84 K (3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杭州市富阳区本地产大米中重金属铅、镉、总铬、总砷和无机砷的含量水平,评估消费本地产大米对健康的潜在风险,为富阳区的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2018—2020年,在富阳辖区8个乡镇街道内采集成熟期水稻450份,同时采集超市销售大米样品50份作对照样品。样品采用优化的微波消解条件消化后,根据国家标准对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检测,计算大米中重金属的暴露量,并采用安全限值(MOS)或暴露边界值(MOE)法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富阳区本地产大米样品的铅、镉、总铬和总砷的平均值含量水平分别为38.0、180、83.8、77.2 μg/kg。其中,本地产大米中铅、总铬和无机砷的合格率为100%,而镉的超标率为26%,对照组市售大米的合格率为100%。铅、镉、铬和砷4种重金属元素的暴露对居民健康风险均可接受,风险高低表现为Cd>Cr>Pb>As。结论 根据膳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居民消费富阳区本地产大米暴露4种重金属而引起的健康风险较低。

    • 内蒙古地区居民蔬菜中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2022, 34(3):444-450. DOI: 10.13590/j.cjfh.2022.03.009

      摘要 (292) HTML (261) PDF 609.18 K (3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蔬菜中农药残留情况,对内蒙古地区蔬菜中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利用2016—2019年内蒙古地区风险监测的蔬菜中农药残留数据,结合2012年全国总膳食研究中内蒙古地区居民的食品消费量数据,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与急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方法对我区居民通过蔬菜摄入的农药残留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2016—2019年共检测蔬菜样本9类15 106份。蔬菜中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均有检出,有机磷类农药总体检出率为0.98%(72/7 315);有机氯类农药总体检出率为3.43%(109/3 178);拟除虫菊酯类总体检出率为4.44%(56/1 261);氨基甲酸酯类总体检出率为0.30%(10/3 352)。其中有机磷类农药中超标的有氧化乐果(0.05%,4/7 315)、甲拌磷(0.16%,12/7 315)、毒死蜱(0.10%,7/7 315)、甲基异柳磷(0.01%,1/7 315)、水胺硫磷(0.01%,1/7 315)、灭线磷(0.01%,1/7 315);有机氯类农药超标的有腐霉利(0.09%,3/3 178)、百菌清(0.03%,1/3 178);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超标的有氯氟氰菊酯(0.32%,4/1 261);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超标的有克百威(0.09%,3/3 352)。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居民蔬菜中农药残留膳食暴露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IFS)以农药残留浓度Ri的平均值进行评估时,IFS均小于1,风险可接受;当以Ri的最大值评估时,我区人群对于蔬菜中甲拌磷、三唑磷、灭线磷、百菌清及氯氟氰菊酯农药残留存在暴露健康风险。急性暴露评估结果表明,当西红柿中甲拌磷浓度为1.42 mg/kg时,存在急性暴露风险。结论 蔬菜中四类农药均有检出,且存在超标现象。采用食品安全指数法(IFS)以农药残留浓度Ri的最大值评估时,我区人群对于蔬菜中甲拌磷、三唑磷、灭线磷、百菌清及氯氟氰菊酯农药残留存在摄入健康风险。急性暴露评估结果表明,通过西红柿摄入甲拌磷存在急性健康风险。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更好地保障我区居民身体健康。

    • >研究报告
    • 基于Apriori算法的小麦中多组分真菌毒素污染的关联规则挖掘

      2022, 34(3):451-458. DOI: 10.13590/j.cjfh.2022.03.010

      摘要 (464) HTML (248) PDF 1.76 M (3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分析主要影响小麦中多组分真菌毒素污染指标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不同毒素之间的共污染关系特征。方法 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小麦中多组分真菌毒素的污染监测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根据指标检测值对数据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构造出布尔类型的事务数据库,对事务数据库进行频繁项集挖掘,设置阈值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迭代重复执行连接、剪枝操作确定出频繁项集,获取强关联规则。通过置信度、支持度、提升度等进行关联规则评价,最后将数据可视化应用在关联规则中,更直观地对规则进行展示与验证。结果 挖掘得到小麦中多组分真菌毒素之间共污染的潜在强关联规则,包括9条单项集共污染毒素强关联规则以及多条组合项集强关联规则。分析验证得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之间存在共污染关系,置信度分别为92.0%和80.6%。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强关联规则对小麦毒素风险预警和防控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为多毒素联合暴露评估提供依据。

