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7株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iNTS)基因组和毒力特征分析

      2021, 33(3):249-255. CSTR:

      摘要 (960) HTML (0) PDF 7.14 M (1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侵袭性非伤寒沙门菌(iNTS)的基因组和毒力特征。方法 针对收集的7株iNTS菌株开展全基因组测序,通过与相关数据库进行比对检索,对菌株的血清型和基因组信息以及毒力因子进行鉴定、注释和分析。结果 7株iNTS菌株中有6株单相菌,包括1株鼠伤寒血清型、2株 I 4,[5],12∶i∶-(MLST型为ST34型)、2株肠炎血清型、1株科瓦利斯血清型和1株未知血清型 I 4,[5],12∶d∶-(ST279型)。基因组组分未发现较一致规律,不同血清型菌株间基因组组分参数差别大于同种血清型不同来源菌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之间毒力因子分布差异较明显,尚未发现iNTS菌株共有的毒力因子分布特征,荚膜/免疫逃逸、毒素、周生鞭毛、肠菌素Salmochelin可能与菌株高侵袭性相关。所有测试菌株均含有III型和VI型分泌系统,且科瓦利斯沙门菌和I 4,[5],12∶d∶-沙门菌的III型和VI型分泌系统蛋白数量分别高于其他菌株。分泌系统效应蛋白SseI在部分沙门菌基因组中可能存在与侵袭性增强相关的假基因化。结论 暂未在毒力基因水平观察到与iNTS菌株高侵袭性相关的共性致病机制,仍需从功能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层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以确定iNTS发生和传播的遗传基础。

    • >研究报告
    •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特征分析

      2021, 33(3):256-259. CSTR:

      摘要 (677) HTML (0) PDF 3.58 M (1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7年广州市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特征。方法 采用血清型鉴定,药敏实验,毒力基因(tdh、trh、tlh)、toxRS/new基因、orf8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进行分析。结果 14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鉴定为O8∶K21,药敏试验显示14株菌对氨苄西林、甲氧苄氨嘧啶耐药,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氯霉素、磺胺甲 口恶噁 唑/甲氧苄啶、磺胺复合物、阿米卡星、萘啶酸、链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敏感。毒力基因全部为tdh+tlh+trh-,均携带toxRS/new和orf8基因。经PFGE聚类分析,14株判断为高度相关株。经MLST分析,结果全部为ST479型。结论 引起此次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是副溶血性弧菌O8∶K21型,彼此具有共同的遗传特征,携带大流行克隆株的标志性基因,应进一步加强对此类菌株的监测和控制。

    • 2018—2020年湖州市腹泻人群致泻大肠埃希菌流行特征及病原分析

      2021, 33(3):260-263. CSTR:

      摘要 (386) HTML (0) PDF 2.87 M (1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湖州市腹泻人群中致泻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状况、主要毒力基因以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018—2020年各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分离,采用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DEC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DEC阳性病例293例,分离菌株294株。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占55.4%(163/294),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占29.6%(87/294),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占11.2%(33/294),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占3.4%(10/29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占0.3%(1/294)。随机选取117株DEC对氨苄西林、萘啶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进行耐药性检测,耐药率分别为70.9%、60.7%、53.8%、51.3%。多重耐药率达到55.6%。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的敏感率为99.1%、92.3%、92.3%和91.5%。DEC引起的腹泻发病高峰在7—8月,20~39岁为主要感染人群。结论 湖州市腹泻人群感染DEC基因型别以EAEC和ETEC为主,存在多重抗生素耐药,病例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感染人群以青壮年为主。

    • 毒蕈条盖盔孢伞对小鼠毒性作用研究

      2021, 33(3):264-268. CSTR:

      摘要 (818) HTML (0) PDF 6.89 M (1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条盖盔孢伞对小鼠的毒性作用。方法 采用经鉴定为条盖盔孢伞(Galerina sulciceps)的毒蕈,含α-鹅膏毒肽(α-AMA)为1 690 μg/g。小鼠设定464、215、100、46.4 mg/kg BW 4个剂量组,腹腔注射,取心、肝、脾、肺、肾、脑、肠进行病理学诊断检查。结果 雌性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为108 mg/kg BW(可信限:74.1~157 mg/kg BW),小鼠肝脏病理显示随剂量的增加,肝细胞肿胀、坏死,伴有出血和炎细胞浸润的病变逐渐加重。结论 条盖盔孢伞主要含有α-鹅膏毒肽,对动物及人可造成肝脏损害。研究条盖盔孢伞的毒性作用机制,对提高中毒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 河南省部分屠宰场生猪及宰后环节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情况及其耐药性分析

