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34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
    • 水解乳蛋白与婴幼儿健康的研究进展

      2022, 34(2):189-195. DOI: 10.13590/j.cjfh.2022.02.001

      摘要 (968) HTML (605) PDF 663.20 K (5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解乳蛋白包括水解乳清蛋白和水解乳酪蛋白,水解乳清蛋白按照水解度可分为部分/适度水解乳清蛋白及深度水解乳清蛋白。水解乳清蛋白在我国作为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的原料,而部分水解乳蛋白在欧美、澳新及日韩可作为普通婴儿配方乳粉原料,深度水解乳蛋白可作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原料。不同厂家提供的不同型号水解乳蛋白原料质量不同,其对健康婴儿、高过敏风险婴儿的过敏、胃肠道症状相关的生理作用无直接关联。本文综述了水解乳蛋白婴配粉对婴幼儿过敏、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研究及法规管理进展。

    • >论著
    • 脐血中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暴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2, 34(2):196-202. DOI: 10.13590/j.cjfh.2022.02.002

      摘要 (469) HTML (511) PDF 600.82 K (3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某地新生儿脐血中全氟及多氟烷基(PFASs)的暴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3—2015年河南某地建立的出生队列,检测了336名新生儿脐血中11种PFASs水平,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分析产妇社会人口特征、生活方式和膳食摄入对新生儿脐血PFASs水平的影响。结果 产妇年龄大(GM比值在1.03~1.05)、家庭平均月收入高(GM比值在1.30~1.63)、孕期有吸烟史(GM比值2.90;95%CI:1.11,7.56)和被动吸烟(GM比值1.84;95%CI:1.02,3.32)可能增加脐血PFASs暴露水平;产妇孕期工作(GM比值0.82;95%CI:0.67,1.00)及经产妇(GM比值0.65;95%CI:0.51,0.82)脐带血中的PFASs浓度较低。产妇孕期摄入牛羊肉、南瓜、蒜苗和咸菜频率高与脐血PFASs升高有关(GM比值在1.33~1.80),而孕期摄入较多的橘子、牛奶、白菜和茄子等其脐血PFASs浓度较低(GM比值在0.68~0.82)。结论 产妇年龄、家庭收入、产妇孕期有吸烟史和被动吸烟、产次、牛羊肉和植物源性食物摄入可能会影响新生儿PFASs暴露水平。

    • >研究报告
    • 多黏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编码基因检测用质粒标准样品研制

      2022, 34(2):203-210. DOI: 10.13590/j.cjfh.2022.02.003

      摘要 (654) HTML (490) PDF 6.19 M (2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制适合多黏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编码基因检测用质粒DNA标准样品。方法 由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检索得到mcr-1mcr-3mcr-5基因参考序列,构建重组质粒和重组菌株;将重组菌传代至15代检测目标基因的遗传稳定性。提取重组质粒,真空干燥,制得标准样品。将标准样品水化、连续10倍梯度稀释,测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实时荧光PCR(RT-qPCR)扩增目标基因的检出限。随机抽取质粒DNA标准样品,采用PCR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验样品的均匀性及其在4 ℃、37 ℃、-20 ℃的贮存稳定性。结果 成功获得多黏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编码基因mcr-1mcr-3mcr-5基因片段,重组菌15代传代中目的基因遗传稳定。mcr-1mcr-3mcr-5标准样品PCR和RT-qPCR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67×104 拷贝数/μL和1.67 拷贝数/μL、1.31×106 拷贝数/μL和13.1 拷贝数/μL、1.55×105 拷贝数/μL和1.55 拷贝数/μL。T检验表明,各基因随机抽取的12管标准样品质量间的F值均小于F临界值,且PCR均可检出,均匀性符合要求。标准样品在4 ℃贮存90 d、37 ℃贮存14 d、-20 ℃贮存360 d,定性、定量检验结果稳定、无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mcr-1mcr-3mcr-5质粒DNA标准样品目的基因遗传稳定,均匀性和贮存稳定性良好。本研究结果可用于多黏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快速预测和相关基因检测的质控样品。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北京市售鸡肉和猪肉中大肠杆菌污染情况及耐药特征分析

      2022, 34(2):211-216. DOI: 10.13590/j.cjfh.2022.02.004

      摘要 (470) HTML (494) PDF 1.29 M (3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售生鸡肉和生猪肉中大肠杆菌的污染情况以及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型。方法 从北京市辖6个区的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随机采集259份生鲜肉类样品(鸡肉168份、猪肉91份),增菌后分离大肠杆菌,并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和16 s rRNA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对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从259份样品中分离出169株大肠杆菌,检出率为65.25%,其中鸡肉和猪肉中大肠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7.38%和42.86%。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恶唑(鸡肉83.33%,猪肉91.67%)高度耐药,其次是多西环素(鸡肉32.35%,猪肉38.89%),同时,它们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噻肟、黏菌素等药物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基因分析发现β-内酰胺类基因ampC1ampC2携带水平最高,检出率分别为93.10%、98.28%,另外也检测到ESBLNDM-1mcr-1等重要耐药基因,其中blaTEM-1DblaCTX-M-9是主要存在的ESBL耐药基因。结论 目前北京市售鸡肉存在较为严重的大肠杆菌污染,分离菌株呈现复杂的耐药表型并携带多样的耐药基因,应加强对生鲜肉类样品的微生物污染和细菌耐药性控制,尤其是产ESBL耐药大肠杆菌,为预防控制由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 0+1
      • 1+1
    • 别克参多糖对哮喘小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2022, 34(2):217-224. DOI: 10.13590/j.cjfh.2022.02.005