      • 0+1
      • 1+1
    • 基于大米中镉暴露水平的多种评估模型的比较

      2022, 34(3):459-466. DOI: 10.13590/j.cjfh.2022.03.011

      摘要 (394) HTML (293) PDF 1.23 M (3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估算长期经大米摄入的镉暴露水平为例,比较食品污染物暴露评估过程中常用的3种统计模型,即观测个体均数(OIM)模型、贝塔二项正态分布(BBN)模型和非参数模型的优缺点。方法 以大米、镉、膳食等为中文关键词,Rice、Food和Cadmium等为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PubMed数据库中关于我国大米中镉浓度的文献,并结合一项中国营养调查中3 d 24 h膳食调查获得的食物消费量数据,分别采用上述3种模型,估算我国居民及各年龄性别组人群长期经大米摄入镉的暴露水平。结果 全人群OIM模型显示我国人群经大米导致的镉暴露量第2.5~97.5百分位数(P2.5~P97.5)为0.081~0.576 μg/(kg·BW·d),非参数模型的结果为0.081~0.573 μg/(kg·BW·d),BBN模型结果为0.104~0.611 μg/(kg·BW·d)。不同人群中OIM模型、非参数模型与BBN模型估算的镉暴露水平的平均值相近,其中全人群中3种模型均值分别为0.278、0.277和0.278 μg/(kg·BW·d)。结论 在原始数据充足的条件下,非参数模型与OIM模型评估结果近似,而BBN模型可以通过扣除个体内消费频率差异,对经食品污染物的暴露评估结果更保守。

      • 0+1
      • 1+1
    • 基于Meta分析对全球小麦及小麦粉中多种真菌毒素污染特征的比较研究

      2022, 34(3):467-473. DOI: 10.13590/j.cjfh.2022.03.012

      摘要 (410) HTML (212) PDF 1.34 M (3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小麦及小麦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黄曲霉毒素(AFs)、玉米赤霉烯酮(ZE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T-2毒素(T2)、HT-2毒素(HT2)、赭曲霉毒素A(OTA)、伏马菌素(FBs)、交链孢酚(AOH)、交链孢酚单甲醚(AME)、腾毒素(TEN)及交链孢菌酮酸(TeA)等真菌毒素的全球污染情况进行Meta分析。方法 数据主要来自PubMed、Web of Science、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结果 通过文献筛选,共纳入69篇文献22 308个样本。小麦及小麦粉中以上真菌毒素的全球总体污染率为58%(95%CI:51%~66%),其中,TeA为99%、TEN为88%、DON为85%、AFs为57%、ZEN为42%、T2为39%、AOH为30%、AME为29%、NIV为28%、HT2为25%、OTA为21%及FBs为16%;小麦及小麦粉中真菌毒素的全球总体污染水平为32.80 μg/kg(95%CI:24.96~43.10 μg/kg),DON在小麦及小麦粉中的含量最高,为317.53 μg/kg,其次为TeA 117.37 μg/kg及FBs 45.09 μg/kg。DON-ZEN组合的污染率分别为11.0%、14.0%及26.7%,TeA-TEN组合为16.2%,TeA-TEN-AME组合为14.3%和TeA-TEN-AOH-AME组合为19.5%。结论 小麦及小麦粉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真菌毒素污染特征,且小麦及小麦粉中一种以上真菌毒素共污染率较高,在进行联合暴露评估时应予以关注。

      • 0+1
      • 1+1
      • 2+1
      • 3+1
    • 食品沙门氏菌现行国内外标准中选择性增菌和分离的等效性评估

      2022, 34(3):474-481. DOI: 10.13590/j.cjfh.2022.03.013

      摘要 (666) HTML (459) PDF 2.19 M (3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5种现行国内与国际食品沙门氏菌标准中选择性增菌步骤的等效性。方法 按照GB4789.28—2013的方法使用沙门氏菌参比菌株验证5种沙门氏菌选择性增菌液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SC)、四硫磺酸钠煌绿增菌液(TTB)、罗伯特增菌液(RV)、穆勒-考夫曼四硫酸盐新生霉素增菌液(MKTTn)、亚硒酸盐煌绿增菌液(SBG)和5种选择性琼脂平板沙门氏菌显色琼脂平板(CAS)、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琼脂平板(XLD)、木糖赖氨酸十四烷基硫酸钠琼脂平板(XLT4)、亚硫酸铋琼脂平板(BS)和赫氏肠道菌琼脂平板(HE)的生长率(PR)和特征性生长;按照ISO 16140—2: 2016和传统统计学方法设计路径,经高污染样品检测比较5种选择性增菌液和2种选择性琼脂平板的组合方法的敏感性、相对真值和可接受限值,评估10种增菌分离组合的分离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SC对猪霍乱和猪霍乱沙门氏菌孔成道夫变种存在无效增殖;CAS和XLD识别伤寒和非伤寒、硫化氢差异表达沙门氏菌能力明显优于XLT4、HE、BS;84件样品(畜肉22件、禽肉32件和水产品30件)经5种增菌组合确认25件阳性(29.76%)、鉴定分型42株沙门氏菌。5种组合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84.00%、100.00%、88.00%、88.00%和92.00%,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ISO 16140—2: 2016释义组合1(SC+TTB)因SC存在漏检导致可接受限值超限;10种增菌组合中以RV-CAS综合效益最好,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8.00%、95.00%、85.00%、88.00%。结论 SC因窄谱增菌效果,影响方法敏感性、导致负偏差结果偏倚,使可接受限值超限值;增菌组合推优RV-CAS,平板组合推荐CAS+XLD;建议GB4789.4能完善沙门氏菌血清鉴定,加强应对流通样品混合菌型污染及接轨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

