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32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 推进合理膳食行动聚力健康中国建设

      2020, 32(5):471-473. CSTR:

      摘要 (440) HTML (0) PDF 2.79 M (1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我国食品污染物标准建设成效及发展趋势

      2020, 32(5):474-477. CSTR:

      摘要 (506) HTML (0) PDF 3.18 M (1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品污染物标准是控制食品污染,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污染物标准不断完善,在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公平贸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我国污染物标准发展历程及变化,分析了我国污染物标准的科学性及国际地位的变化,并提出了我国污染物标准体系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为食品污染物标准率先进入发达国家先进行列和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 我国母乳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机体负荷研究进展

      2020, 32(5):478-483. CSTR:

      摘要 (419) HTML (0) PDF 4.39 M (1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母乳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作为人生物监测的理想基质,也是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成效评估的主要基质。为评估普通人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机体负荷水平及履约成效评估需要,我国自2007年以来连续开展母乳监测工作,重点对多氯代二苯并二噁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多氯联苯、多溴二苯醚等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开展相关监测。获得了表征我国普通人群机体负荷水平的代表性数据以及时空分布状况,为我国履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 沙门菌传代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筛选株药敏性及相关基因突变和表达

      2020, 32(5):484-492. CSTR:

      摘要 (1217) HTML (0) PDF 10.92 M (1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在不同浓度(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存在条件下,沙门菌在传代时得到的筛选株中与耐药性相关部分基因的变异和表达水平变化规律及其与耐药性间的关联性。方法 使用含有一定浓度(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肉汤培养基对沙门菌进行培养,在含有相同浓度同类抗生素的平板上划线筛选突变株,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筛选株的药敏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DNA测序确定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QRDR)基因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法检测外排泵AcrAB-TolC编码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沙门菌(ATCC 14028s)在含有不同代、不同浓度(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LB培养基中培养、筛选后,筛选株对抗生素耐受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萘啶酮酸第5~7代筛选株gyrA突变,发生Asp87Tyr变异;环丙沙星第4~7代筛选株gyrA突变,发生Asp87Asn变异;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德拉沙星第1~7代筛选株gyrA中均未检出核苷酸突变。随着抗生素浓度增加,各抗生素相应筛选株中外排泵AcrAB-TolC编码基因表达水平较原始菌株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代菌株acrAB-tolC表达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不同代筛选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其对沙门菌(ATCC 14028s)的MIC值比值、gyrA突变、acrAB-tolC表达水平与抗生素作用浓度和筛选代数间呈正相关。结论 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作用下,沙门菌可通过QRDR基因突变及增加acrAB-tolC表达适应抗生素胁迫环境;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作用于沙门菌时,菌株QRDR靶位点突变概率降低;多次重复作用后,菌株acrAB-tolC表达量虽然增加,但表达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避免了因突变导致耐药性的进一步增强。

    • >研究报告
    •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2018年江西省临床分离非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研究

      2020, 32(5):493-498. CSTR:

      摘要 (825) HTML (0) PDF 4.36 M (1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掌握2018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的非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特征、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评价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技术在耐药监测的应用前景。方法 本研究以2018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病例分离的58株非伤寒沙门菌为研究对象,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58株非伤寒沙门菌进行WGS,拼接后的序列经过与ResFinder数据库比对,注释耐药基因。结果 58株非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77.59%,45/58),其次是氨苄西林(72.41%,42/58),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耐3类及3类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株占56.90%(33/58),最高为6重耐药菌株占3.45%(2/58)。58株非伤寒沙门菌共筛选出47种11类耐药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 QRDR)存在gyrA、gyrB和parC基因突变。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携带率最高为100.00%(58/58),其次是四环素类耐药基因 携带率为72.41%(42/58),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携带率最低为3.45%(2/58)。携带3类及3类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77.59%(45/58),1.72%(1/58)菌株最高携带9类耐药基因。58株非伤寒沙门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与检测出的已知耐药基因总体符合率达93.43%(611/654)。除喹诺酮类外,其他类别的抗生素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符合率均高于91%,部分种类的抗生素耐药表型与基因符合率达100%。结论 非伤寒沙门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其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有很高的一致性,WGS可作为预测沙门菌耐药性的有效手段。

    • 我国首例由丁酸梭菌引起婴儿E型肉毒中毒实验室诊断研究

      2020, 32(5):499-503. CSTR:

      摘要 (805) HTML (0) PDF 4.65 M (1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一起疑似婴儿肉毒中毒进行实验室诊断研究。方法 对1例疑似婴儿肉毒中毒病例的粪便、食用过的食品和生活环境涂抹共计30份标本/样品进行梭菌分离鉴定及肉毒毒素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产毒试验。结果 将患儿粪便标本培养物上清液腹腔注射小鼠后可致小鼠出现典型肉毒毒素中毒表现(竖毛、呼吸困难并出现典型的蜂腰、四肢麻痹),继而死亡,且培养物上清液经胰酶处理后毒性增强,表现为小鼠出现中毒及死亡时间较未处理组明显缩短。但培养物上清液经100 ℃加热处理后再次染毒动物,小鼠未出现中毒和死亡。混合型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及单价抗E型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可对小鼠起到保护作用。从患儿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G+芽胞杆菌,该菌在哥伦比亚血平板上呈不规则半透明扁平菌落,边缘根状生长,并携带E型肉毒毒素产毒基因,16S rRNA将其鉴定为丁酸梭菌,产毒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可产E型肉毒毒素。结论 该起婴儿中毒事件是由感染产E型肉毒毒素的丁酸梭菌引起。

    • 克罗诺杆菌属食品分离株种水平鉴定方法比较研究

      2020, 32(5):503-508. CSTR:

      摘要 (1140) HTML (0) PDF 6.63 M (1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食品中分离克罗诺杆菌属种的鉴定方法,旨在建立稳定、可靠的种的鉴定方法。方法 本研究选择三种鉴定方法,包括生化鉴定(VITEK 2 Compact)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分析三种方法对19株克罗诺杆菌属 的鉴定结果,阐述三种鉴定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结果 本研究中19株克罗诺杆菌属的鉴定结果显示,VITEK 2 Compact对阪崎克罗诺杆菌和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的鉴定准确率只有67%和66%,而MALDI-TOF MS和全基因组测序的鉴定结果一致,因此可以判定MALDI-TOF MS能够快速、准确、高通量对克罗诺杆菌属进行种的鉴定。但是MALDI-TOF MS受限于数据库,不能鉴定到亚种的水平。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VITEK 2 Compact法不适用于克罗诺杆菌属种的鉴定;全基因组测序鉴定结果准确可靠;MALDI-TOF MS可以实现快速、高通量、准确的鉴定,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克罗诺杆菌属3个亚种的蛋白指纹图谱特点,丰富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使其能够准确鉴定克罗诺杆菌属的7个种和3个亚种。

    • 毒理学数据可靠性评价工具在谷氨酸及其盐神经毒性危害评估中应用

      2020, 32(5):509-513. CSTR:

      摘要 (644) HTML (0) PDF 3.34 M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谷氨酸及其盐神经毒性数据的可靠性并给出使用建议,为谷氨酸及其盐类危害评估提供科学保证;在使用过程中检验毒理学数据可靠性评价工具(toxicology data reli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TRAM),为进一步完善工具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TRAM对通过系统综述中检索文献的方法筛选出的60篇谷氨酸及其盐神经毒性相关文献进行可靠性评价。根据文献所涉及的数据类型(动物试验数据、人类数据)进入相应的评价流程,按照评分要素及建议分值对各个评价指标逐条打分。计算每条得分与对应权重的乘积之和,除以各类数据总分得出质量分数,最后根据质量分数判定可靠性等级并给出使用建议。其中,每篇文献的评价工作均由相关领域的两名人员独立完成。结果 最终12篇文献可靠性等级评价为“高”,建议优先使用;43篇文献可靠性等级评价为“中”,可以使用;5篇文献可靠性等级评价为“低”,不建议使用。结论 TRAM的评价指标兼顾了报告质量和方法学质量,且填补了其他工具涉及人类毒理学资料可靠性评价方法的空白。TRAM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为更加客观、科学地开展危害识别以及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苦水玫瑰中6种氨基甲酸酯类及3种烟碱类杀虫剂

      2020, 32(5):514-518. CSTR:

      摘要 (504) HTML (0) PDF 3.85 M (1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苦水玫瑰中6种氨基甲酸酯类及3种烟碱类杀虫剂的方法。方法 苦水玫瑰样品粉碎后乙腈超声提取,经过QuEChERS分离净化后通过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以含0.1%甲酸的10 mmol/L乙酸铵-乙腈溶液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9种农药在0.01~0.5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0.990,加标回收率为76.3%~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9.0%(n=6),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1 6~0.003 2和0.005 4~0.010 mg/kg。结论 本方法可以快速、简单、准确的同时检测苦水玫瑰中6种氨基甲酸酯类和3种烟碱类杀虫剂,适用于日常苦水玫瑰的检测。

    •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6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量

      2020, 32(5):519-523. CSTR:

      摘要 (851) HTML (0) PDF 3.51 M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水产品中诺氧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和培氟沙星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经1%甲酸乙腈提取,采用改进的QuEChERS体系进行净化后通过C18色谱柱(2.1 mm×100 mm, 1.7 μm),以0.1%甲酸水和甲醇-乙腈(4∶6,V/V)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用UPLC-MS/MS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诺氧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和培氟沙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30~0.80 μg/kg,定量限为1.0~2.5 μg/kg,回收率范围为86.6%~120%,相对标准偏差在0.59%~7.6%之间。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能满足水产品中6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的快速筛查和检测分析要求。

    • 铜绿假单胞菌实时荧光重组酶介导链替换核酸扩增方法建立及应用

      2020, 32(5):524-529. CSTR:

      摘要 (1282) HTML (0) PDF 4.78 M (1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实时荧光重组酶介导链替换核酸扩增(real-time RAA)方法。方法 基于铜绿假单胞菌ecfX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exo探针,通过灵敏性、特异性和疑似菌株检测评估所建立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Real-time RAA方法在39 ℃等温条件下反应20 min即可实现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有效检测;特异性强,仅对铜绿假单胞菌出现特异性扩增;灵敏性高,对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的检出限为3.0×103 fg/反应,对纯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限为1.0×103 CFU/反应。应用所建立的real-time RAA方法对分离的36株疑似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铜绿假单胞菌,同VITEK 2 Compact生化鉴定方法和real-time PCR方法结果一致。结论 本试验所建立的real-time RAA方法反应快速、操作简单、可靠性高,可用于不同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

    • >调查研究
    • 2019年上海市餐饮生食肉制品及相关产品中细菌污染调查分析

      2020, 32(5):530-535. CSTR:

      摘要 (700) HTML (0) PDF 4.89 M (1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各餐饮企业生食肉制品微生物污染状况,为该类样品食品安全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2019年从上海市餐饮企业抽取共计198份生食肉制品及其相关产品进行了卫生指示菌和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并用SPSS 16.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从卫生指示菌看,不同样品中,生食肉制品成品及其原辅料菌落总数≥100 000 CFU/g占比2.06%(2/97),大肠菌群超过100 CFU/g占比5.15%(5/97),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2.06%(2/97),其中牛肉原料样品检出率为11.11%(2/18),定量均为10 CFU/g;加工过程环节检测中,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2.87%(13/101),其中加工器具大肠菌群检出率为20.83%(10/48)高于餐饮具样品的5.66%(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78,P<0.05)。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情况看,牛肉原料及成品沙门菌检出率均为5.56%(1/18),其余样品均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结论 2019年上海市餐饮生食肉制品成品、原料卫生指示菌和沙门菌的检出值得关注,应重视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加工器具的卫生监督。

    • 我国坚果籽类食品接触材料膳食暴露评估基础参数市场调查

      2020, 32(5):535-538. CSTR:

      摘要 (642) HTML (0) PDF 3.80 M (1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我国坚果籽类食品接触材料膳食暴露评估基础参数。方法 选择接触面积法对坚果籽类食品接触材料进行研究,通过调查食品接触材料的相关数据信息获得接触面积法中食品接触材料与单位质量食品的接触面积参数。结果 通过调查分析114份坚果籽类食品,获取相关数据3 648个,我国坚果籽类食品接触材料主要包括铝、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苯乙烯和涂层6种材质,食品接触材料与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食品的接触面积(S/V)平均值为21.29 dm2/kg,中位数为13.40 dm2/kg,P5为1.11 dm2/kg,P95为67.46 dm2/kg。结论 基于坚果籽类食品市场调查构建的坚果籽类食品接触材料基础参数可为我国坚果籽类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评估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 >风险监测
    • 2019年福建省哨点医院腹泻患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状况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2020, 32(5):539-543. CSTR:

      摘要 (768) HTML (0) PDF 5.59 M (1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19年福建省哨点医院腹泻患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DEC)感染状况、毒力基因携带、分子分型及耐药情况。方法 采集腹泻患者210份粪便标本按照GB 478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方法分离大肠埃希菌后进行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确认,并对分离出的DEC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及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阳性菌株32株,检出率为15.2%(32/210),其中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占37.5%(12/32),肠道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占37.5%(12/32),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占25.0%(8/3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2株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程度最高,耐药率为78.1%(25/32),其次是四环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耐药率分别为62.5%(20/32)和59.4%(19/32)。多重耐药(MDR)率为50.0%(16/32)。PFGE结果表明,32株菌共分为28种PFGE带型,其中12株EPEC共分为10种带型,12株EAEC共分为10种带型,8株ETEC共分为8种带型,其中EPEC聚类分析结果有两组菌株具有100.0%相似带型,EAEC有一组菌株具有100.0%相似带型,ETEC聚类分析没有完全一致的带型。结论 2019年福建省哨点医院腹泻患者DEC感染主要以EPEC、EAEC为主,菌株分型带型存在多样性,菌株耐药状况严重,且存在较高的多重耐药率。

    • >风险评估
    • 杭州市0~3岁婴幼儿配方乳粉中3-氯丙醇酯暴露风险评估

      2020, 32(5):544-547. CSTR:

      摘要 (518) HTML (0) PDF 2.75 M (1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结合2017—2019年杭州市市售婴幼儿配方乳粉(以下简称乳粉)脂肪酸氯丙醇酯(以下简称氯丙醇酯)污染水平及0~3岁婴幼儿每日乳粉消费量,评估0~3岁婴幼儿人群通过乳粉摄入3-氯丙醇酯的暴露风险。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乳粉中3-氯丙醇酯及2-氯丙醇酯(分别以3-氯丙醇和2-氯丙醇计)含量;结合我国婴幼儿喂养指南推荐的各年龄段每日乳粉消费量,采用点评估法对目标人群3-氯丙醇酯暴露风险进行评价。结果 杭州市市售乳粉样品中氯丙醇酯污染普遍存在;不同月龄婴幼儿每日通过乳粉摄入3-氯丙醇酯的中位数暴露水平在0.46~2.50 μg/kg BW之间,占每日可耐受摄入量(TDI,2 μg/kg BW)的23.0%~125.0%;3-氯丙醇酯的第97.5百分位数(P97.5)膳食暴露量在0.87~4.30 μg/kg BW之间,占TDI的43.5%~215.0%,其中0~6月龄婴儿的P97.5暴露水平均高于TDI,存在较高健康风险。结论 杭州市0~3岁婴幼儿通过乳粉摄入3-氯丙醇酯的暴露存在健康风险,对于P97.5目标人群,3-氯丙醇酯的暴露水平明显偏高,存在较高风险。

    • 混合物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方法进展及其对我国构建相关体系借鉴作用

      2020, 32(5):548-555. CSTR:

      摘要 (962) HTML (0) PDF 5.69 M (2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人类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多种物质,以及混合物共存可能诱导联合毒性效应的现实,混合物联合暴露风险评估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依据各自提出的评估指南开展风险评估,其评估结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分析国际上混合物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和框架,探讨构建我国食品中混合物联合作用风险评估体系和框架。

    • >应用营养
    • 我国3岁及以上居民碳酸饮料中添加糖摄入状况分析

      2020, 32(5):556-560. CSTR:

      摘要 (1104) HTML (0) PDF 4.00 M (1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3岁及以上居民碳酸饮料中添加糖的摄入状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2014年在我国14个省(市)抽取28个城市区和县内的27 485名3岁及以上常住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利用非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调查对象碳酸饮料的消费状况,结合2015年开展的饮料添加糖含量专项调查中132份碳酸饮料糖含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方法计算人群碳酸饮料中添加糖摄入量分布和饮料提供的能量,并与人群膳食摄入总能量相比计算碳酸饮料中添加糖的供能比。结果 我国14个省(市)3岁及以上居民碳酸饮料添加糖每日平均摄入量为0.5 g,供能比为0.11%,其中碳酸饮料消费人群添加糖每日平均摄入量为13.4 g,中位数为12.3 g,供能比为2.69%。不同消费人群添加糖每日摄入量的中位数比较,男性(15.3 g)高于女性(10.1 g),城市(13.8 g)高于农村(10.7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酸饮料中添加糖的供能比比较,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3.02%)高于农村(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7岁年龄组人群的碳酸饮料供能比最高为3.41%。结论 13~17岁青少年为碳酸饮料中添加糖的高消费群体,应重点开展科普宣教,引导合理消费。

