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2010—2020年中国大陆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PDF

  • 马玲玲 1
  • 李薇薇 2
  • 吕忠其 1
  • 李娟娟 3
  • 王娅芳 4
  • 宋柬 5
  • 计融 2
  • 付萍 2
  • 李宁 2
1. 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南宁 530021; 2.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北京 100022; 3.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22; 4.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4; 5.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图分类号: R155

最近更新:2022-12-20

DOI:10.13590/j.cjfh.2022.05.028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目的

了解2010—2020年中国大陆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0年报告的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按发生时间、发生场所、致病原因、致病因子污染环节(引发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 244起,发病37 610人,死亡271人。第二季度为发病高峰,事件数、发病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35.37%(1 855/5 244)和31.18%(11 727/37 610)。植物性4 794起,发病34 482人,死亡222人;动物性450起,发病3 128人,死亡49人。致病原因前3位依次为植物凝集素及皂素(37.49%,1 966/5 244)、乌头碱(8.28%,434/5 244)、桐子酸(6.24%,327/5 244);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单位食堂;引发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未充分煮熟煮透。

结论

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四季均有发生,第二季度为高峰,菜豆、乌头的加工不当是主要中毒原因。应针对以上流行特征,重点对家庭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从而减少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为了解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10—2020年国家风险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为基础,同时检索中国知网发表的同类事件报告,对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0—2020年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发现的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1.2 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报告的符合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判定标准的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根据《2021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食源性疾病暴发是指发病人数≥2人或死亡≥1人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是指一些动植物本身含有某种天然有毒成分,或由于储存条件不当形成某种有毒物质被人食用后所引起的食源性疾

1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WPS Office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及数据整理,采用构成比、率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及数据库搜索,2010—2020年全国共报告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 244起,累计发病37 610人,死亡271人。报告事件以植物性为主,占事件总数的91.42%(4 794/5 244),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总人数2018年前呈上升趋势,2018年后有所下降,说明事件数增多的是小规模事件。见表1

表1  2010—2020年中国大陆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概况
Table 1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caused by plant and animal toxicants in China’s Mainland from 2010 to 2020
年份植物性动物性合计
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事件数发病人数发病率/百万人死亡人数病死率/%
2010 56 869 11 8 49 2 64 918 0.65 13 1.42
2011 163 3 293 10 24 590 3 187 3 883 2.75 13 0.33
2012 132 1 879 24 9 79 4 141 1 958 1.39 28 1.43
2013 167 1 906 20 24 313 6 191 2 219 1.57 26 1.17
2014 218 2 812 12 37 405 6 255 3 217 2.28 18 0.56
2015 318 3 161 20 21 82 3 339 3 243 2.30 23 0.71
2016 405 2 849 27 85 430 13 490 3 279 2.32 40 1.22
2017 633 3 855 26 42 323 0 675 4 178 2.96 26 0.62
2018 860 4 945 29 67 266 8 927 5 211 3.69 37 0.71
2019 891 4 619 23 63 300 3 954 4 919 3.48 26 0.53
2020 951 4 294 20 70 291 1 1 021 4 585 3.25 21 0.46
合计 4 794 34 482 222 450 3 128 49 5 244 37 610 2.42 271 0.72

注:  发病率使用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41 178万人

2.2 时间分布

全国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四季都有发生。第二季度是高发季节,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件总数的35.37%(1 855/5 244)、31.18%(11 727/37 610)和31.37%(85/271)。5月份是暴发事件的高发月份,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分别占总数15.75%(826/5 244)、12.07%(4 539/37 610)和15.50%(42/271)。春季报告事件数最多,占30.28%(1 588/5 244),秋季发病人数最多,占29.28%(11 011/37 610)。见表2

