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32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 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发展设想

      2020, 32(6):593-597.

      摘要 (632) HTML (0) PDF 3.11 M (1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品安全工作是保障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其中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又是食品安全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技术基础。该项监测在我国开展已超过20年,获得了2 400万条监测数据,在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掌握污染发展变化趋势、服务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修订等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发现风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新冠疫情暴发后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更好地对监测工作进行提升,并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 我国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的进展和挑战

      2020, 32(6):598-603.

      摘要 (1188) HTML (0) PDF 3.84 M (1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10余年来,我国依照《食品安全法》开展包括微生物风险评估在内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微生物风险评估工作体系和技术体系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成为我国开展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后疫情时代食品供应链的变化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需求的增加,构建基于我国膳食消费行为的评估模型、提高风险评估实施能力和质量以及实现现代技术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将成为我国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建设的主要挑战和发展方向。

    • 构建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2020, 32(6):604-608.

      摘要 (628) HTML (0) PDF 3.13 M (1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落实“最严谨的标准”要求,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的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和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一致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文章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概况、制度建设、标准制定、对体系的评价以及未来工作展望等角度系统回顾了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在阐明“十四五”食品安全标准工作基础上,为如何实现食品安全标准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的目标提出建议。

    • >论著
    • 不同基质中蝉花产白僵菌素研究

      2020, 32(6):609-614.

      摘要 (656) HTML (0) PDF 7.27 M (1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将蝉花菌种接种于不同基质培养一定时间后,检测培养物中白僵菌素和恩镰孢菌素含量。方法 将一株蝉花菌种分别接种于4种液体培养基和4种固体培养基中,25 ℃下连续培养1~7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蝉花培养物中的白僵菌素和恩镰孢菌素。结果 该株蝉花在4种液体培养基上培养不同时间后,白僵菌素的检出率在42.9%~100.0%之间,检出浓度范围为1.0~94.6 μg/L;在4种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不同时间后,白僵菌素的检出率均为100.0%,检出水平范围在60.9~44 677.5 μg/kg。在4种液体和4种固体培养物中均未检出恩镰孢菌素。结论 该株蝉花在8种试验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均可产生白僵菌素,且在固体培养基上产生的白僵菌素水平远高于液体培养基,但在两类培养基上均不产生恩镰孢菌素。

    • >研究报告
    • 2000—2018年福建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血清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2020, 32(6):615-619.

      摘要 (966) HTML (0) PDF 5.92 M (1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福建省食品、临床病例和环境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为食源性疾病的暴发识别和溯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血清学分型、免疫血清凝集和PFGE方法对2000—2018年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型。结果 11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为4组血清型,包括1/2a(3a)、1/2b(3b)、1/2c(3c)和4b(4d,4e),占比分别为67.5%(79/117)、23.1%(27/117)、5.1%(6/117)和4.3%(5/117)。9株病例分离株血清型为1/2a(6株)、4b(2株)和1/2b(1株)。采用Asc I限制性内切酶将11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为83种不同PFGE型别,其中10株具有独特单一的型别。9株病例分离株分为8种不同PFGE型别。结论 福建省食品和病例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2a血清型占主导地位,4b血清型应引起关注。

    • 鄂西北地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及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析

      2020, 32(6):620-625.

      摘要 (582) HTML (0) PDF 4.75 M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鄂西北地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情况、耐药性以及毒力基因分布特征。方法 从湖北省襄阳市、十堰市、随州市三地共采集303份食物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筛查,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进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并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测定。结果 303份样品中共有41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为13.53%,其中生肉制品检出率最高(23.91%,22/92)。在产肠毒素菌株中以携带产肠毒素基因sea的菌株最多,占87.80%(36/41)。携带表皮剥脱素基因eta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基因tst的菌株分别占97.56%(40/41)和7.32%(3/41)。同时携带3种及以上肠毒素基因的菌株占17.07%(7/41)。同时含有eta和tst的菌株占2.44%(1/41)。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和多西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8.05%(32/41)、43.90%(18/41)、31.71%(13/41)和21.95%(9/41),对其他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20%。mecA基因检测表明,19.51%(8/41)的菌株为MRSA,且7株MRSA菌株来源于生肉制品和未加调料的素卤菜。结论 鄂西北地区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且产毒株较多,并且存在多重耐药现象,相关部门需加强食品安全监测以控制该菌株的流行与扩散。

    • 水溶性蜂胶缓解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研究

      2020, 32(6):625-630.