      • 0+1
      • 1+1
    • 猴头菇多糖对免疫应激小鼠胸腺和脾脏显微结构、免疫功能及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2022, 34(3):482-490. DOI: 10.13590/j.cjfh.2022.03.014

      摘要 (580) HTML (321) PDF 2.63 M (3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猴头菇多糖对脂多糖(LPS)诱导免疫应激小鼠胸腺和脾脏显微结构、细胞因子分泌、抗氧化功能及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猴头菇多糖在缓解应激状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12周龄雄性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试验Ⅰ-Ⅲ组(n=10)。除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4组在试验结束前3 d腹腔注射0.6 mL/kg/d的LPS(1次/d)。试验Ⅰ、Ⅱ、Ⅲ组分别灌胃80、160、320 mg/kg的猴头菇多糖,持续2周。测定胸腺和脾脏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抗氧化功能及细胞增殖和凋亡基因表达,并进行显微结构观察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胸腺和脾脏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显著降低(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脾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试验Ⅲ组小鼠胸腺和脾脏IL-1β、IL-4和IFN-γ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T-SOD、T-AOC和GSH-Px的活性或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和Caspase-3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组织学观测发现,试验Ⅲ组小鼠胸腺和脾脏显微结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改善,胸腺皮质厚度增加(P<0.01),脾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厚度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补充320 mg/kg猴头菇多糖能够明显改善免疫应激对小鼠胸腺和脾脏显微结构的损伤,抑制免疫应激诱导的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凋亡基因表达,增强抗氧化酶活性。

      • 0+1
      • 1+1
      • 2+1
      • 3+1
      • 4+1
    • 沙门氏菌检验用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2022, 34(3):491-497. DOI: 10.13590/j.cjfh.2022.03.015

      摘要 (653) HTML (388) PDF 566.93 K (3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筛选沙门氏菌检验用培养基的质控菌株,为GB 4789.28—2013标准的修订和企业培养基的质控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GB 4789.28中规定的菌株及从食品中分离的9株沙门氏菌,分别为纽波特沙门氏菌、婴儿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布里丹沙门氏菌、科特布斯沙门氏菌、亚利桑那肠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阿贡纳沙门氏菌和鸭沙门氏菌,通过定量和半定量方法测试10种不同品牌的RV肉汤、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四硫磺酸钠亮绿培养基和亚硫酸铋琼脂、HE琼脂、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分离培养基的生长率和选择性的差异,以评价市场现有培养基的质量差异及GB 4789.28—2013中所用的质控菌株是否能满足沙门氏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结果 结果显示用同一株菌进行检测时,不同品牌的培养基的生长率和选择性存在差异,且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和亚利桑那肠沙门氏菌(Salmonella arizona)对培养基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结论 建议培养基生产企业及微生物实验室在培养基检验过程中,使用从食品中分离出的,对培养基质量要求高的质控菌株,同时质控方法应予以高度规范化,以保障检验数据稳定、可靠。