      摘要 (517) HTML (415) PDF 2.63 M (2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别克参多糖(ESBP)对哮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5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地塞米松阳性给药组、ESBP高剂量组和ESBP低剂量组。除阴性对照组外,均以鸡卵清蛋白(OVA)致敏激发以建立哮喘模型。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炎性细胞进行分类及计数;苏木素-伊红(HE)、过碘酸希夫(PAS)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情况;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量及mRNA丰度。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ALF中炎性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量及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均显著上升(P<0.05),肺部炎性浸润明显,胶原沉积增多,黏液分泌增多,杯状细胞明显增生,同时模型组小鼠血清中MDA含量上升(P<0.05),SOD活性下降(P<0.05),肺组织中Nrf2、HO-1和VEGF的蛋白表达和mRNA丰度均有所增加(P<0.05)。与哮喘模型组比较,ESBP高剂量组BALF中的炎性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ESBP高、低剂量组肺部病理状况均有所改善,肺组织中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量和mRNA丰度均增加(P<0.05),VEGF的蛋白表达量和mRNA丰度被显著下调(P<0.05)。结论 别克参多糖可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并缓解气道重塑,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体内氧化应激,激活Nrf2/HO-1通路和抑制VEGF表达实现。

      • 0+1
      • 1+1
    • 赤小豆加工食品中红豆成分定性和定量PCR检测

      2022, 34(2):225-230. DOI: 10.13590/j.cjfh.2022.02.006

      摘要 (757) HTML (591) PDF 9.08 M (3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实现赤小豆加工食品的真伪和品质鉴别,建立赤小豆加工食品中被误用或混用的红豆成分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定性和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dPCR)定量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赤小豆和红豆基因组DNA中保守基因,分别设计适用于赤小豆和红豆成分实时荧光PCR定性检测的特异性引物探针,并设计适用于赤小豆加工食品中红豆成分双重ddPCR定量检测的通用引物探针,建立赤小豆加工食品中红豆成分质量百分比-DNA拷贝数浓度百分比线性关系式。结果 本方法对赤小豆和红豆基因组DNA检测低限分别为0.1和0.01 ng/μL,对赤小豆和红豆基因组DNA拷贝数浓度定量检测限均为6 copies/μL,可对赤小豆加工食品中质量百分比为5%~80%的红豆成分准确定量。结论 本方法可用于赤小豆加工食品中红豆成分的定性和质量百分比定量检测。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低温等离子体在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应用

      2022, 34(2):231-239. DOI: 10.13590/j.cjfh.2022.02.007

      摘要 (369) HTML (558) PDF 1021.39 K (3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后疫情时代,人们对食品安全中微生物危害和化学污染物危害的控制,食品品质包括食品质量规格及营养特性皆有着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食品行业已经并正在探索一些低温技术,低温等离子体引起当代物理学、食品科学和食品工业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低温等离子体是继固态、液态、气态之后的物质第四态,其产生的活性化学物质可以在环境温度下迅速杀灭微生物,降解真菌毒素,且不会留下化学残留物。在食品加工中,应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可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并延长保质期,降解真菌毒素并降低其毒性。本文通过介绍低温等离子体在各类食品中的杀菌、保鲜贮藏、降解毒素、改良食物特性等应用,阐述相关作用机制,为更好地应用等离子体技术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食品质量提供参考。

      • 0+1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免疫亲和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乳制品中的11种氨基糖苷类药物

      2022, 34(2):240-246. DOI: 10.13590/j.cjfh.2022.02.008

      摘要 (324) HTML (147) PDF 1.25 M (2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液奶和乳粉中11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壮观霉素、双氢链霉素、潮霉素B、链霉素、庆大霉素C1、阿米卡星、庆大霉素C2、卡那霉素、庆大霉素C1a、妥布霉素和安普霉素)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方法 乳制品样品经1%乙酸水溶液提取、免疫亲和小柱富集净化,5%甲酸乙腈洗脱后用HPLC-MS/MS法进行测定,乙腈和0.5%甲酸水为流动相,BEH Amide色谱柱分离,基质匹配曲线法定量分析。结果 11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5~500 μg/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液奶和奶粉中目标药物的定量限分别为3和10 μg/kg;平均回收率范围为65.12%~105.95%,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5%~19.12%。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灵敏度和重现性,可用于乳制品中11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同时检测。

      • 0+1
      • 1+1
      • 2+1
    • 大气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牛奶中的9种新型溴代阻燃剂

