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荣 , 孙昊 , 席元第 , 周催 , 吕晨艳 , 杨春 , 蔡夏夏 , 肖荣 , 麻微微
2018, 30(3):223-228. DOI: 10.13590/j.cjfh.2018.03.001
摘要:目的 研究反油酸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线粒体功能和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加入不同剂量(0、10、20、50和100 μmol/L)的反油酸,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小体;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自噬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发现,50和100 μmol/L反油酸可使细胞内出现自噬小体,并可以引起细胞活力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 μmol/L反油酸作用24和48 h后,细胞活力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μmol/L反油酸可使SH-SY5Y细胞中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基因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反油酸浓度的升高,细胞浆中cyt-c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不同剂量的反油酸对SH-SY5Y细胞自噬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基因、Beclin1基因、p62基因、自噬相关基因5(atg5)、自噬相关基因12(atg12)mRNA水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50和100 μmol/L反油酸可使SH-SY5Y细胞LC3B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反油酸可以引起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细胞活力下降,可能与其引起细胞自噬小体形成,上调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促进线粒体cyt-c蛋白释放入细胞浆有关。
白瑶 , 赵洋洋 , 叶淑瑶 , 江涛 , 王伟 , 裴晓燕 , 杨大进 , 徐进 , 李凤琴
2018, 30(3):229-234. DOI: 10.13590/j.cjfh.2018.03.002
摘要:目的 研究我国水产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产毒特性及遗传特征。方法 对我国26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水产品中分离的1 137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和毒力基因检测,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比对产毒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 1 137株副溶血性弧菌中有254株(22.3%)受试菌株对测定的12种抗生素全部敏感,883株(77.7%)对测定的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耐药。所有受试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抗生素敏感,主要耐受的抗生素为氨苄西林(53.7%,611/1 137)、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6.3%,526/1 137)和头孢唑林(24.2%,275/1 137)。1 13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全部检出tlh基因,有3株检出tdh基因,有19株检出trh基因,其中2株同时检出tdh和trh基因。20株产毒菌株遗传特征分散,与其食品来源和耐药谱之间也无密切关联,其中4株对测定的抗生素均敏感,其余菌株主要对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结论 我国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普遍耐药,毒力基因携带率较低,产毒菌株遗传特征多样。
甘辛 , 王伟 , 胡豫杰 , 彭子欣 , 闫韶飞 , 徐进
2018, 30(3):235-238. DOI: 10.13590/j.cjfh.2018.03.003
摘要:目的 探讨我国婴儿配方粉污染克罗诺杆菌的主要分子分型特征,分析不同地区间菌株亲缘相关性,为我国克罗诺杆菌引起的疾病溯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两种方法,对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婴儿配方粉来源的49株克罗诺杆菌进行分型研究。结果 49株克罗诺杆菌PFGE分型得到38个带型,未发现有明显的优势分型和聚集现象。MLST共获得15个已知序列型(ST型)和2个新ST型,ST4、ST1和ST64为优势型别,分别占菌株总数的20.4%(10/49)、18.4%(9/49)、10.2%(5/49)。PFGE型和MLST型结果分析表明,具有相同PFGE型的菌株也有相同的MLST型,而相同MLST型却不一定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结论 我国婴儿配方粉来源的克罗诺杆菌图谱具有高多态性和离散性,据此预测我国婴儿配方粉污染克罗诺杆菌导致婴儿患病以散发为主,出现多人患病的暴发事件几率较低。
2018, 30(3):239-244. DOI: 10.13590/j.cjfh.2018.03.004
摘要:目的 采用氨苄青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水平、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水平和可能耐药分子机制等指标,评价非伤寒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水平,为相关疾病控制和治疗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纸片法检测2005—2016年宁波市在临床患者、食品和河水中分离的非伤寒沙门菌菌株对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曲松/克拉维酸的耐药水平,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菌株中是否携带有blaTEM、blaCTX-M和blaOXA 3种编码β-内酰胺酶的耐药基因以及1类(IntI1)和2类整合子基因(IntI2)。结果 从临床患者、食品和河水中共分离893株非伤寒沙门菌,其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为37.8%(338/893),对头孢曲松耐药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占比分别为7.7%(69/893)和7.3%(65/893)。