    • 两色金鸡菊的遗传毒性及其食用安全性评价

      2022, 34(3):498-503. DOI: 10.13590/j.cjfh.2022.03.016

      摘要 (620) HTML (338) PDF 595.25 K (3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检测两色金鸡菊的遗传毒性,为其食用安全性评价提供研究数据。方法 以两色金鸡菊(水提取物)为受试物,采用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MLA)分别在代谢活化(+S9)和非代谢活化(-S9)条件下检测;以两色金鸡菊(粉末)为受试物,采用小鼠骨髓微核试验检测。细菌回复突变试验采用平板掺入法,检测1.25、2.5、5、10 mg/皿4个剂量诱发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TA100、TA1535、TA1537及大肠杆菌WP2uvrA的his-/trp-回复突变能力;MLA采用微孔法,检测1.5、2.0、2.5、3.0、3.5 mg/mL 5个浓度在±S9/3 h处理条件下是否诱发L5178Y细胞tk+/-基因突变频率(MF)增加,评价对测试细胞的损伤作用;小鼠骨髓微核试验:间隔24 h连续3次经口灌胃给予CD-1小鼠900、1800、3600 mg/kg两色金鸡菊粉末(200目),并在末次给予后18~24 h取材,计数2000个嗜多染红细胞中含微核细胞,计算微核细胞率。结果 +、-S9条件下,1.25~10 mg/皿(生药剂量8.33~66.67 mg/皿)诱发5株测试菌的回变菌落数与灭菌注射用水阴性(溶媒)对照比较,无明显增加;1.5~3.5 mg/mL(生药浓度10~23.33 mg/mL)诱发的MF明显增加并具有浓度相关性,+S9条件下的3.0、3.5 mg/mL浓度组诱发的T-MF、S-MF达到阴性对照组的3倍以上,且以小集落突变体为主;900、1 800、3 600 mg/kg剂量组平均微核率分别为0.85±0.58、1.10±0.97、1.45±1.12,与去离子水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两色金鸡菊(水提物)无论代谢活化与否均可诱发L5178Y细胞tk+/-基因位点突变并导致染色体损伤,提示对人体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

    • 前增菌抗生素添加对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分离的影响

      2022, 34(3):504-509. DOI: 10.13590/j.cjfh.2022.03.017

      摘要 (396) HTML (375) PDF 551.71 K (3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STEC)国际标准检测方法中前增菌肉汤中抗生素种类和浓度对STEC分离的影响。方法 利用STEC和其他非STEC菌株,对国际现行检测STEC标准方法推荐的在前增菌步骤使用3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进行测定。结果 不同抗生素对STEC抑制存在差异性。在推荐浓度下,吖啶黄及头孢磺啶会抑制stx1astx2b亚型STEC的生长,新生霉素则会抑制stx1astx1cstx1dstx2bstx2dstx2estx2fstx2g等亚型菌株的生长。此外,STEC与其他革兰氏阴性菌对吖啶黄、头孢磺啶、新生霉素的MICs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革兰氏阳性菌对这3种抗生素的MIC值显著低于革兰氏阴性菌(P<0.01)。结论 本文结果为STEC增菌方法的研发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证据。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响应面优化建立大米镉提取技术研究

      2022, 34(3):510-516. DOI: 10.13590/j.cjfh.2022.03.018

      摘要 (476) HTML (203) PDF 3.07 M (2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大米中镉的提取条件,建立大米中镉脱除工艺,最终达到降低米制品原料大米中镉含量。方法 以镉提取率为指标筛选大米中镉脱除方法,选择市售含镉大米为试验样品,四种食品级有机弱酸作为提取剂,以提取酸溶液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和大米粉粒度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提取研究,同时结合响应面试验设计,获得大米中镉脱除的最佳条件。结果 大米中镉脱除的最佳条件为乙酸浓度4.2%,提取时间11 min、液料比13:1 (mL/g)和大米粉粒度细于50目,此条件下大米镉平均提取率为98.67%。结论 该试验模型合理,优化的提取方法切实可行,通过采用优化后的最佳镉提取条件,实现了脱除或降低原料米中镉,为镉污染大米的镉去除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基于酪胺信号放大技术的新型ELISA法高灵敏检测达氟沙星

      2022, 34(3):517-523. DOI: 10.13590/j.cjfh.2022.03.019

      摘要 (478) HTML (302) PDF 2.85 M (3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结果可视的新型ELISA法高灵敏检测达氟沙星。方法 基于酪胺信号放大原理,设计一种高灵敏检测达氟沙星的新型ELISA法;通过灵敏度、特异性实验评估本方法的有效性;将本方法应用于鸡肉和猪肉加标样本的检测进行方法验证。结果 本方法裸眼检测灵敏度为0.4 ng/mL,相较于传统ELISA方法(10 ng/mL)的裸眼检测灵敏度提高了25倍;在缓冲液中与其他几种常用药物无明显交叉反应;对鸡肉和猪肉样本中加标的达氟沙星可有效检出。结论 本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用于实际样本中达氟沙星的现场裸眼定性检测。

      • 0+1
      • 1+1
      • 2+1
      • 3+1
      • 4+1
    • 核酸-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2022, 34(3):524-530. DOI: 10.13590/j.cjfh.2022.03.020

      摘要 (581) HTML (351) PDF 1.93 M (3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的核酸-免疫层析方法。方法 利用不对称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制备目标单链DNA,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分型检测EIEC的毒力基因invE和大肠埃希氏菌标志基因uidA结果 在不对称PCR体系中,uidAinvE最佳上下游引物比例为1∶3,最佳引物浓度(下游)分别为0.2 μmol/L和0.25 μmol/L,最佳扩增循环次数为40。本方法最低检测限为3.97 × 10-3 ng/μL的基因组DNA,特异性与PCR-凝胶电泳法相当。结论 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检测结果准确以及特异性良好等优点,可分型检测EIEC、非EIEC大肠埃希氏菌和非大肠埃希氏菌,适用于基层 实验室使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全自动样品处理平台在食用油脂中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测定的应用研究