      2022, 34(2):247-253. DOI: 10.13590/j.cjfh.2022.02.009

      摘要 (489) HTML (144) PDF 1.11 M (3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了一种基于大气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APGC-MS/MS)同时测定牛奶中9种新型溴代阻燃剂(NBFRs)的方法,并对提取溶剂和净化方法进行了优化。方法 冻干牛奶样品经正己烷/二氯甲烷(1∶1, V/V)提取后,采用GPC净化,浓硫酸进一步除脂后,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目标化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 > 0.99,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000 2~0.098 4 μg/L(fw)和0.000 5~0.295 2 μg/L(fw)。采用空白牛奶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加标回收率为73.94%~116.98%,精密度不大于19.30%。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22份牛奶样品。其中,五溴甲苯、五溴乙苯、2-乙基己基-四溴苯甲酸、1,2-双(2,4,6-三溴苯氧基)乙烷和十溴二苯乙烷是主要的污染物,检出率分别为86.36%、100.00%、54.55%、50.00%和54.55%,浓度分别为0.001~0.20 μg/L(fw)、<LOQ~0.06 μg/L(fw)、<LOQ~0.11 μg/L(fw)和<LOQ~0.85 μg/L(fw)。结论 本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好,可用于牛奶中9种NBFRs的同时测定。

      • 0+1
      • 1+1
      • 2+1
    • 超临界色谱串联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测定蔬菜水果中高极性农药残留

      2022, 34(2):254-261. DOI: 10.13590/j.cjfh.2022.02.010

      摘要 (585) HTML (181) PDF 2.82 M (3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超临界色谱技术(SFC)结合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Q-Orbitrap)对蔬菜水果中12种高极性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样品用1%酸化甲醇提取,提取液经分散固相萃取净化,以Ultra Silica柱(150 mm×2.1 mm, 3 μm)和Obelisc R柱(150 mm×2.1 mm, 5 μm)为分离柱,使用超临界色谱-串联静电场轨道阱质谱(SFC-Q-Orbitrap)测定,以分段式混合产物离子扫描,采用同位素内标校准曲线定量。结果 12种农药在20.0~5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均>0.997,在0.05、0.20 mg/kg 2个加标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0.2%~120%,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2.14%~14.6%,方法的检出限为0.010 1~0.016 2 mg/kg,定量下限为0.050 mg/kg。结论 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专一性强、定量准确、测定高效等优点,经实际样品测试,可满足蔬菜水果中高极性农药残留的检测。

      • 0+1
      • 1+1
      • 2+1
      • 3+1
      • 4+1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野生菌中9种蘑菇毒素

      2022, 34(2):262-269. DOI: 10.13590/j.cjfh.2022.02.011

      摘要 (190) HTML (251) PDF 2.02 M (2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测定野生菌中5种急性肝衰竭型(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γ-鹅膏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和二羟鬼笔毒肽)和4种神经-精神紊乱型(鹅膏蕈氨酸、毒蝇母、毒蝇碱和裸盖菇素)蘑菇毒素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经干燥后采用0.5%(V/V)甲酸50%(V/V)甲醇-水溶液提取、乙腈沉淀蛋白质、水稀释后,采用XBridgeTM BEH C18柱(150 mm×3.0 mm, 2.5 μm)分离、0.005%(V/V)甲酸水溶液-甲醇流动相体系梯度洗脱,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测定。结果 通过优化样品提取、稀释倍数和色谱条件,实现基于纯溶剂标准校正的不同野生菌中9种蘑菇毒素的定性和定量测定。样品基质中9种蘑菇毒素的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6~15 mg/kg和20~50 mg/kg,线性范围为0.004~2 mg/L,相关系数r在0.997 3~0.999 5之间。50、500和5 000 mg/kg三水平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8.6%~10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9.0%。多起中毒事件中采集的不同野生菌毒素组成和含量差异大。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已应用于常见有毒野生菌中蘑菇毒素检测和中毒应急事件处置,可以为中毒病因的鉴定和患者的及时救治提供快速、准确的技术支持。

      • 0+1
      • 1+1
      • 2+1
    • 食品检测用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标准物质的制备及评价

      2022, 34(2):270-274. DOI: 10.13590/j.cjfh.2022.02.012

      摘要 (431) HTML (311) PDF 640.52 K (2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制备并评价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标准物质。方法 分别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TOF MS)、生化、16 s RNA基因序列测定三种方法确认菌株种属。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600个ETEC标准样品(103 CFU/样品);从中随机抽取20个进行均匀性检验;模拟25 ℃和37 ℃的运输温度测试样品的运输稳定性,同时在4 ℃和-20 ℃的条件下进行保藏稳定性检验。组织 3家实验室对样品进行协同验证。最后选择20件食品基质来验证样品的使用效果。结果 生化、MALDI-TOF MS、16 s RNA基因序列鉴定CMCC(B)43208为大肠埃希氏菌, ltstpsth基因确认其为ETEC。均匀性检验中,单因素方差分析得F=1.48,小于FINV(0.05,19,20)。稳定性检验中,在25 ℃和37 ℃保藏7 d后结果为103 CFU/样品,在-20 ℃保藏60 d和4 ℃保存28 d后结果为103 CFU/样品。协同标定实验中,3 家实验室检测样品中菌株均为ETEC(103 CFU/标准样品)。使用效果评价中,ETEC标准样品加入20种食品基质后均可检出,而本底对照均未检出。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ETEC标准样品均匀且稳定,协同验证、食品基质验证实验结果均与预期设置的103 CFU/样品一致,可以作为标准物质使用。

