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2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不同种类的膳食蛋白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影响

      2015, 27(3):223-227. DOI: 10.13590/j.cjfh.2015.03.001 CSTR:

      摘要 (1363) HTML (0) PDF 3.72 M (2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不同种类膳食蛋白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酪蛋白组、乳清蛋白组、卵白蛋白组、大豆分离蛋白组、小麦蛋白组、玉米蛋白组。分别给予含有不同膳食蛋白的饲料喂养10 d后处死动物,采集血液样品,测定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半胱氨酸(Cys)、谷胱甘肽(GSH)及半胱氨酰甘氨酸(Cys-Gly)等指标的浓度。结果 小麦蛋白组的体质量增长低于蛋白含量相同的酪蛋白组、乳清蛋白组、卵白蛋白组及大豆分离蛋白组,玉米蛋白组的体质量呈现负增长,且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麦蛋白组和玉米蛋白组血浆Hcy浓度低于其他蛋白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酪蛋白组比较,乳清蛋白组的血浆Hcy浓度也有所降低。结论 膳食蛋白的种类能够影响大鼠血浆中的Hcy水平,可能与蛋白中氨基酸组成有关。高Cys含量的膳食蛋白能提高促进Hcy代谢的酶活性,增加Hcy的代谢消耗,从而降低血浆中的Hcy水平。

    • 添加赖氨酸和苏氨酸对小麦面筋蛋白降低大鼠同型半胱氨酸效果的影响

      2015, 27(3):227-231. DOI: 10.13590/j.cjfh.2015.03.002 CSTR:

      摘要 (1451) HTML (0) PDF 3.36 M (2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小麦面筋蛋白中添加赖氨酸和苏氨酸,探讨两种限制氨基酸在小麦面筋蛋白中降低大鼠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的影响。方法 32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大豆分离蛋白组(25S)、酪蛋白组(25C)、小麦面筋蛋白组(29G)、赖氨酸+苏氨酸添加组(29GLT)。各组大鼠分别给予不同饲料喂养14 d后处死,采集血液、肝脏等样品,用于测定生化、酶学指标。结果 添加赖氨酸和苏氨酸可有效改善大鼠因摄入小麦面筋蛋白导致的体重、血浆中Hcy的降低,可抑制血浆S-腺苷蛋氨酸(SAM)和肝脏甜菜碱高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BHMT)活性的升高,但对胱硫醚β-合成酶(CBS)活性无影响。蛋氨酸含量较低的大豆分离蛋白组,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并未降低。结论 小麦面筋蛋白对大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影响可能与其氨基酸的组成特点有关。小麦面筋蛋白的高半胱氨酸和低赖氨酸及低苏氨酸的氨基酸组成是小麦面筋蛋白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可能因素。

    • 北京市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分子分型和耐药性研究

      2015, 27(3):232-237. DOI: 10.13590/j.cjfh.2015.03.003 CSTR:

      摘要 (1248) HTML (0) PDF 6.72 M (2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北京市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分子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4—2010年北京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收集的100株沙门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 100株非伤寒沙门菌通过PFGE分型分为62个不同的带型,每个带型包含1~11株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显示,100株菌中有55株菌表现为对至少1种抗生素耐药,其中多重耐药菌株15株。菌株对各抗生素的耐药率为萘啶酸40%、四环素30%、氯霉素15%、庆大霉素10%、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10%、环丙沙星9%、头孢西丁1%、头孢噻肟0%。结论 沙门菌PFGE带型和耐药谱均与血清型存在很高的一致性。提示北京市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开展对该菌分子分型与耐药特征分析的联合监测意义重大。

    • DEHP暴露对子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5, 27(3):237-241. DOI: 10.13590/j.cjfh.2015.03.004 CSTR:

      摘要 (1069) HTML (0) PDF 3.25 M (2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哺乳期暴露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研究DEHP对子代SD雄性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成熟SD大鼠妊娠后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橄榄油)、DEHP低剂量组(5 mg/kg BW)、中剂量组(50 mg/kg BW)和高剂量组(500 mg/kg BW)。分娩后第1天至断乳,母鼠经口连续灌胃染毒21 d。待子代大鼠出生后第65~70天,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Real-Time PCR法检测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中,500 mg/kg BW剂量组潜伏期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间探索试验中,500 mg/kg BW剂量组在目标象限路程百分比、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穿越平台次数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暴露于50、500 mg/kg BW组雄性子代大鼠海马内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基因PSD95、CREB、PKA、CAMKII 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500 mg/kg BW剂量组海马内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基因BDNF 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 一定剂量DEHP哺乳期暴露,可影响子代大鼠的神经系统发育,对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造成损害。海马内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基因PSD95、CREB、PKA、CAMKII、BDNF mRNA 表达受到抑制,可能是其发生作用机制之一。

    • >研究报告
    • 检测鲜草莓中GⅡ型诺如病毒的两种富集方法比较

      2015, 27(3):242-246. DOI: 10.13590/j.cjfh.2015.03.005 CSTR:

      摘要 (1453) HTML (0) PDF 3.16 M (2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鲜草莓中GⅡ型诺如病毒(NoV GⅡ)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评价磁珠富集法和PEG(聚乙二醇)沉淀法对检测草莓中NoV GⅡ的适用性,对北京地区采集的18份草莓样品进行检测。方法 参照ISO/TS 15216-1《实时荧光RT-PCR方法测定食品中甲型肝炎病毒和诺如病毒水平方法》合成检测NoV GⅡ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分别采用磁珠富集法和PEG沉淀法富集病毒,然后提取RNA,建立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磁珠富集法的最高回收率为1.730%(PBS缓冲液),PEG沉淀法的最高回收率为1.682%(TGBE缓冲液),18份草莓样品均未检出NoV GⅡ。结论 通过磁珠富集法和PEG沉淀法建立的病毒检测的富集方法均适用于鲜草莓中NoV GⅡ的检测。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基于LAMP法快速检测羊肉及其制品中的猪、鸭和羊源性成分

      2015, 27(3):247-252. DOI: 10.13590/j.cjfh.2015.03.006 CSTR:

      摘要 (1859) HTML (0) PDF 4.92 M (2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肉制品中猪、鸭和羊源性成分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方法,对市售羊肉片、羊肉卷、羊肉串进行猪、鸭和羊源性成分检测分析。方法 针对猪、鸭和羊线粒体Cytb基因分别设计2条外引物、2条内引物和2条环引物,优化LAMP反应条件,对猪、鸭和羊源性成分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试验,对羊肉制品进行上述动物源性成分监测。结果 在0.2 μmol/L外引物(F3和B3)、1.6 μmol/L内引物(FIP和BIP)、0.8 μmol/L环引物(FLP和BLP)、1 mol/L甜菜碱、6 mmol/L MgSO4、1.6 mmol/L dNTP等参数的优化条件下,LAMP法对肉制品中猪、鸭和羊源性成分的检测灵敏度达0.5%。SYTO-9荧光染料的荧光实时检测结果与SYBR Green I染料肉眼观察结果一致。调查发现,该批市售羊肉及制品中存在掺假现象,掺假率为34.5%。结论 LAMP法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准确的特点,能有效地对肉制品中的猪、鸭和羊源性成分进行检测,可作为羊肉制品掺假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

    • QuEChERS法结合在线凝胶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人体尿液中34种农药残留

      2015, 27(3):253-257. DOI: 10.13590/j.cjfh.2015.03.007 CSTR:

      摘要 (1093) HTML (0) PDF 3.40 M (2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QuEChERS方法结合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系统用于人尿中34种中高毒农药的快速筛查方法。方法 研究QuEChERS各因素如萃取剂、萃取剂用量、萃取次数和净化吸附剂种类对尿样提取净化效果的影响。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外标法测定人尿中34种农药含量。结果 34种农药在人尿中的检出限为0.05~3.2 μg/kg,在0.05 μg/g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1.1%~108.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10.4%。结论 本法具有操作便捷、通用性强等特点,适用于人尿中34种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与检测。

