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0—2020年全国共收到有毒野果中毒事件报告399起,发病1 585人,死亡7人,病死率为0.44%。第二季度高发,其中,5月份的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50.63%(202/399)和42.08%(667/1 585);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94.49%(377/399)和94.26%(1 494/1 585);其中贵州省、云南省和四川省三省报告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72.18%(288/399)和62.65%(993/1 585);家庭共报告132起,发病439人,死亡6人,占比分别为33.08%、27.70%和85.71%;马桑果引起的事件数占比最高,达59.15%(236/399),其次为铁树果和麻风果;误采误食是引发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占98.75%(394/399);每起事件发病人数少于30人的占比为99.25%(396/399)。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
2010—2020年全国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共收到有毒野果中毒事件报告399起,发病1 585人,死亡7人,病死率为0.44%。事件报告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的8.55%、4.77%和3.37%。
2010年全国有毒野果中毒事件的报告数最少,仅为2起,2020年报告数最高为148起。2014年发病人数最低为14人,之后逐年增加,2020年发病人数最多至480人。2010年平均每起事件的发病人数最高,达30人/起,之后逐年呈下降趋势,2014年达4人/起,2015—2020年为3人/起~5人/起,其中2016年最高,2018年最低。2012年死亡人数最高达4人,2011年、2017年和2018年各死亡1人。见

图1 2010—2020年全国有毒野果中毒事件总体情况
Figure 1 Annual distribution of poisonous wild fruits poisoning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20
第二季度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占比最高,分别为66.67%(266/399)、57.85%(917/1 585)。其中,5月份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占比最多,分别占50.63%(202/399)、42.08%(667/1 585)。7月的死亡人数最多,为2人,1、5、8、9和11月各死亡1人。见

图2 2010—2020年全国有毒野果中毒事件月份分布
Figure 2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poisonous wild fruits poisoning in China from 2010 to 2020
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6个地区均有有毒野果中毒事件报告,其中,事件报告数前3位的地区为西南地区(289)、华南地区(62)和华中地区(26),占总事件数的94.49%(377/399)。发病人数前3位的地区为西南地区(996)、华南地区(394)和华中地区(104),占总发病人数的94.26%(1 494/1 585)。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4)和华南地区(3),病死率分别为0.40%和0.76%。各地区报告有毒野果中毒事件的省份中,华北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天津市和山西省;华东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华中地区主要集中在湖南省和湖北省;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和甘肃省;西南地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具体见
地区 | 事件报告数/起 | 发病人数/人 | 死亡人数/人 | 病死率/% |
---|---|---|---|---|
西南地区 | 289 | 996 | 4 | 0.40 |
华南地区 | 62 | 394 | 3 | 0.76 |
华中地区 | 26 | 104 | 0 | 0.00 |
华东地区 | 13 | 53 | 0 | 0.00 |
西北地区 | 6 | 12 | 0 | 0.00 |
华北地区 | 3 | 26 | 0 | 0.00 |
合计 | 399 | 1 585 | 7 | 0.44 |
全国19个省(市、区)均有有毒野果中毒事件报告,其中,报告事件数前3位的省份为贵州省(200)、云南省(53)和四川省(35),占总事件数的72.18%(288/399)。发病人数前3位的省份为贵州省(572)、云南省(243)和四川省(178),占总发病人数的62.65%(993/1 585)。贵州省、四川省和广东省各死亡2人,海南死亡1人。病死率从高到低排位分别是广东省(3.64%)、四川省(1.12%)、海南省(0.62%)和贵州省(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
省份 | 事件报告数/起 | 发病人数/人 | 死亡人数/人 | 病死率/% |
---|---|---|---|---|
贵州 | 200 | 572 | 2 | 0.35 |
云南 | 53 | 243 | 0 | 0.00 |
四川 | 35 | 178 | 2 | 1.12 |
海南 | 29 | 161 | 1 | 0.62 |
广西 | 24 | 178 | 0 | 0.00 |
湖南 | 21 | 86 | 0 | 0.00 |
广东 | 9 | 55 | 2 | 3.64 |
浙江 | 6 | 27 | 0 | 0.00 |
湖北 | 5 | 18 | 0 | 0.00 |
山东 | 3 | 13 | 0 | 0.00 |
甘肃 | 3 | 6 | 0 | 0.00 |
陕西 | 3 | 6 | 0 | 0.00 |
江西 | 2 | 7 | 0 | 0.00 |
北京 | 1 | 14 | 0 | 0.00 |
天津 | 1 | 8 | 0 | 0.00 |
福建 | 1 | 4 | 0 | 0.00 |
山西 | 1 | 4 | 0 | 0.00 |
重庆 | 1 | 3 | 0 | 0.00 |
安徽 | 1 | 2 | 0 | 0.00 |
合计 | 399 | 1 585 | 7 | 0.44 |
除其他场所外,家庭为高发场所,共报告132起,发病439人,死亡6人,占比分别为33.08%(132/399)、27.70%(439/1 585)和85.71%(6/7);其次,在学校、宾馆饭店和农村宴席也有有毒野果中毒事件的报告。家庭发生的事件病死率最高为1.37%,其他场所发生的病死率为0.13%。具体见
发生场所 | 事件报告数/起 | 发病人数/人 | 死亡人数/人 | 病死率/% |
---|---|---|---|---|
家庭 | 132 | 439 | 6 | 1.37 |
学校 | 45 | 321 | 0 | 0.00 |
