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WJCI收录证书
  • 关于中国药食同源产业创新与未来健康食养新趋势专栏论文征集的通知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CJFH招聘啦!!!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 冷冻食品包装材料表面病毒采样方法的有效性评价研究
  • 水解乳蛋白与婴幼儿健康的研究进展
  • 我国保健食品功能的变化与发展新功能的建议:述评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4年第36卷第10期
      研究报告
    • 任秀,赵帅,丁波,余文,李景云,崔生辉

      2024,36(10):1099-1107,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1

      Abstract:

      目的 对3株双歧杆菌用不同方法进行鉴定,并结合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和全基因组测序(WGS)数据,对菌株获得性耐药元件及其可转移性进行分析。方法 分别采用生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及WGS方法对3个益生菌产品中分离的3株双歧杆菌进行鉴定,测试菌株对氨苄西林等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合WGS数据,使用在线数据库分析菌种携带的获得性耐药元件,并对其可转移性进行分析。结果 对3株双歧杆菌,生化方法可给出较为可靠的属水平鉴定结果;MALDI-TOF MS方法可给出可靠的种水平鉴定结果;基于WGS结果计算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和DNA-DNA杂交值,可给出可靠的种和亚种水平鉴定结果,结合wgSNP及wgMLST分析,3株菌鉴定结果均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3株菌对四环素和庆大霉素均呈现敏感性下降表型,其中庆大霉素敏感性下降与厌氧菌种转运系统缺乏有关,为固有表型;3株菌染色体上均携带tet(W),且其下游均存在IS5序列,说明该耐药基因可能为可转移元件,经与GenBank中58个来自不同种属细菌的tet(W)对比发现,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中的tet(W)序列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结论 双歧杆菌的鉴定与遗传特征分析应结合生化、MALDI-TOF MS、抗生素敏感性和WGS等技术综合开展,尤其WGS技术不仅可以对双歧杆菌进行亚种水平的精准鉴定,还可以针对耐药元件及可转移性进行深入分析,为益生菌相关菌种产品的研发和监管、益生菌类保健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王君,韩蓓,刘东立,陈晓草,贺金明,刘新利,宋海清

      2024,36(10):1108-1116,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2

      Abstract:

      目的 分析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通过实验室检测和相似性分析研究病原菌的分子特征,为临床诊疗、事件溯源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采集样本采用FilmArray多重PCR系统筛查检测,利用质谱鉴定、血清分型鉴定病原菌;对分离菌株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全基因组测序;比对沙门菌MLST获得序列型别(ST)、cgMLST、rMLST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分离株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结果 共分离沙门菌15株,其中可疑食物来源3株,病人粪便来源12株,血清型鉴定结果均为鼠伤寒沙门菌;PFGE指纹图谱呈两种带型,病人粪便来源12株与可疑食物来源株2株为同一带型,相似度为100%,另1株可疑食物来源株带型与其他带型相似度为88.89%;15株分离株MLST均为ST19型,rST-138396(new)型,cgMLST核心基因组位点差异为1~15个,wgMLST核心基因组位点差异为1~395个;15株分离菌耐药谱为: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妥英-链霉素-萘啶酸-四环素-氯霉素;菌株基因组携带13种相关耐药基因、271种已知的毒力基因。结论 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由共同来源的、具有相同分子分型特征的鼠伤寒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该事件分离的菌株能够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对13种抗菌药物耐药,为严重的多重耐药鼠伤寒沙门菌。

    • 童微,刘洋,周厚德,夏芝璐,彭思露,芦军,刘道峰,曾立爱

      2024,36(10):1117-1123,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3

      Abstract:

      目的 了解2023年江西省市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水平、耐药性及遗传特征情况。方法 2023年采集江西省市售的212份水产品,分析不同季度和不同种类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情况,并进行ST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 212份样品共分离出45株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为21.23%。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检出率分别为26.67%和15.89%,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2,P>0.05)。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为22.62%;甲壳类和贝类检出率最高,均为25.00%。45株分离菌株对头孢唑啉(100.00%)和多黏菌素E(51.11%)具有高耐药性,共发现5株多重耐药菌株,其中3株分离自海水鱼类。45株分离菌株共发现40个STs,其中17个为新发现STs,无优势STs。cgMLST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5株分离菌株亲缘关系较远。45株分离菌株均携带率tlh和T3SS1基因,仅2株分离菌株携带了trh基因,未检测到tdh和T3SS2基因。5株多重耐药菌株均携带tlh和T3SS1基因,未检测到tdh、trh和T3SS2基因。共检测到13种耐药基因,分别为CARB-20tet(35)sul1sul2dfrA6CRPQnrS2ANT(2'')-IaACC(6')-Iatet(E),耐药基因的携带与耐药表型不完全一致。结论 江西省市售水产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副溶血性弧菌间遗传多样性丰富,亲缘关系较远,毒力基因携带率低,存在多重耐药菌株,耐药机制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周海青,叶艺娟,陈俏嫦,吴海军,邱丽晓,朱淇,李志娇

      2024,36(10):1124-1129,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4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一起因蜂蜜引起的钩吻碱中毒事件快速检测和分析,为类似事件处理带来启示。方法 称取或吸取适量样品和标本,加入硼砂-NaOH缓冲液(pH=9.6)摇匀后经乙酸乙酯提取,取有机层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结果 蜂巢中钩吻碱含量为28.6 mg/kg,冲泡蜂蜜工具1和工具2洗脱液中钩吻碱含量分别为5.85、5.04 μg,蜂蜜水中钩吻碱含量为44.0 mg/L,仅患者1~3血液中检出钩吻碱含量为22.3~402 μg/L,尿液均检出钩吻碱含量为20.6~299 μg/L,患者2~6尿液钩吻碱含量高于血液。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系蜂蜜含有钩吻碱,中毒剂量低,冲泡工具可以检出钩吻碱;肾脏是钩吻碱代谢途径之一,食用2 h 45 min后大部分患者尿液钩吻碱含量高于血液,应重视尿液标本采集。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杨进劼,乐诗文,覃胜,赵琴

      2024,36(10):1130-1137,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5

      Abstract:

      目的 将QuEChERS与一次性滴管辅助的分散液液微萃取(DPP-DLLME)技术联用,结合GC-ECD检测,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蔬菜中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新方法。方法 首先使用乙腈作为提取剂对匀质蔬菜样品中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进行提取,收集的乙腈提取液经QuEChERS净化后作为DPP-DLLME的分散剂,采用一次性滴管为萃取容器,正辛醇为萃取剂,萃取完成后,萃取剂聚集漂浮在一次性滴管上端的窄颈处,直接提取进样。考察富集效率的影响因素,优化提取液的种类和作为分散剂时的用量、萃取剂的种类和体积、离子强度等一系列参数。结果 在优化的萃取条件下,7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0.5~200 ng/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大于0.995,检出限在0.04~0.1 ng/g之间,定量限在0.1~0.5 ng/g之间。低中高三个浓度(1、10、100 ng/g)的加标回收率在94.5%~110.5%之间,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差分别小于9.0%、8.2%。结论 该方法前处理操作简单,除杂效果好,富集效率高,同时具有经济性和环保性,为蔬菜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 邹明晖,王永祥,刘潭孝,董兵,梁贵平,晏姣,曾利红

      2024,36(10):1138-1146,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6

      Abstract: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农产品中溴菌腈残留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乙腈为提取溶剂,提取液经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样品中的溴菌腈在醋酸乙醇溶液中与金属锌发生还原反应生成2-亚甲基戊二腈,通过测定2-亚甲基戊二腈的量,得到样品中溴菌腈的残留量。以DB-608色谱柱分离,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测定,外标法定量。选取菠菜、糙米和茶叶为代表基质。结果 在0.01~1 m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溴菌腈转化产物的峰面积与质量浓度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溴菌腈在菠菜、糙米和茶叶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1、0.02和0.05 mg/kg。结论 该方法试剂、器材易得、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定量准确,重现性良好,可用于菠菜、糙米和茶叶等样品中溴菌腈残留量的测定。