      • 0+1
    • 微波萃取-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婴幼儿米粉中5种砷形态的研究

      2022, 34(2):275-280. DOI: 10.13590/j.cjfh.2022.02.013

      摘要 (280) HTML (368) PDF 1.12 M (2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微波萃取的前处理方法,结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C-ICPMS),准确测定婴幼儿米粉中砷甜菜碱(AsB)、亚砷酸根[As(Ⅲ)]、二甲基砷酸(DMA)、一甲基砷酸(MMA)和砷酸根[As(Ⅴ)]5种砷形态的方法。方法 婴幼儿米粉样品采用1% HNO3作为提取溶液,在90 ℃条件下微波萃取60 min,提取液离心过膜后,用LC-ICPMS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建立的5种砷形态分析方法在0.1~5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决定系数R2>0.999 9,加标回收率在95.20%~102.00%之间,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5%,方法检出限为0.006~0.012 mg/kg。结论 该方法微波萃取前处理方法简单快速,定量分析灵敏准确,适用于婴幼儿米粉样品中砷形态的测定。

      • 0+1
      • 1+1
      • 2+1
      • 3+1
    • >调查研究
    • 内蒙古地区市售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调查

      2022, 34(2):281-286. DOI: 10.13590/j.cjfh.2022.02.014

      摘要 (641) HTML (455) PDF 982.65 K (3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市售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为蔬菜监管、标准制修订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0年春季(3-4月)和秋季(9-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采集市售蔬菜样品各20份,按照《国家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对9种杀虫剂、13种杀菌剂及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以CS2计)农药残留含量进行检测;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9》对蔬菜中农药残留情况进行评判价。结果 480份蔬菜中,9种杀虫剂、13种杀菌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以CS2计)检出率分别为11.04%(53/480)、3479%(167/480)、27.71%(133/480),超标率分别为3.33%(16/480)、1.46%(7/480)、2.29%(11/480),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主要为芹菜、韭菜、白菜、菠菜。结论 内蒙古地区12盟市市售蔬菜中存在农药残留及超标现象,有高毒与剧毒农药检出;且存在单种蔬菜中杀菌剂农药共残留情况,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农药生产与使用的监管。

      • 0+1
      • 1+1
    • 一例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的溯源调查及发病机制探讨

      2022, 34(2):287-291. DOI: 10.13590/j.cjfh.2022.02.015

      摘要 (555) HTML (164) PDF 1.16 M (3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一例孕产妇李斯特菌病开展病例调查和溯源分析,探讨感染来源和单增李斯特菌病的发病机制,为防控李斯特菌病提供依据。方法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信息,采集病例血液标本、家庭冰箱内食品及厨房环境样本、家庭附近农贸市场的食品样本,针对不同来源样本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检测。结果 病例经常食用从农贸市场购买的中式凉拌菜(5~7次/周),在家自制或二次加工中式凉拌菜。其家庭冰箱冷藏室储存食物生熟不分,且生食水果在冰箱中出现腐烂现象。厨房的两块菜板生熟不分、清洗消毒不及时,厨房操作面存在交叉污染。检测结果显示,11份样本中共分离出3株单增李斯特菌,1株来自该病例的血液标本,2株来自厨房冰箱内食品涂抹和菜板涂抹。提示该病例由于食用污染食品导致感染并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结论 本起事件是丰台区首次在食品和环境中尝试溯源单增李斯特菌病的感染来源。病例家庭冰箱内生肉和胡萝卜、厨房环境涂抹样本中均检出单增李斯特菌,明确了食品与环境交叉污染导致病例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发病;医院的早期识别及处置是避免新生儿不良结局出现的重要保障。

      • 0+1
    • >风险监测
    • 湖北省鸡肉和鸡蛋中多组分抗生素残留分析

      2022, 34(2):292-296. DOI: 10.13590/j.cjfh.2022.02.016

      摘要 (683) HTML (468) PDF 550.99 K (3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湖北省鸡肉和鸡蛋中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甲硝唑残留水平。方法 依据《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样本采集要求,2016—2019年湖北省采集373份鸡肉和365份鸡蛋,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9种喹诺酮类、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甲硝唑残留水平。结果 2016—2019年检测的鸡肉和鸡蛋样品中分别有65件和50件检出抗生素残留。鸡肉中抗生素年度检出率分别为9.76%(8/82)、16.67%(16/96)、38.14%(37/97)、4.08%(4/98),鸡蛋中抗生素年度检出率分别为15.00%(12/80)、8.24%(7/85)、24.00%(24/100)、7.14%(7/98),4个年度鸡肉和鸡蛋中抗生素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44.454,P<0.001;χ2=14.730,P=0.002),不同采样环节抗生素的检出率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053,P=0.819),鸡蛋中检出有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甲硝唑、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禁用抗生素,同时鸡肉中也检出了甲硝唑。结论 鸡肉中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检出率较高,残留水平较低,但鸡肉和鸡蛋中非法使用的禁用抗生素会给人群带来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 北京市顺义区市售生鲜整鸡中弓形杆菌流行状况及耐药特征分析