    • 食用菌中甲醛的提取和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分析

      2015, 27(3):258-261. DOI: 10.13590/j.cjfh.2015.03.008 CSTR:

      摘要 (1114) HTML (0) PDF 3.39 M (2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适用于多种食用菌的甲醛提取技术和甲醛含量的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技术。方法 研究灭酶处理、浸泡时间和温度对食用菌样品中甲醛提取的影响,并用凯氏定氮仪蒸馏单元对处理后的食用菌样品进行水蒸汽蒸馏,替代了直接蒸馏法。结果 食用菌鲜样和干样粉碎后直接用水蒸汽蒸馏提取,能快速提取样品中的甲醛,并能反映样品真实的甲醛含量;甲醛在1 μg/ml浓度内呈线性相关,相对标准偏差(RSD)<10%(n=5),回收率为82.10%~97.98%。结论 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度高、精密性好,适用于多种食用菌中甲醛含量的分析。

    • 蒸发光散射-亲水作用色谱法测定味精和鸡精中的谷氨酸钠

      2015, 27(3):262-264. DOI: 10.13590/j.cjfh.2015.03.009 CSTR:

      摘要 (1021) HTML (0) PDF 2.11 M (2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蒸发光散射-亲水作用色谱法测定味精和鸡精中的谷氨酸钠。方法 色谱柱为Venusil HILIC(4.6 mm×250 mm,5 μm);柱温30 ℃;流动相为0.02 mol/L醋酸铵(冰醋酸调pH=3.5)-乙腈(80∶20,V/V);流速1.5 ml/min;检测器为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样品经水超声提取,提取液过滤后供仪器分析。结果 谷氨酸钠在6.0~20 g/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味精和鸡精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和94.7%,RSD分别为1.07%和2.14%(n=5)。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味精和鸡精中的谷氨酸钠的测定。

    • 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动物组织中26种β-受体激动剂

      2015, 27(3):265-270. DOI: 10.13590/j.cjfh.2015.03.010 CSTR:

      摘要 (1001) HTML (0) PDF 3.99 M (2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猪肝、鸭肝中26种β-受体激动剂的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三氯乙酸溶液提取,低温离心后,上清液用MCX固相萃取柱净化,Waters ACQUITY UPLCTM BEH 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UPLC-MS/MS进行测定,基质加标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 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76.4%~115.4%,RSD<15.0%,方法的定量限为0.1~0.7 μg/kg。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良好,适用于动物性食品中β-受体激动剂的快速检测。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的探讨

      2015, 27(3):271-276. DOI: 10.13590/j.cjfh.2015.03.011 CSTR:

      摘要 (1247) HTML (0) PDF 3.94 M (3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在风险分析原则基础上,由国际组织倡导并在许多国家取得成功的一项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我国自2010年以来开始建立并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目前在建立制度、部门参与、计划和方案制定以及结果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欠缺和不足。本文借鉴了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的经验,从风险监测的目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提出了建立风险监测工作规划,进一步改进参与机制和信息沟通利用机制,并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出了具体改进建议。

    • >调查研究
    • 2010年全国监测网食源性致病菌实验室检验质控考核的结果分析

      2015, 27(3):277-282. DOI: 10.13590/j.cjfh.2015.03.012 CSTR:

      摘要 (1203) HTML (0) PDF 3.97 M (2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摸底承担监测任务的检验技术机构的食源性致病菌检验能力,确保食源性致病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提高监测工作质量。方法 制备考核样品,用辐照灭菌的奶粉添加食源性致病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阪崎肠杆菌中的2~3种),经稳定性测试后对327个检验机构进行质控考核,用点分数法对上报结果进行评价,Pearson 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结果 327个检验机构中有319个上报了检验结果,上报率为97.6%,其中299个检验机构的结果较满意,满意率为93.7%。4种细菌的漏检率不全相同,阪崎肠杆菌的漏检率要高于其他3种。2009年以前入网和2010年新加入监测点的满意率,省级和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满意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质控考核为开展针对性的实验室培训提供了数据依据,也反映了全国监测点的4种食源性致病菌检验能力基本满足监测任务的需求。