      摘要 (859) HTML (0) PDF 3.88 M (1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水溶性蜂胶(WSP)在缓解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炎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雄性大鼠进行分组设置:对照组(CON组)、结肠炎模型组(DSS组)、低剂量蜂胶组(L-WSP组)、中剂量蜂胶组(M-WSP组)、高剂量蜂胶组(H-WSP组),每组8只。通过记录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小肠黏膜通透性及结肠组织学评分(HS),评估各组大鼠肠道炎症损伤程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IL-9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与CON组比较,DSS组大鼠体质量降低、有稀便和血便,结肠长度缩短,HS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SS组比较,M-WSP组和H-WSP组大鼠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CON组比较,DSS组大鼠结肠组织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9及TNF-α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SS组比较,M-WSP组和H-WSP组大鼠中上述因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WSP可通过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6、IL-9和TNF-α的水平,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缓解结肠炎症。

    • 皮尔森和偏相关系数模型在稻谷重金属污染程度研究中应用

      2020, 32(6):631-635.

      摘要 (519) HTML (0) PDF 4.81 M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稻谷中14种元素(钡、钒、镉、锂、铝、锰、铅、铊、锑、铜、硒、铬、汞、砷)含量相关性分析方法,并比较其相关性。方法 基于皮尔森相关系数法和偏相关系数法,建立稻谷中14种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并对两种方法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方法均能从数据中发现多种元素间的相关性关系,并在运算复杂度、反映信息等方面各有特点:其中皮尔森相关系数法运算量较小,但反映的信息也较少;偏相关系数法的计算量和反映信息量均大于皮尔森相关系数法。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法比较稻谷中各元素含量,正相关性很强的元素对包括钡-钒、钡-铅、钒-锂、铝-锑、铜-铊;其余各项元素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偏相关系数法比较稻谷中各元素含量,正相关性很强的元素对包括钒-钡、铅-钡、总汞-钡、锑-铝;其余各项元素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在当前的数据和软硬件条件下,建议采用偏相关系数法进行稻谷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加速溶剂萃取-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马铃薯中α-茄碱

      2020, 32(6):636-640.

      摘要 (399) HTML (0) PDF 3.64 M (1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马铃薯中α-茄碱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酸性水溶液与有机溶剂的混合溶液加速溶剂萃取,中等极性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氮气吹扫至干,以含0.1%甲酸的乙腈-水(80∶20,V/V)溶液溶解,稀释10倍,过滤后以亲水作用的液相色谱柱(2.1 mm×50 mm,1.6 μm)进行分离,多反应离子监测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前处理和液相分离条件、质谱检测基质效应进行考察。结果 此方法检出限为0.5 μg/kg,定量限为1.6 μg/kg,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1~100 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3.41%~7.56%(n=6),样品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2.8%~99.0%。结论 本方法提取简便、效率高,检测灵敏且定性准确,能够满足风险监测需求和中毒分析要求。

    • 分散固相萃取结合稳定同位素内标-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牛奶中7种多溴二苯醚

      2020, 32(6):641-647, 669.

      摘要 (521) HTML (0) PDF 5.55 M (1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牛奶中7种多溴二苯醚(PBDEs)的分散固相萃取结合13C稳定同位素内标-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方法 样品添加13C12同位素内标后,以1%乙酸乙腈提取,采用新型Z-Sep+C18为吸附剂净化,DB-5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分离,选择电子轰击源(EI)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 7种PBDEs在0.500~100 ng/mL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在0.1、1.0、10 μg/kg 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9.7%~102.9%,相对标准偏差(n=6)为3.8%~8.3%;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2.4~9.8和7.5~30 ng/kg。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满足牛奶中7种多溴二苯醚的检测要求。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脆弱性理论视角下传统生鲜食品市场公共卫生风险及其治理

      2020, 32(6):648-653, 702.

      摘要 (623) HTML (0) PDF 4.79 M (1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治理中风险因素的增加,传统生鲜食品市场已成为我国大型城市治理中的脆弱环节。为避免暴发由传统生鲜食品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有必要对我国传统生鲜食品市场内蕴藏的公共卫生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进而提升我国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能力。本文以脆弱性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传统生鲜食品市场存在的公共卫生风险,论述我国传统生鲜食品市场在自然、社会、管理以及技术系统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传统生鲜食品市场在脆弱性系统环境下存在的潜在、次生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

    • >调查研究
    • 广东省稻谷中真菌毒素污染状况研究

      2020, 32(6):654-659.