    •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技术评审工作分析研究

      2020, 32(5):561-565. CSTR:

      摘要 (622) HTML (0) PDF 3.21 M (1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申报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对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申报和技术评审提出相关建议,有助于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技术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方法 通过“卫生行政许可管理系统”统计2010—2019年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申报及评审情况,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技术评审的建议。结果 分别对2010—2019年申报的769项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申报情况和评审结论进行了分析,对受理阶段和技术评审阶段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汇总分析,从管理层面对进一步完善申报资料要求和安全性资料要求提出了建议。结论 现有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规定基本能够满足食品添加剂新品种评审的需求,建议进一步细化申报要求、制定申报指南、完善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安全性评估要求。

    • >食源性疾病
    • 武汉市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现场调查和鉴定

      2020, 32(5):566-569. CSTR:

      摘要 (692) HTML (0) PDF 3.78 M (1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武汉市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处置过程,鉴定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为做好此类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事件病例资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均食用自行采摘并炒制的蘑菇,食量不等。病例早期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后期以肝、肾和凝血功能损伤为主。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裂皮鹅膏菌。结论 本次事件是因误食裂皮鹅膏菌引起的急性中毒。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和患者临床表现,证实了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裂皮鹅膏菌的物种鉴定具有适用性。

    • 外送餐引起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2020, 32(5):570-575. CSTR:

      摘要 (967) HTML (0) PDF 4.59 M (1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查明发生在某工厂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及危险因素等,并对事件调查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探讨,为今后类似事件的防控和调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病例定义为于2019年3月3日~3月4日期间在M工厂加班职工中发生腹痛、腹泻(≥3次/24 h)或呕吐症状之一者,运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开展病例访谈和回顾性研究。收集病例的粪便标本、剩余食品和相关环境样品进行病原分离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阳性菌株的毒素基因。结果 检索到病例106名,罹患率为73.6%(106/144),临床症状以腹泻(78.3%,83/106)、腹痛(78.3%,83/106)为主,部分半腹部胀气、胀痛(9.4%,10/106),无发热;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为2~22 h,可疑餐次为2019年3月3日的午餐;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与红烧鱼块[相对危险度(RR)=1.55,95%置信区间(95%CI):1.29~1.85]、蒜苗肉丝(RR=1.26,95%CI:1.01~1.57)和雪菜烧鸭血(RR=1.47,95%CI: 1.16~1.87)有关;在3份肛拭子、3份环境样品中检出产气荚膜梭菌,菌株和2份剩余食品均检测出α毒素和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CPE)基因。送餐的D企业在加工经营中存在着被细菌污染并繁殖的条件。送餐的D企业在加工经营中存在着被细菌污染并繁殖的条件。结论 本次事件是因食用某供餐企业提供的配送餐引起的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外送餐做好后应迅速冷却、低温储存,不能立即进食的,在食前要充分加热。

    • 猪肉及其制品中非伤寒沙门菌定量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2020, 32(5):576-581. CSTR:

      摘要 (894) HTML (0) PDF 4.23 M (1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伤寒沙门菌是全球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主要通过污染的畜禽食品感染人类。本文综述了国外猪肉及其制品中非伤寒沙门菌定量风险评估研究现状,重点解析常用模型,并分析我国猪肉中非伤寒沙门菌定量风险评估目前存在的挑战,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基于系统文献检索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危害识别

      2020, 32(5):582-588. CSTR:

      摘要 (1855) HTML (0) PDF 4.16 M (4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系统性文献检索对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进行危害识别。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急性毒性属于低毒,其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主要表现为体重、进食量和其他生长指标明显降低,以及抗凝血作用;具有生殖发育毒性,主要表现为降低仔代体重及抑制骨骼发育。危害识别结果表明,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经口暴露在一定剂量下可产生潜在毒性作用,目前亟需制定其健康指导值,为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 >食品安全聚焦
    •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牛肉和生乳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控制措施专家组会议进展

      2020, 32(5):589-591. CSTR:

      摘要 (352) HTML (0) PDF 2.89 M (1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