    • 刘德晔,王勇,王磊,吉文亮

      2024,36(10):1147-1152,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7

      Abstract:

      目的 建立使用聚乙烯内涂层的一次性纸杯在使用过程中聚乙烯微塑料脱落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过氧化氢消解,碳酸氢钠溶液超声去除残留过氧化氢,乙醇分散,后利用银膜过滤,收集纸杯水样中的聚乙烯微塑料,使用显微拉曼光谱法对滤膜上的微塑料进行检测。采用扫描电镜和显微拉曼光谱研究样品前处理效果。结果 经优化,使用23%(v/v)过氧化氢消解可有效消除自来水中多种物质的干扰,加入量为5.0 g/L碳酸氢钠,辅以超声可有效分解消解液中残留的过氧化氢,在消解液中加入25%(v/v)的乙醇可有效分散体系中微塑料,使得过滤时微塑料能够均匀分散在银膜表面。本文定量检测一次性纸杯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聚乙烯微塑料的脱落情况,方法检出限为1 877.7 p/L,相对标准偏差为9.7%~27.5%,回收率为98%~111%。结果表明使用聚乙烯内涂层的一次性纸杯饮水,在使用过程中释放出2 500~20 000 p/L大于2 μm的聚乙烯微塑料。结论 本文建立的聚乙烯微塑料前处理方法可解决传统方法存在的银膜腐蚀和微塑料分散不均匀难题,获得较好的精密度和回收率,能够用于实际样品的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使用聚乙烯内涂层的一次性纸杯在使用过程中会带来微塑料健康风险。

    • 调查研究
    • 向婧姝,吴玉田,张德著,周倩,孟春杨,周贻兵,罗信旭,黄靖宇,刘琳,张黎黎,周藜

      2024,36(10):1153-1160,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8

      Abstract:

      目的 了解贵州省市售香辛料的霉菌及毒素污染状况,为制定污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2023年采集贵州省市售香辛料260份,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GB 4789.15—2016)进行霉菌计数,采用形态学和质谱对分离霉菌进行种属鉴定。并随机从阳性样品中抽取52份检测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赭曲霉毒素。结果 72.31%(188/260)的样品检出霉菌,污染水平平均值为5.1×103 CFU/g。所有种类、不同包装类型的香辛料样品均检出霉菌,不同季度采集的样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样品主要污染曲霉属、根霉属、毛霉属和青霉属的霉菌,其中34.14%(155/454)为产毒霉菌。真菌毒素的总检出率为48.08%(25/52),主要污染AFTB2和OTA,13.46%(7/52)的样品同时检出两种及以上真菌毒素。预包装样品的AFTG1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散装样品,AFTB1的超标率为5.77%(3/52)。结论 贵州省市售香辛料样品存在霉菌及其毒素污染,建议加强对香辛料的监测与管理,为开展风险评估,发展与完善相关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 郑丹,蔡武卫,江典伟,林陈鑫,谢汉国,陈朱云,高澜琳

      2024,36(10):1161-1165, DOI: 10.13590/j.cjfh.2024.10.009

      Abstract:

      目的 了解福州城市公共绿地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为制定广州管圆线虫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21—2023年5~11月在福州市区各大公园、住宅小区、城市道路旁等公共绿地采集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匀浆法收集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并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阳性螺广州管圆线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核糖体大亚基rRNA基因,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结果 共采集213只褐云玛瑙螺,感染率为20.2%(43/213),平均感染度235.8条/螺(10 139/43);共采集507只福寿螺,感染率为16.0%(81/507),平均感染度为43.2条/螺(3 501/81)。BLAST比对结果显示,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广州管圆线虫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B684364.1)的一致性为98.2%。213只褐云玛瑙螺的体质量中位数为36 g,体质量在36 g以下和以上的感染率分别为11.2%(12/107)和29.2%(31/106),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P<0.05)。体质量大的福寿螺感染率高于体质量较小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03,P<0.05)。结论 福州城市公共绿地存在广州管圆线虫阳性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生食、半生食螺肉或接触被褐云玛瑙螺分泌物污染的物体存在被感染风险。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吕学莉,于航宇,朱蕾,邢航,王一丹,张泓