表2  2010—2020年中国大陆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时间分布
Table 2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caused by plant and animal toxicants in China’s Mainland from 2010 to 2020
月份植物性动物性合计
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病死率/%
1 328 3 601 13 20 106 2 348 3 707 15 0.40
2 188 1 219 15 15 57 2 203 1 276 17 1.33
3 287 2 098 16 23 165 7 310 2 263 23 1.02
4 421 3 473 13 31 192 0 452 3 665 13 0.35
5 763 3 974 31 63 565 11 826 4 539 42 0.93
6 523 3 223 29 54 300 1 577 3 523 30 0.85
7 391 2 027 16 37 209 5 428 2 236 21 0.94
8 393 2 793 14 48 205 2 441 2 998 16 0.53
9 404 3 447 22 49 270 5 453 3 717 27 0.73
10 430 3 494 6 52 700 10 482 4 194 16 0.38
11 377 2 794 21 45 306 3 422 3 100 24 0.77
12 289 2 339 26 13 53 1 302 2 392 27 1.13
合计 4 794 34 482 222 450 3 128 49 5 244 37 610 271 0.72

2.3 地区分布

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全国各区域均有发生。其中,西南是主要发生地区,事件数(42.85%,2 247/5 244)、发病人数(36.19%,13 612/37 610)、死亡人数(55.35%,150/271)均居第1位,按事件数其次是华东(19.13%,1 003/5 244)、华北(9.67%,507/5 244)、华南(9.55%,501/5 244)、华中(7.42%,389/5 244)、东北(6.14%,322/5 244)和西北(5.24%,275/5 244)(表3)。

表3  2010—2020年中国大陆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地域分布
Table 3  Area distribu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caused by plant and animal toxicants in China’s Mainland from 2010 to 2020
致病因子分类西南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北合计
有毒植物及其毒素
植物凝集素及皂1 590 420 385 97 74 232 168 1 966
乌头2 393 9 1 12 13 2 4 434
桐子3 99 66 6 68 70 2 16 327
马桑果 224 1 6 6 237
苦瓠瓜 25 129 17 22 22 2 2 219
莨菪4 63 34 25 12 22 4 20 180
龙葵素 43 18 11 8 12 3 11 106
鲜草药 63 12 2 10 12 2 101
蓖麻子 54 6 5 6 2 1 5 79
野芋 37 16 1 7 17 1 79
钩吻5 8 12 42 62
商陆 21 14 3 2 11 2 4 57
铁树果 23 6 12 13 54
血皮菜 51 1 52
胰蛋白酶抑制6 15 14 2 7 4 2 1 45
花粉 37 1 2 40
秋水仙碱 2 24 5 3 5 1 40
麻风果 2 38 40
化儿草 27 27
石蒜碱 3 6 1 2 1 13
有毒野菜 151 27 10 17 25 39 16 285
其他野果 39 8 3 9 8 67
其他 136 43 14 34 29 12 16 284
小计 2 106 865 491 408 345 306 273 4 794
有毒动物及其毒素
河鲀毒素(TTX) 1 40 3 42 1 1 88
蜂蛹 80 80
鱼类(鱼胆、鱼子) 18 17 8 28 1 72
7 34 4 17 4 59
贝类毒素 2 23 5 12 1 2 45
虫子 16 4 2 1 1 24
蚕蛹 7 10 2 1 2 22
蟾蜍 9 5 2 1 17
小龙虾 4 1 5 10
狗肝 4 2 1 2 9
雪卡毒8 3 4 7
其他 8 2 1 2 3 1 17
小计 141 138 16 93 44 16 2 450
合计 2 247 1 003 507 501 389 322 275 5 244

