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31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总膳食研究三十年之演变

      2019, 31(5):403-406. DOI: 10.13590/j.cjfh.2019.05.001 CSTR:

      摘要 (808) HTML (0) PDF 1.90 M (2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总膳食研究是世界卫生组织极力推荐成员国评估某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人群组对于膳食中化学危害物暴露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的最经济、有效、可靠的方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19年5月9日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将开展总膳食研究作为实施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专项行动的基础性工作,来完善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本文从中国总膳食研究的意义、启动、发展与定型的历史演变过程解读这30年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在食品安全暴露科学中的作用进行述评。

    •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在中国食品企业应用现状和展望

      2019, 31(5):407-409. DOI: 10.13590/j.cjfh.2019.05.002 CSTR:

      摘要 (693) HTML (0) PDF 2.03 M (1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品安全不仅是消费者对食品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国家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快捷、外卖、方便食品等已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各种食品添加剂检验、农兽药残留、食品内物质及包装检验、食品生产规范性检验操作、过期食品的回收再加工等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传统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已不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可以使生产企业在早期阶段识别潜在的危害并及时进行调控,避免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社会福利造成伤害和损失。该体系是食品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方法,备受国际食品业认可和青睐。但当前相关食品法规及注册规范并未对中小型食品企业应用HACCP体系做出强制性规定,大部分企业受制于企业成本、人才培训和管理等影响,主动应用HACCP体系意愿不强。本文通过总结HACCP在我国食品企业的发展和应用,促进HACCP在食品企业的应用,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创刊30周年

      2019, 31(5):410-414. DOI: 10.13590/j.cjfh.2019.05.003 CSTR:

      摘要 (597) HTML (0) PDF 4.11 M (1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由原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首任所长戴寅于1989年创刊,现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经4任主编(戴寅、李小芳、何来英、吴永宁)和编委会主任委员(陈春明、王茂起、严卫星、卢江)及编辑们的艰苦努力,《中国食品卫生杂志》已成为我国食品卫生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现在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期刊,影响因子在预防医学领域多年排名前6位,多次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自创刊至今已刊发论文5 100余篇,为食品卫生领域从业人员交流工作经验、展示科研成果、发布国内外工作进展、促进相互合作、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 >论著
    • 纳米氧化锌28 d经口毒性及其对肠道免疫影响研究

      2019, 31(5):415-422. DOI: 10.13590/j.cjfh.2019.05.004 CSTR:

      摘要 (1215) HTML (0) PDF 18.23 M (1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短期经口摄入纳米氧化锌对大鼠的毒性作用及其对肠道免疫的影响。方法 将断乳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雌、雄各10只,连续28 d灌胃给予纳米氧化锌,剂量分别为87.5、175、350 mg/kg BW,观察体质量及摄食量变化;试验结束后禁食取血,检测各项血液学、血生化指标,并剖检进行脏器称重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取肠道派氏结进行淋巴细胞分型检测以及开展肠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检测。结果 大鼠一般状况正常,体质量、进食量、脏器重量、脏体比以及血常规、凝血、血生化等指标均未发现有意义改变;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部分动物出现胃黏膜局灶性上皮细胞脱落,黏膜下层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及水肿,小肠绒毛上皮脱落,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病变发生例数增加;肠道派氏结淋巴细胞分型检测显示,雄性大鼠中、高剂量组T细胞比例增高,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降低,各剂量组SIg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经口摄入纳米氧化锌,在350 mg/kg BW剂量条件下,可导致大鼠胃肠黏膜损伤,并对肠道免疫指标产生影响。

    • >研究报告
    • 杨凌及周边地区零售分割鸡肉中沙门菌污染状况及耐药和分型特征研究

      2019, 31(5):423-428. DOI: 10.13590/j.cjfh.2019.05.005 CSTR:

      摘要 (861) HTML (0) PDF 8.36 M (1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陕西杨凌及周边地区零售分割鸡肉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及其药敏性、血清型和基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的基因型,为预警食源性沙门菌疾病暴发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采用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对陕西杨凌及周边地区采集的188份零售分割鸡肉中沙门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PFGE方法确定沙门菌DNA酶切电泳图谱,使用BioNumerics软件聚类分析电泳结果,确定沙门菌基因型。结果 188份零售分割鸡肉中共有34份(18.1%)样品检出沙门菌,农贸市场样品沙门菌检出率(24.6%,29/118)高于超市(7.1%,5/70)。鸡腿、鸡爪、鸡脖和鸡肝样品中沙门菌检出率高于鸡肠和鸡胗。34株沙门菌中共检出10种血清型,其中科瓦利斯沙门菌最为流行,高于德尔卑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株均对磺胺异噁唑、氯霉素、头孢噻呋和环丙沙星耐药,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萘啶酮酸、四环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34株沙门菌PFGE分型后可被分为11个簇,同一血清型菌株基本聚于同一大簇,同一时间、从相同市场采集的不同样品,其分离株PFGE型相似度均较高,表明分割鸡肉在加工或销售过程可能存在交叉污染。农贸市场分离菌株基因型多样性比较丰富。结论 杨凌及周边地区零售分割鸡肉存在沙门菌污染,沙门菌血清型和基因型多样化,耐药菌株比例较高。

    • 成都市市售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与毒力基因分析

      2019, 31(5):429-434. DOI: 10.13590/j.cjfh.2019.05.006 CSTR:

      摘要 (693) HTML (0) PDF 8.82 M (1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成都市市售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携带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2014—2016年,在成都市农贸市场和路边摊点共采集食品样品330份,按照GB 4789.1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胞杆菌检验》分离疑似菌株,应用管家基因和16S rDNA测序鉴定蜡样芽胞杆菌,并针对分离菌株携带的毒力基因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 2014—2016年,蜡样芽胞杆菌总检出率为17.6%(58/330),不同类型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83,P<0.01),不同年份的食品样品蜡样芽胞杆菌的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35,P>0.05)。米面制品、即食凉拌类和腌卤制品是蜡样芽胞杆菌的主要污染食品。腹泻型毒素基因(hbl,nhe,bceT,cytK,entFM)的检出率远高于呕吐型毒素基因(ces和cer)。分离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9.3%(17/58)、24.1%(14/58)和22.4%(13/58)。结论 成都市市售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分离菌株携带毒力基因类型多样,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食品安全具有潜在威胁。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鸡蛋中氟虫腈及其代谢产物

      2019, 31(5):435-440. DOI: 10.13590/j.cjfh.2019.05.007 CSTR:

      摘要 (776) HTML (0) PDF 10.96 M (1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鸡蛋中氟虫腈及其代谢产物的方法。方法 于5.0 g鸡蛋样品中加入3 ml水,加入10 ml乙腈提取,提取液经EMR-Lipids管净化。采用DB-5MS(30 m×0.25 mm,0.25 μm)进行分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基质匹配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 氟虫腈及其代谢产物在0~6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0.999 0,检出限(S/N=3)为0.5~0.8 μg/kg,定量限(S/N=10)为1.7~2.7 μg/kg。回收率为92.0%~115.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6.8%(n=6)。结论 该方法具有前处理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回收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鸡蛋中氟虫腈及其代谢产物的准确检测。

    • >调查研究
    • 四川省鸭和猪源鼠伤寒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与耐药比较分析

      2019, 31(5):441-444. DOI: 10.13590/j.cjfh.2019.05.008 CSTR:

      摘要 (516) HTML (0) PDF 8.54 M (1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研究四川省鸭和猪源鼠伤寒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与耐药特征,为分析鼠伤寒沙门菌食品来源提供支持。方法 将鸭和猪源监测中分离的47株鼠伤寒沙门菌进行PFGE分型,并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测定9种药物敏感性。结果 鸭和猪源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在PFGE分型和耐药上存在差异。鸭源菌株聚集于簇I,而猪源菌株聚集于簇II。簇II菌株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氯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6种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簇I菌株。不同的PFGE分型鼠伤寒沙门菌在监测地区和耐药谱存在差异。SCSTm-10型菌株均分离于绵阳地区,SCSTm-11型主要分离于资阳地区。SCSTm-10型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于SCSTm-11型菌株。结论 PFGE分型可以获取四川省鼠伤寒沙门菌分离来源、分离地点和耐药的聚类信息,为鼠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支持。