检测菌株中耐氨苄青霉素最高的3种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100.0%,11/11)、德尔卑沙门菌(69.7%,23/33)和鼠伤寒沙门菌(57.4%,148/258)。其他检出对头孢曲松耐药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有阿贡那沙门菌(4株)、肯塔基沙门菌(2株)和明斯特沙门菌(2株)。blaTEM基因主要存在于只对氨苄青霉素有耐药性的菌株中,blaCTX-M和blaOXA基因主要存在于对头孢曲松有耐药性的菌株中。检出的IntI1基因均为完整的整合子结构,包含1类整合子3′端Sul1和qacEΔ1基因,未检出IntI2基因。结论 分离自临床患者、食品和河水中的非伤寒沙门菌对氨苄青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水平,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表现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在印第安纳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等血清型中存在高水平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现象。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非伤寒沙门菌具有较复杂的的分子机制,增加了耐药扩散的风险,应加强对非伤寒沙门菌耐药水平的监测和耐药机制的分析。
2018, 30(3):245-249. DOI: 10.13590/j.cjfh.2018.03.005
摘要:目的 考察《食品安全法》对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并提出监管对策。方法 以2009年底作为《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后的分界线,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公开的食物中毒事件的通告数据为基础,对《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后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物中毒报告数和中毒人数均明显下降,且在总体维持较低的水平下呈现平稳趋势;食物中毒发生原因的主次顺序已由微生物性、有毒动植物性、化学性、不明原因,转化为有毒动植物性、微生物性、化学性、不明原因;在食物中毒发生场所中,集体食堂所占比重已从32.8%下降至22.4%,家庭所占比重从38.4%上升至49.7%,家庭已成为食物中毒发生的最主要场所。结论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我国食物中毒情况明显好转;食物中毒发生原因及发生场所的特征变化,为制定相应的食物中毒防范措施和监管政策提供了依据。
2018, 30(3):249-252. DOI: 10.13590/j.cjfh.2018.03.006
摘要:目的 了解温州市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分析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毒力基因分布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依据GB 4789.1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进行菌株分离鉴定,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mini-VIDAS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分别进行肠毒素及其基因的检测,PFGE法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4类食品388份样品中有16份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4.12%,其中生畜肉和生禽肉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3.89%(5/36)和11.11%(4/36)。所有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100.00%,16/16),其次为红霉素(56.25%,9/16),多重耐药率为18.75%(3/16),未检出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及其基因检测阳性率均为56.25%(9/16),其中seb、seg基因检出率较高,均为37.50%(6/16)。PFGE图谱分为12种PFGE带型。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温州市食品中存在一定的污染率,且具有分子多态性、产肠毒素率及毒素基因携带率较高的特征,提示存在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王伟 , 李琴 , 赵红阳 , 张东方 , 孙英健 , 王鸣雨 , 宋娇娇 , 卢行安
2018, 30(3):253-256. DOI: 10.13590/j.cjfh.2018.03.007
摘要:目的 比较PetrifilmTM快速霉菌酵母测试片(RYM)法和GB 4789.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测定质控样品、标准菌株及野生菌株、酸奶样品和人工污染酸奶样品中霉菌和酵母计数的一致性,研究PetrifilmTMRYM法的特异性。方法 选取2份霉菌和酵母计数质控样品、78株霉菌和酵母标准菌株及野生菌株、50份酸奶样品和50份人工污染酸奶样品,利用两种方法进行霉菌和酵母计数的测定,检测结果通过配对资料t检验以及对数值差值绝对值(|dlog|)汇总分析进行统计;同时利用PetrifilmTM RYM法检测15株非霉菌和酵母菌株,考察PetrifilmTM RYM的特异性。结果两种方法对质控样品、标准菌株及野生菌株、酸奶样品和人工污染酸奶样品检测结果的配对t检验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log|≤0.50占比均为100.0%,表明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PetrifilmTM RYM法检测非霉菌和酵母菌株,结果显示没有菌落出现,表明PetrifilmTM RYM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 PetrifilmTM RYM法和GB 4789.15—2016对质控样品、标准菌株及野生菌株、酸奶样品和人工污染酸奶样品中霉菌和酵母计数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且PetrifilmTM RYM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2018, 30(3):257-263. DOI: 10.13590/j.cjfh.2018.03.008