注:  1.未煮熟菜豆中;2.草乌、川乌、附子中;3.桐油、桐油果中;4.曼陀罗中;5.断肠草等植物中;6.未煮熟豆浆中;7.腐败鱼类中;8.鲭鱼中

在明确的植物性致病因子中,植物凝集素及皂素中毒在各地区均为第1位。此外,乌头碱类事件86.41%(375/434)发生在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季均有发生,秋冬季是发病高峰;钩吻碱类事件85.48%(53/62)发生在广西、广东、福建,其中死亡事件占48.39%(30/62);误食马桑果主要发生在贵州(77.22%,183/237),4~6月为主;误食苦瓠瓜中毒山东较多(31.51%,69/219),夏秋季高发;误食桐子酸类事件63.61%(208/327)发生在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动物性致病因子主要以河鲀毒素、组胺、贝类毒素等水产类食品产生的致病因子为主,主要发生在华东、华南沿海地区;蜂蛹中毒以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为主(表3)。

2.4 发生场所分布

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中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发生场所都是家庭,分别占56.60%(2 968/5 244)和72.69%(197/271),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单位食堂,占32.72%(12 306/37 610),其次是家庭,占29.45%(11 078/37 610)(表4)。家庭有毒植物及其毒素中毒主要是植物凝集素及皂素和乌头碱,占其30.95%(818/2 643)、14.45%(382/2 643),有毒动物及其毒素中毒主要是蜂蛹、鱼类(鱼胆、鱼子)、河鲀毒素,分别占21.85%(71/325)、19.69%(64/325)、19.08%(62/325);单位食堂中致病因子植物性主要为植物凝集素及皂素,占83.33%(740/888),动物性为组胺,占80.00%(40/50);餐馆中植物性致病因子主要为植物凝集素及皂素,占50.00%(138/276),动物性为河鲀毒素,占39.02%(16/41);学校食堂及校园以植物性为主,主要致病因子分别为植物凝集素及皂素(63.51%,94/148)和桐子酸(25.16%,39/155)。

表4  2010—2020年中国大陆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场所分布
Table 4  Setting distribu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caused by plant and animal toxicants in China’s Mainland from 2010 to 2020
发生场所*植物性动物性
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
家庭 2 643 9 732 156 325 1 346 41
餐饮服务场所
单位食堂 888 11 405 2 50 901 2
餐馆 276 1 983 14 41 205 4
学校食堂 148 4 031 0 6 256 0
农村宴席 71 1 364 19 6 265 0
街头摊点 46 414 2 4 47 1
送餐(包括网店) 25 384 0 1 8 0
校园 155 1 911 2 3 28 0
其他 542 3 258 27 14 72 1
合计 4 794 34 482 222 450 3 128 49

注:  *餐馆:包括食品店/食品零售店(小吃店、饮品店、糕点坊、大排档、卤肉店、食品店等)、宾馆饭店(游轮、火锅店、烧烤店等)、快餐店、小餐馆;街头摊点:包括街头餐点、农贸市场、流动餐点;单位食堂:包括除学校食堂外的单位食堂、工地食堂等;学校食堂:包括幼儿园;校园:指进食非餐饮场所和学校食堂制备的食品,且发生在校园的事件

2.5 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分布

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性食源性疾病中植物性毒素引起的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均较多,分别占91.42%(4 794/5 244)、91.68%(34 482/37 610)、81.92%(222/271),有毒植物及其毒素引起中毒事件数前3位的因素是植物凝集素及皂素、乌头碱和桐子酸,分别占41.01%(1 966/4 794)、9.05%(434/4 794)和6.82%(327/4 794),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乌头碱,占49.55%(110/222),其次是钩吻碱(22.07%,49/222)。有毒动物及其毒素引起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河鲀毒素,分别占19.56%(88/450)和38.78%(19/49),有毒动物及其毒素造成的病死率(1.57%,49/3 128)高于有毒植物及其毒素(0.64%,222/34 482),详见表5