      2021, 33(3):269-273. CSTR:

      摘要 (875) HTML (0) PDF 3.42 M (1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屠宰场待宰生猪以及屠宰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集待宰生猪鼻拭子、麻电鼻拭子、断头鼻拭子、脱毛体表拭子、劈半体表拭子、冷库体表拭子、烫毛水样及空气样品等,根据GB 4789.1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常规分离鉴定。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标准,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分离菌株的耐药性。结果 625份样品中有96份样品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96株),分离率为15.36%。其中,待宰生猪、麻电环节及断头环节的样品中分离率较高,分别为33.00%(33/100)、25.83%(31/120)和22.00%(22/100),而在脱毛体表拭子、冷库体表拭子、劈半体表拭子中分离率较低,空气和烫毛水样中未分离到。药敏试验结果表明,96株菌对8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氟苯尼考的耐药率高达98.96%(95/96);96.88%(93/96)的菌株对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内酰胺类、林可胺类等不同类型抗生素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其中同时耐受全部7种受试抗生素的菌株占比高达34.38%(33/96),同时耐受5种及以上药物的菌株占比高达76.04%(73/96)。结论 河南省部分屠宰场待宰生猪及生猪屠宰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其中在待宰、麻电及断头环节的污染较为严重,应引起重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总体耐药情况严重,且普遍存在多重耐药现象,有关部门需加大抗生素使用监管力度。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2021, 33(3):274-278. CSTR:

      摘要 (434) HTML (0) PDF 3.74 M (1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检测体系。方法 针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特异性基因hlyA,筛选出一组特异性强且高效的引物,建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RPA检测体系,并进行特异性、灵敏度检测。结果 建立的RPA方法在37 ℃恒温反应仅需30 min,能够特异地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最低模板浓度可低至0.5 ng/μL。人工染菌试验显示,该RPA体系可以有效扩增出每2.5 g样品中人工染菌104 CFU样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结论 RPA等温扩增方法特异较强、灵敏度较高,具有操作简便、不需要昂贵仪器、常温进行扩增反应等优点,适用于现场检测以及在基层实验室推广应用。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质粒DNA参考物质的研制

      2021, 33(3):279-284. CSTR:

      摘要 (408) HTML (0) PDF 10.16 M (1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制一种能够用于快速鉴定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的质粒DNA标准物质。 方法 设计一种质粒DNA包含目前常用于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的hlyA、plcB、inlA基因,并对其稳定性、均匀性和量值可追溯性进行评价。评估其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中的适用性。 结果 质粒DNA参考物质的最终定值结果为29.85 μg/mL。该质粒DNA参考物质量值可靠,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可以在-20 ℃下保存1年以上。质粒DNA参考品在实时荧光PCR检测中的适用性证明,可以保证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与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DNA参考品具有可比性。 结论 研制的质粒DNA标准物质可以替代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DNA对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质量监控,满足单增李斯特菌检测在实验室质量的有效控制和试验方法验证的需要。 研制一种能够用于快速鉴定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的质粒DNA标准物质。方法 设计一种质粒DNA包含目前常用于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的hlyA、plcB、inlA基因,并对其稳定性、均匀性和量值可追溯性进行评价。评估其在实时定量PCR检测中的适用性。结果 质粒DNA参考物质的最终定值结果为29.85 μg/mL。该质粒DNA参考物质量值可靠,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可以在-20 ℃下保存1年以上。质粒DNA参考品在实时荧光PCR检测中的适用性证明,可以保证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与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DNA参考品具有可比性。结论 研制的质粒DNA标准物质可以替代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DNA对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质量监控,满足单增李斯特菌检测在实验室质量的有效控制和试验方法验证的需要。

    • 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定量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的研究

      2021, 33(3):284-290. CSTR:

      摘要 (683) HTML (0) PDF 7.93 M (1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dPCR)快速定量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方法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为靶序列,筛选出同时适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微滴数字PCR(ddPCR)的引物探针,建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ddPCR快速定量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准确性和重复性实验。结果 梯度稀释金黄色葡萄球菌纯培养液,确定ddPCR方法的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均为110 CFU/mL;通过人工添加实验,同时进行ddPCR与平板计数检测,LOQ可达1 000 CFU/g,且4个添加水平的检测结果偏差最大为4.77%,5个平行重复的检测变异系数均小于20%,展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ddPCR定量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准确,为快速定量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提供了参考。

    • >调查研究
    • 大学生自诉食物过敏及其家族聚集性调查

      2021, 33(3):291-295. CSTR:

      摘要 (412) HTML (0) PDF 3.86 M (1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大学生自诉食物过敏家族聚集性,为食物过敏防治与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南昌市2 538名大学生,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食物过敏状况、主要影响因素及家族食物过敏史等,采用SPSS 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回收2 313份有效问卷,大学生自诉食物过敏发病率为15.69%(363/2 313)。多数为速发型食物过敏,约半数大学生不了解食物过敏,7成以上大学生不会注意食物标签。食物过敏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中一方或双方存在食物过敏的学生食物过敏患病率与父母双方均无食物过敏的学生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84,P<0.05)。一级亲属的食物过敏遗传度为44.40%。结论 大学生自诉食物过敏率为15.69%;食物过敏受遗传因素影响,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大学生对食物过敏缺乏了解,应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相关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

    • 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分离沙门氏菌耐药特征分析

      2021, 33(3):295-302. CSTR:

      摘要 (274) HTML (0) PDF 5.48 M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耐药特征分析。方法 2个收集2013—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对标本进行沙门氏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使用微量肉汤法对分离的沙门氏菌菌株进行2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开展耐药率、非敏感率、多重耐药率和耐药谱分析。结果 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率为5.44%(113/2 076),包含26种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氏菌构成比为32.46%(37/114),鼠伤寒沙门氏菌构成比为27.19%(31/114)。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率为44.74%(51/114),分布62种耐药谱;肠炎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率为67.57%(25/37),分布29种耐药谱。鼠伤寒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率为45.16%(14/31),分布20种耐药谱。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分离自腹泻病例的沙门氏菌耐药状况较为严重,耐药谱分布呈现多样性。应持续开展沙门氏菌病原学监测,为沙门菌感染的科学防控和治疗提供依据。

    • 佳木斯市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同源性研究

      2021, 33(3):303-307. CSTR:

      摘要 (377) HTML (0) PDF 6.24 M (13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佳木斯市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同源性,为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食品中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并利用Sensitire微生物药敏分析系统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耐药性及同源性。 利用 Sensitire 微生物药敏分析系统对佳木斯市食品中分离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并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在1 320份食品中分离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51株,检出率为3.86%;其中21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具有耐药性,耐药率为41.18%,包括3株单重耐药和18株菌多重耐药。51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共获得49个不同PFGE指纹图谱,同源性为38.6%~100.00%。结论 佳木斯市食品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且分布呈多态性。

    • >风险监测
    • 辽宁省2014—2019年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状况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1, 33(3):308-312. CSTR:

      摘要 (550) HTML (0) PDF 3.40 M (1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发病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9年辽宁省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者的病例信息,通过对其生物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方法计算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情况的OR值及95%CI。结果 2014—2019年辽宁省食源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37%。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存在地域间(沿海地区为5.59%和非沿海地区为2.86%,χ2=87.627,P<0.01)、年龄间(χ2=122.612,P<0.01)和职业间(χ2=139.107,P<0.01)差别。867例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病例中,25~44岁年龄组占比43.37%(376/867);发病时间以第三季度为主,7、8月份高发;可疑暴露食品以水产动物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为主,分别占比52.14%(390/748)、12.97%(97/748)。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辽宁省食源性疾病散发病例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浙江省食品安全示范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1, 33(3):313-318. CSTR:

      摘要 (712) HTML (0) PDF 6.07 M (1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市级食品安全监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各地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精准评价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 基于浙江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的经验,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专家访谈,利用平衡计分卡理论和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浙江省11个地市进行评价实施。结果 工作业绩、相关利益人、内部管理、学习与成长4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107 6、0.343 9、0.488 3、0.062 1,一级指标下设10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11个地市评价结果与2020年浙江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结果相符。结论 该评价指标体系能科学客观地评估和反映各地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 中国和欧盟食品接触材料新品种管理模式研究

      2021, 33(3):318-324. CSTR:

      摘要 (321) HTML (0) PDF 4.43 M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品接触材料新品种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对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行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我国和欧盟食品接触材料风险管理机构、法规管理框架、原料管理模式和新品种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优缺点,梳理欧盟模式中值得我国借鉴的内容,为优化我国食品接触材料新品种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模式提出建议。

    • >风险评估
    • 我国市售液态乳中15种元素含量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估

      2021, 33(3):325-331. CSTR:

      摘要 (417) HTML (0) PDF 6.16 M (1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市售液态乳中营养元素及有害元素含量测定,分析我国居民通过饮用液态乳对多元素的摄入状况,评估成年消费人群中多元素暴露水平及健康风险,为相关标准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市售液态乳中营养元素及有害元素含量测定,分析我国居民通过饮用液态乳对多元素的摄入状况,评估成年消费人群中多元素暴露水平及健康风险,为相关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全国7个地理区域市售液态乳样品共计110份,以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镁、钙、钒、铬、锰、铁、钴、镍、铜、锌、砷、硒、钼、镉和铅15种元素含量,分析地域性差异。对于营养元素采用推荐摄入量(RNI)和适宜摄入量(AI)评价营养状况,对于污染元素采用暴露边界比(MOE)和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PTMI)评价健康风险。 采集全国7个地理区域市售液态乳样品共计110份,以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镁、钙、钒、铬、锰、铁、钴、镍、铜、锌、砷、硒、钼、镉和铅15种元素含量,并分析地域性差异。对于营养元素采用推荐摄入量(RNI)和适宜摄入量(AI)评价营养状况,对于污染元素采用暴露边界比(MOE)和每月耐受摄入量(PTMI)评价健康风险。结果 液态乳中钙含量普遍较高(430~939 mg/kg);铁、铬、钴、锰、钒、镍、铅、砷、镉9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液态乳中砷、铅和铬检出值均小于我国限量标准。暴露评估结果显示,营养元素镁、钙、硒、钼的摄入量均大于其RNI的10%;污染元素铅MOE远远大于1,镉PTMI均小于0.1 μg/kg BW,镍MOE远远大于10。 液态乳中钙元素含量普遍较高(430~939 mg/kg);铁、铬、钴、锰、钒、镍、铅、砷、镉9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液态乳中砷、铅和铬检出值均小于我国卫生限量标准,超标率为零。暴露评估结果显示,营养元素镁、钙、硒、钼的摄入量均大于其RNI的10%;污染元素铅MOE远远大于1,镉PTMI均小于0.1 μg/kg BW/m,镍MOE远远大于10。结论 液态乳中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可通过日常饮用液态乳获得一定的营养元素补充;液态乳中有害元素污染普遍较低,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较低。 液态乳中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可通过日常饮用液态乳获得一定的营养元素补充;液态乳中有害元素污染普遍较低,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较低。

    • >应用营养
    • 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焙烤食品消费量及其游离糖摄入评估

      2021, 33(3):332-337. CSTR:

      摘要 (304) HTML (0) PDF 4.49 M (1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焙烤食品消费量、来源于焙烤食品游离糖摄入量及其供能比。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8个省,采用非连续3天24小时回顾方法,收集13 083名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的焙烤食物消费量。焙烤食品糖含量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开展的焙烤食品专项监测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方法计算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通过焙烤食品的糖摄入量及供能比。结果 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一般人群)的焙烤食品消费率为24.11%,女性略高于男性,分别为25.69%和22.42%。随年龄增加,各年龄组焙烤食品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3~5岁组最高为39.09%,60岁以上组最低,为17.57%。一般人群焙烤食品平均消费量为10.25 g/d,女性(10.58 g/d)略高于男性(9.92 g/d);各年龄组焙烤食品平均消费量最高为13~17岁组(16.36 g/d),6~12岁组和3~5岁组次之,分别为15.22 g/d和13.25 g/d。一般人群通过焙烤食品游离糖的平均摄入量为1.54 g/d,平均供能比为0.37%(0.37%TE),女性(1.60 g/d,0.41%TE)高于男性(1.47 g/d,0.33%TE);各年龄组,13~17岁组游离糖摄入量最高,为2.21 g/d(0.52%TE),6~12岁组和3~5岁组摄入量次之,分别为2.14 g/d(0.59%TE)和1.94 g/d(0.65%TE)。焙烤食品消费人群平均供能比为1.53%TE(1.43%TE~1.67%TE),焙烤食品消费人群的高消费者(P95)为3.86%。一般人群,通过面包和糕点摄入的游离糖平均值分别为0.68 g/d和0.73 g/d,远高于饼干(0.13 g/d)。结论 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一般人群,女性的焙烤食品消费率、游离糖摄入量、游离糖供能比均高于男性,通过焙烤食品摄入的游离糖水平较低。焙烤食品减糖时,建议重点关注3~5岁、6~12岁、13~17岁人群,重点关注面包和糕点这两类食品。

    • 6省餐馆菜品盐等调味品使用现况分析

      2021, 33(3):337-344. CSTR:

      摘要 (572) HTML (0) PDF 8.57 M (1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6省餐馆菜品中盐等调味品的使用现况,包括盐等调味品在餐馆菜品中的使用率、使用量及其钠贡献率。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英减盐行动-餐馆减盐项目”基线调查中192家餐馆8 127道菜品的成分信息,使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描述菜品中盐等调味品的使用量及其钠含量。采用χ2检验比较盐等调味品在菜品中使用率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比较使用量的差异。结果 6省调查餐馆菜品中盐等调味品的使用率达到50%和25%以上,菜品中盐、鸡精/味精、鸡粉、酱油、其他调味品用量的中位数分别为0.82 g/100 g、0.86 g/100 g、1.42 g/100 g、3.66 g/100 g。菜品总钠和盐、鸡精/味精/鸡粉、酱油、其他调味品的钠含量中位数分别为505.89 mg/100 g、322.22 mg/100 g、106.72 mg/100 g、86.46 mg/100 g、2.57 mg/100 g。餐馆菜品钠主要来源于调味品(85%~90%),其中盐为调味品中钠贡献率最高的调味品,占比为32%~58%。不同省份盐等调味品的使用率和用量皆有差异。结论 不同省份餐馆菜品盐等调味品使用情况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减盐同时兼顾减少其他调味品使用,从而控制餐馆菜品总钠量。

    • 海南省部分地区学生维生素A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 33(3):345-350, 368. CSTR:

      摘要 (332) HTML (0) PDF 5.26 M (1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14—2017年海南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简称“计划”)地区学生维生素A营养状况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4年间从实施“计划”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共抽取2 603名学生进行血清视黄醇等指标测定及问卷调查。 结果 4年来,学生血清视黄醇浓度平均为(333.4±81.9)~(370.9±88.1) ng/mL,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0.05);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为18.0%~31.5%,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维生素A缺乏率为0.8%~2.0%,4年间变化不明显(P>0.05)。2014—2017年,血清视黄醇浓度初中生高于小学生(均P<0.05),除2015年外,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初中生低于小学生(均P<0.05)。少数民族学生(OR=2.290)和贫血学生(OR=2.373)更容易发生维生素A缺乏/亚临床缺乏(P<0.05),初中生(OR=0.235)和每日户外活动时间≥30 min学生(OR=0.554)则更不容易发生。 结论 该该地区学生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其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仍较高,改善贫血、增加户外活动有利于降低学生维生素A缺乏/亚临床缺乏风险。 了解2014—2017年海南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简称“计划”)地区学生维生素A营养状况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4年间从实施“计划”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共抽取2 603名学生进行血清视黄醇等指标测定及问卷调查。结果 4年来,学生血清视黄醇浓度平均为(333.4±81.9)~(370.9±88.1) ng/mL,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0.05);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为18.0%~31.5%,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维生素A缺乏率为0.8%~2.0%,4年间变化不明显(P>0.05)。2014—2017年,血清视黄醇浓度初中生高于小学生(P值均<0.05),除2015年外,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初中生低于小学生(P值均<0.05)。少数民族(OR=2.290)、贫血(OR=2.373)是维生素A缺乏/亚临床缺乏的危险因素(P<0.05);初中生(OR=0.235)、每日户外活动时间≥30 min(OR=0.554)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该地区学生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有所改善,但 少数民族和小学生的 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问题仍突出,是重点人群,改善贫血、增加户外活动有利于降低学生维生素A缺乏/亚临床缺乏风险。