    • 2015—2017年河南省食源性疾病致泻大肠埃希菌监测情况分析

      2019, 31(5):445-448. DOI: 10.13590/j.cjfh.2019.05.009 CSTR:

      摘要 (723) HTML (0) PDF 6.02 M (1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食源性疾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致病型和分布情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对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DEC检测,确定致病型和毒力基因。结果 4 137份粪便标本有215份DEC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2%,其中有4份标本是不同型别的DEC混合感染。共分离DEC菌株219株,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156株,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28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28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2株,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5株。215例阳性病例中,5岁以下儿童有95例,占比为44.2%。DEC病例在6月和10月有一个发病的高峰,在其他月份均有检出。可疑暴露食品中,由肉与肉制品、乳与乳制品引发的病例分别为34和31例,占比分别为17.3%(34/196)和15.8%(31/196)。结论 河南省食源性疾病DEC基因型中,EAEC占比最高,感染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全年均有检出,夏秋季多发,肉与肉制品、乳与乳制品引发病例较多。

    • >风险监测
    • 2012—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售食品中沙门菌监测数据分析

      2019, 31(5):449-455. DOI: 10.13590/j.cjfh.2019.05.010 CSTR:

      摘要 (569) HTML (0) PDF 12.25 M (1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广西市售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和特征,为减少污染和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17年从广西14个市采集14类市售食品共60 174份,其中生鲜类食品5 712份,即食食品54 462份,按照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方法进行沙门菌检验。结果 生鲜类食品中生肉及生肉制品、生水产品及其制品、速冻米面制品、鲜蛋类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10.3%(399/3 883)、6.2%(50/806)、0.5%(2/440)、0.0%(0/583),即食食品中熟肉制品、餐饮食品、生食蔬菜及其制品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0.6%(58/10 175)、0.3%(39/14 721)、1.0%(5/489),焙烤及油炸类食品、饮料、水果及其制品均为0.1%,熟蛋制品、豆制品、冷冻饮品、调味品均未检出。生肉及生肉制品共检出51种血清型,德尔卑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16.2%,70/432),主要在生猪肉中检出。即食食品共检出32种血清型,德尔卑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14.5%,11/76),主要在熟肉制品中检出。结论 生鲜类受沙门菌污染最严重的食品是生畜肉和生禽肉,即食食品受沙门菌污染较严重食品是凉拌类食品。应加强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防控,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2017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

      2019, 31(5):456-460. DOI: 10.13590/j.cjfh.2019.05.011 CSTR:

      摘要 (595) HTML (0) PDF 10.32 M (1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7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重点探索其空间聚集情况,为科学地开展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其空间聚集性。结果 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27 727例,报告发病率为7.5/万。男女性别比为1.02∶1,20~39岁报告病例数最多(27.6%,7 661/27 727);农民(40.6%,11 266/27 727)、低龄学生(13.2%,3 652/27 727)报告病例数较多。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水果类及其制品(26.0%,7 207/27 719)、粮食类及其制品(17.9%,4 963/27 719)和肉与肉制品(11.6%,3 207/27 719)。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73.2%,23 429/31 988)。三维趋势分析得到的疾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分布情况为: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由西向东缓慢下降,与报告发病率分布图所呈现的结果一致。食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呈空间正相关,高-高聚集地区为浮山县、隰县、大宁县、永和县、古县、吉县。结论 山西省食源性疾病发病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

    • 温州市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及特征分析

      2019, 31(5):461-464. DOI: 10.13590/j.cjfh.2019.05.012 CSTR:

      摘要 (619) HTML (0) PDF 7.86 M (1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温州市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分析分离的沙门菌血清型分布、耐药性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依据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进行菌株分离鉴定及血清学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PFGE法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6类食品2 039份样品中,37份样品检出沙门菌,检出率为1.8%,其中生禽肉和生畜肉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9%(20/290)和3.4%(10/290)。37株沙门菌分属16种血清型,居前三位分别为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81.1%(30/37)的菌株对17种抗生素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呈现24种耐药谱,多重耐药率为56.8%(21/37)。PFGE图谱分为31种PFGE带型,呈多态性。结论 沙门菌在温州市食品中存在一定的污染率,耐药情况形式严峻,PFGE图谱的聚集性与沙门菌的血清型有一定的联系,与耐药谱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明确。

    • 南京市某食品厂酱卤熟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

      2019, 31(5):465-469. DOI: 10.13590/j.cjfh.2019.05.013 CSTR:

      摘要 (648) HTML (0) PDF 8.20 M (1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南京市某食品厂酱卤熟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分布情况。方法 2016—2017年在南京市某食品厂采集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样品120份(原辅料60份、中间产品28份、成品24份、终产品8份)、环境样品204份、空气样品58份和生产用水14份,共396份,按照GB 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标准和GB/T 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对卫生指示菌和主要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并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 在食品样品和环境样品中,李斯特菌检出率为7.4%(24/324),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6%(5/196),沙门菌检出率为1.9%(6/324);其中李斯特菌有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其他以格氏李斯特菌和伊氏李斯特菌为主;沙门菌经血清学分型共4种血清型,分别为肠炎沙门菌(2株)、鼠伤寒沙门菌(2株)、依桑吉沙门菌(1株)和亚利桑那沙门菌(1株)。在原辅料、中间产品以及人员、仪器设备、清洁工具中均有致病菌检出,但成品和终产品中未检出致病菌。结论 酱卤熟肉制品生产过程原辅料和环境中均存在多种致病菌污染。

    • >风险评估
    • 中国居民水产品中四种常见重金属暴露评估

      2019, 31(5):470-475. DOI: 10.13590/j.cjfh.2019.05.014 CSTR:

      摘要 (1100) HTML (0) PDF 10.43 M (1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中国居民水产品中铅、镉、汞、砷四种重金属的暴露水平和健康风险。方法 利用2013—2017年水产品中铅、镉、汞、砷的含量监测数据和相应食物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方法,计算中国居民水产品中四种重金属的摄入情况,依据相应健康指导值或基准剂量评估其潜在危险。结果 各性别-年龄组人群镉、甲基汞的暴露量均低于其相应健康指导值,但除66岁以上女性组镉平均暴露量外,平均暴露量均在相应健康指导值的5%以上,高端暴露量(P95)超过健康指导值的20%。各人群铅、无机砷的暴露限值(MOE)均高于1。2~6岁性别-年龄组除无机砷外,另三种重金属平均暴露量和P95在各性别-年龄组中均最高。水产品中四种重金属贡献率最高的为海蟹和鱼类。结论 中国居民通过水产品的铅、镉、汞、砷暴露量总体上低于相应的健康指导值或基准剂量,但达到通过制定限量标准进行管理的水平。鱼类和海蟹是对四种重金属暴露贡献率最高的水产品,高消费人群的重金属暴露需要加以关注,建议进一步开展重金属的累积暴露评估研究,明确水产品中重金属的累积暴露风险。

    • 云南省新鲜蔬菜中11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分析及慢性累积暴露评估

      2019, 31(5):475-480. DOI: 10.13590/j.cjfh.2019.05.015 CSTR:

      摘要 (707) HTML (0) PDF 10.55 M (1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云南省新鲜蔬菜中11种有机磷农药的残留情况,评估云南省居民有机磷农药的慢性累积暴露风险。方法 对2012—2017年云南省新鲜蔬菜中11种有机磷农药含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新鲜蔬菜消费量数据,采用危害指数法评估云南省居民有机磷农药的慢性累积暴露风险。结果 2 150份样品中11种有机磷农药总检出率为14.1%(303/2 150),超标率为4.3%(93/2 150)。危害指数法评估结果显示云南省居民平均危害指数为0.382 5,城市男性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危害指数较高,分别为0.526 7和0.489 0,但均小于1。氧化乐果的慢性累积暴露量贡献率最高(48.3%)。结论 云南省新鲜蔬菜存在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云南省居民经新鲜蔬菜摄入的有机磷农药慢性累积暴露风险小,但仍存在违规使用和滥用农药的问题,需加强对农药生产使用的监管。

    • 我国已发布植物新食品原料公告分析及标准制定建议

      2019, 31(5):481-485. DOI: 10.13590/j.cjfh.2019.05.016 CSTR:

      摘要 (548) HTML (0) PDF 8.33 M (1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构建我国植物新食品原料标准制定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通过研究2008—2017年以来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新食品原料(原新资源食品)公告中的植物新食品原料的各项要求,具体分析公告中规定的中文名称、拉丁名称、来源、食用部位、种植方式、使用范围、推荐食用量、不适宜人群、产品质量规格要求等内容,总结现行公告执行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结果 现行植物新食品原料公告在实际应用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公告格式和语言描述不统一、卫生安全指标定位不清、其他企业在使用公告时的适用性不强等问题。结论 建议在技术审查环节不断完善我国植物新食品原料的公告内容,并构建植物新食品原料标准制定程序、方法和技术内容的框架,完善针对新食品原料的标准各项技术指标、标准审查制度等,建立我国植物新食品原料标准管理思路。

    •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分析

      2019, 31(5):485-489. DOI: 10.13590/j.cjfh.2019.05.017 CSTR:

      摘要 (589) HTML (0) PDF 8.80 M (1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梳理分析现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管理提出建议。方法 收集2012年以来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布实施的244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对照《食品安全法》关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的相关要求,对标准的类别、范围、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 现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地方特色食品”概念不清晰、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内容及制定范围不一致等。结论 建议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管理围绕清理现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明确地方特色食品概念、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 >食源性疾病
    • 一起牛奶中脱氢乙酸钠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2019, 31(5):490-493. DOI: 10.13590/j.cjfh.2019.05.018 CSTR:

      摘要 (1652) HTML (0) PDF 7.64 M (2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疑似牛奶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引起食物中毒原因,为类似突发应急食物中毒事件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综合分析判定食物中毒原因。结果 本次食物中毒事件发病28人,送检的牛奶样品中检出脱氢乙酸钠,含量为1.70和1.71 g/kg,未发现含有其他毒物。结论 本次中毒事件是由牛奶中违规添加高浓度脱氢乙酸钠引起。

    • 浙江省长兴县一起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调查

      2019, 31(5):493-497. DOI: 10.13590/j.cjfh.2019.05.019 CSTR:

      摘要 (709) HTML (0) PDF 10.63 M (1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浙江省长兴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毒蘑菇的种类,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总结调查处置经验,为中毒患者的救治和中毒的预防提供借鉴。方法 对中毒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毒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鉴定。结果 本次毒蘑菇中毒事件共发病3人,其中1例重症,2例轻症,罹患率为100%,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1例经短暂“假愈期”后出现严重横纹肌溶解中毒症状,血清肌酸激酶(CK)最高达318 200 U/L。毒蘑菇样品经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鉴定为亚稀褶红菇。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因误食亚稀褶红菇引起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民众防范意识,提高医疗机构的诊断救治能力是预防毒蘑菇中毒的关键。

    • >食品安全聚焦
    • 第13届国际食品污染物法典委员会会议进展

      2019, 31(5):498-501. DOI: 10.13590/j.cjfh.2019.05.020 CSTR:

      摘要 (457) HTML (0) PDF 7.31 M (1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第42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会议进展

      2019, 31(5):502-504. DOI: 10.13590/j.cjfh.2019.05.021 CSTR:

      摘要 (460) HTML (0) PDF 6.22 M (1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