表5  2010—2020年中国大陆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因子分布
Table 5  Etiology distribu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caused by plant and animal toxicants in China’s Mainland from 2010 to 2020
致病因子分类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病死率(%)
有毒植物及其毒素
植物凝集素及皂素 1 966(37.49) 18 064(48.03) 2(0.74) 0.01
乌头碱 434(8.28) 2 189(5.82) 110(40.59) 5.03
桐子酸 327(6.24) 3 004(7.99) 0(0.00) 0.00
马桑果 237(4.52) 779(2.07) 1(0.37) 0.13
苦瓠瓜 219(4.18) 1 445(3.84) 2(0.74) 0.14
莨菪碱 180(3.43) 906(2.41) 3(1.11) 0.33
龙葵素 106(2.02) 940(2.5) 2(0.74) 0.21
鲜草药 101(1.93) 400(1.06) 7(2.58) 1.75
蓖麻子 79(1.51) 1 007(2.68) 1(0.37) 0.10
野芋 79(1.51) 356(0.95) 0(0.00) 0.00
钩吻碱 62(1.18) 334(0.89) 49(18.08) 14.67
商陆 57(1.09) 222(0.59) 1(0.37) 0.45
铁树果 54(1.03) 252(0.67) 0(0.00) 0.00
血皮菜 52(0.99) 215(0.57) 0(0.00) 0.00
胰蛋白酶抑制剂 45(0.86) 645(1.71) 0(0.00) 0.00
秋水仙碱 40(0.76) 330(0.88) 0(0.00) 0.00
麻风果 40(0.76) 272(0.72) 0(0.00) 0.00
花粉 40(0.76) 173(0.46) 21(7.75) 12.14
化儿草 27(0.51) 124(0.33) 0(0.00) 0.00
石蒜碱 13(0.25) 46(0.12) 0(0.00) 0.00
有毒野菜 285(5.43) 1 144(3.04) 5(1.85) 0.44
其他野果 67(1.28) 282(0.75) 6(2.21) 2.13
其他 284(5.42) 1 353(3.6) 12(4.43) 0.89
小计 4 794(91.42) 34 482(91.68) 222(81.92) 0.64
有毒动物及其毒素
河鲀毒素(TTX) 88(1.68) 439(1.17) 19(7.01) 4.33
蜂蛹 80(1.53) 370(0.98) 11(4.06) 2.97
鱼类(鱼胆、鱼子) 72(1.37) 312(0.83) 0(0.00) 0.00
组胺 59(1.13) 995(2.65) 0(0.00) 0.00
贝类毒素 45(0.86) 608(1.62) 8(2.95) 1.32
虫类 24(0.46) 88(0.23) 2(0.74) 2.27
蚕蛹 22(0.42) 66(0.18) 0(0.00) 0.00
蟾蜍 17(0.32) 52(0.14) 8(2.95) 15.38
小龙虾 10(0.19) 25(0.07) 0(0.00) 0.00
狗肝 9(0.17) 47(0.12) 0(0.00) 0.00
雪卡毒素 7(0.13) 32(0.09) 0(0.00) 0.00
其他 17(0.32) 94(0.25) 1(0.37) 1.06
小计 450(8.58) 3 128(8.32) 49(18.08) 1.57
合计 5 244(100.00) 37 610(100.00) 271(100.00) 0.72

2.6 致病因子污染环节

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中毒环节为误食有毒植物或含毒素的有毒动物,占43.00%(2 255/5 244),其次是未充分烧熟煮透,占37.68%(1 976/5 244)。此外还有对乌头炮制不当,水产品养殖污染和存储不当等因素,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环节(表6)。

表6  2010—2020年中国大陆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引发因素分布
Table 6  Cause distribu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caused by plant and animal toxicants in China’s Mainland from 2010 to 2020
引发因素事件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
误食误用 2 255(43.00) 12 231(32.52) 107(39.48)
未充分烧熟煮透 1 976(37.68) 18 157(48.28) 2(0.74)
加工不1 618(11.78) 3 779(10.05) 116(42.8)
存储不当 115(2.19) 1 008(2.68) 2(0.74)
原料污染或变质 97(1.85) 1 076(2.86) 25(9.23)
种养殖污染 33(0.63) 236(0.63) 1(0.37)
2因素 57(1.09) 480(1.28) 4(1.48)
3因素及以上 13(0.25) 72(0.19) 0(0.00)
其他 33(0.63) 225(0.6) 8(2.95)
不明因素 47(0.9) 346(0.92) 6(2.21)
合计 5 244(100.00) 37 610(100.00) 271(100.00)