      摘要 (718) HTML (0) PDF 3.89 M (1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广东省主要水稻种植区稻谷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模式,分析不同地区真菌毒素的分布,为实施精准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8—2019年在广东省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四个片区的8个地市采集120份稻谷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16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结果 本次监测的稻谷中19.17%(23/120)样品检出真菌毒素,主要污染种类为黄曲霉毒素和伏马菌素。伏马菌素B1(FB1)检出率为9.17%(11/120);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检出率为8.33%(10/120),有2份样品超过国家限量值(10 μg/kg),污染水平分别为73.90和18.80 μg/kg。6种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仅检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其乙酰化化合物,其中DON的检出率为1.67%(2/120),3-Ac-DON和15-Ac-DON的检出率均为0.83%(1/120)。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检出率为3.33%(4/120),杂色曲霉素检出率为1.67%(2/120)。监测的120份样品未检出赭曲霉毒素A(OTA)、雪腐镰刀菌烯醇(NIV)、T-2和HT-2毒素。8.33%(10/120)样品受到2种及以上真菌毒素污染,以AFB1和其他真菌毒素的混合检出多见。不同地市的污染模式有所差异,湛江市样品中FB1、FB2、DON和3-Ac-DON的含量较高,河源市样品中AFB1、AFB2、杂色曲霉素、FB1、FB2的含量较高,韶关市样品中ZEN、DON和3-Ac-DON的含量较高。结论 广东省稻谷中受到多种真菌毒素污染,且受污染的真菌毒素种类存在地域差异。应针对稻谷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混合污染模式,科学评估暴露风险,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保护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 2011—2019年吉林省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分析

      2020, 32(6):660-663.

      摘要 (809) HTML (0) PDF 2.73 M (1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11—2019年吉林省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为食品安全监管及食源性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2011—2019年吉林省九个地(市)级的餐饮服务环节和流通环节中的样品3 173份,参照GB 4789.1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胞杆菌检验》中的方法,对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2011—2019年吉林省3 173份食品样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总检出率为23.6%(750/3 173),2015年检出率最高(38.5%, 62/161),2017年检出率最低(11.8%, 20/170);白山市检出率最高(35.8%, 139/388),其次为延边州(31.4%, 97/309),四平市检出率最低(15.3%, 76/496);蛋与蛋制品检出率最高(60.0%, 3/5),其次为乳与乳制品(39.3%, 114/290)及婴幼儿食品(31.1%, 185/595);百货商场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32.4%, 22/68),其次为小吃店及饮品店(30.9%, 43/139)、快餐店(29.1%, 25/86)。平板计数(CFU)法测得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结果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5.8(2.9,8.7)CFU/g(mL),稀释培养测数(MPN)法测得结果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6.4(3.2,9.6)MPN/g(mL)。结论 吉林省各地市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蜡样芽胞杆菌污染,以白山市最为严重,蛋与蛋制品、乳与乳制品是主要受污染食品,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百货商场、小吃店及饮品店等地点的安全监测与管理。

    • 预制菜企业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 32(6):664-669.

      摘要 (955) HTML (0) PDF 3.73 M (1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预制菜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为预制菜企业的卫生控制提供参考,并为相关产品卫生规范及标准的制定提出建议。方法 从湖南省70家预制菜企业中等比例分层抽样5家,对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环境空气沉降菌及接触表面、邻近接触表面、预制菜样品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进行检测。结果 中型企业的环境空气沉降菌及各表面、预制菜样品中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较高(P<0.05),预制蔬菜制品生产车间各表面菌落总数较高(P<0.05),接触表面中加工人员手部更易受微生物污染(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预制蔬菜制品菌落总数较高(P<0.05),过程产品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均高于成品(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制菜企业尤其是中型企业,应加强预制蔬菜制品生产车间的卫生要求及过程产品的卫生控制;建议相关产品标准及产品生产卫生规范中应注重车间卫生管理及生产过程的卫生控制。

    • >风险监测
    • 2017—2019年舟山市19类市售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结果分析

      2020, 32(6):670-675.