      2022, 34(3):531-538. DOI: 10.13590/j.cjfh.2022.03.021

      摘要 (673) HTML (345) PDF 1.21 M (3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在线全自动快速测定食用油脂中氯丙醇酯(MCPDE)和缩水甘油酯(GE)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考察植物油种类、温度等因素对GE转化为3-氯-1,2-丙二醇(3-MCPD)的影响。方法 参考AOCS Cd 29c-13基本原理,将样品置于全自动样品前处理平台进行水解、氯代、液-液萃取和衍生,采用毛细管柱(DB-5MS柱)分离,多反应监测模式(MRM)采集,内标法定量。结果 5种植物油中GE的转化率差异不明显,但温度的影响略大,当10 ℃下水解7 min时,MCPDE和GE水解基本完成。3-氯-1,2-丙二醇酯(3-MCPDE)、2-氯-1,3-丙二醇二酯(2-MCPDE)和GE的检出限均为5 μg/kg(以醇计),在0~0.4 μg/m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0.999);在20~2 500 μg/kg范围内加标,MCPDE和GE的回收率范围为90.3%~109.7%,相对标准偏差(n=6)为1.3%~7.7%,精密度上全自动方法优于手工前处理操作。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送审稿)进行对比,方法间结果具有可比性,将该方法用于FAPAS考核样的测定,结果满足要求。结论 全自动法操作简便,灵敏度较高,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检测效率和结果的重复性,较好满足了食用油脂中MCPDE和GE的定量测定。

      • 0+1
      • 1+1
      • 2+1
    • 鱼肉制品中龙利鱼和巴沙鱼的鱼源性成分的双重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法

      2022, 34(3):539-545. DOI: 10.13590/j.cjfh.2022.03.022

      摘要 (520) HTML (418) PDF 2.25 M (3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龙利鱼和巴沙鱼源性成分的双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13种龙利鱼的线粒体16S rRNA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和探针,根据巴沙鱼的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扩增反应体系进行双重实时荧光PCR扩增,达到快速检测产物的目的。结果 本方法特异性良好,龙利鱼基因组DNA灵敏度可达到10-3 ng,在与鲤鱼粉混合的鱼肉制品中可检测,质量分数灵敏度达到1%。巴沙鱼基因组DNA灵敏度可达到10-4 ng,在与龙利鱼粉、大西洋鳕鱼粉混合的鱼肉制品中均可检测,质量分数灵敏度达到0.1%,在与米粉混合的鱼肉制品中可检测,质量分数灵敏度达到0.001%。结论 本方法检测特异性高、所需时间短、灵敏度高,可满足鱼肉制品中龙利鱼真伪鉴别和巴沙鱼掺假的检测要求。

      • 0+1
      • 1+1
      • 2+1
      • 3+1
    •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畜禽食品中十种砷形态

      2022, 34(3):546-551. DOI: 10.13590/j.cjfh.2022.03.023

      摘要 (502) HTML (122) PDF 850.95 K (3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联用技术,建立畜禽食品中砷形态化合物的分析方法。方法 以10%甲醇和1%硝酸混合液为提取液,对样品进行微波辅助萃取,选取DIonexIonPac As7(4 mm×250 mm)阴离子交换色谱柱,采用0.5~200 mmol/L碳酸铵进行梯度洗脱,测定10种砷形态化合物。结果 10种砷形态化合物在1~20 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 0,方法检出限为0.24~0.80 μg/kg,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5.7%,鸡肉和牛肉基质3个浓度水平加标回收率在83.77%~114.21%之间。结论 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前处理简便、重现性及准确性好等优势,适用于畜禽食品中10种砷形态化合物的测定。

      • 0+1
      • 1+1
      • 2+1
      • 3+1
    • >应用营养
    • 番茄提取物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过度活化的机制研究

      2022, 34(3):552-556. DOI: 10.13590/j.cjfh.2022.03.024

      摘要 (318) HTML (210) PDF 513.58 K (3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小板过度活化是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机制之一,膳食营养素干预对早期防治糖尿病合并AS发挥重要作用。经研究指出番茄提取物中的抗血小板因子可在不同环境下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其生物有效成分为核苷及其衍生物和酚类化合物,可延缓糖尿病合并AS的病理进展。本综述旨在探讨番茄提取物的抗血小板作用的机制,为防治糖尿病合并AS提供理论依据。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HACCP在食品可持续供应链构建中的作用初探