宾馆饭店 | 3 | 10 | 0 | 0.00 |
农村宴席 | 1 | 55 | 0 | 0.00 |
其他 | 218 | 760 | 1 | 0.13 |
合计 | 399 | 1 585 | 7 | 0.44 |
马桑果、铁树果和麻风果中毒事件报告数和发病人数均为前3位,事件数分别占总事件数的59.15%(236/399)、13.53%(54/399)和10.03%(40/399),发病人数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48.96%(776/1 585)、15.77%(250/1 585)和17.16%(272/1 585)。导致死亡的主要有毒野果为苦檀子、五指毛桃、白果、崖豆藤果、其他野果和马桑果,病死率分别为25.00%、8.33%、5.56%、2.86%、0.60%和0.13%。具体见
主要野果种类 | 事件报告数/起 | 发病人数/人 | 死亡人数/人 | 病死率/% | 主要报告地区 |
---|---|---|---|---|---|
马桑果 | 236 | 776 | 1 | 0.13 | 贵州、云南、四川 |
铁树果 | 54 | 250 | 0 | 0.00 | 四川、湖南、云南 |
麻风果 | 40 | 272 | 0 | 0.00 | 海南、广西 |
白果 | 8 | 18 | 1 | 5.56 | 四川、贵州 |
五指毛桃 | 7 | 24 | 2 | 8.33 | 广东、广西 |
崖豆藤果 | 7 | 35 | 1 | 2.86 | 湖南、贵州、四川 |
银杏果 | 3 | 19 | 0 | 0.00 | 贵州、湖南、北京 |
紫藤果 | 3 | 13 | 0 | 0.00 | 山东、山西、安徽 |
槟榔 | 3 | 8 | 0 | 0.00 | 云南、湖南 |
苦檀子 | 1 | 4 | 1 | 25.00 | 贵州 |
其他野 | 37 | 166 | 1 | 0.60 | 贵州、云南、广西、海南 |
合计 | 399 | 1 585 | 7 | 0.44 | — |
注: *主要包括蛇莓、苏铁籽、生木薯、山苞谷、五色梅、雪莲果、老扎维果、芭蕉果、乌桕果实、猪腰豆等和未知野果
有毒野果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误采误食,占98.75%(394/399),其次为加工不当,占1.00%(4/399)。因误采误食有毒野果引起6人死亡,占85.71%(6/7),1人因加工不当引起死亡,占14.29%(1/7)。
由
每起事件发病人数/人 | 事件报告数/起 | 发病人数/人 | 死亡人数/人 |
---|---|---|---|
小于10 | 381 | 1 254 | 6 |
10~29 | 15 | 189 | 1 |
30~49 | 2 | 87 | 0 |
50~99 | 1 | 55 | 0 |
合计 | 399 | 1 585 | 7 |
从2010—2020年全国有毒野果中毒事件监测情况可知,2014年之前监测数量较少,年平均报告事件36起。2015—2020年,事件报告数和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我国食源性疾病管理制度、报告体系的日渐完善,监测报告医院逐步覆盖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敏感性不断增强有关。
本研究发现,有毒野果中毒事件有明显季节性,以第二季度为主,这与陈磊
数据分析发现,我国马桑果中毒事件占比最高(59.15%),且集中于5月(80.51%),2020年报告的中毒事件数最多(47.03%),分析原因为马桑果一般于5月份成熟,其外形与桑葚类似,易误采误食导致中毒事件发生;2020年报告的中毒事件数明显超过其他年份监测水平可能与新冠疫情防控政策有关,2020年贵州等地学校冬季放假,延期至5月开学,农村儿童缺少家长监管,多结伴在室外或山间玩耍,导致采食马桑果中毒事件多发。
农村地区的家庭是有毒野果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33.08%),其次是学校(11.28%),与国内一些文献报道一
基于我国野果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出以下防控建议:一是提高抢救能力,及时救治中毒患者,一旦超出能力范围时,要立即转至上级医院救治,避免死亡;二是高发季节加强对高发地区(尤其是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和重点人群(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科普宣教工作,可利用口袋书、小手牵大手、动画短视频、微信平台等多形式宣传预防有毒野果中毒常识,自觉做到不采、不食未知野果,一旦误食要及时催吐并尽快就医。
参考文献
陈磊, 牛蓓, 田美娜, 等. 2010—2016年河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19, 35(4): 377-379, 382. [百度学术]
CHEN L, NIU B, TIAN M N, et al. Analysis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 Hebei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6[J]. Journal of Medical Pest Control, 2019, 35(4): 377-379, 382. [百度学术]
蒋玉艳, 石萌萌, 姚雪婷, 等. 2010—2016年广西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2018, 45(21): 4013-4017. [百度学术]
JIANG Y Y, SHI M M, YAO X T, et al. Attribu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reported in Guangxi, 2010-2016[J].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2018, 45(21): 4013-4017. [百度学术]
王锐, 丁凡, 高永军, 等. 2004—2013年全国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 28(5): 580-584. [百度学术]
WANG R, DING F, GAO Y J,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for vegetal food poisoning in China, 2004-2013[J].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 2016, 28(5): 580-584. [百度学术]
陈文, 兰真, 程刚. 2010—2018年四川省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20, 47(17): 3092-3095. [百度学术]
CHEN W, LAN Z, CHENG G.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of poisonous animals and plants in Sichuan, 2010—2018[J].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2020, 47(17): 3092-3095. [百度学术]
