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华 , 刘鑫 , 张海燕 , 崔凤云 , 李建辉 , 云环 , 丁双阳 , 张朝晖 , 杨大进
2013, 25(5):391-396.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轨道离子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UPLC-LTQ Orbitrap MS),建立渔用中药制剂中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孔雀石绿类、硝基呋喃类以及喹噁啉类等48种西药成分的快速筛查与确证方法。方法 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C18吸附剂净化,经反相色谱柱分离,甲醇-水(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250μ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通过LTQ Orbitrap MS全扫描,TOXID软件结合数据库检索,对48种西药成分进行快速筛查和确证。结果 各化合物的检出限(LOD)为0.0060~0.21mg/kg;定量限(LOQ)为0.020~0.72mg/kg,在线性范围内存在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796~0.9997;在0.25、0.50、1.00mg/kg三个添加水平下,方法回收率分别为81.9%~114.4%、84.0%~114.3%、80.9%~114.8%,RSD为1.56%~14.3%。结论 方法快速、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对中药基质中的部分违法添加药物进行筛查和确证。
2013, 25(5):397-400.
摘要: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特异地检测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致病基因的荧光PCR方法。方法 用7株已知其致病基因的VP标准菌株和检出菌分别对6种VP致病基因荧光PCR检测文献方法和本文建立的方法进行验证比较,并用6种常见食源性病原菌对新建方法的特异性进行检验。结果 所建方法能够同时检测VP的3种溶血素,其检测结果与菌株的溯源结果及普通PCR结果完全一致,且与常见食源性病原菌无交叉反应。结论 本文建立的荧光PCR体系能够准确、快速、特异地检测VP的致病基因,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张蕾 , 张海予 , 曾静 , 程晋霞 , 魏海燕 , 张西萌 , 马丹
2013, 25(5):401-405.
摘要:采用纳米免疫磁珠分离副溶血性弧菌,建立副溶血性弧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副溶血性弧菌单克隆抗体,制备纳米免疫磁珠,特异性吸附副溶血性弧菌,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建立副溶血性弧菌快速检测方法。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纳米免疫磁珠在菌体浓度为103cfu/ml水平时,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捕获率达到74%。免疫磁分离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纯培养、无需增菌情况下,检测灵敏度达到140cfu/ml增菌液;通过对134株副溶血性弧菌和74株非目标菌的测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食品基质添加试验中,在增菌时间缩短至8h的条件下,其检测限为2cfu/25g样品。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免疫纳米磁珠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有效缩短了增菌时间,适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
2013, 25(5):410-413.
摘要:研究引起天津地区居民口虾蛄过敏的主要致敏蛋白。方法 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收集天津地区116例口虾蛄过敏病人的血清作为特异性探针,与口虾蛄蛋白粗提物进行Western blot试验,鉴定出主要的口虾蛄致敏原。选取5例具有代表性的病人血清为研究对象,以扇贝提取物为抑制剂,进行免疫印迹抑制试验。进而分析以扇贝为代表的软体动物和口虾蛄之间的交叉反应。结果 Western blot试验结果显示,病人血清与不同分子量的蛋白之间有反应,且反应率有差异。与35kDa的原肌球蛋白的反应率高达64.5%(40/62),与67和>90kDa的蛋白也有较高的反应率,分别达到41.9%(26/62)和54.8%(34/62)。免疫印迹抑制试验结果显示,原肌球蛋白是扇贝和口虾蛄类的主要交叉反应蛋白,而分子量较大的蛋白几乎不存在交叉反应。结论 除原肌球蛋白外,数种大分子量口虾蛄蛋白均可引起天津地区成人对口虾蛄类过敏,且与扇贝的交叉反应率低。这表明一些高分子量的蛋白在口虾蛄类致敏中扮演重要角色。
彭雁 , 吴守芝 , 栾阳 , 王增国 , 李芳 , 刘晓岑
2013, 25(5):413-416.