摘要:目的 调查我国生牛乳菌落总数和体细胞数情况,分析养殖模式与区域等因素对我国生牛乳菌落总数和体细胞数的影响。 方法 对17个省(市、自治区)2014—2015年连续12个月共17 527份生牛乳样品菌落总数的数据和6 633份体细胞数的数据进行研究,采用SPSS 19.0的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养殖模式和养殖区域对生牛乳菌落总数和体细胞数的影响。结果 我国生牛乳中的菌落总数、体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3.27×105 CFU/ml、46.0万个/ml。来自牧场、养殖小区、散户的生牛乳样品菌落总数的中位数分别为1.00×105、1.85×105、2.37×105 CFU/ml,体细胞数的中位数分别为35.0万、73.0万、59.1万个/ml;东北内蒙古产区、华北产区、南方产区、大城市周边产区、西部产区生牛乳菌落总数的中位数分别为2.40×105、1.43×105、1.50×105、1.60×105、2.14×105 CFU/ml,体细胞数的中位数分别为57.2万、33.0万、38.2万、56.0万、40.0万个/ml。 结论 生牛乳的菌落总数99%以上均可达到我国现行标准的要求,标准对菌落总数的要求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来自大规模牧场的生牛乳菌落总数和体细胞数均较低。
2018, 30(3):264-269. DOI: 10.13590/j.cjfh.2018.03.009
摘要:目的 了解济南市哨点医院食源性散发腹泻病例中诺如病毒感染类型以及流行病学状况和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济南市2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的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并收集病例的临床症状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共收集1 292份病例标本,诺如病毒阳性率为18.58%(240/1 292),其中GII基因型占75.42%(181/240)。不同性别的诺如病毒感染病例以及GI和GII基因型病例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基因型各年龄段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12,P<0.001;χ2=42.285,P<0.001)。第一和第四季度诺如病毒阳性率高于其他季度,具有季节性分布特点。240例诺如病毒阳性病例中以单纯腹泻症状为主(54.17%,130/240),其次为腹泻+呕吐症状(18.75%,45/240);腹泻强度以中度腹泻为主(38.75%,93/240),平均腹泻频次为5.82次/d,粪便性状均以水样便为主(93.75%,225/240)。诺如病毒阳性病例出现呕吐症状的比例为30.00%(72/240),呕吐频次以1~2次/d居多。可疑暴露食物种类以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和乳及乳制品,占比分别为20.00%(48/240)、18.33%(44/240)和15.00%(36/240)。结论 济南市食源性散发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感染类型以GII基因型为主,全年流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婴幼儿为易感人群。应针对诺如病毒感染的季节性特点,以及暴露人群易感程度的差异和暴露食品种类不同的特点,加强食源性散发腹泻病例的监测、识别和防控。
2018, 30(3):270-274. DOI: 10.13590/j.cjfh.2018.03.010
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省毒蘑菇中毒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浙江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7年内共报告毒蘑菇中毒暴发事件42起,累计中毒病例192例,死亡13例,死亡例数占浙江省同期食源性疾病暴发总死亡例数的76.5%(13/17)。事件起数最多的是2016年,占总数的40.5%(17/42)。6~10月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中毒事件起数、发病例数分别占95.2%(40/42)和97.9%(188/192)。死亡例数均集中在6~8月。家庭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 占总事件起数的83.3%(35/42)。事件起数在前3位的地市是杭州市、金华市、绍兴市,事件起数在前3位的县(市、区)是宁海县、桐庐县、嵊州市。病例症状以胃肠炎型为主,占总发病例数的72.4%(139/192)。发病潜伏期最短为18 min,最长为15 h,中位数为2 h。从两起严重脏器损害型事件的毒蘑菇中检测出鹅膏多肽。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浙江省造成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及高发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干预,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2018, 30(3):274-278. DOI: 10.13590/j.cjfh.2018.03.011
摘要:目的 调查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的原因,并对当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中有关样品和标本采集后,致病因子的筛查思路进行了分析探讨。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危险因素和现场卫生学调查追溯原因。采集病例标本和环境样品进行致病菌分离。结果 共搜索病例43例,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100.0%,43/43)、腹痛(93.0%,40/43)、恶心(32.6%,14/43)等为主。流行曲线符合点源暴发模式,可疑餐次为2013年9月12日午餐,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烧鸭为可疑食物(OR=4.0,95%CI为1.04~15.23)。共采集各类样品和标本36份,在13份病例肛拭子中分离培养出产气荚膜梭菌5份,阳性率为38.5%。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疑似产气荚膜梭菌食源性疾病暴发,可能危险因素为烧鸭烤熟后在室温下长时间(约5~6 h)缓慢冷却后受污染,且未经重新加热直接进食所致。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厨师的监督管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基层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应摒弃“实验室依赖”的惯性思维,加强对各种致病因子“症状流行病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以降低在各种食源性疾病暴发中,因不熟悉疾病临床特征而导致的误判和漏检。
2018, 30(3):279-282. DOI: 10.13590/j.cjfh.2018.03.012