付萍, 刘志涛, 梁骏华, 等. 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8, 30(6): 628-634. [百度学术]
FU P, LIU Z T, LIANG J H, et al. Analysis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 China’s mainland in 2014[J].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 2018, 30(6): 628-634. [百度学术]
谢艺红, 刘银品, 钟延旭, 等. 2013—2017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1, 38(1): 178-182. [百度学术]
XIE Y H, LIU Y P, ZHONG Y X, et al. Analysis of the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 Guangxi from 2013 to 2017[J]. 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38(1): 178-182. [百度学术]
钟延旭, 赵鹏, 蒋玉艳, 等. 2010—2017年广西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9, 46(13): 2351-2354. [百度学术]
ZHONG Y X, ZHAO P, JIANG Y Y, et al. Poisoning incidents of poisonous animals and plants in Guangxi, 2010—2017[J].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2019, 46(13): 2351-2354. [百度学术]
刘志涛, 赵江, 张强, 等. 2012—2017年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8, 30(5): 477-480. [百度学术]
LIU Z T, ZHAO J, ZHANG Q,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poisonous animal and plant poisoning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17[J].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 2018, 30(5): 477-480. [百度学术]
刘志涛, 赵江, 李娟娟, 等. 2015—2019年云南省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20, 36(24): 3357-3359. [百度学术]
LIU Z T, ZHAO J, LI J J, et al.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toxic plant poisoning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5-2019[J]. Occupation and Health, 2020, 36(24): 3357-3359. [百度学术]
杨彦玲, 李娟娟, 余思洋, 等. 2010—2019年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21, 37(8): 1061-1065. [百度学术]
YANG Y L, LI J J, YU S Y, et al. Surveillance and analysis on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 schools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0—2019[J]. Occupation and Health, 2021, 37(8): 1061-1065. [百度学术]
陈文, 兰真, 程刚, 等. 2010—2018年四川省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9, 46(23): 4391-4395. [百度学术]
CHEN W, LAN Z, CHENG G, et al.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 family in Sichuan, 2010—2018[J].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2019, 46(23): 4391-4395. [百度学术]
王娅芳, 周亚娟, 何平, 等. 2011—2016年贵州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情况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8, 45(12): 2262-2266. [百度学术]
WANG Y F, ZHOU Y J, HE P, et al. Analysis of the monitoring situa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s outbreak in Guizhou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6[J].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 2018, 45(12): 2262-2266. [百度学术]
何剑, 江苏娟, 王帅, 等. 海南省2011—201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特点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16, 16(10): 1013-1016. [百度学术]
HE J, JIANG S J, WANG S, et al.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 Hainan Province, 2011—2013[J]. China Tropical Medicine, 2016, 16(10): 1013-1016. [百度学术]
崔春霞, 苏军, 宋壮志, 等. 2011年—2015年内蒙古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数据分析.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 27(23): 3469-3471, 3477. [百度学术]
CUI C X, SU J, SONG Z Z, et al. Surveillance data analysis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 Inner Mongolia from 2011 to 2015[J].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Laboratory Technology, 2017, 27(23): 3469-3471, 347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