      摘要 (834) HTML (0) PDF 4.07 M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舟山市19类市售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17—2019年共采集1 246份食品样品,依据《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要求,对样品进行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检测。结果 共243份样品检出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总检出率为19.50%(243/1 246)。其中生畜肉中沙门菌检出率为41.67%(30/72),双壳贝类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1.58%(48/152),鲜(活)海鱼中异尖线虫检出率为27.00%(27/100),冷制作糕点面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6.25%(13/80)。不同包装类型中,散装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检出率高于预包装食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33,P<0.05)。农贸市场检出率最高,为32.54%(150/461),其次为网店(25.44%,29/114)和小型餐馆(23.88%,16/67)。结论 2017—2019年舟山市19类市售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污染,外卖配送餐、生畜肉、双壳贝类产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污染较为严重,建议重点加强对这三类食品的卫生监督,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2015—2018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0, 32(6):676-680.

      摘要 (573) HTML (0) PDF 3.29 M (1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15—2018年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数据,2家哨点医院采集以腹泻症状为主诉感染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和诺如病毒检验,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信息采集、分析。结果 共监测和采集2 871例腹泻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病原体总体检出率为23.55%(676/2 871),其中,诺如病毒为20.04%(97/484)、致泻大肠埃希菌为11.84%(340/2 871)、空肠弯曲菌为7.21%(68/943)、副溶血性弧菌为4.01%(115/2 871)、沙门菌为3.27%(94/2 871)、志贺菌为0.28%(8/2 871);第三季度的病原体检出率较高,呈现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可疑食物主要是混合/多种食品(41.12%,278/676),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2.19%,150/676)和肉与肉制品(10.95%,74/676)。结论 诺如病毒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是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例的主要病原体,应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对特定病原体阳性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为开展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 2017—2019年茂名市I4,[5],12∶i∶-沙门菌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2020, 32(6):681-685.

      摘要 (438) HTML (0) PDF 3.31 M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茂名市I4,[5],12∶i∶-沙门菌的流行特征及耐药状况。方法 利用血清学方法对I4,[5],12∶i∶-沙门菌进行鉴定,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的I4,[5],12∶i∶-沙门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 从患者粪便中分离的423株沙门菌中检出I4,[5],12∶i∶-沙门菌143株,检出率为33.81%,患者粪便主要来自<3岁婴幼儿,感染高峰为6~8月。耐药率最高为多西环素(97.90%,140/143),其次为四环素(95.10%,136/143)、磺胺异噁唑(93.71%,134/143)、氨苄西林(90.91%,130/143)、链霉素(86.71%,124/143)、米诺环素(83.22%,119/143)、氨苄西林/舒巴坦(58.74%,84/143)、氯霉素(58.74%,84/143)、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53.85%,77/143)。敏感率最高为阿米卡星和美罗培南,均未发现耐药株(100.00%),其次为多黏菌素B(99.30%,142/143)、亚胺培南(99.30%,142/143)、头孢西丁(97.20%,139/143)、多黏菌素E(93.01%,133/143)、头孢他啶(92.31%,132/143)、阿奇霉素(92.31%,132/143)、头孢噻肟(81.82%,117/143)、头孢吡肟(79.72%,114/143)和氨曲南(79.72%,114/143)。共形成了97种耐药谱,多重耐药率达100.00%。结论 I4,[5],12∶i∶-沙门菌婴幼儿感染率较高,耐药情况严峻。应扩大监测的哨点医院,加强沙门菌特别是I4,[5],12∶i∶-沙门菌的监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对I4,[5],12∶i∶-沙门菌敏感性较好,可作为治疗的首选用药。

    • 预包装熟肉制品生产过程微生物污染状况监测及分子溯源分析

      2020, 32(6):686-691.

      摘要 (477) HTML (0) PDF 4.55 M (1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预包装熟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污染高风险环节及关键控制点,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概率。方法 样品的采集及检测参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进行,阳性菌株的血清学分型及分子分型分析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进行。结果 共监测样品168份,其中环境样品104份(生区4份,熟区100份),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8株;熟肉相关样品60份,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4株,沙门菌2株。2株沙门菌血清型均为肠炎沙门菌,经XbaⅠ酶切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后获得2种带型,相似度为92.9%。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属6个血清型(1/2a、1/2b、1/2c、4ab、3a和4b),1/2a为优势血清型;经AscⅠ酶切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后获得17种带型,每种带型包括1~10株菌,相似度为55.8%~100.0%。监测生产用水4份,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均<1 CFU/mL,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结论 生区环境与食品及食品与食品之间存在交叉污染现象,产品经蒸煮环节后微生物污染可得到有效控制,建议进一步严格产品分区管理,加强地面和操作人员的消毒处理,规定合理的生产加工及保存期限。

    • >风险评估
    • 上海市市售食用植物油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膳食暴露评估

      2020, 32(6):692-696.