摘要:了解2006—2011年西安市污染食品及食物中毒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分离株肠毒素(SEs)、杀白细胞素(PVL)、表皮剥落毒素(ETs)、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等毒素基因的分布状况,并比较两种分离株在基因分布及分型上的差异。方法 采用多重PCR 法检测61株S.aureus(包括40株食品分离株和21株食物中毒分离株)sea、seb、sec、sed、pvl、eta、etb、tsst-1基因,其中sea、seb、sec、sed基因引物加入同一反应体系,剩余4对基因引物加入另一反应体系。结果 40株食品分离株中17株检出毒素基因(42.50%);21株食物中毒分离株中18株检出毒素基因(85.71%),食物中毒分离株毒素基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食品分离株(P<0.01)。食品分离株中主要流行的毒素基因为sea(25%)、eta(12.5%),未检测到携带etb、tsst-1基因的菌株;同时得到8种毒素基因型,主要流行的基因型为sea(10.00%)、sea+eta(7.50%)。食物中毒分离株中主要流行的毒素基因为sea(76.19%)、sec(28.57%),未检测到携带pvl基因的菌株;同时得到6种毒素基因型,主要流行的基因型为sea(42.86%)、sea+sec+tsst-1(14.29%)。结论 S.aureus食品分离株和食物中毒分离株在毒素基因的分布及分型上存在较大差异。
2013, 25(5):417-419.
摘要:目的 调查南通市市售牛乳中是否含有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 方法 采用卫生部颁布的“乳及乳制品中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验方法—杯碟法”检测牛乳样品中的β-内酰胺酶。结果 5家公司被检测102份牛乳,其中有2家共15份被检出β-内酰胺酶。15份β-内酰胺酶阳性的牛乳标本抑菌圈直径差值(B-A)在3.9~17.9mm之间。结论 南通市部分市售牛乳检出β-内酰胺酶,有一定的食用安全隐患,应采取措施加强监管。
2013, 25(5):419-423.
摘要:对深圳市场转基因番木瓜进行筛查和品系鉴定,为评估市售转基因番木瓜的食用安全风险奠定基础,为政府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在深圳市场随机抽取转基因番木瓜57份,采用实时荧光PCR法,运用大部分转基因植物共有的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进行转基因成分筛查,对筛查出的阳性样品运用各品系特异性的引物探针进行品系鉴定。结果 57份番木瓜样品中,转基因阳性率为91.2%,其中, GMYK16-0-1品系占96.1%,华农1号品系占3.9%,未检出其他品系转基因番木瓜;超市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转基因番木瓜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所有转基因番木瓜均无转基因相关标识。结论 九成以上市售转基因番木瓜为未经我国农业部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品系,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转基因番木瓜的监管。
郑国灿 , 朱美文 , 王晶 , 尹楠戈 , 彭光宇 , 陈江 , 李贤良
2013, 25(5):424-427.
摘要:建立检测多类食品中乙氧基喹残留量的液相色谱荧光法。方法 样品在碱性条件下用正己烷提取,经调节酸碱度液液萃取净化后进行检测。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150mm×4.6mm,5μm)色谱分离,甲醇-水为流动相进行线性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65nm,发射波长425nm。结果 乙氧基喹在0.05~1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2),方法的检出限(S/N=3)为7.5μg/kg,定量限(S/N=10)为25μg/kg;8类食品基质分别添加3个不同浓度水平,平均回收率为80.5%~95.9%,RSD为3.1%~11.5%(n=8)。结论 本方法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好,适用于多类食品中乙氧基喹残留量的检测。
陈彦凤 , 肖白曼 , 孙艳芳 , 丁笑莉 , 付宇 , 刘秀梅
2013, 25(5):428-430.
摘要:建立测定肉制品中合成着色剂苋菜红、胭脂红和诱惑红含量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以氨水-90%乙醇(1+99,V/V)溶液为提取液,超声提取肉制品样品中的着色剂,经PLS固相萃取柱净化,色谱柱为Dikma Spursil C18(4.6mm×150mm,5μm)。以乙腈-0.05mol/L乙酸铵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色谱分离,流速1.0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00~700nm。结果 在0.5~25.0μg/ml,苋菜红、胭脂红和诱惑红的峰面积与其相应浓度呈良好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6、0.9997和0.9993,方法加标回收率为94.2%~99.1%。结论 本方法准确度高,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精密度,能快速对肉制品中3种合成着色剂进行定量检测,满足国家限量标准的要求。
2013, 25(5):431-434.