      2022, 34(3):557-560. DOI: 10.13590/j.cjfh.2022.03.025

      摘要 (594) HTML (343) PDF 640.62 K (3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构建可持续供应链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背景,结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及HACCP认证发展应用的现状,初步分析了HACCP在食品可持续供应链构建中的作用,提出HACCP认证发展建议,以期为认证机构和管理部门有效实施HACCP认证提供理论基础,使HACCP认证成为市场调节食品安全管理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 0+1
    • 简析CAC食品卫生通则(2020版)主要变化

      2022, 34(3):561-565. DOI: 10.13590/j.cjfh.2022.03.026

      摘要 (811) HTML (632) PDF 487.31 K (4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0年11月23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发布最新版《食品卫生通则》,对食品安全管理和HACCP原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国家认监委2021年7月30日发布的2021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实施规则》提供了参考依据。此次《食品卫生通则》的更新,通过大量的举例和说明扩展了良好卫生规范(GHPs)的内涵,将HACCP原理和准则纳入整体的食品卫生体系,对在良好卫生规范和关键控制点(CCPs)的控制措施的区别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另外,补充了过敏原管理、食品安全文化等近年来国际食品安全热点的内容。本文通过与2003版《通则》的对比,详细阐述和解释了新版《通则》中变化的内容,为中国HACCP体系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思路。

    • 基于全国20个省份浅析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制度

      2022, 34(3):566-571. DOI: 10.13590/j.cjfh.2022.03.027

      摘要 (670) HTML (739) PDF 452.20 K (3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梳理全国现行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文件,分析并提出建议。方法 基于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文件,重点分析审评委员会、食品地方标准制定范围、公开征求意见时限、审查程序、复审等方面的要求。结果 18个省份设立审评委员会,不同程度的明确了食品地方标准制定范围;15个省份要求征求意见时限为1个月或2个月;20个省份的审查程序要求审查次数1~4次不等;18个省份规定了复审要求。结论 建议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管理制度中设立审评委员会及秘书处;明确制定范围;公开征集意见时限不少于1个月;标准审查程序不少于3次;去掉标准复审。其他相关要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地域特色设置,保障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工作有效进行。

    • 江西省疾控系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2022, 34(3):572-576. DOI: 10.13590/j.cjfh.2022.03.028

      摘要 (415) HTML (193) PDF 504.14 K (3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江西省各级疾控机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调查方式对江西辖区内各级疾控机构基本信息、人员配备、检验能力、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 共计调查江西省各级疾控机构97个,其中43个县(区)级疾控机构未取得资质认定证书。全省疾控机构平均总面积3 495 m2,平均实验室面积968 m2。全省疾控机构从事食品技术相关活动人员1 079人,以技术人员为主,占75%;技术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构成特点基本一致,本科、工作年限>6年、年龄在30~50岁之间人员占比最高。全省疾控机构总体监测能力偏弱,除省级外,市、县(区)两级疾控机构具备的食品检测能力平均数均达不到国家要求。2018年全省共计培训1 430人次,每人年平均培训1.3次。结论 江西省各级疾控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亟需扩大基层疾控机构人员队伍,尤其需要提高高学历人才占比。检测能力有待提高,县(区)级疾控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通过率有待提高。

    • 公众食品药品网络谣言和虚假宣传辨识能力调查——以贵州省某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为例

      2022, 34(3):577-581. DOI: 10.13590/j.cjfh.2022.03.029

      摘要 (334) HTML (324) PDF 558.52 K (3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公众对网络食品药品谣言信息及虚假宣传甄别能力和行为态度,探索防范谣言传播、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和途径。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研究方法,对贵州省某少数民族自治州公众开展食品药品网络谣言及虚假宣传辨识能力、行为态度问卷调查。结果 当地公众食品药品网络谣言及虚假宣传辨识能力总体较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青少年人群对网络谣言及虚假宣传的辨识能力较弱。大部分公众处理网络食品药品安全信息较为理性,更愿意通过国家监管部门权威网站了解信息,基本具备了确认信息真实性的主观意识,但辟除谣言的行动能力不高。结论 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食品药品网络谣言和虚假宣传治理,加大当地谣言及虚假宣传的监测和系统性分析研究,有针对性、预判性地进行治理和科普宣传。