      2022, 34(2):297-301. DOI: 10.13590/j.cjfh.2022.02.017

      摘要 (460) HTML (154) PDF 1.42 M (3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顺义区市售生鲜整鸡中弓形杆菌的污染状况及耐药特征。方法 在顺义区农贸市场、超市随机采集零售生鲜整鸡样品60份,应用滤膜法对样品进行弓形杆菌的分离培养,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菌株鉴定,并将菌株的质谱图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琼脂稀释法对弓形杆菌分离株进行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结果 60份市售生鲜整鸡样品中弓形杆菌的检出率为26.67%(16/60),且均为布氏弓形杆菌。6月、7月弓形杆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5月。16株弓形杆菌分离株经MALDI-TOF MS聚类,以相对距离1 000为节点分为两个簇群,相对距离与菌株相似性呈负相关,聚类图对样品地域来源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弓形杆菌分离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严重,对萘啶酸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1.25%和43.75%;对庆大霉素(12.50%)、红霉素(12.50%)、阿奇霉素(12.50%)、泰利霉素(12.50%)、链霉素(6.25%)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 顺义区零售生鲜整鸡中弓形杆菌的检出率较高,应警惕因未烧熟煮透和交叉污染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 0+1
      • 1+1
      • 2+1
      • 3+1
    • >风险评估
    • 婴幼儿辅助食品中矿物油的污染水平及其健康影响评估

      2022, 34(2):302-307. DOI: 10.13590/j.cjfh.2022.02.018

      摘要 (435) HTML (318) PDF 1.55 M (3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婴幼儿辅助食品中烃类矿物油的污染水平,并评估其对我国0~3岁婴幼儿消费人群的潜在健康影响。方法 采用在线高效液相-气相色谱法检测饱和烃矿物油(MOSH)和芳香烃矿物油(MOAH)的含量。结合2015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法对我国0~3岁婴幼儿矿物油膳食暴露开展风险评估。结果 4类(罐装辅助食品、米粉、面条、饼干或磨牙棒)共计138份市售婴幼儿辅助食品中,MOSH(C16~C35)的总检出率为45.65%,在各类辅食中平均污染水平范围为0.55~4.40 mg/kg。MOAH仅在1个面条样品和4个饼干或磨牙棒样品中检出,总检出率为3.62%。我国0~3岁婴幼儿辅食消费人群MOSH(C16~C35)每日平均暴露量及高食物消费量人群(P95)暴露量分别为6.21和19.27 μg/kg·BW,各年龄组暴露限值均大于100。结论 我国0~3岁婴幼儿经辅食中MOSH膳食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很低。需要关注婴幼儿辅食中MOAH的污染。

      • 0+1
    • 广东省本地产茶叶农药多残留累积风险评估

      2022, 34(2):308-314. DOI: 10.13590/j.cjfh.2022.02.019

      摘要 (386) HTML (331) PDF 671.14 K (3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广东省本地产茶叶中13种常用农药,评估其慢性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以期为生产监管、消费和制修订限量标准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采集2017—2020年广东省本地产茶叶110份,按照GB 23200.113—2018方法对13种农药进行残留检测,运用危害指数(HI)法评价其急性和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及其累积暴露风险。结果 共检出8种农药残留,其中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检出率和残留水平最高,该3种农药广东省居民茶叶慢性和急性累积摄入量分别为4.87×10-5 mg/(kg bw·d)和4.79×10-3 mg/(kg bw·d),分别占总农药摄入量的89.09%和86.01%,且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的规律。基于累积风险考虑,所有检出农药的慢性和急性累积摄入HI分别为3.69×10-3和4.66×10-1,摄入风险较低。结论 广东省居民通过本地产茶叶导致的多组分农药慢性和急性摄入风险低,但广东省本地产茶叶中农药残留现象普遍,应进一步加强规范农药在茶叶中的使用和管理。