注:  1.加工食品时除未充分烧熟煮透外的污染环节

误食误用、加工不当主要发生在家庭,未充分烧熟煮透主要发生在家庭和单位食堂(表7)。

表7  2010—2020年中国大陆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引发因素-发生场所分布
Table 7  Setting and Cause distribu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caused by plant and animal toxicants in China’s Mainland from 2010 to 2020
引发因素家庭单位食堂餐馆校园学校食堂农村宴席街头摊点送餐(包括网店)其他合计
误食误用 1 440 109 87 136 19 31 12 1 420 2 255
未充分烧熟煮透 820 741 141 14 95 15 30 20 100 1 976
加工不当 476 34 57 3 11 18 1 2 16 618
存储不当 57 15 7 4 18 4 5 1 4 115
原料污染或变质 45 18 7 1 4 6 0 1 15 97
种养殖污染 28 1 4 0 0 0 0 0 0 33
2因素 42 10 1 0 2 1 0 1 0 57
3因素及以上 9 2 1 0 1 0 0 0 0 13
其他 25 2 3 0 0 1 1 0 1 33
不明因素 26 6 9 0 4 1 1 0 0 47
合计 2 968 938 317 158 154 77 50 26 556 5 244

误食的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主要是桐子酸(13.79%,311/2 255)、有毒野菜(11.53%,260/2 255)、马桑果(10.51%,237/2 255)、苦瓠瓜(9.62%,217/2 255)、莨菪碱(7.32%,165/2 255);未充分烧熟煮透主要是烹饪菜豆(99.49%,1 966/1 976);加工不当主要是加工乌头类(69.26%,428/618);存储不当主要是马铃薯存储时间过长产生龙葵素(91.30%,105/115)。

3 讨论

2010—2020年,中国大陆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仍然以植物性为主,同2003—2017年的结果一

2-3。报告事件数呈增长趋势,2015年后增长明显,但是近3年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有所下降,说明小规模事件越来越多,事件平均发病人数呈减少趋势。分析认为,一方面是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逐步完善;另一方面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纳入法律要求,报告意识增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敏感性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其中5月最多,这可能与夏季生物生长繁殖旺盛有关。同时,事件发生集中在西南地区(42.85%,2 247/5 244),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有毒动植物死亡总数的55.35%(150/271),这可能与西南地区地理特点、群众饮食习惯有关,西南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附近百姓有自行采摘野生植物的习

4-5

我国有毒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由于气候、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省市地区有毒植物种类不同,同时分析结果也显示,事件的暴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造成死亡的有毒植物性因素主要是乌头碱、钩吻碱、花粉,占有毒植物性死亡总数的81.08%(180/222)。乌头碱类中毒主要是炮制不当引起,由于其药用价值,群众常用乌头、草乌、附片等来泡药酒、炖汤,但是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在用量和品种上认识不

6-8,以及加工温度和时间较短,未能完全破坏乌头碱的毒性结构。钩吻碱类中毒主要是误食误用导致,常见的是断肠草,由于其花和金银花相像、根的外观与五指毛桃的根相似,所以容易被误采误9。野生蜂蜜致病原因可能与采集地域的有毒蜜源植物有10,主要发生在云南。造成死亡的动物性因素主要是河鲀毒素、蜂蛹、贝类毒素和蟾蜍,占动物性死亡总数的95.83%(46/48)。其中蟾蜍造成的病死率高(16.32%,8/49),近年时有发生,但是少有文献报道。