    • 2018—2020年唐山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

      2022, 34(3):582-585. DOI: 10.13590/j.cjfh.2022.03.030

      摘要 (606) HTML (524) PDF 489.58 K (3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唐山市当前食品安全的整体情况,为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8—2020年唐山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监督抽检情况以及受检食品的安全问题。结果 2018—2020三年全市共完成各类监督抽检120 744批次,发现食品质量不合格样品3 046批次,不合格样品发现率为2.52%。从监督抽检检出的不合格样品中发现,主要食品安全问题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污染。在监督抽样的33个产品大类中,餐饮具抽检不合格率为25.61%,问题较为突出,不合格原因可能为餐具没有经过彻底消毒或消毒后保洁不当。结论 监督抽检为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为有效监管提供了线索,明确了重点监管食品及源头监管要求。

    • GB 2757—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蒸馏酒及其配制酒》跟踪评价及分析

      2022, 34(3):586-592. DOI: 10.13590/j.cjfh.2022.03.031

      摘要 (683) HTML (690) PDF 514.08 K (3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GB 2757—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蒸馏酒及其配制酒》发布以来的标准跟踪评价意见进行分析,以掌握标准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平台“常态跟踪评价”板块中2016评价板块年对该标准的意见,使用Excel 2019软件对数据进行导入及分析,对反馈较多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标准修订方向和思路。结果 该标准共收到827条有效意见,剔除“无意见”后,其中对“理化指标”章节的意见最多(占47.95%),主要针对甲醇、氰化物指标,表明对配制酒的微生物风险、分类、特征性指标、理化指标等是否增加等问题值得深入讨论和研究。结论 该跟踪评价意见反映出了GB 2757—2012执行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今后应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适时启动标准修订工作。同时提示今后应当做好标准的宣贯培训和咨询答复工作,提高标准使用者正确理解和应用标准的能力水平。

    • 202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专项跟踪评价研究及结果分析

      2022, 34(3):593-600. DOI: 10.13590/j.cjfh.2022.03.032

      摘要 (321) HTML (111) PDF 1.29 M (3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202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专项跟踪评价结果,系统了解监管部门、行业企业等各方对标准的综合评价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意见,利用Excel 2016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与2019年结果进行对比,得出趋势分析结果。结果 网络平台共收集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专项跟踪评价问卷17 074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人员参与度最高,占有效问卷总数的50.1%(5 917/11 810)。93.0%(9 363/10 067)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所关注的食品类别在现行通用食品安全标准中可清晰定位;分别有84.2%(9 942/11 810)和61.5%(7 260/11 80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所关注的产品存在对应的食品产品标准和生产经营规范标准;食品产品标准的综合评分为4.41分,生产经营规范标准的综合评分为4.42分。结论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构架基本完善,各方对于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总体较为满意,但标准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议深度开展标准跟踪评价,充分利用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结果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 0+1
      • 1+1
      • 2+1
      • 3+1
      • 4+1
    • >食源性疾病
    • 河南省2016—2020年食品污染科瓦利斯沙门氏菌及食源性疾病的溯源状况

      2022, 34(3):601-605. DOI: 10.13590/j.cjfh.2022.03.033

      摘要 (522) HTML (482) PDF 789.91 K (3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河南省2016—2020年食品污染科瓦利斯沙门氏菌及食源性疾病的溯源状况。方法 2016—2020年河南省食品中分离出22株科瓦利斯沙门氏菌,从腹泻患者粪便中检出5株科瓦利斯沙门氏菌。参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手册进行血清分型、药敏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PFGE和药敏数据使用BioNumerics 7.6软件包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2株科瓦利斯沙门氏菌均来生鲜禽肉食品。从耐药结果来看,食品来源的菌株多重耐药现象不是十分严重,而腹泻患者来源的菌株耐药谱比较复杂,有敏感株存在,也有2株对13种抗生素耐药的超级耐药菌出现;从PFGE分子分型结果来看,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食品株之间有相似度很高的现象出现,提示了污染食品在夏季某一区域有聚集的可能。从腹泻患者株和食品株的比对溯源来看,没有食品直接引起的疾病发生,可能是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后才致病的。结论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可以给市场监督提供有效的线索,耐药监测和分子分型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了食源性疾病的溯源和精准化预防,更大限度地实现了疾病预防和保护健康的目标。

      • 0+1
    • 一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的病因学诊断

      2022, 34(3):606-610. DOI: 10.13590/j.cjfh.2022.03.034

      摘要 (974) HTML (471) PDF 1.18 M (3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深圳市一起食用黑木耳引起的中毒事件,鉴定病原菌种类,追溯产毒菌株来源,研究米酵菌酸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为此类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 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参照GB/T 4789.29—2003,同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复合线性离子阱串联质谱技术(UPLC-QTRAP-MS/MS)对黑木耳以及患者血液、肝脏和尿液、菌悬液等样品中的米酵菌酸进行检测。结果 在残留食材黑木耳、患者血液和尿液中均检出不同浓度的米酵菌酸。患者中毒5 d后进行了肝移植,坏死的肝脏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患者中毒9 d后,跟踪监测显示患者血液、尿液中仍然含有一定浓度的米酵菌酸。从患者采摘的干木耳及泡发的湿木耳中均分离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经实验室培养后,两株菌株均产出米酵菌酸。结论 本次事件是因患者采摘的干木耳带有病原菌,在长时间泡发过程中细菌产毒,患者食用含高浓度米酵菌酸的木耳后,毒素广泛分布于患者各个器官,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