      • 0+1
    • 浙江省5大类食物中赭曲霉毒素A暴露评估

      2022, 34(2):315-321. DOI: 10.13590/j.cjfh.2022.02.020

      摘要 (734) HTML (155) PDF 715.39 K (3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浙江省居民膳食赭曲霉毒素A(OTA)暴露风险。方法 收集2018—2019年浙江省居民消费食物5大类24种共518份,结合浙江省2015—2016年膳食消费量调查数据,对居民OTA膳食暴露进行评估。结果 OTA只在谷物及其制品中检出,而水果、茶叶、膨化食品、婴幼儿谷类辅食中均未检出OTA。燕麦及其制品OTA检出率最高为16.1%(5/31);OTA阳性样本含量范围为0.53~4.00 μg/kg,其中燕麦及其制品检出含量最高,为4.00 μg/kg;OTA含量均未超过我国限量标准(5 μg/kg)。暴露评估显示,浙江省全人群中绝大多数消费情景下谷物及其制品膳食OTA暴露量为0.004~7.360 ng/kg BW,在OTA的安全摄入范围内(14 ng/kg BW);少数高污染高消费情景下,稻谷OTA摄入量为19.627 ng/kg BW,是安全摄入量的140.19%。不同年龄组人群以1~6岁组每日摄入量最高,为0.014~34.644 ng/kg BW,是安全摄入量的0.10%~247.46%。本研究中稻谷是浙江省居民膳食OTA的主要贡献食物,不同消费人群贡献率达到87.22%~98.32%。结论 食用谷物及其制品致OTA暴露的健康风险总体较低,但少数高摄入人群存在潜在风险,特别是低年龄组消费者,需要引起关注。

      • 0+1
    • 湖州市市售凉拌菜中主要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快速定量风险评估

      2022, 34(2):322-326. DOI: 10.13590/j.cjfh.2022.02.021

      摘要 (576) HTML (454) PDF 567.64 K (2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湖州市市售凉拌菜中主要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并初步评估其健康风险,为食源性疾病防制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和2020年随机采集市售凉拌菜461份,对其开展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及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检测,依据相关标准对其进行微生物污染状况评价,并运用食品微生物快速定量风险评估(sQMRA)模型初步评估其健康风险。结果 凉拌菜中大肠埃希菌不合格率最高(48.94%,46/94),其平均污染水平为104.34 CFU/g,主要在农贸市场和网店等流通环节污染严重(P=0.004)。食源性致病菌中,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分别为9.54%(44/461)、5.21%(24/461)、1.30%(6/461)和1.06%(1/94),金黄色葡萄球菌≥104 CFU/g和蜡样芽孢杆菌≥105CFU/g的比例均为零。经评估,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年估计总发病数为2 208例,总发病概率为7.21×10-4,风险等级均为中风险。结论 湖州市市售凉拌菜整体卫生状况不佳,尤其是大肠埃希菌污染严重,4种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也存在一定风险,建议加强监督、评估与优先管理。

    • 我国部分地区猪肉、猪肝二噁英污染状况与风险评估

      2022, 34(2):327-333. DOI: 10.13590/j.cjfh.2022.02.022

      摘要 (977) HTML (189) PDF 1.45 M (3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来自A、B、C、D、E五省猪肉、猪肝二噁英污染状况,并针对人群膳食暴露量进行评价,为未来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二噁英限量标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于2013年至2019年共采集146份猪肉和猪肝样品,参照国家标准方法《食品中二噁英及其类似物毒性当量的测定》(GB 5009.205—2013),采用同位素稀释的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双聚焦磁式质谱联用(HRGC/HRMS)技术,对样品中的17种二噁英单体进行准确定量分析检测。根据食物消费量数据,采用点评估方法进行人群膳食暴露量评估。结果 猪肉和猪肝样品中二噁英毒性当量浓度中位数分别是0.106、2.32 pg/g·fat;各地区猪肉二噁英浓度水平以A (0.859 pg/g·fat)>D(0.145 pg/g·fat)>C(0.097 4 pg/g·fat)>B(0.039 9 pg/g·fat)>E(0.023 pg/g·fat)依次降低,猪肝二噁英的浓度水平以A (3.616 pg/g·fat)>B (1.84 pg/g·fat)>D(1.313 pg/g·fat)>E(0.85 pg/g·fat)依次降低。猪肉和猪肝样品中PCDD/Fs的质量浓度单体分布特征相似,均以OCDD为主要优势单体,分别占95%、90%,但猪肉和猪肝TEQ浓度单体分布特征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同一类别样品的二噁英单体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五个地区居民通过食用猪肉每月摄入的PCDD/Fs为0.192~2.054 pg/kg·bw/m,低于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on Food Additives, JECFA)规定的70 pg/kg·bw/m的暂定每月容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monthly intake, PTMI )。结论 我国部分地区市售猪肉及猪肝样品存在一定程度的二噁英污染;经济发达地区猪肉、猪肝样品中二噁英的浓度水平较高,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总体来看居民经猪肉摄入的二噁英暴露风险较小。下一步应持续开展重点食品中二噁英污染水平的监测工作,并针对高暴露地区人群开展二噁英及其类似物的总膳食暴露评估,以更好地保障畜肉类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 0+1
      • 1+1
    • >应用营养
    • 应用军人膳食平衡指数评价飞行人员膳食质量