    • >食品安全标准
    • 国内外食品中致敏物质管理趋势及我国消费者食物过敏现状分析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食品中致敏物质标示要求差异分析及中国消费者食物过敏情况研究

      2021, 33(3):351-356. CSTR:

      摘要 (599) HTML (0) PDF 4.34 M (1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我国与主要国家/地区的食品致敏物质标签标示要求差异性展开研究,同时调查消费者的食物过敏情况以及对于致敏物质标签标示的认知度,为我国食品中致敏物质的标签标示管理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对比各国/地区食品中致敏物质标签标示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同时对消费者开展问卷调查,对5 975份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我国食品中致敏物质标签标示要求较为宽松,消费者对于相关标示内容有所需求。结论 应推行食品中致敏物质的强制化标示,完善食品中致敏物质标签标示的管理。

    • 美国FDA食品召回分析及提示——以2019年为证

      2021, 33(3):356-360. CSTR:

      摘要 (392) HTML (0) PDF 3.85 M (1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美国FDA食品召回现状,为我国开展相应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从FDA官方网站收集2019年食品召回信息,对数据进行筛选、整理,用EXCEL 201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从2019年FDA发布的每周执法报告中收集到的有效数据,共涉及461起召回事件和1 734种次召回食品。约60%的召回属于Ⅱ级,Ⅰ级大约占1/3,Ⅲ级最少。召回食品中,奶类最多,共310种次,占17.88%。召回原因中,微生物污染最多,占召回食品的37.89%、召回事件的31.45%。未标明过敏原导致的召回事件最多,占35.01%,但召回食品仅占18.40%。过程不当召回事件仅为3.47%,召回食品却高达24.63%。99%以上的事件和食品是企业自主召回,只有4起由FDA强制召回。结论 美国食品召回体系运行高效。FDA统一发布召回信息,方便公众查询和参与。过程不当召回事件少但召回量大,充分显示了生产过程监管的高效性。企业具有很强的安全责任意识,绝大多数召回由企业主动实施。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和召回工作,要进一步落实信息发布和交流,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努力转变终产品监管模式,发挥过程监管的作用;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努力提高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

    • 浙江省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管理现状分析

      2021, 33(3):360-363. CSTR:

      摘要 (309) HTML (0) PDF 2.82 M (1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本研究通过分析浙江省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开展情况,探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 国内外肉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标准管理探讨

      2021, 33(3):364-368. CSTR:

      摘要 (1122) HTML (0) PDF 3.70 M (2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肉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标准管理。方法 通过对国际食品法典以及美国、加拿大、欧盟、澳新、日本、韩国和中国肉制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食品添加剂标准规定的分析,结合风险评估、监测结果和食品中毒事件数据分析的情况,探讨相关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 从生产加工过程控制、终产品检测可操作性或进出口口岸检测便利性的角度出发,美国、加拿大、澳新选择制定最大添加量,日本和韩国选择制定最大残留量,欧盟则根据具体食品产品,选择制定最大添加量或最大残留量。我国在食品添加剂标准中采用了添加量和残留量兼顾策略的同时,在污染物限量标准中规定了食品中N-二甲基亚硝胺的限量。膳食暴露评估显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作为食品添加剂对膳食暴露贡献较低,对公众食品安全风险较低。结论 虽然目前标准中保留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最大添加量和残留量的做法符合过程控制原则和实际监管需求,但仍建议继续开展关于食品加工工艺改进和替代品的研究,同时也要继续加强对消费者和餐饮业者食品安全教育,减少误食误用引起的食物中毒。

    • >食源性疾病
    • 一起由巴氏杀菌乳污染引起的济南市多家幼儿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分析

      2021, 33(3):369-373. CSTR:

      摘要 (680) HTML (0) PDF 4.03 M (1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一起涉及济南市多家幼儿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加强学校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病例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队列研究方法对暴发事件数据和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事件涉及济南市4个区11家幼儿园195名儿童,罹患率17.06%,年龄范围为3~6岁,男女比为1.41∶1(114/81),无教职工发病。队列研究结果提示,饮用XX牌巴氏杀菌乳使发病风险上升17.06%(RD=17.06,95%CI:15.01~19.11),进一步统计分析,各园8月9日饮用XX牌巴氏杀菌乳的率差(RD)值范围为2.82%~35.44%,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各园饮用XX牌巴氏杀菌乳使发病风险上升2.82%~35.44%%。在13份呕吐物和8份幼儿园留样巴氏杀菌乳样品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且8份奶样品中蜡样芽胞杆菌计数>105 CFU/g,证实XX牌巴氏杀菌乳存在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结论 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由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巴氏杀菌乳所致,应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有效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 2002—2017年中国食源性农药中毒事件分析

      2021, 33(3):373-378. CSTR:

      摘要 (1182) HTML (0) PDF 4.41 M (1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02~2017年中国食源性农药中毒事件的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预防食源性农药中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并整理国内文献数据以及国家监测数据,剔除重复事件,对中毒因素、不同原因食品和发生环节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归因分析。结果 农药中毒因素以有机磷类农药中毒为主(361起,占64.23%),其次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除草剂;原因食品主要为蔬菜类、粮食类、水果类,分别占33.45%(188/562)、14.41%(81/562)、8.36%(47/562);引发环节以农药残留过高为主(200起,占35.59%)。结论 蔬菜类食品有机磷残留是食源性农药中毒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农药(尤其是杀虫剂)的管理,向大众普及农药使用安全教育,将发病风险降至最低。

    • 2015—2019年贵阳市食源性疾病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2021, 33(3):378-382. CSTR:

      摘要 (612) HTML (0) PDF 3.40 M (1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2015—2019年贵阳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掌握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 按发病的时间、年龄、职业、发生场所、食品包装方式及地区分布等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贵阳市监测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4 335例。6—10月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占59.22%(2 567/4 335);婴幼儿和农民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年龄段主要集中在0~3岁和18~59岁,占71.79%(3 112/4 335);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67.14%(2 785/4 148),其次为餐饮服务机构。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居多,占48.29%(2 006/4 154);食品种类以混合食品占首位,占34.11%(1 417/4 154),其次为菌类及其制品25.16%(1 045/4 154)。贵阳市辖区内报告病例数排前3位是南明区、花溪区、云岩区,共占比50.77%(2 201/4 335)。结论 贵阳市食源性疾病高温季节高发,家庭和餐饮服务机构为高危场所,应进一步针对性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和健康宣传教育,可有效地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 >综述
    • 从过敏原危害评估食物过敏风险

      2021, 33(3):383-391. CSTR:

      摘要 (894) HTML (0) PDF 7.20 M (1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全球食物过敏发生率的逐年升高,食物过敏性疾病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介绍了食物过敏原特性、致敏机制、临床表现、常见致敏食物及主要暴露来源等内容,概括了食物过敏原阈值及参考剂量的制定方法和最新调整情况,并总结了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几种食物过敏原的风险评估方法,以期对下一步开展我国人群食物过敏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 辅食结构及其对婴幼儿营养的作用

      2021, 33(3):391-396. CSTR:

      摘要 (864) HTML (0) PDF 4.27 M (1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命早期膳食营养均衡充足,是保障儿童大脑、体格和免疫力健康发育的关键。该阶段婴幼儿营养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辅食喂养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婴幼儿辅食喂养与营养状况的研究,综述了辅食结构的定义和评估方法、我国辅食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辅食结构与儿童营养状况研究进展和目前辅食结构研究的不足及前瞻。已有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婴幼儿辅食喂养仍存在问题,营养不良状况和辅食结构合格状况有待提高。当前对于不同种类具体食物添加、食物种类数添加状况和喂食量等的研究几近空白。今后可开展辅食结构及其对婴幼儿营养状况作用的研究,辅食结构成因的研究,如母乳和非母乳喂养婴幼儿辅食结构状况及影响因素、婴幼儿辅食特征与营养状况关系、辅食风险因素整体分析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