    • 我国保健食品违规广告发布情况分析

      2015, 27(3):282-285. DOI: 10.13590/j.cjfh.2015.03.013 CSTR:

      摘要 (1377) HTML (0) PDF 3.00 M (2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保健食品广告刊播的乱象和原因,对保健食品广告监管效能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分析近年我国保健食品广告监测数据,了解保健食品违规广告的基本形式和状态。由于审批、监管与处罚权相分离、媒体把关不严以及行政执法不到位,违法广告乱象屡禁不止。需要建立健全的法规和规范部门职责,提高保健食品广告监管力度。

    • >风险监测
    • 我国市售婴儿配方乳粉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及其毒力基因调查

      2015, 27(3):286-291. DOI: 10.13590/j.cjfh.2015.03.014 CSTR:

      摘要 (1294) HTML (0) PDF 4.08 M (2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国内市售婴儿配方乳粉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及毒力基因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MPN法定量检测婴儿配方乳粉中的蜡样芽胞杆菌,在对分离菌株正确鉴定的基础上,开展腹泻型和呕吐型毒素产生相关毒力基因的分布研究。结果 135份婴儿配方乳粉中有57份检出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为42.22%。平均污染水平为7.14 MPN/g。国产产品蜡样芽胞杆菌污染较进口产品重,网售产品较超市销售产品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发现24种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携带模式,其中nhe基因携带率最高,达92.98%(53/57),其次为entFM基因(71.93%),70.18%(40/57)的菌株同时携带nhe和entFM基因。亚型分型结果显示nheA、nheB和nheC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88.72%、88.72%和49.12%。溶血素BL基因携带率分别为hblA 24.56%、hblC 22.81%和hblD 17.54%,cytK基因携带率为22.81%。有8株菌既携带nhe的3个基因又携带hbl的3个基因。结论 我国市售婴儿配方乳粉蜡样芽胞杆菌污染较重,分离到的蜡样芽胞杆菌菌株普遍携带毒力基因,建议加强对婴儿配方乳粉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监管,并开展膳食暴露该菌对婴儿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估,为制定婴儿配方乳粉中蜡样芽胞杆菌的限量标准提供依据。

    • 2009—2013年广州市市售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B1调查

      2015, 27(3):291-294. DOI: 10.13590/j.cjfh.2015.03.015 CSTR:

      摘要 (1346) HTML (0) PDF 3.06 M (2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2009—2013年广州市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污染水平,为广州市开展居民膳食中黄曲霉毒素B1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广州市10个区的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餐饮单位、加工场以及零售店等随机采集米及米制品(大米及米粉)、面及面制品(小麦粉及面包)、植物油(花生油、玉米油)、花生(熟制及生花生)、玉米粉(渣、碎)、油炸食品以及大豆共7类食品,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ELISA)进行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测定。结果 820份样品中共260份被检出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为31.71%,检出值范围为0.012~39.300 μg/kg,均值为2.675 μg/kg,中位数为2.5 μg/kg,食品总体合格率为98.66%。结论 广州市市售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B1总体污染水平不高,但植物油(花生、玉米)检出率较高。

    • 广州市市售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2015, 27(3):294-297. DOI: 10.13590/j.cjfh.2015.03.016 CSTR:

      摘要 (1640) HTML (0) PDF 3.03 M (2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广州市市售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2013年广州市监测的1 602份水产品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 602份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总体检出率为21.16%(339/1 60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达19.54%(313/1 602),创伤弧菌检出率为8.63%(43/498),沙门菌检出率为1.08%(14/1 301),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为0.59%(6/1 021),霍乱弧菌检出率为0.14%(1/701)。结论 广州市市售水产品存在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副溶血性弧菌依然是主要的致病菌,但是沙门菌、创伤弧菌、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也不可忽视。