      2022, 34(2):334-339. DOI: 10.13590/j.cjfh.2022.02.023

      摘要 (223) HTML (255) PDF 574.94 K (3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军人膳食平衡指数(DBI)评估飞行人员的膳食质量状况,为飞行人员的膳食指导、营养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称质量法分别对3个空军航空兵部队开展膳食调查,运用军人DBI评分方法评价飞行人员膳食质量。结果 被调查飞行人员的食物摄入情况显示,与GJB 826B—2010《军人食物定量》(三类灶部分)进行比较,仅有谷类和大豆类摄入达标,畜肉、禽蛋、植物油和水果摄入超标,其余种类摄入均不达标;蔬菜、菌藻、禽肉、鱼虾类、奶类摄入不足,分别为标准的84.00%、61.68%、54.59%、45.15%和36.99%。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一般人群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食盐摄入超标,添加糖摄入不达标。与GJB 823B—2016《军人营养素供给量》(空勤飞行人员部分)进行比较,锌、维生素A、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摄入不达标,分别为标准的89.85%、87.53%、69.33%和64.33%;钠、铁和维生素E摄入量超标,分别为标准的232.82%、241.07%和353.77%。三大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别为17.44%、43.87%和38.71%,比例明显不均衡,呈“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模式。飞行人员食物摄入定量研究结果与军人DBI评分基本吻合,军人DBI评分显示,被调查飞行人员存在低度膳食失衡。结论 被调查飞行人员膳食结构不合理;部分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不足;军人DBI评分显示膳食结构存在低度膳食失衡。应进一步调整飞行人员膳食结构,同时加强对飞行人员的营养健康教育,促进合理的营养行为。

    • 南方3地区居民家庭猪肉消费行为调查与风险因素分析

      2022, 34(2):340-346. DOI: 10.13590/j.cjfh.2022.02.024

      摘要 (659) HTML (418) PDF 621.48 K (2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居民家庭猪肉购买、运输、存放、烹饪等相关消费行为的现状,解析家庭场景中猪肉消费行为存在的风险因素和环节。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9~11月在猪肉生产和消费大省四川、湖南、广西地区针对家庭中猪肉的主要购买者和烹饪者开展调查。通过面对面询问获得共480名受访者的人口学特征、猪肉购买、运输、存放、烹饪以及砧板刀具清洁方式等信息,从而分析居民家庭猪肉消费行为现状和食品安全风险。结果 受访者多为女性(84.2%,404/480),年龄集中在45岁及以上(78.1%,375/480)。在购买和运输环节中,56.0%(269/480)受访者仅在菜市场购买猪肉,其中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更愿意在菜市场购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购买猪肉后,96.9%(465/480)的受访者会将猪肉单独放在食品袋中并在1 h内到家,但在运输过程中未见使用冰袋的方式。在存放环节中,当天食用的猪肉,有28.4%(135/475)的受访者会在室温下存放,其中存放时间超过2 h占41.5%(54/130);烹饪环节中,仅有18.5%(43/233)的受访者会在室温腌制猪肉时将容器加盖或覆盖保鲜膜,71.9%(345/480)的受访者根据猪肉的颜色和硬度判断猪肉是否做熟,没有受访者使用温度计测量的方式进行判断;在猪肉烹调后,有85.0%(408/480)的受访者不能一次食用完,且无论未食用完的部分是否会过夜存放,均存在敞口存放猪肉的行为。对于良好操作规范的评价,城市居民中有专门处理生猪肉的砧板和刀具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农村居民(P<0.05),同时45.2%(211/467)的受访者在烹饪猪肉前没有做到流水下洗手20 s。结论 南方3省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在猪肉购买、运输、存放、烹饪等家庭消费环节中均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家庭主厨和家庭成员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与干预。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2, 34(2):347-352. DOI: 10.13590/j.cjfh.2022.02.025

      摘要 (153) HTML (113) PDF 526.45 K (2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生物医药领域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主战场,探索生物医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为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评价提供理论工具及新视角。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专家评分基础上的归一化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确定影响生物医药创新的关键要素。结果 确定了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得到了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系数以及具体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系数;同时获得了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现有水平结果。结论 文章构建了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我国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现有水平,发现政策环境、研究机构人员数和研发机构投入对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 OECD遗传毒性测试方法与我国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比较研究

      2022, 34(2):353-358. DOI: 10.13590/j.cjfh.2022.02.026

      摘要 (574) HTML (292) PDF 566.84 K (3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OECD遗传毒性测试方法与我国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一致性和差别。方法 对比我国GB15193.1—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与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化学品测试指南》中的遗传毒性测试方法的主要指标,分析两者异同。结果 GB15193与OECD《化学品测试指南》中遗传毒性测试方法体系基本一致,但具体试验方法之间存在实验动物/细胞选择、剂量设置和结果判定等方面的差别。结论 OECD《化学品测试指南》作为国际通行的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指南对我国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和体系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比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性遗传毒性评价体系。

    • >食源性疾病
    • 一起因食用热狗沙拉面包引起的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分析

      2022, 34(2):359-364. DOI: 10.13590/j.cjfh.2022.02.027

      摘要 (465) HTML (595) PDF 907.77 K (3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一起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查找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及污染来源。结果 该事件共搜索198名病例,患病率为50.13%(198/395),主要症状以腹泻(90.40%)、发热(87.88%)、腹痛(66.16%)为主,平均潜伏期为13.8 h(4~47 h)。57名病例标本、3份食品、2份食品材料、1份物表涂抹样均培养出肠炎沙门氏菌,对3份食品、2份食品原材料、1份物表涂抹样随机抽取的病例标本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溯源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样品DNA指纹图谱相似度为100%。结论 此次事件为一起因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热狗沙拉面包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建议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培训,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 0+1
      • 1+1
      • 2+1
    • 2016—2020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2022, 34(2):365-369. DOI: 10.13590/j.cjfh.2022.02.028