      2024,36(10):1166-1172, DOI: 10.13590/j.cjfh.2024.10.010

      Abstract:

      目的 针对GB 4806.1—2016实施后的情况开展专项跟踪评价,了解标准使用者和消费者对标准的意见、建议,为标准修订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意见,利用Excel 2016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96.5%(218/226)的调查对象认为GB 4806.1—2016与现行法律法规协调一致,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标签标示内容存在不规范现象,消费者对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及其标签标示的认识不足,42.8%(142/332)的消费者可以接受再生材料生产的食品接触材料。结论 应完善食品接触材料标签标示的相关规定,对标准使用者及消费者加强该标准的宣贯,探索适合我国的食品接触用再生材料管理模式。

    • 司原琦,付雨,刘洪宇

      2024,36(10):1173-1178, DOI: 10.13590/j.cjfh.2024.10.011

      Abstract:

      目的 促进相关从业者对保健功能评价的了解、推动相关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探索如何提升保健功能评价的科学性严谨性,为保健食品研发和保健功能评价体系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介绍保健功能管理现状,梳理我国现行保健功能管理有关法规,阐释科学文献依据和功能评价试验在保健功能评价中的作用和要求,收集并分析保健功能申请材料中常见问题、认识误区和典型案例。结果 从目前常见的文献类型形式、物质基础可比性、指标对应性、用量推算、人群外推以及配伍必要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保健功能评价和研发的步骤,科学研究证据搜集、筛选、分析评估的注意事项提出了建议,展望了保健功能评价的未来趋势。结论 保健功能研发和评价需要准确理解法规要求,并注重科学研究证据质量,将其作为功能和产品研发设计的依据。

    • 应用营养
    • 吴晓宇,黄聪慧,马静,李丽,徐成东,王惠君,苏畅,杜文雯

      2024,36(10):1179-1184, DOI: 10.13590/j.cjfh.2024.10.012

      Abstract:

      目的 了解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评价成年居民水果的消费水平,为指导中国成年居民水果合理消费和制定营养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长期追踪队列“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将1991、2000、2011、2018年追访中有完整3天24小时膳食调查数据的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37 060人。采用描述性分析和趋势性检验等方法分析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中的水果消费率、平均每日水果消费量及水果消费的变化趋势,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水果类推荐摄入量200 g/d进行比较,将其作为评估消费量是否满足的标准。结果 中国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11.0%增加至2018年的47.8%(P<0.001)。水果消费人群的消费量中位数从1991年的66.7 g/d增加至2018年的88.8 g/d。成年居民人均每日水果的消费量从1991年的10.4 g增加到2018年的54.0 g。水果消费具有城乡差异,以2018年为例,城市和农村居民水果的平均消费量分别为71.6 g和41.8 g,城市居民达到水果推荐量的占比高于农村居民的两倍。结论 1991—2018年中国成年居民水果消费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水果消费量有所增加,但仍远低于推荐摄入量,城乡居民水果消费量存在明显差异。应进一步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增加水果的消费量,树立均衡膳食的健康理念,改善居民营养状况。

    • 杨云淇,项春,贾小芳,李敏,苏畅,王惠君,刘爱东

      2024,36(10):1185-1190, DOI: 10.13590/j.cjfh.2024.10.013

      Abstract:

      目的 分析中国成年居民肉类消费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2018年调查数据,选取有完整连续3天24小时膳食数据和人口经济特征数据的11 190名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ruskal-Wallis及Wilcoxon rank-sum非参数检验对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的肉类消费量进行组间差异检验,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的肉类消费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的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将肉类消费量低于或高于肉类推荐摄入量(40~75 g/d)者判定为肉类消费偏低或偏高。结果 研究对象肉类消费量P50(P25,P75)为78.4 g/d (30.0 g/d,141.7 g/d),在肉类的4个亚组中猪肉的消费率最高(81.0%),其次是禽肉(28.3%)、其他畜肉类(23.8%),消费率最低的为动物内脏(6.0%)。年龄、性别、收入水平是肉类消费异常的影响因素。与低收入水平组相比,中等和高收入水平的成年居民肉类消费异常的可能性分别降低13%和17%,OR值分别为0.87(95%CI:0.77~0.98)和0.83(95%CI:0.73~0.95)。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肉类消费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应针对不同人群的肉类消费情况开展精准化指导,引导成年居民培养良好肉类消费观念,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 王竹,邢青斌,崔亚娟,张雪松,刘玉峰,王国栋