摘要:目的 分析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青海省13家哨点医院就诊的以腹泻为主诉的婴幼儿(<4岁)食源性腹泻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4种致病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及诺如病毒的常见病原体的检测。结果 共监测3 068例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病例,腹泻性状以水样便为主,54.66%(1 677/3 068)的病例伴有发热;共检出病原体150例,检出率为4.89%(150/3 068),其中以志贺菌检出率最高(2.36%,72/3 049),其次是沙门菌(2.11%,64/3 035)和诺如病毒(1.02%,10/983);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发生呈较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婴儿组病原体的检出率高于幼儿组;乳类食品为首位原因食品。结论 青海省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的主要优势致病菌为志贺菌和沙门菌,并有诺如病毒检出,应加强对目标病原的持续监测,开展婴幼儿食源性腹泻知识宣传教育并有效防控。
李薇薇 , 朱江辉 , 甄世祺 , 梁效成 , 蒋玉艳 , 李宁 , 徐娇 , 刘秀梅 , 郭云昌
2018, 30(3):283-288. DOI: 10.13590/j.cjfh.2018.03.013
摘要:目的 分析2011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09起,累计发病14 057人,死亡113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26.2%(212/809)和37.6%(5 292/14 057),化学性因素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39.8%(45/113)。结论 微生物性因素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化学性因素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应不断加强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增强报告意识。
李薇薇 , 朱江辉 , 兰真 , 马晓晨 , 薛春洪 , 李宁 , 徐娇 , 刘秀梅 , 郭云昌
2018, 30(3):288-293. DOI: 10.13590/j.cjfh.2018.03.014
摘要:目的 分析2012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17起,累计发病13 679人,死亡137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27.81%(255/917)和50.03%(6 844/13 679),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5.47%(76/137)。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是主要发生场所,暴发事件起数分别占41.77%(383/917)和34.68%(318/917)。结论 微生物性因素是导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毒蘑菇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李薇薇 , 王三桃 , 梁进军 , 刘长青 , 熊鹰 , 李宁 , 徐娇 , 刘秀梅 , 郭云昌
2018, 30(3):293-298. DOI: 10.13590/j.cjfh.2018.03.015
摘要:目的 分析2013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001起,累计发病14 413人,死亡90人,微生物性因素引起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32.0%(320/1 001)和49.7%(7 162/14 413),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占52.2%(47/90)。结论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仍是引发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毒蘑菇中毒不容忽视。
2018, 30(3):299-303. DOI: 10.13590/j.cjfh.2018.03.016
摘要:目的 调查食源性疾病暴发疫情的原因,研讨致病危险因素,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运用病例对照研究对暴露的可疑餐次进行分析,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并采集样品和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现156名病例,罹患率为8.30%(156/1 879),临床表现以腹泻(99.4%,155/156)、腹痛(81.4%,127/156)、恶心(16.7%,26/156)、呕吐(3.8%,6/156)为主。病例对照研究显示,10月24日食堂晚餐是危险餐次(OR=49.91,5%CI=12.93~192.63),不同的班级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56, P<0.01),采集的107份样品和标本中,患者肛拭子、送餐车及送餐箱桶和留样食品中的千张结烧肉检出阪崎肠杆菌。结论 本次疫情是一起疑似由阪崎肠杆菌污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中毒原因可能为食用10月24日晚餐中千张结烧肉引起,建议加强餐饮行业监管,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2018, 30(3):303-306. DOI: 10.13590/j.cjfh.2018.03.017
摘要:目的 分析导致278起原因不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致病物质、污染原因、污染食品不明的原因,提出建议,为提高查明率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2016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系统中报告的原因不明事件,采用Excel 2013软件进行数据导出、整理与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山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36起,其中原因不明278起,占63.76%;发病人数均小于100人,均属于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第三季度报告数最多,占40.65%(113/278);消化系统症状体征居多,有腹痛的占74.76%(1 303/1 743);发生场所排在第一位的为餐饮服务单位,占49.64%(138/278);仅有30.51%(83/272)的事件采集到样品,餐饮服务单位发生的事件中,食品、环境、患者、从业人员样品均采集到的事件仅占2.90%(4/138);137起多次共同进餐的事件,仅18.25%(25/137)调查了患者多餐次进餐情况,16.79%(23/137)调查了共同进餐未发病人员情况,1起事件进行了分析性研究;138起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事件中,仅54.35%(75/138)开展了食品卫生学调查,且内容不全面。结论 导致致病因子不明、可疑食品不明、污染原因和污染环节不明的因素包括事故调查机制不顺,诊断标准过时,不具备检验资质或检验设备和能力不足,样品采集数量、范围、质量不够,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以及行政干预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等。