      摘要 (548) HTML (172) PDF 1.88 M (3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6—2020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地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数。结果 2016—2020年长沙市共上报毒蘑菇中毒事件203起,中毒618人,死亡15人,主要发生在6—9月,绝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主要的发生场所,高发地区为宁乡市、长沙县和浏阳市。2016—2020年长沙市中心城区(芙蓉区、开福区、岳麓区、天心区和雨花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数明显低于周边县市(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χ2=17.117,P = 0.002)。2017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起数最多,其余年份相差不大,死亡人数呈现降低趋势。结论 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具有季节性和区域高发性的特点,对周边县市农村地区的50岁以上居民需调整宣传干预手段,减少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 0+1
      • 1+1
    • 2018—2019年江西省感染性腹泻患者病原微生物监测结果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2, 34(2):370-376. DOI: 10.13590/j.cjfh.2022.02.029

      摘要 (308) HTML (139) PDF 1.13 M (2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2018—2019年江西省感染性腹泻患者病原微生物感染状况和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对江西省36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送检的感染性腹泻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病例信息及检验结果,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采集感染性腹泻患者标本5 817份,检出病原微生物504份,总检出率为8.66%(504/5 817)。其中,沙门氏菌为3.11%(181/5 817),副溶血性弧菌为0.46%(27/5 817),致泻大肠埃希菌为3.87%(225/5 817),志贺氏菌为0.28%(16/5 817),空肠弯曲菌为0.38%(22/5 817),诺如病毒为0.58%(33/5 817)。第三季度的病原微生物检出率最高,各季度间病原微生物总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腹泻病例男女比例为1.2∶1,0-19岁组占总病例数的52.14%,0-19岁组检出率(10.55%,320/3 033)与20岁及以上组检出率(6.61%,184/2 784)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65岁及以上组检出率(9.88%,56/567)与20-64岁组检出率(5.77%,128/2 217)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病例就餐场所主要集中在家庭,可疑暴露食品主要是混合/多种食品、肉与肉制品、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南昌( 9.56%)(92/962)、新余(9.33%)(46/493)、景德镇 (9.26%)(55/594)病原微生物检出率较高,赣州(7.22%)(40/554)、吉安(7.02%)(29/413)检出率较低。结论 江西省感染性腹泻病原微生物主要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沙门氏菌为主,发病人群以未成年人为主,病原微生物检出率呈现赣北、赣中高,赣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

      • 0+1
      • 1+1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一起误食曼陀罗引起的食物中毒物质

      2022, 34(2):377-381. DOI: 10.13590/j.cjfh.2022.02.030

      摘要 (579) HTML (258) PDF 19.08 M (3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一起疑似食用野菜中毒事件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为中毒事件的处置和患者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LC-MS/MS)对采集的样本进行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定性和定量检测。对现场采集的可疑植物进行形态学鉴定,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中毒因子。结果 从中毒当日患者食用的野菜饼和医院提供的生物样本中检出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等莨菪烷类生物碱,在现场采集到的有毒植物经形态学鉴定为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患者临床症状及潜伏期与曼陀罗中毒表现相类似。结论 本次事件是由误食曼陀罗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结果为中毒事件快速、准确的确证起到了关键作用。

      • 0+1
      • 1+1
    • >综述
    • 食物中典型致病菌的快速检测研究进展

      2022, 34(2):382-389. DOI: 10.13590/j.cjfh.2022.02.031

      摘要 (703) HTML (481) PDF 620.35 K (3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由致病微生物和细菌毒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准确、快速发现食品中的致病菌是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必要手段。虽然经典的细菌培养技术是致病菌检测的金标准,但其检测用时长,技术要求高,不能满足食品安全防控快速筛查需求。近年发展的基于电化学和光谱学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具有使用简便、响应快速、便于现场检测的优势,可以与实验室精准检测技术优势互补,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有力工具,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意义。本文综述了几种典型的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重点强调了食品基质对这些微生物和毒素检测的干扰,并列举了一些克服食物基质干扰的样品处理方法,以实现食品中毒素的富集和准确灵敏检测。最后以典型的食源性致病菌为代表,简述了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技术难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 茶叶中真菌与真菌毒素污染风险状况与防控研究进展

      2022, 34(2):390-398. DOI: 10.13590/j.cjfh.2022.02.032

      摘要 (676) HTML (277) PDF 1.59 M (3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茶叶因具有独特的风味以及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茶叶作为生产链较长的特殊经济农作物,其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微生物背景仍不清晰,存在着潜在的有害微生物及真菌毒素污染。目前调查显示饮茶导致的真菌毒素暴露风险极低,但茶叶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的监控以及相关有害次级代谢产物的溯源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茶叶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状况与防控相关研究,分析探讨了茶叶中真菌毒素的潜在污染风险,以期为茶叶中真菌毒素污染评估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促进茶叶良好的质量管理和卫生控制体系的建立。

      • 0+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