      2024,36(10):1191-1198, DOI: 10.13590/j.cjfh.2024.10.014

      Abstract:

      膳食纤维的定义包含了物质结构、生理作用和生物学效应等多重含义,故对食品中膳食纤维含量水平的精准评估需要科学的认知与严谨的测量手段。我国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膳食纤维的测定》(GB 5009.88—2023)已经正式实施,和上一版方法相比,不仅增加了试样酶解条件,也在酶重量法基础上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使膳食纤维的测定结果不仅可以包括不溶性膳食纤维、可被78%乙醇沉淀的可溶性膳食纤维,也使测定不能被78%乙醇沉淀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成为可能,检测范围有所扩大。为了方便理解和应用,在综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本文围绕膳食纤维定义的发展和测定方法的进展,对测定方法原理、流程路径和结果表达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对方法的适用范围、与其他国家标准应用的衔接性进行了分析。

    • 食源性疾病
    • 范鹏辉,李红秋,褚遵华,刘志涛,郭华,林黎,章荣华,梁进军,蒋玉艳,戴月,黄峥,胡晴文,刘继开,韩海红,闫韶飞,李薇薇,郭云昌

      2024,36(10):1199-1208, DOI: 10.13590/j.cjfh.2024.10.015

      Abstract:

      目的 分析202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为政府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及监管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23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23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 960起,发病人数30 237人,死亡人数90人,6~9月高发,占全年事件数的66.65%。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占事件总数的44.35%,较2022年增加88.35%,家庭毒蘑菇中毒事件占比89.93%,较2022年增加91.58%;生物性暴发事件数占事件总数的10.40%,较2022年增加58.47%,餐饮服务场所生物性暴发事件占77.89%,较2022年增加43.51%,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是最主要的致病因子,分别占27.90%和24.17%;前3位的病原食品组合为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及其制品、沙门菌—肉与肉制品和沙门菌—蛋与蛋制品,分别占纳入分析事件总数的27.67%、12.88%和11.78%。结论 2023年毒蘑菇中毒事件数创历年新高,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较2022年明显增加,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及其制品、沙门菌—肉与肉制品和沙门菌—蛋与蛋制品是最需要被优先控制的病原食品组合。

    全选
    显示模式:: |
    • 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崔蓓,王磊

      Abstract:

      目的 生物医药领域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主战场,探索生物医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为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评价提供理论工具及新视角。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专家评分基础上的归一化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确定影响生物医药创新的关键要素。结论 文章构建了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我国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现有水平,发现政策环境、研究机构人员数和研发机构投入对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 1
    • 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豆腐中山梨酸、苯甲酸

      陈淑莎

      Abstract:

      目的 建立油豆腐类高油脂食品中山梨酸和苯甲酸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用氢氧化钠-硫酸锌去除基体干扰,经过超声萃取,离心,过滤,酸化,乙醚提取,挥干,无水乙醇定容,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进行分离测定。结果 浓度在0-300μg/ml 时,各组分线性良好,r 均>0.9990。山梨酸、苯甲酸的样品检出限均为1mg /kg。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07% ~3.14% ,回收率为90.6% ~101.8%。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稳定,适用于油豆腐类高油脂食品中山梨酸和苯甲酸的检测。

      • 1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4年第36卷第10期
      论著
    • 邹志飞, 蒲民, 李建军, 陈永红

      2010,22(2):112-120, DOI:

      Abstract:

      食用色素分为焦油色素、天然色素和其他3类。按化学结构,食用焦油色素分为偶氮染料类、三芳基甲烷类、氧杂蒽类、荧光酮类、喹啉衍生物和靛系染料,天然色素分为四吡咯(卟啉类)衍生物、异戊二烯衍生物、花青苷类衍生物、酮类衍生物、醌类衍生物和其他类。食用色素的编码有INS、E-Number、CI以及部分国对合成色素的代号。分类介绍了中国大陆、CAC、俄罗斯、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10个国家(地区)的食用色素管理规定与允许使用品种。对各国(或地区)食品添加剂标准表述方式、禁止使用色素的规定、对焦油色素应用态度差异、允许使用色素(焦油色素、天然色素和其他类)品种的使用差异,以及食用色素使用范围与限量差别进行了差异比对分析,提出了我国出口食品生产应根据出口国(或地区)标准确定色素的使用,我国进口食品根据其来源确定重点关注色素品种与限量的建议,并分析了食用色素应用发展的趋势。

    • 2003(2), DOI:

      Abstract: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令第 14号现公布《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 ,自 2 0 0 2年 11月 1日起施行。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卫生部部长 张文康二○○二年九月二十日

    • 食品安全标准
    • 王华丽, 张霁月, 张俭波

      2011,23(6):571-575, DOI:

      Abstract:

      按照《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及卫生部的相关要求,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的程序,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开展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07)的修订工作,主要对食品添加剂主体部分、加工助剂和食品用香料的使用规定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更加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同时也方便了广大标准使用者的使用。

    • 赵丹宇 张志强

      2004(4), DOI:

      Abstract:

      将中国大陆、澳大利亚、欧盟、日本、美国、中国台湾以及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有关保健(功能 )食品或食品健康声称的法规、标准作为比较对象 ,重点分析和比较这些国家或地区在保健(功能 )食品范畴、法律地位、产品成分、剂型、安全和功效要求等方面的异同 ,了解国外保健食品管理法规及标准建立的背景及科学依据。通过介绍各国或各地区针对保健 (功能 )食品或其标识、声称所建立的审批或审核机制 ,分析其管理模式的利弊 ,提出完善我国保健食品管理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为今后进行国际协调提供技术依据。

    • 黄诚, 郭梅

      2012,24(5):438-440, DOI:

      Abstract:

      目的优选QuEChERS方法中黄瓜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净化剂的最佳组合。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农药加标回收率(气相色谱法)为指标,考察净化剂PSA(N-丙基乙二胺)、C18(C18烷基-硅胶)、GCB(石墨化炭黑)三因素的影响。结果重复试验表明,10 g黄瓜2 ml定容液净化剂的最佳组合是A2B1C2,即0.075 g PSA,0.025 g C18,0.050 g GCB。结论正交试验法用于优选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的QuEChERS净化剂组合,既可节省试剂,又能满足检测需要。

    • 论著
    • 张西萌, 曾静, 魏海燕, 付溥博, 韩笑

      2013,25(4):320-323, DOI:

      Abstract:

      对进口乳制品中克罗诺阪崎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99株克罗诺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和1株标准菌株进行药敏性试验,共选择7大类20种抗生素。结果 所测试的100株菌株对美洛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敏感;对苯唑西林产生耐药;对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和四环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65.0%、17.0%、3.0%和2.0%;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和四环素中介率分别为25.0%、23.0%、6.0%、2.0%和1.0%;13株对3种抗生素耐药,4株表现多重耐药性。结论 进口乳制品中克罗诺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对所测试的大多数抗生素敏感,但对苯唑西林全部耐药,对部分抗生素出现较高的耐药和多重耐药性,因此克罗诺阪崎肠杆菌的耐药性应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 风险评估专栏
    • 李宁, 严卫星

      2011,23(1):13-16, DOI:

      Abstract: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等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科学基础和依据,为了发挥食品安全评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一些国家建立了专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我国也依照食品安全法要求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食品风险评估技术手段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处理及风险交流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但基于我国面临的食品安全形势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还需要从机构上、风险评估能力和技术、人才队伍等方面加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 综述
    • 何庆华, 吴永宁, 印遇龙