      • 0+1
      • 1+1
    • 2015-2020年广西毒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2022, 34(3):611-613. DOI: 10.13590/j.cjfh.2022.03.035

      摘要 (282) HTML (137) PDF 655.72 K (2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广西毒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点,为毒蘑菇中毒的风险预警和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2015—2020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0年,广西共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189起,发病人数789人,死亡10人,病死率为1.27%。事件数最多的是2020年,占事件总数的38.10%(72/189);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5~9月,高发地区为桂林市、百色市、梧州市和钦州市;家庭为主要的发生场所,占总事件数的93.65%(177/189),其中农村地区占88.14%(156/177);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原因为误食误用。结论 广西毒蘑菇中毒防控应根据高发季节、高危场所和人群有针对性行预防,加强对农村地区家庭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 0+1
    • 2016—2020年湖北省毒蘑菇中毒流行特征分析

      2022, 34(3):614-617. DOI: 10.13590/j.cjfh.2022.03.036

      摘要 (228) HTML (236) PDF 615.90 K (3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湖北省毒蘑菇中毒流行特征,为预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湖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湖北省共计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163起,发病487人,死亡17人,病死率为3.49%(17/487)。事件数最多的是2020年,占总事件数的34.36%(56/163);毒蘑菇中毒主要发生在6-10月份;恩施州和宜昌市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主要发生场所,占事件总数的93.87%(153/163);农村毒蘑菇中毒事件远高于城市;误采误食是毒蘑菇中毒的原因。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湖北省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在高发季节对重点区域、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教育群众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 0+1
      • 1+1
    • 2018—2020年广州市白云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2, 34(3):618-624. DOI: 10.13590/j.cjfh.2022.03.037

      摘要 (568) HTML (344) PDF 667.48 K (3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18—2020年广州市白云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地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2020年广州市白云区监测医院报告的1 226例食源性疾病病例数据,描述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并对就诊及时率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8—2020年白云区食源性疾病病例男性为567例(46.25%,567/1 226)、女性659例(53.75%,659/1 226),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1~30岁(37.19%,456/1 226)病例职业以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为主,6-10月为就诊高峰期,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41.80%,754/1 804),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以餐饮服务业居多,可疑暴露食品种类以肉及肉制品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医院级别高,呕吐次数多与病例就诊及时性呈正相关,腹泻、腹泻次数多呈负相关。结论 白云区食源性疾病高温季节高发,家庭和餐饮服务机构为高危场所,重点关注肉及其制品的卫生状况,应进一步针对性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和宣传教育,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 0+1
    • >综述
    • 基于战略坐标图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研究热点分析

      2022, 34(3):625-631. DOI: 10.13590/j.cjfh.2022.03.038

      摘要 (559) HTML (371) PDF 1.60 M (3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我囯食品安全风险相关文献的基本情况,揭示其研究领域的热点、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之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维普收录的与食品安全风险相关的文献为数据源,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等方法,确定研究主题情况。结果 通过运用SPSS26.0对选取出的85个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目前我囯食品安全风险研究形成了9个主流研究热点,分别为:食品污染及相关风险监测、蔬菜农药残留的健康风险、转基因食品及相关法律监管、风险防范预警、消费者对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风险监管、安全检测保障。结论 食品安全风险研究领域目前较为成熟的研究热点是食品安全风险监管,理论研究多集中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目标、职能、制度和技术方面,需加强对监管部门相关食品安全标准的宣贯和培训,以便提高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治理能力;蔬菜农药残留和风险防范预警作为新兴研究主题在未来较有发展潜力,后续研究需解决目前存在的基层相关监测条件缺乏的现状,尽快对风险预警体系进行建设改进。

      • 0+1
      • 1+1
    • 适配体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2, 34(3):632-636. DOI: 10.13590/j.cjfh.2022.03.039

      摘要 (408) HTML (215) PDF 621.99 K (3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适配体是一种短的单链DNA或RNA分子,能够与靶分子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结合,并且具有结构稳定、易于合成和化学修饰等优势,常被作为一种应用到分析检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工具。本文总结了适配体在食源性致病菌、重金属离子、生物毒素、药物残留、食品非法添加剂及其他食品安全风险因子检测中的各种应用实例,并对适配体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