    • 干辣椒及辣椒粉中罗丹明B含量的调查与分析

      2015, 27(3):297-301. DOI: 10.13590/j.cjfh.2015.03.017 CSTR:

      摘要 (1110) HTML (0) PDF 3.62 M (26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我国市售干辣椒及辣椒粉中罗丹明B的含量状况,分析违法添加罗丹明B的可能性和含量,为提出罗丹明B经济获利水平下添加行为的评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使用随机抽样原则,在餐饮店、食品商店超市和农贸市场,随机采集干辣椒及辣椒粉,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结果 在2 107份样品中,检出罗丹明B 72份(干辣椒21份,辣椒粉51份),检测值在0.2×10-3~11.9 mg/kg之间,干辣椒检测值均<0.1 mg/kg;辣椒粉中,23份样品检测值<0.1 mg/kg,12份样品检测值在0.1~0.5 mg/kg之间,13份样品检测值在0.5~5.0 mg/kg之间,仅3份样品检测值>5.0 mg/kg,且农贸市场和散装样品罗丹明B的检出率高。结论 市售干辣椒及辣椒粉中存在违法添加罗丹明B的情况,辣椒粉问题为更严重。

    • 嘉兴市即食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现状调查

      2015, 27(3):301-303. DOI: 10.13590/j.cjfh.2015.03.018 CSTR:

      摘要 (1101) HTML (0) PDF 2.05 M (2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现状,发现高危食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农贸市场、超市和餐饮环节采集与嘉兴市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8类即食食品,开展常见致病微生物监测。结果 采集的640份食品样品中,检出致病菌56株,检出率为8.75%(56/640),检出菌株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总检出数的69.64%(39/56);金黄色葡萄球菌居次位,占14.29%;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和创伤弧菌占比依次为8.93%、5.36%和1.79%。三季度致病微生物检出率(16.92%)最高,农贸市场、散装食品、水产品检出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7.60%、13.30%和25.00%。结论 嘉兴市即食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风险,需加强监督管理、规范食品操作和提高人群健康教育水平。

    • 烟台市市售白酒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污染调查

      2015, 27(3):304-307. DOI: 10.13590/j.cjfh.2015.03.019 CSTR:

      摘要 (1760) HTML (0) PDF 2.61 M (2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了解烟台市市售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污染水平,为强化监督和监管提供依据,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方法 按照《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中的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检测的操作程序,并根据GB/T 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中规定的16种酸酯类化合物测定方法进行检测,本课题组对烟台市市售的35份白酒样品进行了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等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结果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检测限为0.10 mg/kg,其余1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均为0.05 mg/kg,65.71%的样品中检出DIBP和DBP,其中DBP最大值为2.14 mg/kg,DMP、DEHP、DEP、DPP的检出率分别为25%、20%、8.5%、2.85%。DIBP、DBP、DEHP、DEP、DMP、DPP检出均值分别为0.404、0.396、0.216、0.206、0.104、0.0546 mg/kg,其余10种均未检出。结论 白酒中普遍存在增塑剂的污染,可能是由包装材料迁移到产品中,需要加大监测和监管力度,降低消费者的健康风险。

    • >风险评估
    • 食品化学物风险评估中一些重要参数的选择和使用

      2015, 27(3):308-311. DOI: 10.13590/j.cjfh.2015.03.020 CSTR:

      摘要 (1190) HTML (0) PDF 3.06 M (3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我国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监管决策的科学性。评估方法、统计学参数、模型构建和健康指导值是影响评估结果的几个重要因素,而对这些因素的选择和使用往往存在模糊认识和误区。本文主要针对食品中化学物的风险评估,对上述几个参数的选择和使用进行探讨。

    • 中国5省市居民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风险评估

      2015, 27(3):311-314. DOI: 10.13590/j.cjfh.2015.03.021 CSTR:

      摘要 (1468) HTML (0) PDF 2.64 M (2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中国东南地区5省市居民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暴露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5省市18岁及以上人群黄酒消费量数据,以及2010、2011年在5省市采集黄酒样品的检测结果,采用简单分布膳食暴露评估方法对人群经黄酒摄入氨基甲酸乙酯进行估计,并对造成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5省市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平均含量为0.103 mg/kg,最大值为0.498 mg/kg。18岁以上人群黄酒氨基甲酸乙酯平均暴露量为13.4 ng/kg BW,暴露限值为22 388。黄酒饮酒者氨基甲酸乙酯平均暴露量为427.8 ng/kg BW,暴露限值为701。结论 18岁及以上全部人群黄酒氨基甲酸乙酯暴露的健康风险较低,但在黄酒饮酒者中存在较高健康风险。

    • 龙舌兰酒中甲醇的初步风险评估

      2015, 27(3):315-318. DOI: 10.13590/j.cjfh.2015.03.022 CSTR:

      摘要 (1231) HTML (0) PDF 2.88 M (3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初步评估龙舌兰酒中甲醇的急性和慢性暴露健康风险。方法 通过毒性资料检索与分析,确定甲醇的人体经口暴露急性和慢性限量值,参照我国居民酒精类饮料的消费模式,以我国饮酒者的白酒高端消费量代替龙舌兰酒高端消费量,基于专家咨询结果,选择龙舌兰酒中甲醇限量值3.0 g/L为龙舌兰酒中甲醇含量最大值(以100%酒精计),计算我国成人饮酒者经龙舌兰酒一次摄入甲醇的量;以我国饮酒者的白酒平均消费量代替龙舌兰酒平均消费量,结合已发表文献的龙舌兰酒中甲醇含量的平均值1.8 g/L(以100%酒精计),计算我国成人饮酒者经龙舌兰酒慢性摄入甲醇的量。结果 我国居民通过饮用龙舌兰酒一次性摄入的甲醇为11.25 mg/kg BW,低于一次经口暴露限量(20 mg/kg BW);慢性摄入的甲醇为1.69 mg/kg BW,低于推荐的甲醇每日参考剂量(2.0 mg/kg BW)。结论 我国成人饮酒者通过龙舌兰酒摄入甲醇的急性暴露和慢性暴露的健康风险较低。

    • >食源性疾病
    • 一起误食山野菜引起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

      2015, 27(3):319-321. DOI: 10.13590/j.cjfh.2015.03.023 CSTR:

      摘要 (1227) HTML (0) PDF 3.47 M (3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本次事件的调查,及时查明中毒原因,以总结经验,为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国家《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开展现场调查,对可疑植物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9人中有8人发病,罹患率88.89%,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头晕、腹痛为主。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发,5月16日早餐为可疑餐次,山野菜为可疑食物。结论 本次中毒事件为一起因误食野生有毒植物——藜芦引起的植物性食物中毒。

    • >综述
    • 食品微生物风险分级研究进展

      2015, 27(3):322-329. DOI: 10.13590/j.cjfh.2015.03.024 CSTR:

      摘要 (1494) HTML (0) PDF 5.01 M (2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开展食品中微生物危害的风险分级研究,筛选高危食品和微生物危害进行重点监管是国际上控制食品微生物危害的通行策略,但是目前尚无国际通用的食品微生物风险分级模型。本研究对国际上已经开展的食品微生物风险分级研究进行回顾,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风险监测的定量风险分级模型的构想。

    • 风险-受益评估技术在食物及其成分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2015, 27(3):329-332. DOI: 10.13590/j.cjfh.2015.03.025 CSTR:

      摘要 (1331) HTML (0) PDF 2.60 M (3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食物种类的多样化发展,食物给人类提供营养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风险,对食物和食物成分进行风险-受益评估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国际上有关风险-受益评估的研究主要应用于临床、微生物、环境及生态等研究领域,而基于食物和食物中某种成分的风险-受益评估研究则起步较晚。本文就国际上现有的食物及其成分的风险-受益评估技术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我国风险-受益评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