家庭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其次是单位食堂、学校食堂等。农村家庭和农村宴席是死亡发生最多的场所。根据以上分析,对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防控提出以下建议:(1)误食误用或是加工不当是主要中毒原因,充分反映了百姓对有毒动植物认识不足。应针对不同人群,基于现场环境和人群知识水平开展有毒动植物的科普宣传活动,尤其引导农村家庭不要迷信偏方,盲目食用野生食材;(2)增强对单位、工地和学校等食堂用餐环境的监管,重点是食物加工方式、储存条件的监管;(3)加强患病后的救治。提高群众就医意识和基层医疗救治水平;(4)增强监测数据分析利用,及时做出风险预警。

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第一是部分植物因地域差异存在不同称呼,或同种称呼不同种类,有些有毒植物同可食植物相似鉴别困难,有时需要依赖实验室毒素检测;第二是食源性疾病报告存在漏报瞒报现象,很多轻症患者未到医院就诊或是人力、物力所限,轻症事件未进行深入调查,造成数据有遗漏;第三是本文仅就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有待从多角度多环节进一步深挖分析。

本文数据查询按事件发生时间。因为事件上报系统是动态的,事件的发生与填报存在时间差,不同时间查询分析会有变化。

参考文献

1

孙长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53. [百度学术] 

SUN C H.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M]. 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71-553. [百度学术] 

2

LI W WPIRES S MLIU Z Tet al. Surveillance of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in China, 2003-2017[J]. Food Control2020118107359. [百度学术] 

3

周静袁媛孙承业. 2004—2013年全国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分析[J]. 疾病监测2015305): 403-407. [百度学术] 

ZHOU JYUAN YSUN C Yet al. Epidemiology of poisonous animal and plant poisoning in China, 2004-2013[J]. Disease Surveillance2015305): 403-407. [百度学术] 

4

陈文兰真程刚. 2010—2018年四川省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204717): 3092-3095, 3132. [百度学术] 

CHEN WLAN ZCHENG G.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of poisonous animals and plants in Sichuan, 2010-2018[J]. Modern Preventive Medicine20204717): 3092-3095, 3132. [百度学术] 

5

刘志涛赵江张强. 2012—2017年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305): 477-480. [百度学术] 

LIU Z TZHAO JZHANG Q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poisonous animal and plant poisoning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17[J].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2018305): 477-480. [百度学术] 

6

陈双燕段恬筱翁健. 一起误饮川乌药酒致乌头碱中毒事件调查[J]. 预防医学20213311): 1170-1171. [百度学术] 

CHEN S YDUAN T XWENG J. Investigation of a Chuanwu medicinal liquor caused aconitine poisoning event[J]. Preventive Medicine20213311): 1170-1171. [百度学术] 

7

苏玮玮李娟娟余思洋. 云南省2012—2019年乌头类植物中毒流行特征[J].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7): 666-669. [百度学术] 

SU W WLI J JYU S Yet al.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aconite poisoning in Yunnan, 2012-2019[J]. China Tropical Medicine2020207): 666-669. [百度学术] 

8

李方马鑫刘万里. 一起误食乌头引起的中毒事件调查[J].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8334): 50-52, 61. [百度学术] 

LI FMA XLIU W Let al. Investigation on a 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wild plants in a county[J]. Bulletin of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 China2018334): 50-52, 61. [百度学术] 

9

钟延旭谢艺红蒋玉艳. 2015—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钩吻碱中毒事件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311): 81-83. [百度学术] 

ZHONG Y XXIE Y HJIANG Y Yet al. Analysis of gelsemine poisoning events in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during 2015-2017[J].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2019311): 81-83. [百度学术] 

10

刘志涛张强李娟娟. 2010—2019年云南省野生蜂蜜中毒事件分析[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3): 9063-9067. [百度学术] 

LIU Z TZHANG QLI J Jet al. Analysis on wild honey poisoning events from 2010 to 2019 in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 Quality20201123): 9063-906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