摘要:建立食品中氟虫腈和溴虫腈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析方法。方法 试样经乙腈提取, N-丙基乙二胺(PSA)固相萃取柱(SPE)净化,采用GC-MS/MS以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定性、定量测定氟虫腈和溴虫腈。结果 该方法在5~50μg/L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氟虫腈和溴虫腈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8.2%~102.5%和77.0%~104.1%,RSD分别为6.8%~15.2%和6.9%~17.1%,二者的检出限(LOD)均为5μg/kg,定量限(LOQ)均为10μg/kg。结论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正离子模式是简便、快速、准确测定食品中氟虫腈和溴虫腈残留分析方法。
2013, 25(5):434-437.
摘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植物油中的15种多环芳烃。方法 样品用正己烷溶解,过中性氧化铝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Waters-PAHs专用柱(4.6mm×250mm,5μm)分离,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5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荧光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方法检出限在0.15~2.0μg/kg之间,样品加标回收率在78.0%~115.2%之间,RSD在0.2%~2.0%之间。结论 该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植物油中15种多环芳烃的含量测定。
2013, 25(5):440-445.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空肠弯曲菌定量检测方法,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方法 参照ISO/TS 10272—3和GB/T 4789.9—2008,基于MPN原理建立空肠弯曲菌定量检测方法,对定量加标的生鸡肉和鸡粪样品进行不同增菌培养基、不同培养环境和不同培养方式优化比对研究,用加标回收试验对建立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增菌培养基的优化选择:Preston肉汤对加标菌量10cfu/g的生鸡肉和鸡粪样品进行空肠弯曲菌检测的平均值分别为12.26和10.96MPN/g,Bolton肉汤检测的平均值分别为2.38和2.32MPN/g,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需氧环境的优化选择:用三气培养箱法、产气袋法、抽气换气法和烛缸法对加标生鸡肉和鸡粪中的空肠弯曲菌检测的平均值分别为12.26和12.12MPN/g、12.26和10.96MPN/g、12.26和12.86MPN/g、10.82和12.12MPN/g,和三气培养箱法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方式:静止培养法对加标生鸡肉和鸡粪空肠弯曲菌的检测值分别为15.8和15.2MPN/g,振荡培养法检测值分别为11.36和8.72MPN/g,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该法对低、中、高浓度加标生鸡肉样品的回收率分别为115.25%、111.5%和95.0%。结论 此方法可以对高污染样品中空肠弯曲菌进行准确定量,特异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2013, 25(5):445-451.
摘要:运用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理论,以文献法、比较法、实证法、归纳总结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近几年学者文献和实践工作为基础,简要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影响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几个关键议题,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提出新时期全面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治本之策。值此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做出重大调整之际,这些建议和意见或对谋求我国今后时期食品安全形势的好转具有参考价值。
孙延斌 , 孙婷 , 李士凯 , 胡光春 , 刘辉 , 时玉雯
2013, 25(5):452-455.
摘要:了解肉鸡孵化、养殖、屠宰加工和配送分销各环节的沙门菌污染状况,确定易受污染的环节和样品类别,为预防和控制由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济南市肉鸡孵化场、养殖场、屠宰场(点)和配送分销点设置16个监测点,按不同的季节和环节定期随机采集监测样本。检验方法按照《2012年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执行。结果 监测17种样品共1204份,13种样品检出沙门菌202株,总检出率为16.78%。除1种不可分型外,其他分属4群28种血清型,以印第安纳血清型沙门菌最多(37.13%);4个环节中,以屠宰加工环节沙门菌检出率最高(23.14%);四个季度中,以第二季度沙门菌检出率最高(21.74%);17种样品中,以屠宰环节的褪毛后整禽样本沙门菌检出率最高(42.19%)。结论 济南市肉鸡相关行业的沙门菌交叉污染严重,应加强肉鸡生产链全过程的监管和监测,并针对各污染环节和工序,确定不同的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操作程序,以减少沙门菌的交叉污染。
2013, 25(5):455-457.
摘要:目的 调查肉鸡屠宰场加工环节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方法 采集肉鸡屠宰场的入厂活鸡肛拭子样本,宰杀褪毛后整禽样本、预冷后整禽样本、预冷池水、分割刀具和案板、冷冻鸡肉样本以及工人手涂抹样本,按《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方法检测沙门菌。结果 2011—2012年共检测样品896份,检出沙门菌293株,检出率为32.7%;鸡胴体的检出率高于鸡活体。2011年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2012年优势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宰杀后样品中印第安纳沙门菌的构成比有所下降,而鼠伤寒、肠炎等其他优势血清型的构成比相对增加。结论 沙门菌广泛存在于屠宰场各环节样品中,宰杀环节易导致沙门菌的交叉污染。
仇保丰 , 宋鸿雁 , 蔡宝亮 , 邵义祥 , 顾炳泉 , 刘文斌 , 高逢结 , 李建
2013, 25(5):458-461.