      2007(5), DOI:

      Abstract:

      生物胺的过量摄入会对人和动物机体造成严重毒害作用,为了解食品中生物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食品中生物胺来源与影响因素以及生物胺代谢和毒性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 雷晓凌, 曾少葵, 蒋志红, 章超桦, 吴红棉

      2005(1), DOI:

      Abstract:

      为保证出口产品的卫生质量,对广东某出口冻虾加工厂进行了调查.检测了出口冻虾(虾仁、去头虾)从原料到成品各工序的微生物变化,并检测了工用具、环境的细菌总数,结果表明,出口冻虾细菌总数一般都符合标准,大肠菌群数有超标现象,致病菌没有检出,工用具等细菌总数常有超标.结果表明应进一步加强出口食品加工厂的卫生管理工作.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周素娟, 宛超, 白鸿

      2010,22(2):143-146, DOI:

      Abstract:

      目的 了解我国单一原料保健食品注册现状。方法 分析了2003-2007年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的419个单一原料保健食品的注册概况、功能分布、原料类别与特点及功效成分特点等情况。结果 单一原料保健食品占此期间注册的功能类保健食品数量的13.1%,增强免疫力功能声称占50.3%,标志性成分特异性不强,以粗多糖、总皂甙、总黄酮等一类成分最为常见。原料类别以动植物原料、普通食品类及菌藻类为主。结论 提取物原料的普遍使用给保健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带来一定隐患。急需对提取物原料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单一原料保健食品为试点,简化审评模式,探索保健食品分类管理制度。

    • 赵丹宇 张志强

      2004(5), DOI:

      Abstract:

      为给中国的保健食品管理提供借鉴 ,将中国大陆、澳大利亚、欧盟、日本、美国、中国台湾以及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有关保健 (功能 )食品或食品健康声称的法规、标准作为比较对象 ,重点分析和比较这些国家或地区在保健 (功能 )食品范畴、法律地位、产品成分、剂型、安全和功效要求等方面的异同 ,了解国外保健食品管理法规及标准建立的背景及科学依据。通过介绍各国或各地区针对保健 (功能 )食品或其标识、声称所建立的审批或审核机制 ,分析其管理模式的利弊 ,提出完善我国保健食品管理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为探讨今后进行国际协调的可能性提供技术依据。

    • 张文众, 李宁, 李蓉

      2008(3), DOI:

      Abstract:

      目的探索反式白藜芦醇经口摄入后,在体内的雌激素作用和剂量一反应关系。方法选用19日龄未成年大鼠做子宫增重试验,分别经灌胃给予0.1、0.3、0.6和1.0g/kgBW的白藜芦醇,以3.0p∥kgBW的雌二醇为阳性对照,并设立水和油的阴性对照组,所有剂量组连续灌胃3d。实验结束称量子宫的湿重和干重,对卵巢、子宫和阴道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测量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高度。结果和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对子宫重量无影响;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1.0g/kgBW白藜芦醇剂量组的子宫轻度增生,0.3、0.6和1.0g/kgBW白藜芦醇剂量组的阴道轻度增生,无剂量-反应关系;受试物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高度无明显变化。结论白藜芦醇经口摄入时雌激素作用较弱,且无剂量-反应关系。

    • 风险评估
    • 孙延斌, 孙婷, 董淑香, 李士凯, 钟庆, 张军

      2015,27(4):441-446, DOI: 10.13590/j.cjfh.2015.04.020

      Abstract:

      了解济南市乳制品中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分布特征,评价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程度。方法 2012—2013年对济南市生乳、发酵乳、灭菌乳、婴幼儿配方乳粉和普通乳粉等5种乳制品中的铅(Pb)、汞(Hg)、镉(Cd)、铬(Cr)及类金属元素砷(As)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按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对其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乳制品中5种重金属元素项目检出率分别为Pb 14.0%(21/150)、总As 24.7%(37/150)、总Hg 82.0%(109/133)、Cd 26.3%(35/133)和Cr 72.9%(43/59),生乳中Pb和灭菌乳中Pb、Cd未检出。生乳中总Hg的均值、P75和P95均超过限量值,发酵乳、灭菌乳中总Hg含量和普通乳粉中Cd含量的P95超过限量值。生乳、发酵乳和灭菌乳等液态乳重金属检出率和单因子污染指数均以总Hg最高,其中生乳PHg>1,属重度污染,发酵乳PHg>0.6,属轻度污染;婴幼儿配方乳粉和普通乳粉等固态乳重金属检出率以Cr最高,单因子污染指数以Cd最高,处于安全级别范围内。生乳重金属污染程度最高,综合污染指数Pn=0.754,属轻度污染,婴幼儿配方乳粉最低,综合污染指数排序为生乳>发酵乳>灭菌乳>普通乳粉>婴幼儿配方乳粉。结论 济南市4种乳制品达到安全级别,受重金属污染威胁较小。液态乳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总Hg,固态乳为Cd。生乳中总Hg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较高,处于污染状态,应加强生乳中重金属污染物总Hg含量的控制。

    • 综述
    • 张文德

      2007(4), DOI:

      Abstract:

      为正确认识海产品中无机砷的来源,科学评价产品质量.介绍了海洋生物中砷的存在形式、化学形态、背景值、无机砷的测定及存在的问题.为修订海产品中无机砷的测定方法提供参考.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甘宾宾, 刘展华, 黎少豪

      2011,23(6):531-533, DOI:

      Abstract: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保健食品中盐酸氨基葡萄糖含量的简便方法。方法样品用水超声提取,色谱柱:CAPCELL PAK CR(4.6 mm×150 mm,5μm);流动相:25 mmol/L乙酸铵+乙腈(加0.1%甲酸)(25+75,V/V);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00 nm。结果盐酸氨基葡萄糖在0.2~26.0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检出限为0.02μg;回收率99.5%~101.0%;RSD 1.03%。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保健食品中盐酸氨基葡萄糖的质量控制监测。 更多还原

    • 张李伟, 赵洪静, 白鸿, 宛超

      2008(3), DOI:

      Abstract:

      目的总结我国保健食品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发展历史与现状,为未来发展提供建议。方法系统收集我国自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首次赋予保健食品法律地位以来有关保健食品生产、销售、流通、监管环节的法律法规,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分析。结果从管理角度讲,我国保健食品经历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及《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两个时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立法过程中体现了“公平、公正、便民、高效和救济”等法制理念的不断进步。现在,我国保健食品法律、法规、标准在产品生产、市场、监控、评估4个方面基本形成了体系,并在新功能、新原料开发方面采取了更为开放的姿态。结论今后我国应加强技术性法规标准的建设,完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相应配套办法,进一步理顺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责任,注重部门规章的衔接,进一步以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整顿市场秩序,引导保健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 食品安全标准
    • 徐进, 庞璐

      2011,23(5):472-477, DOI:

      Abstract: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肠杆菌科作为食品安全微生物限量的指示菌在国内外标准中的应用不尽相同。本文通过比较我国与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香港地区的相关食品指示菌标准,为制定我国的食品安全微生物标准提供技术依据。

    • 徐进, 庞璐

      2012,24(5):474-478, DOI:

      Abstract:

      本文通过比较我国香港地区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为制定我国的食品安全微生物标准提供技术依据。

    • 张磊, 刘肖, 赵云峰, 牟世芬, 郑洪国, 吴永宁

      2008(4), DOI:

      Abstract: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食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离子色谱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的方法对试样进行前处理,高容量阴离子交换色谱枉分离,抑制型电导检测器检测。结果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检出限分别为0.005mg/L和0.008mg/L。回收率均在80%以上,RSD小于10%。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靠,适用于多种食品基质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分析。

    • 继续教育讲座
    • 陈瑶君

      2006(1), DOI:

      Abstract:

      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十五条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的或天然的物质。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主                编:吴永宁

    创   刊  时   间:1989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8456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156/R

    国内邮发代号:82-450

    发   行  周   期:月刊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802室

    邮                编:100021

    电                话:010-52165596

    电   子  邮   箱:spws462@163.com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