      摘要 (437) HTML (0) PDF 3.23 M (1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市售食用植物油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污染水平,评估上海市居民膳食暴露风险。方法 利用2015—2019年市售食用植物油中DBP的抽检监测数据,结合居民膳食消费量,采用点评估法对食用植物油中DBP进行膳食暴露评估。结果 2015—2019年共抽检监测市售食用植物油样品1 248份,总超标率为3.4%(43/1 248),含量均值为(0.34±2.15)mg/kg。按年份统计,超标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DBP超标率达到4.4%(13/295)。按食用植物油种类统计,核桃油、芝麻油以及菜籽油中DBP的污染较严重,超标率分别为28.6%(6/21)、10.5%(20/190)和9.2%(8/87)。上海市全人群通过食用植物油摄入DBP的每日暴露量均值和P97.5值分别为0.23和0.40 μg/kg BW,分别占DBP每日耐受摄入量(TDI,10 μg/kg BW)的2.3%和4.0%。结论 上海市居民从食用植物油摄入DBP的健康风险较低,处于可接受水平。

    • >应用营养
    • 上海市0~6岁儿童血砷暴露水平及饮食影响研究

      2020, 32(6):697-702.

      摘要 (606) HTML (0) PDF 3.77 M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0~6岁儿童血砷水平及饮食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上海市6个区抽取的居(村)委会0~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全血标本采集。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全血砷元素进行检测,并通过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对饮食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饮食研究因素中,海鱼海虾、淡水鱼淡水虾及贝类分组:≤3次/月、1~3次/周与4~6次/周;主食米、面及牛奶分组:<50、50~100与≥100 g/d。结果 此次调查儿童总人数为2 263人,血砷浓度范围为0.12~27.94 μg/L,中位数(P25,P75)为2.26(1.63,3.09) μg/L。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米、面、海鱼海虾的摄入量越高,儿童血砷水平越高(P<0.05),淡水鱼淡水虾高摄入组血砷水平反而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此次调查92.4%(2 091/2 263)的儿童血砷浓度处于正常范围(<5 μg/L),与对照组比较,米、面、海鱼海虾的摄入量越高,儿童血砷水平越高,而淡水鱼淡水虾的摄入量越高,其血砷水平反而降低。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专项跟踪评价研究及结果分析

      2020, 32(6):703-707.

      摘要 (709) HTML (0) PDF 3.91 M (1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专项跟踪评价研究,获得相关各方对标准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依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价与意见反馈专项跟踪评价平台收集相关各方的评价意见,应用Excel 2013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5 467份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我国现行食品安全通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食品分类定位清晰、指标设定科学合理;所关注的产品可以被相应的产品标准和生产经营规范标准所覆盖;食品产品标准的综合评分为4.37分(满分5分),生产经营规范标准的综合评分为4.42分(满分5分)。结论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构架基本完善,标准之间衔接较为顺畅,通用标准、产品标准和生产经营规范标准对各类食品产品的覆盖率超过90%,体系设置较为合理完善。建议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充分利用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结果并继续积极探索跟踪评价方法,实现国际接轨。

    • >食源性疾病
    • 舟山市一起肠炎沙门菌污染三明治引起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2020, 32(6):708-712.

      摘要 (876) HTML (0) PDF 3.63 M (1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不同学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致病因子和污染来源,指导临床救治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调查病例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分布,结合实验室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不同来源的沙门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此次事件涉及不同区县的4所学校,共发现疑似病例37例,确诊19例,病例临床特征主要为腹泻(70.27%,26/37)、发热(54.05%,20/37)、腹痛(51.35%,19/37)、呕吐(37.84%,17/37)等。实验室共分离肠炎沙门菌24株,其中19株来自病例,5株来自可疑食品三明治及其原料肉松。经PFGE分型,24株肠炎沙门菌聚类结果为100.00%。经药敏显示,19株病例株对萘啶酸耐药率为100.00%,对头孢西丁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5.26%(1/19)。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三明治原料肉松被肠炎沙门菌污染是导致本次事件的主要原因,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学校配餐公司的监督管理,提高公司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