摘要:调查冷冻肠衣携带细菌的情况。方法用16S rDNA PCR序列扩增和分析技术对2010—2012年从南通地区肠衣生产、加工企业的冷冻肠衣中分离的65株细菌进行鉴定。结果 这些细菌包含了来自13个属的20种细菌,其中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s)、海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是比较明显的优势种群。另外,许多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人和动物发生疾病。结论 冷冻肠衣可以携带多种细菌,应该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研究。
2013, 25(5):461-464.
摘要:对大连地区水产企业生产加工用水进行肠球菌检测,判断其卫生状况。方法 根据水质检测ISO标准(ISO 7899—2∶2000)薄膜过滤法,进行肠球菌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鉴定,并根据肠球菌的高度保守的特异性tuf基因,合成了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 在41份检测样品中,两种方法的肠球菌检出率均为14.6%,主要为群Ⅱ菌株。结论 本地区加工用水卫生状况不理想,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预防和治理。
2013, 25(5):464-466.
摘要:目的 了解市售国产婴幼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污染状况,为消费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按2011、2012年版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市场上11家国内生产的32份婴幼儿配方粉进行检测。结果 32份样品检出2株阪崎肠杆菌,检出率为6.25%。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阪崎肠杆菌检出率4.35%(1/23);婴幼儿谷物食品中阪崎肠杆菌检出率11.11%(1/9)。结论 柳江县市售部分婴幼儿配方粉中存在阪崎肠杆菌污染,食用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应加强监测力度,预防和控制阪崎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013, 25(5):466-469.
摘要:了解绵阳市2010—2011年市售蔬菜中农药残留情况,为食用蔬菜监管提供依据。方法 全部样品按照GB/T 5009—2003的方法进行农药的残留检测。依据GB 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判定。结果 2010—2011年共检测蔬菜155份,检出率分别为71.00%和80.00%,超标率分别为31.00%和40.00%。食用菌类、豆类、根茎类、叶菜类和瓜果菜类蔬菜超标率分别为27.03%、22.86%、28.00%、70.97%和22.22%。农药残留超标最严重的是三唑磷(9.03%),其次为克百威(6.45%)、甲胺磷(4.52%)和残杀威(4.52%)。结论 绵阳市叶菜类蔬菜中农药残留情况较为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蔬菜的监督管理,从源头禁止高毒农药的使用,加大蔬菜种植、销售环节的监测,确保市民食用蔬菜的安全。
2013, 25(5):470-473.
摘要: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查找可疑餐次,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用不同食物及食用不同剂量食物与食物中毒的关联性,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发现61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痛(98%)、腹泻(90%)、恶心(54%)等。食用白切鸡是发病危险因素(OR=9.25,95%CI:1.14~200.07),且与食物中毒几率呈剂量反应关系(χ2=25.71,P<0.01),厨师在对白切鸡切块过程中穿插处理罗非鱼是导致发生交叉污染的主要原因。病例肛拭子检测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同源性为100%。 结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白切鸡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厨师的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013, 25(5):474-478.
摘要:镰刀菌毒素是指镰刀菌属的毒性代谢产物,其中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粮食中最常见的一类污染性镰刀菌毒素,可以引起人或动物急性、慢性毒性作用,部分霉菌毒素已证明具有致突变性及致癌性。流行病学及体内、体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镰刀菌毒素对人或动物生殖细胞、受孕、妊娠、分娩、哺乳等亲代生殖机能以及对其子代胚胎-胎儿发育、出生后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对镰刀菌毒素生殖、发育毒性研究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2013, 25(5):478-482.
摘要:植物甾醇是一类以环戊烷全氢菲为主体骨架,3位羟基的甾体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油、坚果、植物以及蔬菜水果中。植物甾醇具有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作用,在防治前列腺疾病、抗癌、抗炎、提高免疫力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作为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原料出现在各类食品中。本文就植物甾醇的应用与安全性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