毛伟峰 , 隋海霞 , 刘爱东 , 王彝白纳 , 张磊 , 宋雁 , 刘兆平
2018, 30(3):307-311. DOI: 10.13590/j.cjfh.2018.03.018
摘要:目的 利用典型人群饮料中铅和镉的暴露数据,研究不同累积风险评估方法在评价化学物质联合暴露风险中的应用。方法 以中学生、大学生和白领人群为对象,利用饮料中铅和镉的专项监测数据和3类人群饮料消费量数据计算暴露量;检索科学文献获得2种重金属污染物的毒理学数据和健康指导值等参数,假定饮料中重金属污染物的风险控制水平低于健康指导值的5%。基于分级评估原则,分别采用危害指数(HI)法、靶器官毒性剂量(TTD)法和证据权重(WOE)法3种累积风险评估方法,评估饮料中铅和镉联合暴露的健康风险,并与2种污染物的单独暴露风险进行比较。结果 以健康指导值的5%比较,中学生通过饮料的铅暴露超过该值。HI法评估结果发现,白领人群饮料消费者的HI值小于1,中学生和大学生饮料消费者的HI值大于1。基于各效应终点的TTD法评估结果发现,铅和镉联合暴露对3类人群的肾脏效应的HI值均大于1,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仅中学生人群HI值大于等于1;对于其他作用终点,3类人群的HI值均小于1。WOE法评估结果发现,铅和镉联合暴露仅对中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交互作用校正后的HI值大于1。结论 不同累积风险评估方法可用于评估食品中不同化学物质联合暴露的累积风险,可根据支持数据的充分性和管理需要,采用分级评估原则选择合适的累积风险评估方法。
2018, 30(3):312-316. DOI: 10.13590/j.cjfh.2018.03.019
摘要:目的 通过评估蔬菜及蔬菜中硝酸盐摄入的风险与受益,为我国食物或食物成分的风险-受益评估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欧盟构建的BRAFO (benefit risk analysis for food)模型为基础,对蔬菜及蔬菜中硝酸盐摄入的风险与受益开展一级和二级分级评估,同时与摄入量评估相结合,定性比较蔬菜及蔬菜中硝酸盐摄入的风险与受益。结果 蔬菜作为食物提供人类多种营养素,摄入蔬菜能够降低结肠癌、超重和肥胖、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蔬菜中硝酸盐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发生。由参考情景转为假设情景时消费者获得的受益大于风险,假设情景要优于参考情景(<300 g/d),即推荐居民消费蔬菜300~500 g/d。结论 分级评估的方式对食物开展风险-受益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人群流行病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优化模型参数,将概率评估与风险-受益评估研究相结合以减少风险-受益评估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2018, 30(3):317-324. DOI: 10.13590/j.cjfh.2018.03.020
摘要:目的 研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的方式,初步选择用于评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质量的指标。方法 依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及意见反馈平台”,收集公众对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意见。筛选出意见内容中的高频词汇,并根据意见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将意见分类,反映各利益相关者在评价标准时的角度和关注点。依据意见对标准质量进行评价的不同角度,初步选择评价标准质量的指标。结果 自2017年1~8月所收集的873条意见中提取高频词汇,分别为“检验/方法”“指标/限量”“标签/标示”“范围/分类”;意见内容可归纳为标准质量评价的4个方面,分别为标准的“必要性”“科学性”“可行性”“协调性”。4个方面可进一步细化为15个二级评价指标。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标准的意见,初步提出一组评价食品安全标准质量的二级指标体系。研究表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质量的评价应着重关注标准立项/修订的必要性、标准文本的科学性、标准的可操作性以及标准与相关政策法规等的协调性。
高雯洁 , 张晓飞 , 王恒辉 , 郭金磊 , 高蕾 , 陈黎霞
2018, 30(3):325-328. DOI: 10.13590/j.cjfh.2018.03.021
摘要:目的 通过对腹泻患者肛拭子标本和外环境样品的病原菌检测,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技术对一起多型别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农村喜宴食物中毒原因开展溯源分析。方法 对采集的共20份肛拭子标本和外环境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PFGE分型及tdh、trh、tlh、toxR基因检测。结果 20份样品/标本中15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1株为tdh+trh-tlh+toxR+基因型,4株为tdh-trh-tlh+toxR+基因型。其中12份患者肛拭子标本中有9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7份为O3∶K6血清型,2份为O2群;3份墩板涂抹样品中有2份检出O3∶K6血清型,1份为O1群;3份剩余食物样品中有2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分别为O1群和O10群;厨师肛拭子标本检出O11群副溶血性弧菌;PFGE聚类分析显示7份患者肛拭子标本和2份墩板涂抹样品中的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带型高度同源,剩余食物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核酸降解未能显示PFGE条带。结论 本次事件是可疑食物交叉污染切菜墩板引起的以O3∶K6血清型为主的多种血清型别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